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边缘语境中的“第六代”——“第六代”电影作品中的艺术审美 被引量:1
1
作者 柯小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7-8,共2页
“第六代”的命名和发轫源于一种文化期待和文化追求。第六代导演们是文革后期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受到的传统教育匮乏,也没有“第五代”的所谓历史重负。他们是一群艺术主旨和个人生活态度、作品形态都有巨大差别的中国大陆电影导演群体... “第六代”的命名和发轫源于一种文化期待和文化追求。第六代导演们是文革后期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受到的传统教育匮乏,也没有“第五代”的所谓历史重负。他们是一群艺术主旨和个人生活态度、作品形态都有巨大差别的中国大陆电影导演群体。他们拒绝禁锢于“第五代”所设的“寓言”的铁屋子,他们更注重创作主体自身的生命经验和艺术感觉;不再遵守文化传统上的社会忧患规律,怀疑或摧毁着承袭而来的价值观念,扮演着社会文化规范下的“逆子”的形象。因此,“第六代”的出现和命名更多则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期待。 A:边缘的“呐喊”有评论认为,“第五代”选择了历史的边缘,“第六代”则选择了现实的边缘。“第六代”导演的早期电影作品里的主人公多为摇滚乐手、画家、学生、流浪艺术家等边缘青年形象,而且逐渐形成一个边缘青年部落:《周末情人》、《头发乱了》中的摇滚乐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六代”导演 张元 东宫西宫 电影创作 艺术创作 第六代 新生代导演 平民生活 影片 王小帅 十七岁的单车 贾樟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桦访谈
2
作者 柏桦 邓月娘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6年第4期16-21,共6页
1.你对诗歌语言的看法如何?诗歌的语言应该是什么样的? 诗人与诗的关系是什么?首先我们要限定一下,即我们谈论的是现代汉语诗歌这个问题。其实,在我过去的许多次访谈中,我都回答过这样的问题。我说过这样的话:"现代汉诗应从文言... 1.你对诗歌语言的看法如何?诗歌的语言应该是什么样的? 诗人与诗的关系是什么?首先我们要限定一下,即我们谈论的是现代汉语诗歌这个问题。其实,在我过去的许多次访谈中,我都回答过这样的问题。我说过这样的话:"现代汉诗应从文言文、白话文(包括日常口语)、翻译文体(包括外来词汇)这三方面获取不同的营养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诗 诗歌语言 柏桦 汉语诗歌 日常口语 营养资源 modernity 卞之琳 李金发 现代性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美学与身体写作——本土化、异化与延展泛化的文化肌理 被引量:2
3
作者 周珉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1-167,共7页
身体作为一个哲学文化概念,不仅观照文学写作,更有物质性和精神性多方面的承载意义。在国内的女性主义研究领域,虽然近些年来身体写作的热度有所下降,但是它依然值得关注、总结和反思。从当代身体美学的发展轨迹来看,它在物质范畴细化... 身体作为一个哲学文化概念,不仅观照文学写作,更有物质性和精神性多方面的承载意义。在国内的女性主义研究领域,虽然近些年来身体写作的热度有所下降,但是它依然值得关注、总结和反思。从当代身体美学的发展轨迹来看,它在物质范畴细化、窄化和泛化之间不停游移转变,注重感性和理性、身体和心灵的弥合。本文通过梳理东西方世界对身体美学的建构和认知,重审身体写作的美学方法,重估身体哲学的性别意义,拓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边界,延展泛化身体美学的作用主体和审美经验的适应面,以突出身体美学的综合性引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美学 身体写作 消费主义畸形 超越性别 延展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剧坛的“后布莱希特时代”:兼谈《伽利略传》对当下国剧创作的启示
4
作者 周珉佳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59,共6页
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布莱希特的剧作被大量译介国内并排演,他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表现方式和戏剧形式,给戏剧界和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其实,早在1959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就排演了布莱希特的经典剧作《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随之,... 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布莱希特的剧作被大量译介国内并排演,他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表现方式和戏剧形式,给戏剧界和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其实,早在1959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就排演了布莱希特的经典剧作《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随之,各大报纸杂志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布莱希特戏剧介绍和评论的文章。1962年,对中国当代戏剧研究影响巨大的黄佐临的《漫谈戏剧观》(1)和卞之琳的《布莱希特戏剧印象记》 (系列三篇)(2)相继发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佐临 布莱希特 戏剧形式 艺术剧院 戏剧观 印象记 经典剧作 国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矫变”的智者与“阔壮”的心性:论郑珍对杜甫的新阐释
5
作者 周芳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2-169,共8页
与既往批评者着意于杜甫“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之旨不同,郑珍从乱世保身的历史情境以及人性的、世俗的角度解读杜甫,发掘出杜甫“神龙矫变”“穷余阔壮”的一面。由于“矫变”“阔壮”与诗圣形象存在一定的偏离,长期以来并未得到研究... 与既往批评者着意于杜甫“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之旨不同,郑珍从乱世保身的历史情境以及人性的、世俗的角度解读杜甫,发掘出杜甫“神龙矫变”“穷余阔壮”的一面。由于“矫变”“阔壮”与诗圣形象存在一定的偏离,长期以来并未得到研究者正视。郑珍首次还原了杜甫善机变、阔壮的本性,使宋代以来日趋固化的杜甫形象得到丰富和补充,是杜诗学史上的一次异动。郑珍对杜甫的新阐释是两人心性和生命情境共振的结果,对现当代的杜甫研究产生积极影响,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珍 杜甫 人性 矫变 阔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