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2篇文章
< 1 2 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供应链视角下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赵亮 贺政纲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1-811,共11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交通运输业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和各产业部门CO_(2)排放数据,建立了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在供应链视角下对中国交通运输业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结构路径分解。研究分别从碳排放强度、中间需... 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交通运输业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和各产业部门CO_(2)排放数据,建立了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在供应链视角下对中国交通运输业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结构路径分解。研究分别从碳排放强度、中间需求结构和最终需求3个影响因素角度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总体上看,在研究年限内,CO_(2)排放的变化量越来越大,其中最终需求的正向影响最大,碳排放强度的负向影响最大;(2)研究发现了供应链中的4个主要产业部门,其排放及增长量均较大;(3)研究确定了排放变化量较大的供应链,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且主要供应链具有向一层路径集中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交通运输业 供应链 二氧化碳排放 投入产出模型 结构路径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贯通运行条件下的列车运行图编制策略研究
2
作者 何必胜 石宇航 +2 位作者 黄永龙 张光远 王蔚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6-96,共11页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程度的不断加深,贯通运行已成为提升运输效率的重要方向。针对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在功能定位与系统架构上的差异所带来的运行图编制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介观路网的列车运行图编制策略,通过构建介观路...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程度的不断加深,贯通运行已成为提升运输效率的重要方向。针对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在功能定位与系统架构上的差异所带来的运行图编制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介观路网的列车运行图编制策略,通过构建介观路网模型,精准描述列车的运行过程及其对轨道资源的占用与释放关系,结合列车子路径策略,实现列车越行、折返、停站、过轨等操作,并引入车底运用策略,提高车底资源调度效率。在此基础上,以重庆江跳线与城市轨道交通5号线贯通运行为案例,验证了所提方法在列车运行组织与资源协调中的适用性与可行性。研究表明,该策略可有效协调多制式系统在运行图编制中的冲突,为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交通 轨道交通 互联互通 多网融合 列车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卢建锋 傅惠 王小霞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30,共6页
交通运输业已成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部门,在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同时应努力降低其碳排放量.本文定义了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建立了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解模型,其影响因素分为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两类.以吉林省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交通运输业已成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部门,在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同时应努力降低其碳排放量.本文定义了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建立了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解模型,其影响因素分为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两类.以吉林省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增长的主要原因,结构调整因素抑制了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增加.各种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促进了总碳排放效率的增加,铁路运输促进了总碳排放效率的降低,其他运输方式对总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交通运输 碳排放效率 因素分解模型 运输结构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硕士实践基地建设 被引量:10
4
作者 程学庆 江欣国 +1 位作者 王鑫 唐瑞雪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5-169,共5页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具有显著的工程应用特点,实践性强,与运输生产活动联系十分紧密。要求培养具有工程应用与学术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针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及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依据交通运输工...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具有显著的工程应用特点,实践性强,与运输生产活动联系十分紧密。要求培养具有工程应用与学术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针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及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依据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发展规划及要求,提出建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校内实践基地,依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打造虚实融合的教学模式,构建现场教学、工程实践、科研实践相互连接的"三位一体"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培养应用型、研发型和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基于综合评价法的实践基地评价方案进一步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与不足,促进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提高教学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工程 虚拟仿真 实践基地 人才培养 综合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运输枢纽中客运站点布局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席庆 霍娅敏 叶怀珍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74-378,共5页
交通运输枢纽客运站点的布局问题,关系到交通运输内、外部运输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旅客运输的质量。通过对交通运输枢纽换乘模式的研究,从保证枢纽中各种运输方式协调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根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交通运输通道理论,... 交通运输枢纽客运站点的布局问题,关系到交通运输内、外部运输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旅客运输的质量。通过对交通运输枢纽换乘模式的研究,从保证枢纽中各种运输方式协调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根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交通运输通道理论,对枢纽中的客运站点进行布局,并结合实例,阐述了枢纽客运站点的布局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换乘枢纽 客运站点 交通运输枢纽 布局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运输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光远 何必胜 +2 位作者 鲁工圆 龚迪 王坤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5-169,共5页
通过构建交通运输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着重破解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共享不充分,实验教学与行业产业需求匹配脱节,缺乏多岗位协同和多场景模拟以及实验内容与现有教学环节融合度不高等问题。聚焦高铁列车调度指... 通过构建交通运输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着重破解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共享不充分,实验教学与行业产业需求匹配脱节,缺乏多岗位协同和多场景模拟以及实验内容与现有教学环节融合度不高等问题。聚焦高铁列车调度指挥、库存管理与自动化仓储、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等关键问题,以点带面,重点打造了系列国家级、省级高阶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紧密融合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符合交通运输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贯通式人才培养过程,提出并实践了4个“二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法,为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 实验教学 交通运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构建模式 被引量:11
7
作者 贺东 朱健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9-284,共6页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和旅客出行对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的需求,界定了客运轨道交通运输系统为包括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在内的广义系统,分析了传统铁路列车停站模式的弊病,提出了构建客运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原则,即以人为本原则、整体效益最...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和旅客出行对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的需求,界定了客运轨道交通运输系统为包括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在内的广义系统,分析了传统铁路列车停站模式的弊病,提出了构建客运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原则,即以人为本原则、整体效益最优原则和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原则,构建了一体化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根据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不同衔接形式,提出了替代兼用、共轨运输和枢纽换乘3种构建一体化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的基本模式.通过对传统模式的适应性、城市位置、铁路现状、铁路新建或延伸走向、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规划、技术条件、运输组织7个条件的判别,得出了适用于23种不同特性城市构建模式的选择结果,为一体化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 替代兼用模式 共轨运输模式 枢纽换乘模式 模式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交通运输业与邮政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田帅辉 徐瞳 王旭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23,共10页
产业融合作为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受到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交通运输业与邮政业具有覆盖范围广,渗透能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优势特点,两业的深度合作使得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集约高效。针对以上现实背景,文章构建了... 产业融合作为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受到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交通运输业与邮政业具有覆盖范围广,渗透能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优势特点,两业的深度合作使得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集约高效。针对以上现实背景,文章构建了交通运输业与邮政业融合发展的Logistic模型,分析了模型的稳定点与共生状态下的推动力,并选取重庆市1997—2016年的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辨别了重庆市两大产业间的共生模式并创新性地计算了两业间的推动力。结论表明:重庆市交通运输业与邮政业存在强相关性,交通运输业增长步入低速增长期,邮政业仍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二者存在非对称性互利共生关系,能够紧密发展推进产业融合,但并不处于最优的共生模式下。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最后提出重庆市交通运输业与邮政业融合发展的可行建议,促使两大产业向更稳定、具效率的共生模式转化,从而助推重庆市构建现代一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融合 关联度 LOGISTIC模型 共生稳定性 邮政业 交通运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交通运输系统计量经济模型 被引量:2
9
作者 方贵金 彭跃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1-374,共4页
根据系统工程和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由12个联立方程式组成的四川省综合运输计量经济模型.从经济意义、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和模型稳定性4个方面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满足计量经济学检验.对1992~2001年四川省交通运输指... 根据系统工程和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由12个联立方程式组成的四川省综合运输计量经济模型.从经济意义、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和模型稳定性4个方面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满足计量经济学检验.对1992~2001年四川省交通运输指标分析,动态模拟结果没有出现误差率超过20%的异常情况,整个模型的误差率为4.17%,说明模型的精确度较高,模型运行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 系统 计量经济模型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城市群经济与交通运输通道协同演化表征方法 被引量:12
10
作者 范英飞 章国鹏 +2 位作者 徐梦清 马剑 江欣国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4-241,共8页
评估经济与交通运输通道的协同演化是考量城市群整体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却没有专门的研究来解释协同度分析中具体指标的影响机制.因此,本文采用性能化的评估方案,从微观、宏观、中观3个层面建立了成渝城市群经济与交通运输通道协... 评估经济与交通运输通道的协同演化是考量城市群整体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却没有专门的研究来解释协同度分析中具体指标的影响机制.因此,本文采用性能化的评估方案,从微观、宏观、中观3个层面建立了成渝城市群经济与交通运输通道协同演化表征方法.通过数据拟合、秩相关分析和Pawlak粗糙集约简,建立了完整的评估方法体系,科学分析了协同演化趋势,确定了不协同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经济与交通运输通道具有较强的协同关系;不协同指标为成都经济的结构和效益性指标,重庆经济的效益型指标及交通运输通道中的结构性指标.本文调查结果有助于评估城市群的协同水平,为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经济 性能化 成渝城市群 协同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韧性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开冉 殷苏平 蒋明君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7-535,共9页
修复策略优化是提高突发事件发生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韧性的重要手段。当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层面的韧性评估,对乘客出行行为的考虑也较少关注对网络熟悉度的随机性。为此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韧性优化双层模型,以提高网络对不利因素... 修复策略优化是提高突发事件发生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韧性的重要手段。当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层面的韧性评估,对乘客出行行为的考虑也较少关注对网络熟悉度的随机性。为此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韧性优化双层模型,以提高网络对不利因素的应对能力。综合考虑多个层面提出了恢复速度和网络性能双韧性指标,以双韧性指标最大化为目标,考虑乘客出行行为决策,构建了基于修复策略的韧性优化双层模型。并以杭州地铁网络作为实际案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所求的修复策略优于其他修复策略;在一定范围内恢复速度韧性随着预算修复资金增加而减小,网络性能韧性随之增大而增大,恢复速度韧性随着修复队伍数量增大而增大,网络性能韧性随之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系统学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韧性优化 客流分配 双层规划 修复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中的能耗协调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青峰 马驷 罗媛媛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16,21,共7页
随着新的运输理念提出和高级运输方式的发展,综合交通运输建设除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外,还须满足生态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资源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与环境相协调,而能耗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讨论综合交通运输能耗相关指标的概... 随着新的运输理念提出和高级运输方式的发展,综合交通运输建设除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外,还须满足生态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资源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与环境相协调,而能耗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讨论综合交通运输能耗相关指标的概念,综合我国环境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以熵变耦合模型为基础,分别详细论证了近十五年间我国综合交通运输能耗水平与环境水平的协调关系,以及其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关系,说明我国综合交通运输能耗的现状,从而为今后综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交通运输 运输能耗 协调关系 熵变耦合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DEA的区域交通运输与经济复合系统效率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雷莉 陶思宇 王文宪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0-36,共7页
在分析区域交通运输与经济复合系统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时序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该复合系统进行效率评价。选取社会固定资产、交通运输业就业人数作为输入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等级公路里程增加值和货运量作为输出指标,构建反映区域交通运... 在分析区域交通运输与经济复合系统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时序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该复合系统进行效率评价。选取社会固定资产、交通运输业就业人数作为输入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等级公路里程增加值和货运量作为输出指标,构建反映区域交通运输与经济复合系统运营效率的指标体系,并建立基于时序DEA的评价模型。通过对17省复合系统的算例分析,得出内蒙古、江苏、安徽、山东和广东为DEA有效省份,针对其他未处于综合前沿面上的无效省份,分析内部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交通运输 区域经济 时序数据包括分析 效率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运输模式下的地铁物流中转站选址研究
14
作者 陶思宇 裴娆 +1 位作者 邓雨平 罗雪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5-134,共10页
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土地资源紧张等现象导致城市物流需求不断增加。为缓解传统运输方式无法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的问题,合理降低城市物流运输成本,基于传统城市物流配送网路,提出地铁与传统运输方式联合运... 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土地资源紧张等现象导致城市物流需求不断增加。为缓解传统运输方式无法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的问题,合理降低城市物流运输成本,基于传统城市物流配送网路,提出地铁与传统运输方式联合运输的新型城市物流配送模式。以地铁运输总成本和公路运输总成本之和最小化为目标,构建联合运输模式下的地铁物流中转站选址模型,同时设计自适应大邻域搜索算法对选址模型进行求解。最后以成都地铁网络为背景,分析服务范围对地铁物流中转站选址方案的影响及算法求解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公路运输,联合运输模式总成本降低约26.8%,算法灵敏度误差未超过1%,利用本研究提出的联合运输模式进行城市物流活动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运输模式 地铁物流中转站 物流配送 选址问题 自适应大邻域搜索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供应链碳排放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颖 梁洁林 +1 位作者 李佳霖 薛锋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9,共9页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根据全生命周期理论,对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边界进行界定,将轨道交通产业全生命周期划分为上中下游3个阶段。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四川省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供应链在2020年产生的碳...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根据全生命周期理论,对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边界进行界定,将轨道交通产业全生命周期划分为上中下游3个阶段。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四川省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供应链在2020年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为1149.63万t·CO_(2),引入Kaya等式,综合考虑碳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等影响因素,使用LMDI分解法处理四川省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供应链2010—2020年的碳排放数据,结果表明:能源强度、经济产出和人口因素的影响大多为正效应,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多为负效应且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从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碳排放监测与评估机制3个方面为助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供应链的低碳转型提供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产业 集群供应链 全生命周期 碳排放测算 LMDI分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拥堵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列车”分配方法
16
作者 闫旭 彭其渊 +3 位作者 张永祥 刘晓薇 谷丽婷 冯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7-2039,共13页
实现拥堵条件下乘客到列车的精细化分配,对提高城轨客流的拥堵管理水平、辅助乘客出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针对线路层面,考虑乘客因拥堵延误所导致列车搭乘的不确定性,提出一种融合深度学习与知识推理的“乘客-列车”分配方法。首先... 实现拥堵条件下乘客到列车的精细化分配,对提高城轨客流的拥堵管理水平、辅助乘客出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针对线路层面,考虑乘客因拥堵延误所导致列车搭乘的不确定性,提出一种融合深度学习与知识推理的“乘客-列车”分配方法。首先,利用特征学习构建带有约束的双通道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对乘客的进入(即进站及候车)与离开(即出站)过程时间展开估计;其次,根据估计结果构建基于相似性度量的列车推断模型,计算面向整个可行列车集合的离散分配概率,从而将乘客分配至其最可能搭乘的列车;最后,为克服数据异质性偏差,基于以上模型并结合领域知识制定若干偏差纠正策略以提高列车分配精度。收集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的自动售检票与列车时刻表数据展开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不依赖独立假设或额外数据,所提出方法能实现至少87.12%目标乘客的合理分配,相比不使用纠偏策略的基线模型匹配率提高约12.50个百分点,具有较好的分配性能;与基于既有先进方法的基准模型相比,分配结果的一致性可达90.12%,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且部署后的计算效率显著高于基准模型,能更好应对大规模实际问题。此外,所提出方法可同步估计乘客出行的延误特征(如留乘次数分布、列车登乘概率等),从而更好地满足管理者与乘客的决策或出行需求,并有助于加深对客流拥堵态势的感知与理解。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城轨客流分配的精细化理论与方法,并能够为网络层面“乘客-列车”的分配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乘客-列车分配 深度学习 偏差纠正策略 拥堵延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多制式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冲突检测研究
17
作者 钟兴莉 黄平 +1 位作者 彭其渊 温傈文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140,共13页
为提升铁路调度决策水平,基于领域知识及数据驱动技术,结合预测和推断方法进行列车运行冲突检测研究。从单列车、相邻列车以及多列车层面分析冲突演化过程,考虑多制式轨道交通列车共线运行的场景,结合冲突判定规则,提出冲突检测贝叶斯... 为提升铁路调度决策水平,基于领域知识及数据驱动技术,结合预测和推断方法进行列车运行冲突检测研究。从单列车、相邻列车以及多列车层面分析冲突演化过程,考虑多制式轨道交通列车共线运行的场景,结合冲突判定规则,提出冲突检测贝叶斯网络基本模型结构;在此基础上,基于列车运行数据,通过结构学习和参数学习对模型进行结构和参数优化;最终采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等指标对检测模型进行评估,得到各线路冲突检测平均准确率达81%,平均召回率达86%,F1分数达83%。与常用的冲突检测模型对比表明:本研究构建的贝叶斯网络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检测冲突,且误判率低。模型主要优势在于可以通过贝叶斯网络结构解释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通过该模型所预测的列车晚点推演数据判定冲突发生地点可有效提升冲突检测模型效果,为列车运行冲突消解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 列车运行冲突检测 贝叶斯网络 多制式轨道交通 领域知识 数据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限流背景下的协作疏解研究
18
作者 王豹 罗霞 +1 位作者 乔璇 苏启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9,共9页
针对现阶段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限流场景下的被限制客流转运关注不足等问题,对特定限流条件下转运车辆线路布设和运力配置进行研究。首先,分析量化不同转运线路条件下,乘客选择乘坐转运车辆的效用和选择概率。在此基础上,以最小化总期望... 针对现阶段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限流场景下的被限制客流转运关注不足等问题,对特定限流条件下转运车辆线路布设和运力配置进行研究。首先,分析量化不同转运线路条件下,乘客选择乘坐转运车辆的效用和选择概率。在此基础上,以最小化总期望旅行时间、最小化转运车辆开行成本、最大化轨道交通网络拥堵区间客流疏解量为目标,构建了限流场景下转运车辆线路设计和运力规划模型。为提高模型求解效率,将模型拆解为开行路径优化和开行方案优化两个子问题,把第1个子问题转换为旅行商问题,将获得的备选线路路径作为第2个子问题的输入进行模型求解。依托成都市轨道交通网络和早高峰时段的客流数据,验证不同限流强度下所提模型的有效性,讨论了转运线路对停站点数量和停靠站点选取的偏好。结果表明:目标值表现良好的线路多为停站点为2-3个的路径,在停靠站点的选取上高度集中,对3-4个特定路径的偏好显著;随着限流强度的逐步加强,偏好于选择停站数量较少、走行距离较短的线路以达到快速转运的需求,在开行班次的选取上,整体上呈现线性增长趋势,但当限流强度大于0.8时,单一线路难以满足转运需求,不再保持线性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运输 客流转运 协同优化 地铁客流 客流控制 旅行商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网络韧性评估
19
作者 刘婧蕾 彭其渊 陈锦渠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1-160,共10页
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如何保证多制式轨道交通网络在多种干扰的影响下,提供高效稳定的运输服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选择以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网络韧性为研... 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如何保证多制式轨道交通网络在多种干扰的影响下,提供高效稳定的运输服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选择以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网络韧性为研究视角,分别从宏观层、中间层及微观层分析影响韧性的因素,结合解释结构模型和基于专家先验知识的最大后验估计法,构建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韧性评估模型,并利用敏感度分析识别影响网络韧性的关键因素;最后,以成都多制式轨道交通网络为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能从概率角度对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网络韧性进行评估,还可识别影响网络韧性的关键因素,有助于相关部门在节约人力物力的前提下高效提升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 贝叶斯网络 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网络 解释结构模型 基于专家先验知识的最大后验估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乘务资源共享下的城市轨道交通轮班计划优化
20
作者 刘葛辉 金华 +3 位作者 彭其渊 刘岭 冉昕晨 兰贞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1-740,共10页
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实现乘务资源共享对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网络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既有固定班制轮班模式,将多线乘务资源共享引入乘务轮班计划编制,在传统单一线路轮班基础上... 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实现乘务资源共享对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网络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既有固定班制轮班模式,将多线乘务资源共享引入乘务轮班计划编制,在传统单一线路轮班基础上考虑乘务员的跨线值乘和出退勤偏好需求,建立面向线网乘务轮班优化模型以实现区域线网乘务计划的协同优化;其次,根据乘务员对出退勤地点的偏好进行分组,在各组内进行独立的轮班优化,均衡所有乘务员轮班计划工作量;然后,基于班次工作时间、班次间衔接时间和早晚时段工作时间,提出定量化的“辛苦”指标衡量不同班次的工作负荷;最后,根据固定班制和乘务资源共享的特点设计改进的蜂群算法,通过改进初始解生成和迭代搜索机制以完成模型的高效求解。研究表明:引入乘务资源共享可促进乘务员工作量的均衡性,同时满足乘务员对出退勤地点的偏好需求,在既有城市轨道交通乘务轮班模式下提高乘务计划效率和乘务员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乘务轮班计划 固定班制 资源共享 均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