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自然保护地森林景观保护成效评估 被引量:3
1
作者 甘悦 张晋东 +2 位作者 杨洪波 李阳 陈珺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49-1562,共14页
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举措,在全球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尽管许多研究已经评估了自然保护地对土地覆盖、人类干扰和人类福祉的影响,但其在减少森林破碎化方面的成效仍然缺少评估。以中国建立的自然保护地为例... 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举措,在全球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尽管许多研究已经评估了自然保护地对土地覆盖、人类干扰和人类福祉的影响,但其在减少森林破碎化方面的成效仍然缺少评估。以中国建立的自然保护地为例,分析了2000—2022年保护地范围内森林覆盖率和森林破碎化程度的时空特征,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评估了保护地在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和森林破碎化方面的成效,并分析了成效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超过半数保护地内的森林覆盖率增加而森林破碎化程度减少,整体森林景观正在改善。保护地内的森林景观变化模式在不同省份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呈现保护地森林覆盖率增加、破碎化程度减少模式的省份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国东南地区省份的保护地主要呈现森林覆盖率减少、破碎化程度增加以及森林覆盖率减少、破碎化程度减少的森林景观变化模式。在保护地的森林景观保护成效方面,约60.6%的保护地在减缓森林覆盖率下降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大多数保护地(64.4%)在减少森林破碎化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不同省份保护地在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和森林破碎化方面的平均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在人类压力较大的东南地区省份,保护地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和森林破碎化的成效总体上更显著,而在人类压力较小的西北地区省份,保护地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和森林破碎化的成效相对较弱。保护地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与减少森林破碎化的成效的相关性不显著(r=0.04,P>0.05)。总体而言,中国自然保护地在保护森林景观方面是有效的,其中41.2%的保护地在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和森林破碎化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84.0%的保护地至少在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或森林破碎化方面产生了积极成效。研究结果也表明,同时评估自然保护地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和森林破碎化的成效,能够更全面地揭示保护地保护森林景观的成效。这些评估方法和结果为保护地的绩效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也为我国未来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森林覆盖 森林破碎化 成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灵长类动物保护的成就与挑战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保国 张河 +21 位作者 李明 蒋学龙 范朋飞 周江 郭松涛 齐晓光 李进华 路纪琪 夏东坡 崔亮伟 向左甫 周岐海 黄志旁 黄乘明 肖文 胡慧建 周智鑫 陈明勇 黎大勇 范朋来 杨寅 潘汝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5-766,共12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中国实施了包括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在内的多种生态保护措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某些地区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该研究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尽管大多数灵长类物种的栖息地有所改善,种群数量也有所增长,但许多物种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包括种群数量的减少。例如,缅甸金丝猴、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等物种由于分布范围有限和种群数量极少,仍然特别脆弱。科学数据的缺乏以及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挑战。此外,蜂猴、倭蜂猴、印支灰叶猴、肖氏乌叶猴和戴帽叶猴等物种的详细种群监测数据仍然缺乏,这严重阻碍了针对这些物种保护管理政策的制定。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迫切需要开展专门的灵长类动物调查,实行跨境保护和区域合作,建立全面系统的数据库平台,对灵长类生物学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此外,加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也至关重要。这些综合、系统的工作将为中国灵长类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破碎化 生境修复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鸟兽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 被引量:19
3
作者 赵定 吕鑫平 +4 位作者 吴勇 庞德洪 杨旭 杨彪 李生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33,共11页
物种编目评估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基础,开展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对更新本底物种编目资料至关重要。2016年4月-2018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开展监测研究。研究期间共布设169个相... 物种编目评估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基础,开展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对更新本底物种编目资料至关重要。2016年4月-2018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开展监测研究。研究期间共布设169个相机监测位点,覆盖109个公里网格,共计31 148个相机日,共获得照片27 402张,视频19 621段,物种拍摄记录数16 696份,独立有效记录数2 845次,共鉴定出野生鸟兽7目20科51种,其中兽类4目13科22种,鸟类3目7科2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计1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兽类4种、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兽类7种、鸟类5种;IUCN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2种,易危(VU)物种6种,近危(NT)物种3种。兽类中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相对多度指数和网格占有率在历年的监测结果中均最高,而鸟类中最高的是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共计33种鸟兽物种在历年监测中均被拍摄到,有12种仅在其中2年监测中被拍摄到,有6种仅在其中1年监测中被拍摄到。本研究为保护区成立以来首次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区内野生鸟兽物种的监测记录,为更新本底物种编目及后续科学研究与保护管理积累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技术 兽类 鸟类 相对多度指数 网格占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对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资源的初步监测 被引量:9
4
作者 宋政 代军 +7 位作者 陈娇 张洪 汤晓波 鄢蜀歧 严勇 杨旭 杨彪 李生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1-332,共12页
2008年4月—2017年12月,在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布设290台次红外相机,累计19084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识别出兽类4目12科18种,鸟类6目14科41种,包括4种国家一级和1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中华斑羚Naemorhed... 2008年4月—2017年12月,在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布设290台次红外相机,累计19084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识别出兽类4目12科18种,鸟类6目14科41种,包括4种国家一级和1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和野猪Sus scrofa的相对多度指数和网格占有率为兽类前5位;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和橙翅噪鹛Trochalopteron elliotii的相对多度指数和网格占有率为鸟类前5位。同时记录到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灰翅鸫Turdus boulboul、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灰眶雀鹛Alcippe davidi、灰头雀鹛Fulvetta cinereiceps和黄嘴栗啄木鸟Blythipicus pyrrhotis 6种保护区新记录。不同海拔和植物群落类型下,单个相机位点获得的鸟类物种数无显著差异,而兽类物种数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海拔:χ^(2)=23.784,df=3,P<0.001;不同植物群落类型:χ^(2)=18.938,df=3,P<0.001)。整体上看,中间海拔段(1700~2700 m)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拍摄到的兽类物种数较多。保护区不同功能区中的兽类与鸟类物种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兽类:χ^(2)=1.029,df=2,P=0.598;鸟类:χ^(2)=0.528,df=2,P=0.768)。本研究为保护区积累了重要的本底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河沟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兽类 鸟类 相对多度指数 网格占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兽类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 被引量:4
5
作者 罗华林 郑天才 +3 位作者 尼玛降措 杨旭 杨彪 李生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3期24-34,共11页
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兽类开展监测研究。研究期间共计88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共计6 031个有效相机日,共获得野生兽类照片8 708张,视频423段,能够准确识别到具体物种的照片8... 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兽类开展监测研究。研究期间共计88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共计6 031个有效相机日,共获得野生兽类照片8 708张,视频423段,能够准确识别到具体物种的照片8 508张,视频403段,独立有效记录1 237次,共准确识别出野生兽类5目11科23种。其中,食肉目最多,有10种;其次是偶蹄目,有9种;而啮齿目、灵长目和兔形目均较少,仅分别有2种、1种和1种。被列为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别为4种和10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为"濒危(EN)"等级的有2种,"近危(NT)"等级的有3种,"易危(VU)"等级的有5种。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RAI=11.95;SO=75.00%)、白唇鹿(Przewalskium albirostris, RAI=3.93;SO=37.50%)、岩羊(Pseudois nayaur, RAI=1.04;SO=21.59%)、野猪(Sus scrofa, RAI=0.96;SO=26.14%)和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 RAI=0.71;SO=23.86%)的相对多度指数和位点占有率均居于兽类物种的前5位。本次调查获得了该保护区内珍贵的野生动物红外影像资料,初步了解了该保护区野生兽类的种类、相对多度、分布以及干扰因子等情况。本研究为保护区1991年成立以来首次利用红外相机开展监测研究,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掌握保护区野生兽类多样性及分布现状等本底资料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保护区后续的科学研究与保护管理积累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技术 兽类多样性 相对多度 位点占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兽冲突现状调查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兴 石宗坤 +2 位作者 文丽容 张晋东 周材权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10期9-16,共8页
全球范围内,人兽冲突现已经成为保护生物学家亟需解决的重大挑战。为了解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人兽冲突现状,以提出科学的缓解人兽冲突方案,本研究于2024年1月在与保护区接壤的梅林、白家湾、高卓营和永红四个乡镇通过问卷调查... 全球范围内,人兽冲突现已经成为保护生物学家亟需解决的重大挑战。为了解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人兽冲突现状,以提出科学的缓解人兽冲突方案,本研究于2024年1月在与保护区接壤的梅林、白家湾、高卓营和永红四个乡镇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对其人兽冲突情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1)受访的4个乡镇11个村庄共386户农户中有281户遭遇过人兽冲突,人兽冲突发生率为73%,事件主要发生在保护区周边8 km范围以内。(2)冲突类型主要包括破坏庄稼(90.36%)、掠食牲畜(25.36%)和攻击人类(1.07%)。破坏庄稼的兽类有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野猪(Sus scrofa)和猪獾(Arctonyx collaris);掠食牲畜的兽类有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黑熊(Ursus thibetanus)、藏酋猴、野猪。(3)受访村共253户农户有农作物损失的情况,损失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25.56%,有17户获得赔偿;70户农户有家畜被捕食的情况,有1户获得赔偿;攻击人类事件发生过3起,受害者未获得任何赔偿。(4)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来源以及财产损失情况是影响农户对野生动物保护态度的关键因素。上述结果为保护区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当地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 人兽冲突 生态补偿 藏酋猴 野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山茶科植物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7
作者 魏薇 车奇兵 +3 位作者 赵旭喆 严贤春 罗建勋 唐俊峰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6期55-61,共7页
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尽管气候、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子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但关于它们在影响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中的相对作... 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尽管气候、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子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但关于它们在影响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中的相对作用依然知之甚少。为此,以中国山茶科植物为研究对象,结合物种丰富度数据、气候数据、地形数据以及人类活动数据,构建基于不同变量组合的负二项广义线性模型,并通过模型拟合优度比较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探讨气候因子、地形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在影响中国山茶科植物物种丰富度中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1)中国山茶科植物物种丰富度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所有50 km×50 km栅格内的物种数在1~88之间,平均值为14.425±13.756;(2)包含所有气候变量、地形变量和人类活动变量的模型的拟合优度要好于其他模型;(3)在最优模型中,物种丰富度与年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与等温性(P<0.05)、降水季节性(P<0.001)和农田比例(P<0.01)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气温年较差(P<0.01)、年降水量(P<0.001)和海拔极差(P<0.001)呈显著凸形关系;(4)气候因子、地形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在影响中国山茶科植物物种丰富度中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67.86%、21.50%和10.64%。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气候因子在影响中国山茶科植物物种丰富度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策略,以减缓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是实现对中国山茶科植物科学保护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科 物种多样性 气候 地形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占域模式及其季节性变化
8
作者 许兴如 郭艳 +4 位作者 陈黎 周天祥 杨华林 程跃红 王彬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5-395,共11页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是西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受胁雉类,目前对该物种占域模式及其影响因子的季节性变化尚缺乏了解。本研究于2021年4月—2023年4月在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森林(海拔1500~3000 m)内分层抽样49个1 km...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是西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受胁雉类,目前对该物种占域模式及其影响因子的季节性变化尚缺乏了解。本研究于2021年4月—2023年4月在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森林(海拔1500~3000 m)内分层抽样49个1 km×1 km的网格,共布设52台红外相机,累计监测29943个相机日,红腹角雉独立探测647次。占域模型结果显示:繁殖季(4—8月)红腹角雉占域率为0.71、探测率为0.33,倾向于选择阴坡,占域率随距最近公路距离、坡度、乔木平均胸径、草本盖度增加而降低,随海拔和天敌相对多度指数增加而升高;非繁殖季(9月至次年3月)红腹角雉的占域率为0.57、探测率为0.32,占域率随坡度、距最近公路距离和家畜相对多度指数增加而降低,随海拔、乔木平均胸径和灌木均高增加而升高。占域模式影响因子的季节性差异,表明红腹角雉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栖息地需求和面临的外部压力变化,建议保护区开展红腹角雉保护工作时考虑其资源需求和威胁来源的周期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角雉 占域模式 影响因子 捕食风险 人为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STAT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基因的鉴定及其表达谱分析
9
作者 张红梅 杨海鹏 +7 位作者 刘娅娟 龙芸 张鹏安 陈伟 张杰 侯凌鹏 韩志玲 刘小红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8,共9页
STAT蛋白是一类在信号传导和基因转录激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在植物中STAT基因的表达与高温等非生物胁迫相关。为了研究玉米STAT基因是否参与响应高温胁迫,以耐高温胁迫的Zheng 58和对高温敏感的PH6WC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选取... STAT蛋白是一类在信号传导和基因转录激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在植物中STAT基因的表达与高温等非生物胁迫相关。为了研究玉米STAT基因是否参与响应高温胁迫,以耐高温胁迫的Zheng 58和对高温敏感的PH6WC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选取高温和常温2个条件下生长的植株根、茎、叶、花粉和花丝5个部位的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基于测序数据,对玉米STAT基因结构、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不同玉米材料、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组织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玉米中鉴定到2个STAT基因Zm-STAT1和Zm-STAT2,其中,Zm-STAT1编码的蛋白是疏水蛋白,而Zm-STAT2编码的蛋白是亲水蛋白,它们都具有多个功能位点和磷酸化修饰位点。进一步表达分析发现,以常温为对照,在高温条件下,Zm-STAT1基因在PH6WC的根中、Zm-STAT1基因在Zheng 58的花粉和花丝中表现为上调表达,而Zm-STAT1基因在PH6WC的茎和叶中、Zm-STAT2基因在PH6WC的叶中则表现为下调表达。在2个温度条件下,Zm-STAT2在5个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Zm-STAT1,且ZmSTAT2在耐高温胁迫材料Zheng 58的根、茎、花粉和花丝中均受高温诱导,暗示Zm-STAT2基因参与了玉米高温胁迫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温胁迫 STAT转录因子 基因结构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水青树叶的表型性状变异 被引量:31
10
作者 李珊 甘小洪 +4 位作者 憨宏艳 许宁 侯正扬 陈杨 邓晓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7-697,共11页
[目的]通过对濒危植物水青树叶表型性状的测量分析,研究其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并从遗传和环境适应角度探讨其致濒机制,为其天然种群的有效保护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来自14个水青树天然种群的90个个体的17个叶形态及其表皮... [目的]通过对濒危植物水青树叶表型性状的测量分析,研究其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并从遗传和环境适应角度探讨其致濒机制,为其天然种群的有效保护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来自14个水青树天然种群的90个个体的17个叶形态及其表皮微形态性状进行测量,利用巢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探讨种群间和种群内的叶表型变异及其与地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水青树17个叶表型性状在种群内和种群间均存在显著差异;(2)17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46.69%,种群内的变异(31.83%)大于种群间的变异(28.85%),种群内变异是水青树叶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3)各性状平均变异系数(CV)为12.56%,变异幅度为4.17%26.25%;(4)水青树叶表型变异与年均日照时数、7月均温及年均降雨量等环境因子有关,变异呈现出随经度、纬度、海拔的梯度渐变规律;(5)利用主成分分析结果进一步聚类,可将14个水青树天然种群分为3大类。[结论]水青树天然种群间叶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种群内变异程度较低,其对环境的适应范围缩减,适应能力较差,这可能是导致水青树濒危的重要原因。据此,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便对其进行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青树 表型变异 叶形态性状 叶表皮微形态性状 天然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光响应曲线模型对3种十大功劳属植物的实用性 被引量:18
11
作者 钱一凡 廖咏梅 +2 位作者 权秋梅 陈兰英 黎云祥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6-720,共5页
运用4种光合作用光响应模型对3种十大功劳属植物的光响应数据进行拟合,提取了各光响应模型的主要特征参数并对比分析了各模型参数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模型对同一种十大功劳的光响应曲线的拟合结果存在着差异;同一模型对不同十大功... 运用4种光合作用光响应模型对3种十大功劳属植物的光响应数据进行拟合,提取了各光响应模型的主要特征参数并对比分析了各模型参数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模型对同一种十大功劳的光响应曲线的拟合结果存在着差异;同一模型对不同十大功劳的光响应曲线的拟合效果也不同;但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3种十大功劳光响应曲线的拟合效果最佳。因此,在研究植物的光响应时,应考虑光响应模型对植物的整体拟合效果,不能以某个参数作为衡量标准来选取最优的光响应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响应曲线模型 十大功劳 模型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种川产淫羊藿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燕英 黎云祥 +2 位作者 权秋梅 廖兴利 成仙鸽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8-212,共5页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7种12居群的川产淫羊藿属植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结果发现23个ISSR随机引物共扩增194条清晰条带,其中169条具多态性,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7.11%,有效等位基因数Ne=1.534 2,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0.314 4,S...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7种12居群的川产淫羊藿属植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结果发现23个ISSR随机引物共扩增194条清晰条带,其中169条具多态性,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7.11%,有效等位基因数Ne=1.534 2,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0.314 4,Shannon多样性指数I=0.469 7,表明物种间遗传多样性丰富。7种川产淫羊藿属植物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53 2~0.748 9,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直观的显示出12份供试材料间的亲缘关系,并将其分为两类。表明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以用于川产淫羊藿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属 ISSR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猕猴冬季栖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13
13
作者 黎大勇 胡杰 +2 位作者 任宝平 沈永生 周岐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116,共6页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格华箐对一群数量约为50只的野生猕猴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初步调查。根据记录的猕猴活动位点,设置60个20m×20m的样方,测定了14个生态因子(郁闭度、地形特征、海拔、坡向、坡度、坡位...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格华箐对一群数量约为50只的野生猕猴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初步调查。根据记录的猕猴活动位点,设置60个20m×20m的样方,测定了14个生态因子(郁闭度、地形特征、海拔、坡向、坡度、坡位、植被类型、水源距离、人为干扰、乔木数、死树情况、砍伐情况、乔木胸径、地面果实数)。主成分分析表明,格华箐猕猴冬季偏好在坡度20°~40°、郁闭度在60%~100%的山坡坡面活动;活动区间一般在海拔2 500~3 200m;比较喜欢常绿阔叶林,喜欢的乔木平均胸径>20cm;喜欢远离人群(>500m)的生境;较为偏好离水源较近的栖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栖息地选择 冬季 白马雪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子松 杨灿 黎云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3-48,共6页
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典型分布区选取10个典型样地进行采样调查,采用Whittakerβ多样性指数、多物种间总体联结性、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种百分数与累积相对频度比等指标,研究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植... 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典型分布区选取10个典型样地进行采样调查,采用Whittakerβ多样性指数、多物种间总体联结性、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种百分数与累积相对频度比等指标,研究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植物群落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非常小,反映物种的更替速率较慢;群落植物种群间总体联结性为显著正相关,说明群落处在较为稳定的生长阶段;垫状卷柏(Selaginella pulvinata)、高山韭(Allium sikkimense)和披针苔草(Carex lanceolat)3个生态位宽度值较大的优势种形成共优群落,植物种群间存在广泛的生态位重叠;种百分数与累积相对频度比为11.13/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稳定性 荒坡 岷江干旱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移栽淫羊藿属植物的植株形态、叶绿素相对含量与气孔导度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兰英 黎云祥 +1 位作者 钱一凡 权秋梅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目的】揭示不同淫羊藿属Epimediam物种之间及种内的生理生化特征差异,为人工规范化栽培种植及产量提高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测量了3种移栽淫羊藿属植物的植株高度、叶形态、叶绿素相对含量和气孔导度等生物指标,并运用非参数检验和... 【目的】揭示不同淫羊藿属Epimediam物种之间及种内的生理生化特征差异,为人工规范化栽培种植及产量提高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测量了3种移栽淫羊藿属植物的植株高度、叶形态、叶绿素相对含量和气孔导度等生物指标,并运用非参数检验和邓肯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和结论】新叶植株高度:巫山淫羊藿E.wushanese>柔毛淫羊藿E.pubescen>粗毛淫羊藿E.acuminatum,其中,巫山淫羊藿与柔毛淫羊藿、粗毛淫羊藿植株高度均差异显著.老叶植株高度:巫山淫羊藿>粗毛淫羊藿>柔毛淫羊藿,其中,柔毛淫羊藿与巫山淫羊藿、粗毛淫羊藿植株高度均达显著差异.3个种间老叶植株的叶片形态差异显著,而新叶不显著;种间及种内的老叶和新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均具有显著差异,且老叶植株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均大于新叶植株.气孔导度的种内差异显著,新叶植株叶片的气孔导度大于老叶植株叶片的气孔导度.说明不同淫羊藿属植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山淫羊藿 粗毛淫羊藿 柔毛淫羊藿 植株形态 叶绿素相对含量 气孔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光强度对东亚伏翼觅食行为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蒋昀珂 虞红莉 +7 位作者 王静 朱奕丞 Tahir Abbas 何孟周冉 张焓榆 刘汶沁 邓迎春 罗波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2,共8页
灯光已经改变了大部分生态系统的夜间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觅食行为是动物从外界环境获取营养与能量的基础。目前,有关灯光强度是否影响夜行性动物的觅食行为尚不明确。本研究选择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作为... 灯光已经改变了大部分生态系统的夜间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觅食行为是动物从外界环境获取营养与能量的基础。目前,有关灯光强度是否影响夜行性动物的觅食行为尚不明确。本研究选择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灯光强度对食虫蝙蝠觅食行为的影响。我们以三座桥梁下方5 m处作为研究样点,监测每个样点的灯光强度、东亚伏翼通过次数和捕食蜂鸣数量。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表明,相比相对黑暗样点,东亚伏翼在弱光样点的通过次数变化不明显,但在强光样点的通过次数显著减少。相比相对黑暗样点,东亚伏翼在弱光样点的捕食蜂鸣数量呈现增加趋势。与弱光样点相比,东亚伏翼在强光样点的捕食蜂鸣数量显著下降。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显示,灯光强度对东亚伏翼的通过次数和捕食蜂鸣数量具有显著负面影响。研究结果证实,强光能够干扰东亚伏翼的觅食行为,这为伴人种蝙蝠生境的光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光 蝙蝠 回声定位声波 觅食行为 光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雄蕊心皮化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王泽敏 彭正松 廖明莉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4-481,共8页
小麦雄蕊心皮化指小麦的雄蕊向雌蕊或类似雌蕊的结构同源转化的现象。雄蕊完全心皮化后可正常结实,增加小麦穗粒数,提高小麦产量。雄蕊不完全心皮化可导致雄性不育。本文介绍了小麦的花发育过程、小麦花器官发育模型及同源异型突变以及... 小麦雄蕊心皮化指小麦的雄蕊向雌蕊或类似雌蕊的结构同源转化的现象。雄蕊完全心皮化后可正常结实,增加小麦穗粒数,提高小麦产量。雄蕊不完全心皮化可导致雄性不育。本文介绍了小麦的花发育过程、小麦花器官发育模型及同源异型突变以及目前获得的4份小麦雄蕊心皮化材料,解析了导致小麦雄蕊心皮化的调控机制及乙烯对小麦雄蕊心皮化的影响,为小麦花发育的研究提供参考,也为小麦的遗传改良及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雄蕊心皮化 同源异型 花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调查 被引量:7
18
作者 窦亮 曹书婷 +5 位作者 程香 杨彪 尚涛 何东 胡力 李叶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3-707,共5页
2017年4—9月在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采集到蝶类标本933号,隶属于10科55属98种。物种数上,蛱蝶科Nymphalidae最多(27种),其次是眼蝶科Satyridae (25种)、灰蝶科Lycaenidae(14种),最少的是珍蝶科Acraeidae(1种)和... 2017年4—9月在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采集到蝶类标本933号,隶属于10科55属98种。物种数上,蛱蝶科Nymphalidae最多(27种),其次是眼蝶科Satyridae (25种)、灰蝶科Lycaenidae(14种),最少的是珍蝶科Acraeidae(1种)和环蝶科Amathusiidae(1种);个体数量上,蛱蝶科最多(225只,占24. 12%),其次是粉蝶科Pieridae (224只,占24. 01%)、眼蝶科(153只,占16. 40%),最少的是斑蝶科Danaidae(5只,占0. 53%)和环蝶科(3只,占0. 32%)。其中,7月调查采集到的蝶类物种数(调查到70种,占71. 43%)和个体数量(284只,占30. 44%)均最多。保护区98种蝶类中,东洋种38种、古北种9种、广布种51种;若不计广布种,东洋种和古北种分别占80. 9%和19. 1%,可以看出,本地区蝶类以东洋种占优势,若计入广布种,则古北种仅占9.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蝴蝶 多样性 名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对不同人工植被修复及混播燕麦的响应机制研究
19
作者 刘哲荣 杨逸 +1 位作者 白文科 秦明森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81,共11页
【目的】丛枝菌根真菌(AMF)作为植物根部共生微生物,能够提高植物生长和土壤稳定性。研究AMF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对不同人工植被种类修复与混播燕麦的响应特征,有助于筛选高效修复植被、完善生态修复策略。【方法】设置7种牧草播种和混播燕... 【目的】丛枝菌根真菌(AMF)作为植物根部共生微生物,能够提高植物生长和土壤稳定性。研究AMF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对不同人工植被种类修复与混播燕麦的响应特征,有助于筛选高效修复植被、完善生态修复策略。【方法】设置7种牧草播种和混播燕麦,共14种人工播种修复样地。经过3年自然恢复,测定分析土壤理化、植物生长和群落以及AMF群落。【结果】播种植物种类对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其中单播植物种类的效应大于混播燕麦。植物群落特征和多样性指标中,仅植物地上生物量和盖度在红豆草和燕麦混播处理下更高。播种植物种类显著影响土壤pH、速效氮、总磷,而混播燕麦对土壤性质影响较小。播种植物种类对AMF的谱系多样性和丰富度,以及群落组成有显著影响,而混播燕麦对AMF群落的影响不显著。土壤速效氮对AMF的亲缘关系指数的影响较强,而土壤pH对AMF的谱系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有较强影响;同时,土壤pH、总磷和植物氮磷比与AMF群落组成呈显著相关。在人工植被修复中,混播燕麦能影响植物生物量、氮磷含量以及植物群落组成,但单播植物的种类对土壤pH和速效氮,以及植物生长特征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均有影响,且对AMF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起决定作用;此外,土壤AMF群落组成还受土壤pH、总磷及植物氮磷比的影响。【结论】牧草额外混播燕麦并不能显著改变土壤理化和AMF群落,而某种牧草的播种并不能同时提高土壤营养和AMF多样性,要根据生态修复的需要,选择适宜的牧草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人工修复 混播燕麦 牧草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7
20
作者 戎战磊 周宏 +3 位作者 韦伟 张晋东 谌利民 张泽钧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9-273,278,共6页
基于MAXENT模型,依据保护区已知的大熊猫分布点信息和保护区影响大熊猫生境的12个环境要素,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和预测.结果表明大熊猫偏好在远离人类活动干扰、海拔2 000~2 500 m、靠近河流的针叶林和... 基于MAXENT模型,依据保护区已知的大熊猫分布点信息和保护区影响大熊猫生境的12个环境要素,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和预测.结果表明大熊猫偏好在远离人类活动干扰、海拔2 000~2 500 m、靠近河流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活动;保护区最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应生境面积分别为56、148、196 k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37%、50%.为更好地保护大熊猫,必须加强大熊猫适宜生境的保护;控制人为干扰,以提高大熊猫生境的连通性和适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最大熵模型 生境适宜性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