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8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通干线对大学校园噪声污染的研究及评价——以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黄尤优 王晓露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87-190,共4页
通过对西华师范大学交通干线噪声的连续监测,采用等效连续A声级计算噪声值,并利用声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噪声质量等级标准评价与分析校园的交通噪声污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西华师范大学校园交通干线的昼间噪声监测均值达到65.8... 通过对西华师范大学交通干线噪声的连续监测,采用等效连续A声级计算噪声值,并利用声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噪声质量等级标准评价与分析校园的交通噪声污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西华师范大学校园交通干线的昼间噪声监测均值达到65.8d B,超标率为19.64%,声质量处于中度或重度污染水平;从监测点上看,栋梁门的噪声均值最大,为67.1d B,超标率为22.00%;从监测时间上看,8:00-9:30am的噪声值最大,约66.1d B;在一周中,周一至周四的噪声值超过均值65.75 d B,而周六的噪声值最小,约64.7 d B。通过对大学校园区交通干线噪声的监测与分析,以期为制定有效的噪声治理措施、改善该校园的声环境质量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华师范大学 交通干线 噪声污染 噪声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充市小叶榕冻害情况的调查研究——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蔡欣 罗建勋 严贤春 《四川林业科技》 2017年第4期62-69,共8页
本研究为更深入了解小叶榕受冻害的总体情况,耐受度,影响因素,探寻环境因素和树木胸径与小叶榕冻害程度之间的关系,以便改进和调整栽培养护措施,提升校园乃至整个城市的绿化工作。首先对树木大小进行分级,实地调查小叶榕受冻害的情况,... 本研究为更深入了解小叶榕受冻害的总体情况,耐受度,影响因素,探寻环境因素和树木胸径与小叶榕冻害程度之间的关系,以便改进和调整栽培养护措施,提升校园乃至整个城市的绿化工作。首先对树木大小进行分级,实地调查小叶榕受冻害的情况,观测记录树冠受冻面积,小叶榕冻害情况初步定级,对小叶榕生长环境进行描述,包括有无建筑遮挡,建筑朝向,通风条件等。观测冻害植株百分率,计算病情指数,观测其最大耐受限度;通过分析建筑背风面和迎风面小叶榕冻害程度,和周围有无建筑遮挡小叶榕冻害程度,探究区域小环境与小叶榕冻害严重度的关系。分析树木胸径与小叶榕冻害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范围内小叶榕受冻害范围100%,冻害指数综合为56.94%,属于重度冻害,冻害耐受度5级,并且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区域小环境对小叶榕冻害程度有显著影响,树木胸径对小叶榕冻害无显著影响。最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榕 冻害 病情指数 耐受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华师范大学鸟类标本收藏状况及初步分析
3
作者 杨志松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9年第9期21-22,共2页
通过对西华师范大学鸟类标本馆已拥有的鸟类标本的统计,整理出我校鸟类标本数量及种类。结果表明本馆鸟类标本隶属21目69科,共计6657号。其中四川标本占93.85%,不明确采集地标本占5.9%,省外标本占6.15%。并分析了采集于四川省的鸟类标... 通过对西华师范大学鸟类标本馆已拥有的鸟类标本的统计,整理出我校鸟类标本数量及种类。结果表明本馆鸟类标本隶属21目69科,共计6657号。其中四川标本占93.85%,不明确采集地标本占5.9%,省外标本占6.15%。并分析了采集于四川省的鸟类标本的地理分布状况,分析造成这种分布格局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鸟类标本 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园园林植物配置分析——以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敏 张咏祀 严贤春 《现代园艺》 2022年第17期94-96,共3页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校园不同功能区的植物配置种类、植物配置形式及植物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校园内植物种类共131种,主要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其中观花、观叶植物居多,配置形式多样...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校园不同功能区的植物配置种类、植物配置形式及植物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校园内植物种类共131种,主要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其中观花、观叶植物居多,配置形式多样,基本满足师生的审美及心理需求。大门入口为凸显学校的风格面貌,主要配置规则式的雪松和低矮的绿篱;教学区为体现积极向上的气氛,绿化主要以草坪、灌木为主,相对矮小的小乔木为辅;生活区绿化主要以常绿植物为主、观赏性高的植物为辅;休闲区绿化主要以绿篱和观赏性比较高的灌木为主、一些高大乔木为辅;运动区为减少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影响,主要种植一些高大的乔木;主干道是校园绿化的骨架,主要种植一些高大的乔木作为行道树、林荫树等。校园绿化景观整体上比较合理,但也存在些许不足,如在植物的养护管理上投入的精力不够等。此次调查研究旨在利用绿化景观营造更好的校园环境,为校园植物景观配置与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植物配置 景观分析 校园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本科课程探究——以西华师范大学园林本科教学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柏磊 严贤春 《现代园艺》 2020年第19期203-205,共3页
随着园林事业的发展,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园林本科中开设《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不够普遍,根据园林本科特点,确立本课程定位与目标,配套课程教材建设,构建和完善课程的理论、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方法和... 随着园林事业的发展,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园林本科中开设《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不够普遍,根据园林本科特点,确立本课程定位与目标,配套课程教材建设,构建和完善课程的理论、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旨在为该课程的改革提供一种思路和方向,使《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真正成为园林本科的标志性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 课程改革 教材建设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二期树种调查与评价
6
作者 柏磊 严贤春 《现代园艺》 2021年第17期22-23,26,共3页
通过实地调查,对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二期的树种种类、植物配置及养护管理进行评价。校区内树种以乔木为主,植物树种共计43种,隶属于31科40属,树种较为丰富。校区内藤类、灌木植物种类较少,植物造景配置与相关建筑搭配不当,栽植方式运... 通过实地调查,对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二期的树种种类、植物配置及养护管理进行评价。校区内树种以乔木为主,植物树种共计43种,隶属于31科40属,树种较为丰富。校区内藤类、灌木植物种类较少,植物造景配置与相关建筑搭配不当,栽植方式运用不佳,缺乏美观性和实用性;校区内养护管理措施不到位。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校区内应适当引进乡土树种、季节变化性树种,观花与观叶植物相结合,植物搭配层次分明,表现明显的季相变化,增强植物造景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完善养护管理机制,加强后期养护、防治病虫害、松土施肥、修剪整形、除草,以解决校园植物存在的问题,提高校园的功能性、美观性、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调查 植物配置 养护管理 校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兽类名录(2024版) 被引量:10
7
作者 魏辅文 杨奇森 +28 位作者 吴毅 蒋学龙 刘少英 胡义波 葛德燕 李保国 杨光 李明 周江 李松 李晟 余文华 陈炳耀 张泽钧 周材权 吴诗宝 张立 陈中正 陈顺德 邓怀庆 江廷磊 张礼标 石红艳 卢学理 李权 刘铸 崔雅倩 李玉春 何锴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共16页
自“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和《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问世以来,这两项工作在国际和国内的哺乳动物研究以及保护生物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得益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支持,例如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内的生物本底资源得... 自“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和《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问世以来,这两项工作在国际和国内的哺乳动物研究以及保护生物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得益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支持,例如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内的生物本底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中国哺乳动物分类学的研究也在持续进步。在2022—2024年,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与2022年相比,新增42个物种。为了帮助国内外学者全面了解中国哺乳动物的有效种类及其详细信息,我们对“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及《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涉及的中国兽类物种名录进行了更新。截至2024年12月,中国记录的兽类有效种类包括58科,263属,736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物种数目 分类学 名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STAT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基因的鉴定及其表达谱分析
8
作者 张红梅 杨海鹏 +7 位作者 刘娅娟 龙芸 张鹏安 陈伟 张杰 侯凌鹏 韩志玲 刘小红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8,共9页
STAT蛋白是一类在信号传导和基因转录激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在植物中STAT基因的表达与高温等非生物胁迫相关。为了研究玉米STAT基因是否参与响应高温胁迫,以耐高温胁迫的Zheng 58和对高温敏感的PH6WC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选取... STAT蛋白是一类在信号传导和基因转录激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在植物中STAT基因的表达与高温等非生物胁迫相关。为了研究玉米STAT基因是否参与响应高温胁迫,以耐高温胁迫的Zheng 58和对高温敏感的PH6WC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选取高温和常温2个条件下生长的植株根、茎、叶、花粉和花丝5个部位的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基于测序数据,对玉米STAT基因结构、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不同玉米材料、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组织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玉米中鉴定到2个STAT基因Zm-STAT1和Zm-STAT2,其中,Zm-STAT1编码的蛋白是疏水蛋白,而Zm-STAT2编码的蛋白是亲水蛋白,它们都具有多个功能位点和磷酸化修饰位点。进一步表达分析发现,以常温为对照,在高温条件下,Zm-STAT1基因在PH6WC的根中、Zm-STAT1基因在Zheng 58的花粉和花丝中表现为上调表达,而Zm-STAT1基因在PH6WC的茎和叶中、Zm-STAT2基因在PH6WC的叶中则表现为下调表达。在2个温度条件下,Zm-STAT2在5个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Zm-STAT1,且ZmSTAT2在耐高温胁迫材料Zheng 58的根、茎、花粉和花丝中均受高温诱导,暗示Zm-STAT2基因参与了玉米高温胁迫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温胁迫 STAT转录因子 基因结构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高寒灌丛土壤养分有效性对增温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刘美 马志良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2,共11页
高寒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生态过程受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的严重限制。全球气候变暖可显著改变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生长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活性,深刻改变土壤养分矿化与循环过程,进而影响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 高寒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生态过程受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的严重限制。全球气候变暖可显著改变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生长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活性,深刻改变土壤养分矿化与循环过程,进而影响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然而,我们对气候变暖如何影响青藏高原高寒灌丛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了揭示气候变暖对高寒灌丛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部典型的窄叶鲜卑花高寒灌丛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高寒灌丛生长季不同时期可溶性有机碳(DOC)、无机氮(DIN)和有效磷(AvP)含量与化学计量比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增温的响应,并分析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高寒灌丛生长季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季节动态明显。土壤DOC含量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生长季中期达到最低值;土壤DIN含量、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及土壤AvP含量在整个生长季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均在生长季末期达到最大值。增温没有显著改变高寒灌丛整个生长季空气温度,增温使整个生长季土壤温度显著提高1.3℃,同时使土壤水分显著降低2.2%。增温使高寒灌丛整个生长季土壤DOC和AvP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5%—9.9%和4.8%—33.7%。然而,增温仅在生长季中期使土壤DIN含量显著增加17.5%,在生长季末期使土壤DIN含量显著降低21.8%;生长季末期土壤DIN含量降低主要源于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但增温对整个生长季土壤铵态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同时,增温使生长季末期土壤DOC:DIN比显著增加37.3%,使生长季中期土壤DOC:AvP比显著降低17.9%,使生长季中期和末期土壤DIN:AvP比显著降低12.2%—25.7%。冗余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脲酶活性是影响高寒灌丛土壤养分有效性的主要因子,它们能解释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大部分变异。这些结果表明,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可通过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土壤养分矿化过程,加速土壤有效养分转化与循环速率,从而显著影响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以上结果可为深入认识气候变暖情景下青藏高原高寒灌丛土壤养分转化与循环过程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可为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高寒灌丛 养分有效性 养分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道轴向裂纹内检测超声探头设计与仿真
10
作者 曾艳丽 王天宇 +4 位作者 吴明泽 郭晓婷 宋华东 邵文 李宛秋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35,共4页
文中设计了一种用于管道轴向裂纹检测的超声探头,该探头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的优点。超声探头整体成圆柱状,由128个矩形压电晶片组成,压电晶片位于圆柱边缘,成锯齿状分布。根据超声波检测管壁裂纹原理,对探头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设计... 文中设计了一种用于管道轴向裂纹检测的超声探头,该探头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的优点。超声探头整体成圆柱状,由128个矩形压电晶片组成,压电晶片位于圆柱边缘,成锯齿状分布。根据超声波检测管壁裂纹原理,对探头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设计。依据设计结果,以管径219 mm管道为例,对超声探头在管壁中产生的声场进行仿真分析;改变锯齿个数、探头与管壁距离,对探头结构进行优化,从声场在管壁中的传播距离和管壁中声场分布的均匀性考虑,64锯齿,每个锯齿分布2片压电晶片,压电晶片与管壁距离30 mm的探头结构最适合管径219 mm管道的检测,验证了探头检测管道轴向裂纹的可行性,为管道内检测超声探头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内检测 轴向裂纹 超声探头 声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流域生态脆弱度研究——基于长江支流生态廊道建设
11
作者 冉清红 章佳洁 +3 位作者 张玉丽 谭华鑫 李名扬 冉旺芳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143-149,共7页
生态脆弱度评价能体现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有利于长江支流生态廊道建设。文章对岷江流域生态脆弱度展开研究,采用S-R-P评价模型,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借助ArcGIS平台综合分析得出2000—2021年分段的生态脆弱度。结果表明:①依据生态... 生态脆弱度评价能体现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有利于长江支流生态廊道建设。文章对岷江流域生态脆弱度展开研究,采用S-R-P评价模型,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借助ArcGIS平台综合分析得出2000—2021年分段的生态脆弱度。结果表明:①依据生态脆弱度归一化指数,岷江流域生态脆弱等级分为微度脆弱(0-0.2)、轻度脆弱(0.2-0.4)、中度脆弱(0.4-0.6)、重度脆弱(0.6-0.8)、极度脆弱(0.8-1)5个等级。②在研究年份内,生态脆弱度空间分布均表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特征,流域以中度脆弱和轻度脆弱为主;以2021年为例,中度脆弱区域占流域面积的56.13%,轻度脆弱占31.63%,重度脆弱占10.63%,微度脆弱占1.42%,极度脆弱占0.16%。③2000年、2010年、2020年和2021年的EVSI分别为2.81、2.92、2.71、2.74,由此得出岷江流域生态脆弱度在2000-2020年整体规律呈现“先转差,后向好”的态势,2020到2021略微EVSI升高。综上,①流域北部应防范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②东部与南部应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减缓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耕地和建设用地对生态空间的挤占。③流域西部虽然总体生态环境较好,但是仍然有不小部分的生态脆弱等级增加,不容忽视。因此,对于岷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仍然是在长江支流生态廊道建设中改善生态脆弱度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生态脆弱度 GIS 岷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量CO_(2)对不同品种小麦光合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艾伟伟 林珊 +3 位作者 张月 吴一超 杨在君 魏淑红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1-241,共11页
以内麦9、川麦44和中国春为试验材料,以高含量(约900μmol/mol)CO_(2)为处理,环境含量(约410μmol/mol)CO_(2)为对照,测定叶片光合参数、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叶绿素荧光参数,探讨不同品种小麦对CO_(2)含量升高的响应。结果显示,高含... 以内麦9、川麦44和中国春为试验材料,以高含量(约900μmol/mol)CO_(2)为处理,环境含量(约410μmol/mol)CO_(2)为对照,测定叶片光合参数、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叶绿素荧光参数,探讨不同品种小麦对CO_(2)含量升高的响应。结果显示,高含量CO_(2)条件下,3个品种小麦的净光合速率(P_(n))、胞间CO_(2)含量(C_(i))和水分利用率(WUE)总体增加,气孔导度(G s)、蒸腾速率(T_(r))总体下降;不同小麦品种的SPAD对高含量CO_(2)响应不同,抽穗期川麦44、内麦9的SPAD低于对照,抽穗期和灌浆期中国春的SPAD高于对照;3个小麦品种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 v/F m)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均保持在0.750以上,仍然在健康生理状态范围内;中国春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出现K-波段与L-波段,川麦44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出现K-波段与L-波段,内麦9在拔节期、灌浆期出现K-波段与L-波段,内麦9在抽穗期只出现K-波段,说明光系统Ⅱ(PSⅡ)供体侧受损,中国春在灌浆期没有出现K-波段与L-波段,光反应得以正常进行。中国春单位活性反应中心吸收的能量通量(ABS/RC)在灌浆期显著低于对照,川麦44 ABS/RC、单位活性反应中心捕获的能量通量(TR o/RC)和单位活性反应中心耗散的总能量(DI_(o)/RC)在抽穗期显著高于对照,内麦9 ABS/RC、TR_(o)/RC在拔节期与灌浆期以及单位活性反应中心传递的电子通量(ET o/RC)、DI_(o)/RC在灌浆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综上所述,在900μmol/mol的CO_(2)含量下,3个小麦品种的CO_(2)“施肥效应”依然显著。中国春对高含量CO_(2)耐受性相对较强,而川麦44和内麦9对高含量CO_(2)较敏感。3个小麦品种为了保护叶片免受光氧化损伤,将吸收的多余光能转化为热,以减少光抑制作用,从而保证在高含量CO_(2)条件下的能量供应,并促进小麦光合作用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CO_(2) 光合作用 叶绿素相对含量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衡水湖鱼类群落结构及优势种鱼类体长-体重关系分析
13
作者 何姗 曾燏 +4 位作者 杨晴 丁庆秋 胡莲 史方 邹曦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143,共11页
调查衡水湖鱼类资源现状及优势种鱼类的生长状况,为该地区鱼类资源保护及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于2021年及2022年5—6月在衡水湖设置3个采样点,对鱼类资源进行调查,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 调查衡水湖鱼类资源现状及优势种鱼类的生长状况,为该地区鱼类资源保护及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于2021年及2022年5—6月在衡水湖设置3个采样点,对鱼类资源进行调查,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等分析衡水湖鱼类群落结构,以W=aLb方程对优势种鱼类体长体重关系进行拟合,并结合鱼类的Fulton状态指数(K)与相对体重(Wr)分析优势种鱼类的生长状况。结果显示,衡水湖共分布鱼类39种,隶属于6目14科33属,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有27种,占总种数的69.23%;2021年衡水湖鱼类的H'为2.77、D为3.91、J'为0.79,2022年H'为2.68、D为3.57、J'也为0.79;衡水湖主要以杂食性(22种,占56.41%)、底层性(18种,占46.15%)、产黏性卵(22种,占56.41%)鱼类为主;优势种为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红鳍原鲌(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张氏䱗(Hemiculter tchangi)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6种优势种鱼类均为异速生长,Fulton状态指数为0.32~14.73,相对体重为18.50~560.28。研究表明,衡水湖鱼类处于低生产力环境,有必要开展长期的鱼类资源监测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结构 多样性分析 优势种 体长-体重 衡水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马来熊肠道细菌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14
作者 周红燕 尹彦强 +7 位作者 刘媛 李燕 洪明生 滕明生 刘智豪 袁施彬 王乐 张泽钧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44,共13页
马来熊Helarctos malayanus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了探明肠道菌群组成及多样性对其饲养管理的意义,本研究对重庆动物园8只圈养马来熊的粪便微生物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结果发现,门水平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 马来熊Helarctos malayanus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了探明肠道菌群组成及多样性对其饲养管理的意义,本研究对重庆动物园8只圈养马来熊的粪便微生物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结果发现,门水平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属水平优势菌群为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和梭状芽孢杆菌属1 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老年个体中厚壁菌门细菌丰度偏高而变形菌门丰度偏低,且具有较高丰度的八叠球菌属Sarcina细菌;配对饲养个体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在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不同圈舍环境下表现出差异;在1例异常粪便中,厚壁菌门细菌丰度偏低而变形菌门细菌丰度偏高,并检测出了较高丰度的机会致病菌--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同时PICRUSt2功能预测结果显示,异常粪便个体的排泄系统与其他个体的差异极显著。研究结果提示,马来熊圈养管理应加强对动物排便行为、粪便形态和气味,以及粪便正常菌群和特定病原体的实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熊 圈养 肠道微生物 16S rRNA测序 异常粪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日葵EPF基因家族鉴定及参与花发育的功能分析
15
作者 陈静 葛敏茜 +4 位作者 陈彦灼 曾银萍 邹建 杨军 刘金平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植物表皮模式因子EPF是一类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调节的分泌肽,其家族成员在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花发育调控中的功能尚不清楚。基于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库,在向日葵中鉴定得到10个EPF家族基因,分属于4个亚家族。结果表明:其中,H... 植物表皮模式因子EPF是一类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调节的分泌肽,其家族成员在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花发育调控中的功能尚不清楚。基于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库,在向日葵中鉴定得到10个EPF家族基因,分属于4个亚家族。结果表明:其中,HaEPF1、HaEPF3、HaEPF4、HaEPF7、HaEPF9在向日葵花发育早期(St2、St3、St4)特异性高表达,而HaEPF5、HaEPF8、HaEPF10在花发育中后期(St5、St6、St7)特异性高表达。进一步分析发现,HaEPF1、HaEPF4、HaEPF7在野生型向日葵(WT)花分生组织转变和花器官发生(St2)过程中高表达,并随着花器官发育其表达水平逐渐降低。然而,10个EPF家族基因在向日葵花分生组织转变与花器官分化缺陷突变体Crazy Broccoli 1(cb1)中类花序结构发育过程中始终维持较为稳定的高表达水平,并与WT分生组织转变与花器官发生时期的表达水平相似。结果表明:HaEPF1、HaEPF4、HaEPF7可能在向日葵花分生组织转变和花器官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HaEPF1、HaEPF4、HaEPF7在调控向日葵花分生组织转变和花器官发生过程中可能依赖于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信号。HaEPF1、HaEPF4、HaEPF7表达水平的精确调节对于向日葵花器官发生至关重要,持续异常地高表达,可能是导致cb1突变体出现花器官发育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EPF基因 表达水平 CB1 花分生组织转变 花器官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黑腐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高效生防芽孢杆菌筛选
16
作者 常艳华 刘华峰 +4 位作者 刘小红 辛原仪 文国琴 宋波 张廷富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4-202,共9页
明确苦瓜黑腐病病原并筛选高效生防芽孢杆菌,为科学防治苦瓜黑腐病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组织分离法对苦瓜黑腐病菌的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并进一步依据柯赫法则验证分离病原菌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 明确苦瓜黑腐病病原并筛选高效生防芽孢杆菌,为科学防治苦瓜黑腐病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组织分离法对苦瓜黑腐病菌的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并进一步依据柯赫法则验证分离病原菌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以代表菌株NCKG8.2-4为供试病原,通过拮抗试验比较枯草芽孢杆菌斯氏亚种TEB-1、解淀粉芽孢杆菌SWB-2、地衣芽孢杆菌SWB-1、贝莱斯芽孢杆菌SB023、多粘类芽孢杆菌SWP-1对苦瓜黑腐病菌的拮抗效果,进一步通过无细胞发酵液梯度抑菌试验,评价拮抗效果最佳菌株发酵液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NCKG8.2-4为引起苦瓜黑腐病的病原菌,其ITS、β-Tubulin和GAPDH片段与瓜拟多隔孢的一致性均为100%;且基于β-Tubulin或GAPDH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分别与瓜拟多隔孢聚在一支。拮抗试验结果显示,贝莱斯芽孢杆菌SB023对苦瓜黑腐病菌NCKG8.2-4的菌落生长抑制区域最大;同时平板抑菌效果随SB023无细胞发酵液含量的增加而增加,PDA中添加9%的无细胞发酵液对病原菌NCKG8.2-4的抑菌率高达93.7%,其EC_(50)为3.48%。明确了苦瓜黑腐病的病原为瓜拟多隔孢,贝莱斯芽孢杆菌SB023菌株对该病病原具有高效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黑腐病 瓜拟多隔孢 芽孢杆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栖息地土壤-食物-粪便中矿物元素的分布特征
17
作者 舒彦 黄玉龄 +7 位作者 刘媛 朱大鹏 刘坤 谭晋超 王凤梅 方婷婷 袁施彬 王乐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7,共12页
为了解大熊猫栖息地内土壤-食物-粪便中矿物元素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22年3月和8月,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采集大熊猫栖息地土壤、食物和粪便样本。对样本中的钙(Ca)、镁(Mg)、磷(P)、钠(Na)、钾(K)、铁(Fe)、锰(Mn)、锌(Zn... 为了解大熊猫栖息地内土壤-食物-粪便中矿物元素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22年3月和8月,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采集大熊猫栖息地土壤、食物和粪便样本。对样本中的钙(Ca)、镁(Mg)、磷(P)、钠(Na)、钾(K)、铁(Fe)、锰(Mn)、锌(Zn)、铜(Cu)9种动物必需矿物元素绝对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各元素在食物和粪便中的相对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中绝对含量高的元素,在食物和粪便中的绝对含量不一定高;土壤中绝对含量低的元素,在食物和粪便中绝对含量不一定低。土壤和竹叶中,各矿物元素之间存在广泛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粪便中各矿物元素呈现显著正相关。竹叶经大熊猫消化利用之后,各个元素的相对含量在粪便中发生变化。当大熊猫采食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叶时,P和Na的相对含量表现为粪便低于食物,Ca、Mg、K、Mn、Cu和Zn在食物和粪便中的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而Fe在粪便中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食物;当主食秦岭箭竹(Fargesia qinlingensis)叶时,Mn在食物和粪便中的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Fe的相对含量表现为粪便高于食物,其他7种元素在粪便中的相对含量均显著低于食物。矿物元素在土壤-食物-粪便中的绝对含量不完全一致;大熊猫采食不同主食竹竹叶时,对不同矿物元素的利用率不同,在9种元素中对Fe的吸收率均最低。这些结果阐明了野外大熊猫栖息地土壤-食物-粪便中矿物元素含量和分布特征,以及大熊猫对必需矿物元素的利用存在差异,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野生大熊猫的营养对策,并为圈养大熊猫矿物质营养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矿物质 栖息地土壤-食物-粪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巴山木竹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18
作者 黄玉龄 舒彦 +7 位作者 刘媛 王凤梅 谭晋超 朱大鹏 刘坤 方婷婷 袁施彬 王乐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6-338,共13页
大熊猫栖息地土壤含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这些微生物不仅是大熊猫共生微生物的直接来源,还可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主食竹的生长发育来间接影响大熊猫的健康。因此,以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核心分布区内巴山木竹Bashania f... 大熊猫栖息地土壤含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这些微生物不仅是大熊猫共生微生物的直接来源,还可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主食竹的生长发育来间接影响大熊猫的健康。因此,以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核心分布区内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林为研究地点,采集冬春两季的土壤样品,通过细菌16S rRNA和真菌ITS基因测序,解析栖息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以及群落内微生物间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中的细菌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真菌则主要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2)细菌和真菌的α多样性均为冬季显著大于春季(P<0.05),β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3)共现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群落间的互作关系均以正相关关系为主,共鉴定出21个关键菌群。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栖息地土壤中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存在季节性差异,同时揭示微生物间的互作信息,为大熊猫栖息地微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巴山木竹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台湾水青冈种群生命表及动态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李金昕 吴定军 +4 位作者 章世鹏 何显湘 陈坚 史清茂 胥晓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8-74,共7页
台湾水青冈(Fagus hayatae)为水青冈属植物,仅分布于中国,且是国家Ⅱ级保护植物。了解台湾水青冈的种群的龄级结构及数量对于揭示种群动态和生活史特征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四川米仓山自然保护区老林沟北坡台湾水青冈种群样地进行调查... 台湾水青冈(Fagus hayatae)为水青冈属植物,仅分布于中国,且是国家Ⅱ级保护植物。了解台湾水青冈的种群的龄级结构及数量对于揭示种群动态和生活史特征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四川米仓山自然保护区老林沟北坡台湾水青冈种群样地进行调查,根据树木径级大小划分龄级,采用匀滑技术,编制其种群生命表,并进行生存分析和谱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水青冈种群幼苗、幼树和小树占总数的52%,中龄级个体占总数的46%,老树较少,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处于成熟阶段,种群更替无障碍。死亡率在第1龄级呈最大值,在第17龄级呈峰值。生存率下降趋势总体较平滑但中间出现2次大的降幅,累计死亡率则相反。谱分析结果显示,台湾水青冈种群更新过程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振幅A_k最大的2个值分别位于基波A_1和谐波A_2处,显示了台湾水青冈个体生命周期的时间长度。台湾水青冈种群数量动态除受基波A_1和谐波A_2影响外,还表现出特别明显的小周期波动,如A_3和A_7。A_3处的波动与台湾水青冈的高生长有关,而A_7的波动与径向生长期的激烈竞争有关。我们的研究揭示了该地台湾水青冈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趋势符合DeeveyⅢ型,种群动态具有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和后期衰退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分析 种群数量动态 台湾水青冈 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干腐新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贝莱斯芽孢杆菌对其抑菌活性评价
20
作者 刘沙 张廷富 +3 位作者 刘华峰 文国琴 胡曼 严贤春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9-1078,共10页
【目的】分离鉴定马铃薯干腐病的新病原,并评价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对其抑菌效果,为马铃薯干腐病的绿色防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病健组织分离法,从干腐马铃薯上分离真菌病原并通过科赫法则验证;利用形态特征结... 【目的】分离鉴定马铃薯干腐病的新病原,并评价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对其抑菌效果,为马铃薯干腐病的绿色防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病健组织分离法,从干腐马铃薯上分离真菌病原并通过科赫法则验证;利用形态特征结合多基因位点联合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准确鉴定病原;通过拮抗实验和无细胞发酵液抑菌实验,进一步评价贝莱斯芽孢杆菌SB023菌株对马铃薯干腐新病原的抗菌活性。【结果】从干腐马铃薯上分离的5株真菌均为马铃薯干腐病病原。根据形态学特征和ITS、TEF-1α及RPB2的序列分析,NCP10.2-1、NCP10.2-3和NCP12.8-2鉴定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NCP10.2-2和NCP12.8-1分别鉴定为镰状镰刀菌(F.falciforme)和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其中镰状镰刀菌为尚未报道的马铃薯干腐新病原。贝莱斯芽孢杆菌SB023菌株对NCP10.2-2的拮抗效果显著,抑制率约为61.63%;而无细胞发酵液(CFS)抑制NCP10.2-2菌落生长的作用较弱,9%的CFS抑菌率约为15.11%,但随PDA中SB023 CFS含量的增加,NCP10.2-2的菌丝泡状化膨大逐渐增加,其菌落产生色素从黄色到紫色依次加深,菌落褶皱程度随之增大。表明生防菌株SB023发酵液不但诱导NCP10.2-2菌丝产生膨大变形,而且影响NCP10.2-2的色素合成代谢。【结论】本研究分离鉴定出3种引起马铃薯干腐病的镰刀菌,其中镰状镰刀菌为首次报道的新病原;评价了贝莱斯芽孢杆菌SB023对该新病原的抑菌活性,为马铃薯干腐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腐病 镰刀菌 贝莱斯芽孢杆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