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环境教育新思考 被引量:5
1
作者 易佩 杨艳 +1 位作者 张柳青 李艳红 《绿色科技》 2018年第15期306-306,310,共2页
指出了在科技飞速发展、知识获取便捷和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时代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互联网+时代的环境教育也深受人们的关注。分析了"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环境教育的现... 指出了在科技飞速发展、知识获取便捷和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时代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互联网+时代的环境教育也深受人们的关注。分析了"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环境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环境教育的畅想及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现状 畅想 新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河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初探——以巴州区段为例
2
作者 刘欣 刘良 +3 位作者 刘镇豪 秦强 张绍斌 张富斌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66-73,共8页
为探究巴河巴州区段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20年3月在巴河巴州区段设置7个采样点,分别采集水质和浮游动物样品。水质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江段整体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浮游动物共采集到40种,桡足类(Copepoda)和轮虫(R... 为探究巴河巴州区段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20年3月在巴河巴州区段设置7个采样点,分别采集水质和浮游动物样品。水质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江段整体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浮游动物共采集到40种,桡足类(Copepoda)和轮虫(Rotifera)为优势类群,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6170.1 ind.·L^(-1),平均生物量为38.36 mg·L^(-1)。聚类分析和NMDS表明,在40%的相似度上可将所有采样点分为3组。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R=0.593,P=0.029)。冗余分析(RDA)结果发现,TN、NO_(3)-N,TP,Chl-α、N∶P是影响巴河巴州区段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各采样点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82~2.29,Margalef丰富度指数(D)范围为0.36~1.24,Pielou均匀度指数(J')范围为0.32~0.96。基于多样性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巴河巴州区段水体整体呈中污染至重污染型。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巴河巴州区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人为活动强弱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为巴河巴州区段水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多样性指数 水质评价 巴河 水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水质达Ⅲ类背景下藻情与水质变化特征
3
作者 朱广伟 国超旋 +4 位作者 康丽娟 陶陶 杨芷萱 李娜 秦伯强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5-715,共11页
根据生态环境部设在太湖的17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周年监测,2024年太湖水体总磷浓度年均值低于0.05 mg/L,是自2007年太湖大规模治理以来首次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为揭示太湖总磷浓度下降的生态环境背景与机制,基于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 根据生态环境部设在太湖的17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周年监测,2024年太湖水体总磷浓度年均值低于0.05 mg/L,是自2007年太湖大规模治理以来首次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为揭示太湖总磷浓度下降的生态环境背景与机制,基于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2005—2024年的长期监测数据,分析了太湖水体总磷浓度与藻情、气象水文条件及其他营养盐之间的协同变化特征。分析发现,2024年太湖总磷浓度低值的出现与2022年以来蓝藻水华强度下降、外源氮磷入湖负荷降低密切关联,特别是2023年蓝藻水华强度明显偏低,惯性延续导致2024年上半年藻情极轻,对全年水体磷浓度低值的出现具有重要贡献;2024年下半年太湖藻情反弹,8月水体蓝藻生物量明显增高,与2024年度降雨量大、外源氮磷负荷增高有关。此外,2024年10—12月蓝藻水华面积也大幅增加,但同期水体藻类生物量、叶绿素a浓度的反弹幅度却较小,与秋冬季气温偏暖、入湖水量大引起的微囊藻团颗粒表层聚积条件较好等蓝藻水华表观强度放大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外源氮磷负荷下降对太湖蓝藻水华强度已经产生了明显遏制作用,但气温、降雨、风浪等气候因子仍对蓝藻水华表观强度具有强烈影响。在蓝藻水华控制策略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外源氮、磷入湖负荷削减,持续推进局部湖区草型生态系统恢复工程,调控湖体食物链,以促进太湖水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氮磷双控 外源削减 蓝藻水华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23年太湖蓝藻水华面积变化的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芷萱 黎云祥 +4 位作者 朱广伟 康丽娟 李娜 张运林 秦伯强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4-751,共18页
面积是湖库蓝藻水华强度的重要表征指标之一,其变化受水体营养物质状况、水文气象条件及食物链结构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揭示蓝藻水华面积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科学评估蓝藻水华强度以及制定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太湖2003—... 面积是湖库蓝藻水华强度的重要表征指标之一,其变化受水体营养物质状况、水文气象条件及食物链结构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揭示蓝藻水华面积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科学评估蓝藻水华强度以及制定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太湖2003—2023年2332幅卫星遥感影像提取的蓝藻水华面积数据,结合同期湖体营养盐及水文气象观测数据,探讨了影响太湖蓝藻水华面积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其年内变化。结果发现,2003—2023年,太湖蓝藻水华年平均面积总体呈现周期性波动,多年均值为159 km^(2),其中水华季(5—9月)的多年均值为223 km^(2)。蓝藻水华面积与水体叶绿素a及微囊藻生物量均呈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7及0.48,表明遥感获得的蓝藻水华面积能够较好地指征蓝藻水华强度变化情况。2005—2023年太湖水体总氮(TN)、溶解性总氮(DTN)浓度下降显著,2023年TN均值较2005年下降61%,DTN下降65%,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也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随机森林分析表明,蓝藻水华面积的影响因子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春季的主导因素是水温、TP与风速;而夏季的主导因素依次是风速、DTN和水位;秋季的主导因素是风速、TN和水位;冬季的主导因素是风速、DTN和DTP;具体到月尺度上,蓝藻水华面积的影响因子也呈现月间差异。基于蓝藻水华面积与水体TN、TP的统计关系,若要大概率控制太湖处于无明显水华状况(月均蓝藻水华面积小于103 km^(2),约为湖泊面积的5%),则建议冬春季TN和TP控制阈值分别为1.35和0.054 mg/L,对应的DTN和DTP为1.03和0.018 mg/L;夏秋季TN和TP控制阈值分别为1.00和0.059 mg/L,对应的DTN和DTP为0.62和0.015 mg/L。研究表明,遥感影像提取获得的蓝藻水华面积总体能够较好地指示大型湖泊的蓝藻水华强度状况;太湖蓝藻水华面积在夏秋季受风速变化的影响较大,但氮、磷等营养盐水平也是影响蓝藻水华面积变化的重要因子,其中冬春季磷的影响大,而夏秋季氮的影响大;从控制策略上,实施氮磷双控是有效降低蓝藻水华风险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蓝藻水华 气象条件 季节变化 氮磷双控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毛淫羊藿的光合特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何理 谌利民 +3 位作者 黎云祥 付荣华 权秋梅 高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8期1-3,6,共4页
[目的]探究柔毛淫羊藿的光合生理生长特性及其对移栽环境的适应性,为合理开发与人工种植柔毛淫羊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移栽柔毛淫羊藿的光合生理特征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生理生长特性与移栽环境间的关系。[结果]叶绿素含量在移栽淫... [目的]探究柔毛淫羊藿的光合生理生长特性及其对移栽环境的适应性,为合理开发与人工种植柔毛淫羊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移栽柔毛淫羊藿的光合生理特征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生理生长特性与移栽环境间的关系。[结果]叶绿素含量在移栽淫羊藿植株之间差异不显著;柔毛淫羊藿的净光合速率为1.68~3.39μmolCO2/(m2· s),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相关性分析表明,柔毛淫羊藿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空气湿度、蒸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其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在柔毛淫羊藿的移栽种植中,可通过遮阴或雾灌等方法来解决移栽环境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毛淫羊藿 光合生理特征 净光合速率 环境适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的黄石市生态质量评价
6
作者 叶洪铭 黄瑾 +4 位作者 徐瑶 唐新华 李映潭 凌国栋 兰雪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224,共14页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的鄂东幕阜山岩溶地区,长年来一直面临着严峻的石漠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该研究利用谷歌地球引擎平台,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绿度、热度、干度、湿度和石漠化程度的改进型遥感生态指...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的鄂东幕阜山岩溶地区,长年来一直面临着严峻的石漠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该研究利用谷歌地球引擎平台,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绿度、热度、干度、湿度和石漠化程度的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RSEI),分析了黄石市2001-2021年的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MRSEI与各组分指数的相关性极强,相关系数均大于0.794,且5个时期的平均值达到了0.837,表明MRSEI相比任何单一指标都更具代表性。而MRSEI的第1主成分(PC1)的贡献度在0.696 3以上,且各个年份都比RSEI的PC1贡献度高,说明其能更好地集中各指标特征。(2)2001-2021年黄石市的MRSEI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和极差的区域面积减少了870.74 km2,良好和极好的区域面积增加了1 377.91 km~2。这种变化在黄石市的不同区域表现得较为明显,北部及一些特定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差,而南部和中部地区以及阳新县和大冶市南部则表现出较高的生态环境质量。(3)2001-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中,轻微改善占据了主导地位,占据了总面积的65.06%,而退化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3.4%,表明黄石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正逐步改善。(4)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显示,5个年度的全局莫兰指数均在0.482 2以上,且Z值超过296.486 7,表明黄石市的MRSEI在这20年间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黄石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主要表现出MRSEI值在空间上的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5)土地利用方式是导致黄石市MRSEI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5个时期的q值均值为0.548 6。此外,高程以及气候条件与土地利用方式的交互作用也是影响黄石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该研究可为黄石市生态环境石漠化监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 石漠化指数 莫兰指数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黄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镉胁迫下UiO-66-SH对水培小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7
作者 王焱 陈芯怡 +3 位作者 张凌荔 王鑫宇 何铁光 张拓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8-288,共11页
本文对砷(As)镉(Cd)胁迫下,UiO-66-SH对水培小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小白菜的生物量、重金属富集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分析了UiO-66-SH对As、Cd复合污染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As和Cd浓度的升... 本文对砷(As)镉(Cd)胁迫下,UiO-66-SH对水培小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小白菜的生物量、重金属富集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分析了UiO-66-SH对As、Cd复合污染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As和Cd浓度的升高,小白菜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鲜质量与干质量均有所下降,而UiO-66-SH的添加使下降趋势明显减弱.此外,UiO-66-SH添加后还促进了小白菜根长、株高及叶片展幅的生长,尤其在低质量浓度组处理下更为显著;在重金属富集方面,UiO-66-SH对水体中的As和Cd显示出良好的吸附性能,低质量浓度组和高质量浓度组中,小白菜对Cd的吸附率分别为69.5%和60.2%,对As的吸附率分别为71.1%和63.1%,显著降低了小白菜对As和Cd的吸收和富集,从而减少了重金属对小白菜的毒害作用;此外,UiO-66-SH通过降低MDA含量及SOD、POD、CAT、APX活性,缓解了氧化损伤,并且UiO-66-SH通过Zr-O-H和S-H键与As、Cd的络合作用,在材料表面形成了更加稳定的Zr-O-As和S-Cd键,从而实现了同步去除.研究表明,UiO-66-SH在缓解As和Cd胁迫对小白菜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环境功能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镉胁迫 UiO-66-SH 小白菜 重金属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柏木和马尾松人工林根系分泌物碳输入的季节差异
8
作者 彭修涛 刘榕 肖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6,共9页
根系分泌物在维持植物生长和调节土壤碳⁃养分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目前对根系分泌物碳输入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长季,忽视了对全年根系分泌物碳输入的整体评估。为填补这一知识空白,以川中丘陵区柏木和马尾松人工林为研... 根系分泌物在维持植物生长和调节土壤碳⁃养分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目前对根系分泌物碳输入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长季,忽视了对全年根系分泌物碳输入的整体评估。为填补这一知识空白,以川中丘陵区柏木和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1年的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进行了根系分泌物的野外原位收集,并同步收集和分析了气候数据和根系特征。结果表明:1)柏木和马尾松根系分泌速率呈相似的季节变化模式,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夏季最高、冬季最低;2)细根生物量和根系活力呈现与根系分泌速率一致的变化模式;3)根系分泌速率和根系特征(细根生物量和根系活力)均与温度和降水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根系分泌物速率与根系活力之间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根系分泌速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模式,并受到季节性气候变化下根系活性变异的强烈影响。因此,充分了解根系分泌物的季节差异有助于准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根系分泌物输入通量,还能丰富森林根系分泌物季节动态变化规律及其调控因素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人工林 根系分泌物 根系特征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甘薯品种幼苗耐镉差异性综合评价及指标筛选
9
作者 尉贇 廖乐琴 +10 位作者 刘乃榕 陈丰酆 张利敏 张贺 龙伟 刘洪青 庞博 朱洪庆 周全卢 李婷 康乐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5,共8页
为研究不同甘薯品种幼苗镉胁迫后的生理变化,通过筛选适宜在镉胁迫下种植的幼苗品种并利用耐镉差异性建立预测甘薯幼苗耐镉性的数学模型。以27个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对甘薯幼苗水培,研究450μmol/L镉胁迫条件下各甘薯叶片的生理响应... 为研究不同甘薯品种幼苗镉胁迫后的生理变化,通过筛选适宜在镉胁迫下种植的幼苗品种并利用耐镉差异性建立预测甘薯幼苗耐镉性的数学模型。以27个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对甘薯幼苗水培,研究450μmol/L镉胁迫条件下各甘薯叶片的生理响应,结合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进行品种筛选及耐镉性评价。在镉胁迫条件下,参试材料各生理指标含量变化不同,且不同品种甘薯幼苗的耐镉系数也不同。通过甘薯幼苗耐镉性综合评价得出,绵紫薯9号耐镉性最强,南紫薯023耐镉性最差。通过聚类分析将甘薯幼苗耐镉胁迫类型分为镉敏感型、低耐镉型、中耐镉型和高耐镉型4种。建立适宜于同等胁迫条件下其他甘薯品种幼苗耐镉性鉴定的预测方程。发现供试甘薯材料中有5个品种的甘薯幼苗属于高耐镉型,分别是绵紫薯9号、渝苏303、万薯9号、济薯26和苏薯29。这5个高耐镉型品种的甘薯幼苗在镉处理后受胁迫影响相对较小,在450μmol/L及更低镉浓度污染环境下进行甘薯栽培种植时,可优先利用。本研究开发的甘薯幼苗耐镉性预测方程可用于同等镉胁迫条件下甘薯幼苗的耐镉性评价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幼苗 耐镉性 综合评价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陵江中游不同土地利用下紫色土抗蚀性多模型评价
10
作者 马文灿 文星跃 龚林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5-164,178,共11页
[目的]探讨嘉陵江中游紫色土抗蚀性最优评价模型及指标,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抗蚀性的差异性,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分析土壤团聚体、粒度组成、土壤结构和有机质等特征值,利用主成分分析、熵值法、主成分... [目的]探讨嘉陵江中游紫色土抗蚀性最优评价模型及指标,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抗蚀性的差异性,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分析土壤团聚体、粒度组成、土壤结构和有机质等特征值,利用主成分分析、熵值法、主成分—熵值法及主成分—熵值-TOPSIS这4种模型分别评价土壤抗蚀性。[结果]①提取出团聚体、土壤颗粒、土壤结构、胶结和分散状况等5个主成分;②最佳紫色土抗蚀性评价指标为粉黏粒含量、细黏粒含量、结构性颗粒指数、风干团聚体平均直径、>0.5 mm和>0.25 mm团聚体破坏率、>0.5 mm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度和分散率。③主成分—熵值-TOPSIS模型能避免主成分分析的加权主观性、熵值法的高维数据适应性差、主成分—熵值模型简单加权等问题,评价结果差异显著且拟合效果最佳。[结论]①主成分—熵值-TOPSIS模型评价结果效果较好,适宜用于紫色土区土壤抗蚀性评价。②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抗蚀性强弱表现为:撂荒地>草地>林地>果园>旱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土壤抗蚀性 评价模型 嘉陵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系统中斑节对虾的生长与摄食策略研究
11
作者 古龙 阳敏 +1 位作者 张富斌 秦蛟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40-48,共9页
为探究红树林覆盖率对斑节对虾生长与摄食的影响,,选取红树林面积占比分别为4%、22%和37%的3个耦合塘(塘1、塘2、塘3),监测斑节对虾的体长、体质量,并对其胃含物进行季度分析。结果表明:斑节对虾生长中期(5—7月)生长速度快,增长率高,... 为探究红树林覆盖率对斑节对虾生长与摄食的影响,,选取红树林面积占比分别为4%、22%和37%的3个耦合塘(塘1、塘2、塘3),监测斑节对虾的体长、体质量,并对其胃含物进行季度分析。结果表明:斑节对虾生长中期(5—7月)生长速度快,增长率高,但肥满度较低(1.15~1.19);生长后期(8—11月)生长速度减缓,增长率降低,肥满度显著提高(1.31~1.38)。斑节对虾表现出机会主义广食性摄食策略,主要摄食双壳类、底栖藻类、有机碎屑、虾类、螺类、红树凋落物、不可辨饵料,并且摄食组成在季节和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显示出较强的摄食可塑性。综上,红树林—水产养殖耦合系统对斑节对虾的生长具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双壳类底栖动物在耦合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较高种/养比更有利于斑节对虾的生态高效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耦合养殖 斑节对虾 生长 摄食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对不同品种甘薯幼苗根系的影响
12
作者 廖乐琴 李婷 +11 位作者 尉贇 刘乃榕 张利敏 张贺 龙伟 刘洪青 庞博 陈丰酆 朱洪庆 周全卢 李胜 康乐 《绿色科技》 2025年第5期83-89,共7页
以27个甘薯品种为试验对象进行水培试验,通过测定不同品种甘薯地上部分干重、根系干重、根冠比、过氧化氢(H_(2)O_(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脯氨酸含量,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等方法对各品种根系耐... 以27个甘薯品种为试验对象进行水培试验,通过测定不同品种甘薯地上部分干重、根系干重、根冠比、过氧化氢(H_(2)O_(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脯氨酸含量,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等方法对各品种根系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不同甘薯品种根系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植株地上部分与根系干重均比对照组低;根冠比、H_(2)O_(2)含量和MDA含量均比对照组高;可溶性蛋白含量与脯氨酸含量则有升有降。运用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各指标间显著相关的耐盐指标,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得出D值,结果显示甘薯幼苗耐盐性较强的是‘绵紫薯9号’‘西充紫薯’‘南紫薯023’‘渝紫3号’‘渝33’;甘薯幼苗耐盐性较弱的是‘漯紫薯10号’‘南渝薯022’‘万紫9号’‘渝薯1号’‘济薯15’。本研究通过综合评价甘薯幼苗根系耐盐性,使用系统聚类将27个甘薯品种分划分成3种类型:耐盐型、中间型和盐敏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幼苗 根系 耐盐性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共生鱼种对稻田作物产量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13
作者 田孟成 赖春燕 +1 位作者 黄艺 任丽平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4期26-30,共5页
研究有机肥全量代替化肥的背景下,不同鱼种共生对水稻产量、稻田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为改善稻田土壤环境及提升水稻产量提供参考依据。田间试验设置水稻单作配施有机肥(OF)、“稻-鳝-鲫”共生配施有机肥(RF)和“稻-鲤-鲫”共生配施... 研究有机肥全量代替化肥的背景下,不同鱼种共生对水稻产量、稻田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为改善稻田土壤环境及提升水稻产量提供参考依据。田间试验设置水稻单作配施有机肥(OF)、“稻-鳝-鲫”共生配施有机肥(RF)和“稻-鲤-鲫”共生配施有机肥(CF)3个处理,分析了相同有机肥施用条件下不同鱼种共生对水稻产量、稻田土壤理化及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OF相比,RF与CF处理的水稻理论产量分别提升39.02%和30.83%,千粒重分别提升45.85%和17.86%。与OF和CF相比,RF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和总氮含量,不同处理间土壤pH和总钾无显著差异;稻鱼共生显著提升了稻田土壤脲酶、碱性蛋白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此外RF处理还显著提升了磷酸酶的活性。综上,RF处理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土壤肥力和水稻的产量,优于CF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生 土壤养分 酶活性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的空间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辉 方江平 +1 位作者 刘丽娟 刘禧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5-103,共9页
为了进一步揭示青藏高原地区典型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本文以西藏原生裸子植物林芝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linzhiensis Cheng et L.K.Fu)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法,通过设置样地调查云杉林中乔木、灌木、草本... 为了进一步揭示青藏高原地区典型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本文以西藏原生裸子植物林芝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linzhiensis Cheng et L.K.Fu)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法,通过设置样地调查云杉林中乔木、灌木、草本的生长情况,从而对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的空间结构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点格局分析表明:在小尺度范围内,林芝云杉趋向于集群分布,在大尺度范围内,受环境异质性的影响林芝云杉呈现为随机分布;其中小径木在一定尺度范围内表现为集群分布,经过自然界的竞争和选择,林窗的大小起到了决定性因素,到大径级时表现出均匀分布。空间结构研究表明: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具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层等明显的分层现象;林芝云杉是该群落绝对优势种,个体数在66%以上;林窗使林芝云杉林的环境异质性得到增强;林芝云杉林的空间格局与土壤理化性质和地形具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区域的土壤理化性质决定了群落空间格局的分布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芝云杉 点格局分析 空间结构 林窗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飞 王军强 +2 位作者 蔡文倩 魏静梅 韩雪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6-195,共10页
摄食功能群是指生态系统中食性相同的生物群落,研究摄食功能群有助于科学评估区域生态健康状况。基于2015年9月、2016年5月和2016年9月的天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结合同步获取的环境因子,分析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组... 摄食功能群是指生态系统中食性相同的生物群落,研究摄食功能群有助于科学评估区域生态健康状况。基于2015年9月、2016年5月和2016年9月的天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结合同步获取的环境因子,分析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组成及其变化特征,探究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组成及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3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被划分为5个摄食功能群,但均未发现植食者。3个航次的摄食功能群组成差别不大,但均以碎屑食者和肉食者的物种数和丰度占比最高,杂食者和浮游生物食者的最低;生物量上则是以浮游生物食者和杂食者的占比最高。各类群的物种数和丰度以海河口东沽航道为界,基本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海河口东沽航道内的摄食功能群结构组成与其他区域明显不同,与环境因子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一致,说明摄食功能群结构指标能够敏感地响应环境压力。冗余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营养盐是影响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结构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与以往研究相比,天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组成状况未发生明显变化,需进一步加强该区域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摄食功能群 环境因子 天津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有机质的光化学行为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14
16
作者 任东 陈芳 +2 位作者 蒲红玉 张杨 李友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3-572,共10页
溶解有机质(DOM)是环境水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重要光化学活性物质,也是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纽带。DOM通常具有多种发色团,能吸收辐射至地表的太阳光发生光漂白和光矿化,生成如三线态DOM(3DOM*)、H2O2、单线态氧(1O2)和羟基自由... 溶解有机质(DOM)是环境水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重要光化学活性物质,也是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纽带。DOM通常具有多种发色团,能吸收辐射至地表的太阳光发生光漂白和光矿化,生成如三线态DOM(3DOM*)、H2O2、单线态氧(1O2)和羟基自由基(HO·)等多种活性物质,进而对污染物环境转化过程、微生物生理活动和水环境质量等产生重要影响。DOM的来源、组成、结构和性质极为复杂,这决定了其环境光化学行为及效应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此的认识至今仍缺乏系统性,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鉴于此,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DOM光化学行为及其重要环境效应的研究,并提出拓宽DOM研究对象、建立DOM结构-光化学活性关系模型、考察环境因子影响DOM光化学效应及其机制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质 环境行为 光化学转化 环境效应 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中秸秆源溶解有机质的组成及光化学活性特征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海洋 杨清贤 +3 位作者 杨倩 任丽平 王建刚 任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521-2528,共8页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稳态光化学反应技术,对水环境中水稻和小麦秸秆短期(91d)分解释放的溶解有机质(DOM)的组成、结构和光化学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环境中,秸秆分解释放DOM过程可分为物理淋溶、易分解组分分...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稳态光化学反应技术,对水环境中水稻和小麦秸秆短期(91d)分解释放的溶解有机质(DOM)的组成、结构和光化学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环境中,秸秆分解释放DOM过程可分为物理淋溶、易分解组分分解和难分解组分分解三个阶段,其中易分解组分是该分解过程中秸秆DOM的主要来源;随分解周期增长,秸秆源DOM的芳香性、腐殖化程度及分子量不断增大,而生物可利用性逐渐减小;秸秆源DOM中的类酪氨酸、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在秸秆分解过程中逐渐累积,至分解末期,3种组分在水稻和小麦秸秆DOM中的含量分别增加了4.2%~14.3%和5.9%~12.8%,而类色氨酸和溶解性微生物分泌物相对不稳定,会被逐渐分解;秸秆源DOM的紫外和荧光光谱特征指数SUVA254、E2/E3、S275~295、SR、BIX和FI均与其光生HO·、1O2和三线态DOM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r>0.61,P<0.05),因此秸秆源DOM的光化学活性由其芳香结构、分子量及生物可利用性共同决定.鉴于此,研究认为,探讨生物可利用组分的光化学活性,及构建光谱特征指数预测DOM光化学活性的数学模型,是今后秸秆源DOM生态环境作用研究的两项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溶解有机质 组成特征 光化学活性 活性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河岸带土壤对Cu^(2+)吸附的环境影响机制 被引量:6
18
作者 罗敏 邓红艳 +4 位作者 易会宇 叶勇 胡亚菲 李婷 李文斌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1年第3期68-71,共4页
通过添加质量比1%的生物炭(空心莲子草制备)、生物炭负载两性黏土两种材料改良川东北地区嘉陵江、渠江和涪江沿岸土壤,探索环境因素对改良土壤吸附Cu^(2+)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各改良河岸土样pH值为5、离子强度为0.05 mol/L、温度40℃时... 通过添加质量比1%的生物炭(空心莲子草制备)、生物炭负载两性黏土两种材料改良川东北地区嘉陵江、渠江和涪江沿岸土壤,探索环境因素对改良土壤吸附Cu^(2+)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各改良河岸土样pH值为5、离子强度为0.05 mol/L、温度40℃时对Cu^(2+)的吸附量达到最高,最大吸附量(q_(m))为85.38 mmol/kg~257.54 mmol/kg;Cu^(2+)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是一个自发、吸热和熵增的过程;土壤改良效果表现为涪江>渠江>嘉陵江;土样CEC和比表面积是影响Cu^(2+)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 生物炭吸附 环境因素 河岸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铁矿稳定性的变化机制及环境条件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拓 孙媛媛 +4 位作者 张思翰 李洪 王浩然 李欣忆 李林芝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6期107-113,共7页
水铁矿因其颗粒尺寸小、巨大的比表面积和无定形的多孔隙结构而对部分重金属表现出极强的吸附作用,通常用于水体和土壤砷污染的原位化学修复。但由于水铁矿本身呈现出的弱结晶态结构极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pH、溶质离子组成、温度及... 水铁矿因其颗粒尺寸小、巨大的比表面积和无定形的多孔隙结构而对部分重金属表现出极强的吸附作用,通常用于水体和土壤砷污染的原位化学修复。但由于水铁矿本身呈现出的弱结晶态结构极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pH、溶质离子组成、温度及土壤理化性质等。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水铁矿向结晶态铁氧化物的转化,影响水铁矿结构的稳定性,致使水铁矿结合的重金属污染物再次释放到土壤环境中造成二次污染。其在环境中稳定性的变化能够显著影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本文对影响水铁矿稳定性的变化因素以及转化发生机理方面进行系统探讨,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铁矿 稳定性 重金属 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2018年阆中古城环境空气质量及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钟利健 潘昱阳 +3 位作者 刘果 雷熊 李丹毓 钱一凡 《绿色科技》 2019年第14期76-80,共5页
根据2014~2018年四川省阆中古城半夏颗粒生产基地监测站点空气自动监测数据,结合阆中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展情况,采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法和污染负荷系数法分析了阆中古城2014~2018年的环境空气质量及其相应污染指标浓度值的变化趋势。... 根据2014~2018年四川省阆中古城半夏颗粒生产基地监测站点空气自动监测数据,结合阆中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展情况,采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法和污染负荷系数法分析了阆中古城2014~2018年的环境空气质量及其相应污染指标浓度值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五年来阆中古城空气质量优良率逐年增高,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从年际变化来看,SO2以及PM10浓度在五年间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NO2浓度变化波动较小;从季节变化来看,SO2、NO2和PM10指标的均值在四季有明显的变化,污染程度均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大气中SO2、NO2和PM10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P(2015)<P(2018)<P(2017)<P(2014)<P(2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阆中古城 空气质量指数 污染指数 负荷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