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9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记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兽类学研究发展历程
1
作者 边疆晖 王德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7-481,共5页
2022年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西高所)建所60周年(1962―2022)。西高所的兽类学研究也走过了60年的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60年来,西高所的兽类学研究始终立足青藏高原,立足基础和应用基础... 2022年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西高所)建所60周年(1962―2022)。西高所的兽类学研究也走过了60年的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60年来,西高所的兽类学研究始终立足青藏高原,立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面向国家需求,围绕为区域经济和生态保护服务,在不同阶段开展了大量相应的工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出版了多个学术刊物,为我国的兽类学及兽类生态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种群 进化 适应 生理 啮齿动物 鼠害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特征的研究
2
作者 王守兴 周华坤 +6 位作者 欧立鹏 李成先 王雁鹤 宁晓春 谷强 魏代军 杨明新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6,共11页
草地生物多样性是保持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基础,了解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科学的保护和修复策略。以三江源不同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植被群落调查和扩增子测序相结合,探讨了不同草... 草地生物多样性是保持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基础,了解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科学的保护和修复策略。以三江源不同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植被群落调查和扩增子测序相结合,探讨了不同草地类型的植被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并分析了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温性草原在植被群落特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寒草甸具有较高的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P<0.05),而温性草原则具有最大的植被高度(P<0.05)。在土壤真菌方面,高寒草甸Faith’s-pd指数显著大于温性草原和高寒草原(P<0.05),而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小于温性草原和高寒草原(P<0.05);在土壤细菌方面,高寒草原的Chao1指数和Faith’s-pd指数显著小于温性草原和高寒草甸(P<0.05),而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环境因子对不同草地类型的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pH、有机碳(SOC)含量和全氮(N)含量是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为三江源地区不同草地类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植被特征 土壤微生物 物种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生产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1
3
作者 罗天祥 李文华 +1 位作者 罗辑 王启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823-831,共9页
以18种群落类型的实测数据和1013块森林测树样地的估算数据为基础,首次系统地分析和比较了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生产量的构成规律及分布格局。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生物量一般在300t/hm 2以上,最高可达约1600t/h... 以18种群落类型的实测数据和1013块森林测树样地的估算数据为基础,首次系统地分析和比较了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生产量的构成规律及分布格局。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生物量一般在300t/hm 2以上,最高可达约1600t/hm 2,叶生物量8~39t/hm 2,根茎比0.1~0.2,生产量8~13t/hm 2.a;高山灌丛类型生物量20~40t/hm 2,叶生物量3~6t/hm 2,根茎比0.4~0.8,生产量4~7t/hm 2.a;高寒草甸生物量一般为20~60t/hm 2,沼泽草甸高达100t/hm 2以上,叶生物量2.5~5.5t/hm 2,根茎比8~20,生产量4~9t/hm 2.a;高原冬小麦和春小麦年生物产量高达26~30t/hm 2,叶生物量12~16t/hm 2,根茎比约0.06。在垂直分异方面,随着海拔升高,生物量呈递增,在一定海拔高度达最大,海拔继续升高生物量则迅速下降;而生产量随海拔升高一般呈递减趋势,反映出热量条件随海拔升高而递减的限制作用。与全国相比,青藏高原同一森林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其生产量基本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类型 生物量 生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原高寒草地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监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孟凡栋 王常顺 +2 位作者 张振华 常小峰 汪诗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23-1929,共7页
以西藏高原高寒草地3种植被类型(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样线法、样方法和巢式样方法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每条样线上或每个样方内出现的所有物种,并分物种刈割样方内地上部分,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不同高寒... 以西藏高原高寒草地3种植被类型(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样线法、样方法和巢式样方法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每条样线上或每个样方内出现的所有物种,并分物种刈割样方内地上部分,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不同高寒草地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监测方法,以阐明西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植被类型的最小取样面积和最少样方数或样线长度。结果显示:(1)就物种丰富度而言,400m样线法观测到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的所有物种数分别占3种方法调查到的总物种数的55%、71%和50%;8m2巢式样方法调查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的总物种数占所有3种方法观测的物种总数的57.5%和57%,而8m2的巢式样方对高寒荒漠草原的调查监测到的物种数最多,其中2m2观测到的物种数就达到所有可能出现物种的83%;20个样方法监测到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物种数最多,占3种方法观测到总物种数的78%和86%,所以对物种丰富度的调查高寒草甸和高寒典型草原至少需要20个样方,高寒荒漠草原需要最小面积不少于2m2的2个样方。(2)就地上生物量而言,由地上生物量与物种数之间的变异关系得出最小样方数为7~11个,而由地上生物量的变异系数可知,在变异系数小于等于5%的前提下,高寒草甸的最小取样面积不小于0.25m2,高寒典型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的最小取样面积不少于1m2。研究表明,对于生产力的监测方法而言,高寒草甸采用10个0.5m×0.5m的样方,而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采用10个1m×1m的样方为宜;而对于物种丰富度的监测方法而言,高寒草甸以20个0.5m×0.5m的样方和高寒草原20个1m×1m的样方为宜,高寒荒漠草原采用2个不小于2m2样方面积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高寒草地 植物多样性 生物量 最小样方面积 最少样方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植物和微生物驱动的土壤有机碳累积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陈美镕 王宗松 +3 位作者 汪诗平 斯确多吉 周华坤 姜丽丽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2-123,共12页
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和累积途径是碳固持与稳定机制研究的重点内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物分子是土壤有机碳累积的重要来源,为了对植物和微生物驱动的土壤有机碳累积有更全面的认识,本文结合已发表文献深入剖析了土壤中植物... 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和累积途径是碳固持与稳定机制研究的重点内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物分子是土壤有机碳累积的重要来源,为了对植物和微生物驱动的土壤有机碳累积有更全面的认识,本文结合已发表文献深入剖析了土壤中植物源碳和微生物源碳累积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微生物残体是近年来研究的前沿内容;相较于森林生态系统,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微生物残体碳研究是当前的热点。2)土壤有机碳累积的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化和精细化,但植物源碳和微生物源碳的定量方法还不完善。3)增温或模拟氮沉降对植物源碳和微生物源碳累积的影响是研究的热点内容,但不同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建议未来进一步加强不同来源有机碳的精确定量,深入分析不同来源有机碳累积的影响机制,同时完善降水变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土地利用变化等全球变化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不同来源土壤有机碳累积的影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碳 微生物源碳 土壤有机碳 文献计量分析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土壤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段海霞 罗崇亮 +3 位作者 师茜 康生萍 赵玲 熊友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91,共17页
土壤微生物和植物⁃土壤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与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丛枝菌根真菌(AMF)可以影响植物与土壤之间的物质交流,提高植物生产力和抗逆性,在改善土壤质量和养分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AMF... 土壤微生物和植物⁃土壤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与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丛枝菌根真菌(AMF)可以影响植物与土壤之间的物质交流,提高植物生产力和抗逆性,在改善土壤质量和养分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AMF与植物共生抑制植物产量积累,不利于维持土壤生态功能和可持续性。AMF在调控植物⁃土壤系统中表现出的作用不一致,这可能与环境条件有关。因此,需总结现有研究,系统的阐明AMF对植物⁃土壤系统生产力、抗逆性和养分循环的作用及其机理。总结了AMF与植物⁃土壤系统共生关系和共生机理的研究进展;阐述了AMF对植物⁃土壤系统生产力和抗逆性的作用机制;探讨了AMF对植物⁃土壤系统养分循环的作用过程。提出AMF⁃植物⁃土壤系统共生领域中尚待系统深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分析了当前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共生 抗逆性 养分循环 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中蛋氨酸含量对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7
作者 董昕 陈慧青 +3 位作者 张璐 尚国珍 吴雁 边疆晖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1-426,共16页
过度放牧引起的退化草地为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食物资源,而食物中必需氨基酸(尤其是蛋氨酸)含量的变化会影响宿主体内肠道微生物群落。本研究依据不同退化草地高原鼠兔胃内容物中的蛋氨酸含量,使用0.26%和0.... 过度放牧引起的退化草地为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食物资源,而食物中必需氨基酸(尤其是蛋氨酸)含量的变化会影响宿主体内肠道微生物群落。本研究依据不同退化草地高原鼠兔胃内容物中的蛋氨酸含量,使用0.26%和0.45%蛋氨酸含量的兔颗粒饲料分组饲喂高原鼠兔,50 d后收集粪便,利用宏基因组学以及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评估高蛋氨酸处理对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低蛋氨酸组相比,高蛋氨酸组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群落的α、β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但Candida⁃tus_Sacchari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等菌群的丰度显著增加,丁酸代谢、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等菌群功能显著表达,其上调的代谢产物主要在初级胆汁酸合成、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Th17细胞分化、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F⁃κB途径等通路富集;而低蛋氨酸组高原鼠兔菌群的糖类代谢功能显著表达,其上调的代谢产物主要在氨基酸代谢相关通路富集。上述结果表明,高蛋氨酸食物可改变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而可能增强宿主的免疫和繁殖性能,对提高高原鼠兔个体适合度及其种群数量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蛋氨酸 肠道微生物 宏基因组学 非靶向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3种优良牧草适生区的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沈纪萍 兰措卓玛 +3 位作者 王伟 王寒冬 王稳 赵佳丽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1-616,共16页
研究长时间序列的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牧草适生区的影响,可以为高原畜牧业应对气候变化和优化草畜矛盾提供建议。本研究基于ArcGIS 10.2软件和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构建了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垂穗披碱草(E.nutans)和紫花针茅(St... 研究长时间序列的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牧草适生区的影响,可以为高原畜牧业应对气候变化和优化草畜矛盾提供建议。本研究基于ArcGIS 10.2软件和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构建了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垂穗披碱草(E.nutans)和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3种牧草的潜在适生区空间分布,研究了影响青藏高原牧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和在气候变化下古气候时期(末次间冰期、末次冰盛期、全新世中期)、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80年RCP 2.6和RCP 8.5(RCP为未来气候模式中代表性浓度路径)两种情景下牧草在青藏高原的潜在适生区分布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结果显示:1)影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适生区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温度,而影响紫花针茅适生区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降水,紫花针茅具有更强的耐寒耐旱性。2)在末次间冰期至全新世中期,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的适生区面积增加,而紫花针茅的适生区面积减少。未来,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的适生区面积呈继续增加趋势,向高寒草原地区扩展,紫花针茅适生区面积呈减少趋势。3)当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湿润地区,紫花针茅则主要分布在高原干旱区域。4)在RCP 2.6和RCP 8.5情景下,老芒麦、垂穗披碱草和紫花针茅3种牧草适生区质心位置存在差异,主要受到牧草适生区空间分布的影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的质心位置均向高纬度位移,紫花针茅的质心位置变化不大。5)当前,这3种牧草的高适生区最适宜混播区主要分布在河湟谷地周围。预计未来,牧草适宜混播区的面积将减少,主要原因是紫花针茅的适生区面积将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牧草 适生区变化 环境因子 最大熵模型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管理措施对高寒草地土壤和微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9
作者 姚俊飞 魏国良 +11 位作者 吴发亮 李旭东 阿的哈则 史正晨 张中华 马丽 李珊 李宏林 李强峰 王榛 周华坤 张强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49-1755,共7页
高寒草地合理放牧方式的研究旨在通过优化放牧管理,平衡草地生态功能与可持续利用,促进草地恢复、物种保护和生态服务的有效保障。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放牧管理措施(全年放牧、全年休牧、返青期休牧、结实期休牧和冬季休牧)探究了高寒草... 高寒草地合理放牧方式的研究旨在通过优化放牧管理,平衡草地生态功能与可持续利用,促进草地恢复、物种保护和生态服务的有效保障。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放牧管理措施(全年放牧、全年休牧、返青期休牧、结实期休牧和冬季休牧)探究了高寒草地土壤及微生物量碳氮磷对不同放牧方式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放牧管理措施对土壤总碳、总氮和总磷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不同放牧管理措施下表现出显著变化,相较于全年放牧,返青期休牧的土壤微生物碳含量显著提高了20%。土壤和微生物生物量的碳氮比、碳磷比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因此,返青期休牧显著提高了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碳含量,促进了土壤碳积累,成为一种有效的放牧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放牧管理 土壤特性 微生物生物量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贺有龙 张骞 +1 位作者 张中华 周华坤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0年第6期43-51,共9页
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和肥力演变等均有重大影响。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呈加剧趋势。高寒草地退化引起的植被多样性下降,土壤结构改... 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和肥力演变等均有重大影响。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呈加剧趋势。高寒草地退化引起的植被多样性下降,土壤结构改变等对土壤微生物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在综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的现状,高寒草地退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针对高寒草地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评述。得出:高寒草地的退化通过改变地上植被与地下生境对土壤微生物产生影响。一方面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在地下的丰富度以及分布格局,另一方面改变了土壤微生物过程。指出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研究中还应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对于土壤微生物微观层面的研究。以期为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退化草地的微生物功能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退化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盐沼湿地典型植被群落土壤盐分离子分布研究
11
作者 吴桂玲 吴晓晖 +3 位作者 欧为友 周华坤 马文文 吉孝菲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28-1239,共12页
为探究高寒盐沼湿地的现状和盐分离子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在青海湖流域倒淌河盐沼湿地(36°27′20″N,100°51′30.9″E)选取3个典型植被群落(华扁穗草、马蔺和杂草群落)共72个样方进行植被群落特征调查,采集0-10、10-20、20-30... 为探究高寒盐沼湿地的现状和盐分离子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在青海湖流域倒淌河盐沼湿地(36°27′20″N,100°51′30.9″E)选取3个典型植被群落(华扁穗草、马蔺和杂草群落)共72个样方进行植被群落特征调查,采集0-10、10-20、20-30 cm土壤样品216个,分析各土层8种盐离子(Ca^(2+)、Mg^(2+)、K^(+)、Na^(+)、SO_(4)^(2−)、Cl^(-)、CO_(3)^(2-)、HCO_(3)^(-))的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马蔺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1.50)、Simpson指数(0.74)、Margalof指数(3.08)均显著高于华扁穗草群落(0.47、0.21、2.49)和杂草群落(1.25、0.65、2.49)。2)不同植被群落对土壤中离子的富集作用存在差异,尤其是杂草群落在0-10 cm土层中Na^(+)的质量分数(6.52±0.24)g·kg^(-1)和Cl^(-)的质量分数(8.01±0.32)g·kg^(-1)分别显著高于20-30 cm土层中的Na^(+)的质量分数(2.54±0.18)g·kg^(-1)和Cl^(-)的质量分数(2.00±0.05)g·kg^(-1),而华扁穗草群落和马蔺群落对土壤盐离子含量的影响较弱。土壤盐离子呈表聚特征,土壤盐渍化主要受Na^(+)和Cl^(-)的控制。3)盐离子Na^(+)、Mg^(2+)、Cl^(-)、CO_(3)^(2-)、SO_(4)^(2−)的含量与群落植被盖度、高度和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5,p<0.01)。该研究可为高寒盐沼湿地修复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理解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盐沼湿地 植被群落 土壤盐分离子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对普通小球藻生长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12
作者 何立乐 朱小雪 张振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78,共6页
为了揭示沉积物条件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影响,采用纯石英砂模拟水体沉积物,用正交实验法分析了扰动速率、固液比和沉积物粒径等3种因素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扰动速率和固液比在0.05水平上对普通小球藻生物量均具有显著性... 为了揭示沉积物条件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影响,采用纯石英砂模拟水体沉积物,用正交实验法分析了扰动速率、固液比和沉积物粒径等3种因素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扰动速率和固液比在0.05水平上对普通小球藻生物量均具有显著性影响,扰动速率和粒径在0.05水平上对普通小球藻特定生长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②影响普通小球藻生物量达到最大的沉积物条件为100 r/min扰动速率、250 g/L固液比和10~20目粒径,影响普通小球藻生物量达到最小的沉积物条件为50 r/min扰动速率、125 g/L固液比和30~40目粒径。在一定的扰动速率下,粒径和固液比可能对特定生长率存在较强交互作用影响。③SEM显示较强的扰动速率能使普通小球藻外在形态椭圆化,并对生物量的增长产生影响。因此,研究认为可以试图通过改变水体扰动速率、固液比和沉积物粒径等沉积物条件实现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宏观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球藻 生物量 扰动速率 固液比 沉积物粒径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土壤氮磷化学计量比对灌丛化的响应及影响因素
13
作者 张宇 周国英 +6 位作者 闫满玉 牛保亮 代永贵 陈永哲 陈昊 杜宇皎 聂秀青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0,共8页
[目的]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灌丛化的背景下,揭示灌丛化是否会改变高寒草甸土壤氮磷化学计量比(N∶P),并揭示灌丛化过程中影响土壤N∶P的调控因素。[方法]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区域的高寒草甸灌丛化区域,选取灌丛斑块、灌丛-草甸斑块、草甸... [目的]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灌丛化的背景下,揭示灌丛化是否会改变高寒草甸土壤氮磷化学计量比(N∶P),并揭示灌丛化过程中影响土壤N∶P的调控因素。[方法]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区域的高寒草甸灌丛化区域,选取灌丛斑块、灌丛-草甸斑块、草甸斑块,解析不同土壤深度的N∶P。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非线性拟合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探究土壤N∶P的调控因素。[结果]土壤N∶P的变化范围为3.56±0.18到8.30±0.37。灌丛斑块、灌丛-草甸斑块、草甸斑块的N∶P在0~10cm、10~20cm、20~30cm、30~50 cm、50~70 cm、70~100 cm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别。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N∶P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土壤理化特性和微生物特性是决定土壤N∶P的重要因素。随着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磷的增加,土壤N∶P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土壤氮、土壤温度与土壤N∶P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土壤密度、土壤p H与土壤N∶P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湿度对土壤N∶P的解释量较低。土壤磷对土壤N∶P的影响不显著。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土壤理化特性和微生物因素可以解释土壤N∶P总变异的85.49%,其中二者共同组合的解释量最高,占53.25%,土壤理化特性的单独解释量次之为33.97%。[结论]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高寒草甸土壤灌丛化并未显著改变不同深度土壤的N∶P,土壤N∶P受到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共同作用,这有助于深入理解中高海拔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的土壤养分循环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N∶P 高寒草甸 灌丛化 青藏高原 调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长茎藁本的构件特征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14
作者 孙丁一 王娅琳 赵凌平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2,共8页
为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青藏高原长茎藁本构件结构和生长的影响,以青海省贵南县不同放牧强度(轻牧、中牧、重牧、退化)高寒草甸为试验样地,采用全株挖掘法进行长茎藁本构件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可为阐明其构件特征和资源分配提供理论基础... 为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青藏高原长茎藁本构件结构和生长的影响,以青海省贵南县不同放牧强度(轻牧、中牧、重牧、退化)高寒草甸为试验样地,采用全株挖掘法进行长茎藁本构件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可为阐明其构件特征和资源分配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拉直叶长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P<0.05)。退化样地的叶片厚度和地上生物量极显著高于其他样地(P<0.01),叶干重、地下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样地(P<0.05),根冠比极显著低于其他样地(P<0.01)。退化样地的分蘖数显著低于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样地(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长茎藁本分蘖数与地下生物量、生殖枝高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株高与自然叶长、叶宽、拉直叶宽、叶干重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地上生物量、生殖枝直径和总生物量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放牧强度显著改变了长茎藁本的生殖分配,构件特征对放牧产生了适应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高寒草甸 构件特征 长茎藁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辅助恢复对三江源区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时间影响
15
作者 孙冉 祁学忠 +2 位作者 卡着才让 周华坤 李宏林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72-2183,共12页
为探究恢复年限对三江源区人工辅助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和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恢复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四种恢复年限(2,5,8和10 a)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辅助恢复草地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 为探究恢复年限对三江源区人工辅助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和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恢复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四种恢复年限(2,5,8和10 a)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辅助恢复草地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等土壤养分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细菌群落在恢复2年的草地土壤中多样性最高,真菌群落在恢复10 a最高;优势细菌门依次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占总相对丰度的85.98%;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占总相对丰度的83.03%;在属水平上,大部分有益菌,如鞘氨醇单胞菌属、被孢霉属丰度随着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研究发现人工补播能够增加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和铵态氮、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为修复草地生态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辅助恢复草地 恢复年限 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高原鳅血红蛋白基因家族全基因组分析及低氧胁迫响应
16
作者 谭瑾 郭守全 +6 位作者 刘丹 张存芳 聂苗苗 寇若彬 姚占雯 田菲 祁得林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72,共11页
为探究血红蛋白基因家族在黄河高原鳅(Triplophysa pappenheimi)低氧适应中的作用,研究基于黄河高原鳅基因组数据对血红蛋白基因家族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开展低氧胁迫和基因表达检测。结果显示,黄河高原鳅血红蛋白基因家族由11个成... 为探究血红蛋白基因家族在黄河高原鳅(Triplophysa pappenheimi)低氧适应中的作用,研究基于黄河高原鳅基因组数据对血红蛋白基因家族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开展低氧胁迫和基因表达检测。结果显示,黄河高原鳅血红蛋白基因家族由11个成员组成,其中包括6个α珠蛋白基因(hbaa1、hbaa2、hbae1、hbae3、hbae4和hbae5)和5个β珠蛋白基因(hbba1、hbba2、hbbe1.1、hbbe1.2和hbbe2)。Motif、Domain及基因结构分析结果均表明该家族成员具有较高的保守性,除hbbe2外,其余基因结构相似。染色体定位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基因家族成员分布在2条染色体上(Chr_07、Chr_17)。蛋白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显示,除hbbe1.2为疏水性不稳定蛋白,其余基因产物均为疏水性稳定蛋白,其中hbae3、hbbe1.1、hbbe2为酸性蛋白;其余8个为碱性蛋白,其中α-螺旋是主要的二级结构。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除hbae4基因产物位于细胞质中,hbae3位于细胞质和细胞外;其余血红蛋白基因均位于线粒体中。基因表达研究表明,在急性低氧胁迫12h(0.3±0.1 mg/L)后,hbaa1、hbaa2、hbba1和hbba2基因在肝脏、鳃和血液中的表达量具有上调趋势,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在慢性低氧24h至96h[(3.0±0.1)mg/L]时,hbaa1、hbba1、hbaa2和hbba2基因在肝脏和血液中的表达量达到峰值(P<0.05),随着胁迫时间延长,上述基因的表达量均有所下调。在鳃组织中,hbaa1、hbaa2和hbba1的最高表达量出现在慢性低氧后的196h,而hbba2基因表达峰值出现在24h。研究展示了黄河高原鳅血红蛋白基因家族成员的低氧胁迫表达模式,为黄河高原鳅的低氧适应机制研究积累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基因家族 全基因组分析 低氧胁迫 黄河高原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草毡层在青藏高原草地退化中的作用机制
17
作者 妥万花 刘泽华 +2 位作者 张润琳 张强 史正晨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7期43-47,共5页
本文基于文献回顾,综述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草毡层的剥离机制,讨论了草毡层的生态功能,指出草毡层恢复是治理草地退化的关键。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毡层是由活/死根、腐殖质组成的特殊表土层,具有水源涵养、碳源固定、养分循环... 本文基于文献回顾,综述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草毡层的剥离机制,讨论了草毡层的生态功能,指出草毡层恢复是治理草地退化的关键。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毡层是由活/死根、腐殖质组成的特殊表土层,具有水源涵养、碳源固定、养分循环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等核心生态功能。草毡层的剥蚀过程受气候暖干化、冻融循环、放牧压力、鼠害及人类活动等多因素驱动,表现为正常发育、增厚、坍塌到脱落的退化序列。草毡层破裂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劣变、微生物活性下降及植被逆向演替,加剧“黑土滩”形成。未来需深化草毡层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碳氮循环功能及恢复技术的研究,为高寒草地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退化草地 草毡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哺乳动物季节性精子发生的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18
作者 潘连红 贾功雪 +1 位作者 杨其恩 王绪敏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1-282,共12页
为适应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哺乳动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不同的生殖策略。精子发生的季节性变化是季节性繁殖动物典型的适应性特征之一。在繁殖期,睾丸生精上皮的各级生精细胞有序分化以源源不断地生成精子;而在非繁殖期,生精细胞发育阻断... 为适应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哺乳动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不同的生殖策略。精子发生的季节性变化是季节性繁殖动物典型的适应性特征之一。在繁殖期,睾丸生精上皮的各级生精细胞有序分化以源源不断地生成精子;而在非繁殖期,生精细胞发育阻断,睾丸退化。季节性精子发生随着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该过程主要受光周期和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的严密调控。作为调控季节性繁殖的主要环境信号,光周期通过褪黑激素介导相关神经递质影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神经元活动,继而作用于性腺,调控睾酮分泌和生精细胞分化。此外,甲状腺激素也在动物对光信号的响应和HPG轴的维持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性腺内,非繁殖期动物生精细胞发育呈现不同的阻断模式,包括精原细胞增殖活性降低、自噬和精母细胞凋亡以及脱落等,其中睾酮调控的维甲酸浓度变化在生精细胞分化阻断中发挥核心作用。本文总结了关键环境因子、生殖轴和睾丸微环境协同调控哺乳动物季节性精子发生的机制,概括了动物季节性繁殖调控的新发现。文章重点对睾酮-维甲酸信号在季节性精子发生中的调控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以期为两者对哺乳动物季节性精子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同时对深入理解兽类繁殖生理和生理生态,开发动物种群调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季节性精子发生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光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植被退化与土壤退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85
19
作者 周华坤 赵新全 +3 位作者 周立 刘伟 李英年 唐艳鸿 《草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3期31-40,共10页
对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甸在不同退化程度下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土壤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加大,植被盖度、草地质量指数和优良牧草地上生物量比例逐渐下降,草地间的相似性指数减小,而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 对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甸在不同退化程度下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土壤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加大,植被盖度、草地质量指数和优良牧草地上生物量比例逐渐下降,草地间的相似性指数减小,而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中度退化阶段最高,随着退化程度加大,呈单峰式曲线变化规律。地上总生物量在轻度退化阶段最高,在极度退化阶段最低,随着退化加剧,杂草生物量显著增加,而莎草和禾草生物量显著减少。地下总生物量(0~40cm)、莎草和禾草地下生物量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而递减,杂类草地下生物量的变化则是逐渐上升,至极度退化阶段有所降低。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分布在各层的植物根系量越来越少,地下根系具有浅层化特点。各类群地上、地下生物量之间均为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大,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交换性锰的含量以及土壤坚实度、湿度都减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速效氮含量在极度退化阶段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随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加大,有机质含量在表层土壤中流失严重。在各个退化阶段,有效锌和交换性锰的含量均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而有效铜含量偏低,对牧草生长不利。随着植被的退化演替,土壤退化越来越严重,土壤越来越贫瘠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草地退化 植物群落 生物量 土壤有效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群落地表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8
20
作者 王长庭 龙瑞军 +4 位作者 王根绪 刘伟 王启兰 张莉 吴鹏飞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5-34,共10页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4种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与生态系统功能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的土壤特性存在明显差异。藏嵩草沼泽化草甸0~40 cm 土层土壤...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4种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与生态系统功能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的土壤特性存在明显差异。藏嵩草沼泽化草甸0~40 cm 土层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和土壤速效氮含量明显不同于矮嵩草草甸、小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草甸,土壤物理特性的改变(土壤养分、土壤容重、土壤湿度等)会引起植被组成、物种多样性变化;细菌数量和真菌数量与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放线菌数量与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植被类型的群落生物量影响着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组成;不同草地类型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土壤酶活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脲酶等)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酶活性对土壤有机质、腐殖质等的合成起到了积极作用。土壤酶活性的高低不仅影响了群落生物量,同时也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土壤酶活性的高低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土壤养分含量,从而间接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物种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