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不同管理方式对芦苇生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 1
-
-
作者
赵永全
何彤慧
夏贵菊
-
机构
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大学西部生态与生物资源开发联合研究中心
-
出处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65-169,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61095)
-
文摘
通过定点观测及室内综合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芦苇在不同管理方式下的生长状况及光合特征。结果表明:(1)芦苇各生长指标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生物量、叶面积、株高、株径可以较好地反映芦苇的综合状况,即可以用来评价芦苇生长情况。密度增加是芦苇群落退化的重要表现之一。(2)适时适当的火烧处理可以起到积极的生态作用,促使芦苇在形态指标和生物量上都表现出优势,促使芦苇更早进入生长发育,并且较早地进入生殖生长期。(3)收割处理可移除地表枯落物,使地上植被具有更多的生长空间去竞争水肥气热等资源,而对芦苇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不同留茬高度对芦苇的生长无显著影响。(4)芦苇的盖度、株径、叶片个数、分节数和株高的变异系数均较小,表明它们作为芦苇的基本形态指标是较为稳定的,生态可塑性小;而芦苇种群密度的变异系数较大,表明密度不稳定,具有较大的生态可塑性。
-
关键词
湿地
芦苇
生物量
管理方式
火烧
-
Keywords
wetland
Phragmites australis
biomass
management approaches
fire
-
分类号
S564.2
[农业科学—作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