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分析和探讨--基于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数据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王东浩 王世强 +2 位作者 孙燕 林立亮 强毅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1-155,共5页
该文针对认定的生物类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进行分析并发现,东部省份参与频繁,农林和师范院校较为重视,一线实验技术人员参与率较低,项目开发以企业合作为主,认定项目中存在重复率高和技术手段不够深入、校企之间缺乏长效合作机制... 该文针对认定的生物类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进行分析并发现,东部省份参与频繁,农林和师范院校较为重视,一线实验技术人员参与率较低,项目开发以企业合作为主,认定项目中存在重复率高和技术手段不够深入、校企之间缺乏长效合作机制、项目长期运行和维护上缺乏专业人员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生物类虚拟仿真项目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类虚拟仿真 实验教学 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果蔬保鲜包装菘蓝提取物/PPC/PLA可降解薄膜制备及应用
2
作者 杨莉 余俊 +6 位作者 张洁瑞 王心怡 陈笑 李焘 王浩宇 姜晓雪 靳晓曼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30,共7页
“双碳”背景下,PLA(聚乳酸)薄膜的绿色增强手段及功能化方案,是挖掘可降解包装多样化场景应用潜力的重要基础。选用具有绿色特征的PPC(聚碳酸亚丙酯)作为增强材料,引入菘蓝提取物作为功能性因子,制备菘蓝提取物/PPC/PLA可降解薄膜,结... “双碳”背景下,PLA(聚乳酸)薄膜的绿色增强手段及功能化方案,是挖掘可降解包装多样化场景应用潜力的重要基础。选用具有绿色特征的PPC(聚碳酸亚丙酯)作为增强材料,引入菘蓝提取物作为功能性因子,制备菘蓝提取物/PPC/PLA可降解薄膜,结合多种表征和测试手段探究PPC对PLA薄膜的增韧改性作用,以及菘蓝提取物/PPC/PLA可降解薄膜在圣女果保鲜包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PPC的加入有效提高了PLA薄膜的韧性,PPC的最佳添加量(质量分数)为6%,可实现断裂伸长率提高517.18%;菘蓝提取物/PPC/PLA可降解薄膜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抗氧化性、透明度和吸水性能,可有效保留圣女果的营养成分、感官和风味,对圣女果的保鲜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解薄膜 聚乳酸 聚碳酸亚丙酯 菘蓝提取物 保鲜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种质资源ISSR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18
3
作者 文苗苗 李桂双 +2 位作者 张龙进 郑鹏 白成科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2-37,共6页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6个野生或栽培居群共147份黄芩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51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8条扩增条带清晰、重复性好和多态性高的引物,共扩增出485条清晰的条带,其中466条具有多态性,平均多态性位点比...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6个野生或栽培居群共147份黄芩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51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8条扩增条带清晰、重复性好和多态性高的引物,共扩增出485条清晰的条带,其中466条具有多态性,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6.08%,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244 4和0.388 9,等位基因数(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993 8和1.383 9,遗传分化指数Gst=0.122 3,遗传一致度(I)和遗传距离(D)分别为0.951 5和0.050 1,说明收集的黄芩种质资源在总体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居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和基因交流,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分子聚类结果表明,同一地区的种质并没有按照收集来源完全聚类,可能与种质不同起源或民间栽培引种有关。在DNA分子水平揭示黄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将为进一步黄芩种质资源评价、保存和新品种选育等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种质资源 ISSR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茱萸种质资源数量性状评价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2
4
作者 张龙进 李桂双 +2 位作者 白成科 文苗苗 张志勤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55-659,共5页
对从全国收集的75份山茱萸种质资源,从叶长、叶宽、果实横径、果实纵径、鲜果百粒重、种子千粒重、种子含水量、枣皮灰分、枣皮水分、水溶性浸出物和马钱素含量等表型性状,分析其变异系数和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75份山茱萸... 对从全国收集的75份山茱萸种质资源,从叶长、叶宽、果实横径、果实纵径、鲜果百粒重、种子千粒重、种子含水量、枣皮灰分、枣皮水分、水溶性浸出物和马钱素含量等表型性状,分析其变异系数和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75份山茱萸种质资源在叶长、叶宽、鲜果百粒重、种子千粒重、枣皮灰分和马钱素含量等性状上的变异系数均高于10%,说明这些性状变化范围较大,个体间性状不稳定,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果实横径、果实纵径、种子含水量、枣皮水分和水溶性浸出物的变异系数均低于10%,说明这些性状变异较小,表型性状比较稳定。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间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果实纵径和果实横径与鲜果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0.396和0.312,P<0.01),说明果实纵横径是影响果实重量的关键因素;水溶性浸出物大小与果实横径(0.481,P<0.01)、果实纵径(0.280,P<0.05)、马钱素含量(0.372,P<0.01)呈现显著性正相关,表明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高低与山茱萸有效成分马钱素含量和果实大小及形状密切正相关,这将为种质的筛选、评价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 数量性状 变异系数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茱萸种质资源的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与初级核心种质库的构建 被引量:18
5
作者 白成科 俞君如 +1 位作者 于凤 郑鹏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401-2407,共7页
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不同来源地的48份山茱萸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依据最小遗传距离逐步抽样法构建了该初级核心种质资源库。结果显示:筛选出的13个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190个位点,多态性位点比率达93.16%,平均Shannon信息... 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不同来源地的48份山茱萸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依据最小遗传距离逐步抽样法构建了该初级核心种质资源库。结果显示:筛选出的13个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190个位点,多态性位点比率达93.16%,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02 5,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59 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25 0。聚类分析表明,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65-0.90之间,除个别种质外,48个种质聚类结果与地区来源有较高的一致性。随着抽取种质数目的减少,多态性比率明显降低,但种质库遗传多样性参数变化较小;抽样3构建的初级核心种质库最具代表性,抽样数是抽样前的30%左右,多态位点比率是抽样前的9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 ISSR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地区五味子属野生植物资源调查 被引量:5
6
作者 张维 徐敏 +1 位作者 刘小霞 顾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6-241,共6页
通过查阅标本、文献,走访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对陕西省6市20县26乡镇五味子属植物野生资源现状及分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秦岭地区有6种五味子属植物,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红花五味子(Schisandra rubriflora... 通过查阅标本、文献,走访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对陕西省6市20县26乡镇五味子属植物野生资源现状及分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秦岭地区有6种五味子属植物,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红花五味子(Schisandra rubriflora)、大花五味子(Schisandra grandiflora)、铁箍散(Schisandra propinqua var. sinensis)、金山五味子(Schisandra glaucescens)和狭叶五味子(Schisandra lancifolia),分布于海拔500~2 800 m之间,华中五味子数量多且分布广,大花五味子相对稀少。根据调研确定不同地区各种五味子的花期和果期,并制定分种检索表,补充了秦岭地区五味子属植物的分布状况。调查显示,分布区内五味子属植物野生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特别是稀少种亟待保护。本研究为道地药材的合理采收和可持续利用、加强对稀少物种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属 野生资源 秦岭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华中五味子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的研究
7
作者 蔡兰英 秦凯伟 +6 位作者 张艳 康茄敏 李鑫 唐礼幂 李铂 孙静 李焘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2-238,245,共8页
为初步建立陕西华中五味子的种子质量分级标准,对采自陕西省不同产地的华中五味子种子分别进行净度、粒重、含水量、生活力等指标的测定,进一步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以初步制定陕西华中五味子种子的质量分级标准。结果表明,陕西华中五味... 为初步建立陕西华中五味子的种子质量分级标准,对采自陕西省不同产地的华中五味子种子分别进行净度、粒重、含水量、生活力等指标的测定,进一步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以初步制定陕西华中五味子种子的质量分级标准。结果表明,陕西华中五味子种子的质量存在差别,以千粒重、生活力、发芽势、发芽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可分为三个质量等级,一级种子:千粒重>13.00 g,生活力>80.00%,发芽势>50.00%,发芽率>55.00%;二级种子:千粒重10.00~13.00 g,生活力65.00%~80.00%,发芽势30.00%~50.00%,发芽率40.00%~55.00%;三级种子:千粒重<10.00 g,生活力<65.00%,发芽势<30.00%,发芽率<40.00%,三级以下为不合格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五味子 种子 质量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ADH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
8
作者 化文平 刘菲 +1 位作者 浩佳欣 陈尘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1-219,共9页
【目的】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是厌氧条件下植物发酵代谢的关键酶之一,在植物抵抗涝渍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鉴定丹参SmADH基因家族,为丹参SmADH基因家族功能研究及选育抗涝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丹参基因... 【目的】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是厌氧条件下植物发酵代谢的关键酶之一,在植物抵抗涝渍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鉴定丹参SmADH基因家族,为丹参SmADH基因家族功能研究及选育抗涝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丹参基因组数据对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对其理化性质、序列特征、系统发育、基因表达等进行研究;采用RT-qPCR研究家族成员在不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共鉴定出7条SmADH基因,分属两个亚家族。SmADH蛋白主要为酸性蛋白,编码氨基酸数目379-438,分子量40.79-46.89 kD。除SmADH5/6定位于叶绿体外,其他成员都定位在细胞质中。基因特征分析显示,同一亚族间的成员在保守基序、内含子数目及分布上都比较保守。染色体定位显示,SmADH1位于1号染色体,SmADH2/3/4位于2号染色体,SmADH5/6位于6号染色体,而SmADH7位于contig030片段上。调控miRNA分析显示,SmADH3/4/5/6等可能受smimiR167、smi-miRN5和smi-miR482等miRNA家族成员的调控。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ADH成员启动子区存在大量的胁迫响应及激素响应相关的元件。转录组数据及RT-q PCR分析表明,SmADH2/5/6在根中表达量最高;涝渍胁迫下,SmADH2/6表达迅速上调;盐胁迫下,SmADH2/6的表达显著上调,而SmADH5的表达受到抑制;PEG处理后,SmADH2/5/6的表达显著上调;此外,SmADH6表达还受到GA3的诱导。【结论】丹参根部高表达的SmADH2/5/6在多种胁迫下发挥作用,而SmADH2/6在抗涝渍胁迫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ADH 表达分析 涝渍胁迫 基因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信息化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小魁 梁健 宋双红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4,共6页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性学科。当今大学生求知途径与个性需求已发生巨大变化;微生物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思政教育的要求。本文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下,探索了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代表的理...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性学科。当今大学生求知途径与个性需求已发生巨大变化;微生物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思政教育的要求。本文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下,探索了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代表的理科类课程思政教学的新策略。重点围绕个性化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的目标,优化丰富微生物学思政教学内容,倡导发挥教师创新主体作用,提出和探讨了在教育信息化趋势下微生物学思政教学模式和实施体系如翻转课堂学习模式、混合式学习模式和探究式学习模式,最后还对利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进行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微生物学教学 思政教学 教学模式创新 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太白贝母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田芡 强毅 +1 位作者 陈克克 王喆之 《陕西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96-98,共3页
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 Y. Li是百合科贝母属植物,药材川贝母的基源植物之一,以干燥鳞茎入药。其性味苦干、微寒,具有化痰润肺、止咳平喘、消痈散结等功效,对于肺热咳嗽、支气管炎、咳痰不利等肺系病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 Y. Li是百合科贝母属植物,药材川贝母的基源植物之一,以干燥鳞茎入药。其性味苦干、微寒,具有化痰润肺、止咳平喘、消痈散结等功效,对于肺热咳嗽、支气管炎、咳痰不利等肺系病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从资源研究、栽培技术、化学成分与质量控制研究、临床药理药效等方面论述太白贝母的研究进展,为推进太白贝母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白贝母 资源研究 栽培技术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黄芩资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文涛 陈瑞 +1 位作者 曹瑶 曹晓燕 《陕西农业科学》 2019年第4期87-91,共5页
黄芩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开发应用前景广泛。近年来,随着黄芩市场需求量日益增长,野生资源的不断减少,栽培黄芩几乎占据了全部的黄芩市场。通过查阅,分析近几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黄芩资源... 黄芩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开发应用前景广泛。近年来,随着黄芩市场需求量日益增长,野生资源的不断减少,栽培黄芩几乎占据了全部的黄芩市场。通过查阅,分析近几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黄芩资源研究进行归纳整理,以期为黄芩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影响因素 种质资源 道地药材 繁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绞股蓝种质资源的生态分布及利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彤 刘为鹏 +1 位作者 李华 肖亚萍 《陕西农业科学》 2015年第4期55-59,共5页
我国绞股蓝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广大地区,野生资源非常丰富。通过查阅文献、走访调查等方法汇集整理了绞股蓝属植物分类地位、野生绞股蓝种质资源调查与分布、地方栽培品种类型以及资源利用情况,旨在为今后绞股蓝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 我国绞股蓝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广大地区,野生资源非常丰富。通过查阅文献、走访调查等方法汇集整理了绞股蓝属植物分类地位、野生绞股蓝种质资源调查与分布、地方栽培品种类型以及资源利用情况,旨在为今后绞股蓝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 分类 野生种质资源分布 人工栽培 资源利用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SmERF1调节烟草种子大小及耐盐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化文平 孔维维 +1 位作者 韩立敏 曹晓燕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9-235,共7页
【目的】ERF转录因子生物功能广泛,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前期研究显示,丹参SmERF1参与植物响应胁迫反应。该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SmERF1潜在的生物功能,并为药用植物抗性及种子发育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该研究... 【目的】ERF转录因子生物功能广泛,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前期研究显示,丹参SmERF1参与植物响应胁迫反应。该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SmERF1潜在的生物功能,并为药用植物抗性及种子发育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该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在模式植物烟草中异源表达了丹参SmERF1基因;通过抗性相关酶活性变化检测,对转基因植株抗性进行评价;通过酶联免疫方法和qPCR方法分析GA和ABA等激素含量及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1)表达SmERF1的烟草植株在幼苗期表现出生长缓慢、生物量和叶绿素减少,而在其他生长阶段与对照植株没有明显差异;此外,表达SmERF1的烟草植株种子比野生对照的种子小、轻;(2)在盐处理下,转基因烟草株系中脯氨酸含量、SOD和POD活性高于对照株系,而MDA含量低于对照株系,转基因烟草株系表现出较高的耐盐性;(3)在转烟草株系中,ABA含量上调,GA水平降低。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表达SmERF1调节了与植物激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如NtSDR、NtGA20ox、NtACO和NtACS。【结论】SmERF1通过ABA依赖途径增强了烟草对盐胁迫的耐受性,并调控种子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SmERF1 植物抗性 种子大小 AB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黄精生态种植模式评价与技术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刚 张欣飞 +3 位作者 郭明昊 王世强 王喆之 牛俊峰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81-84,89,共5页
以陕西省黄精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陕西省的生态种植技术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在陕西省黄精的种植模式主要分为2种,林下种植与间套作种植模式。林下种植黄精可有效利用陕西省土地资源且可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黄精的间套作模式为... 以陕西省黄精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陕西省的生态种植技术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在陕西省黄精的种植模式主要分为2种,林下种植与间套作种植模式。林下种植黄精可有效利用陕西省土地资源且可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黄精的间套作模式为黄精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根际环境,同时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生态种植 间套作 评价 技术分析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食用植物油角鲨烯含量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康恒 付帆 +1 位作者 薛佩佩 曹晓燕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1期83-85,共3页
角鲨烯是食用植物油中除脂肪酸之外的功能性营养物质,也是食用物油中营养伴随物的重要指标之一,具有抗肿瘤、抗动脉粥状硬化和抗炎等生理活性,其含量是评判食用油营养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12种常见食用油中角... 角鲨烯是食用植物油中除脂肪酸之外的功能性营养物质,也是食用物油中营养伴随物的重要指标之一,具有抗肿瘤、抗动脉粥状硬化和抗炎等生理活性,其含量是评判食用油营养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12种常见食用油中角鲨烯含量。结果表明,南瓜籽油中富含角鲨烯,含量为477.52 mg/L;花生油、葵花油和稻米油中角鲨烯含量较高,分别为211.45,161.02,151.53 mg/L。研究结果为我国优质食用油生产和消费及食用油产业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角鲨烯 营养伴随物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作玉米对华中五味子幼苗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6
作者 孙萌迪 闫鹏东 +4 位作者 邱浩 尚晶晶 孙浩轩 崔浪军 李玉龙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06-1514,共9页
玉米套作如何影响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幼苗生长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将华中五味子与玉米套作,探究套作对华中五味子植株生物量的影响,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华中五味子根际... 玉米套作如何影响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幼苗生长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将华中五味子与玉米套作,探究套作对华中五味子植株生物量的影响,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华中五味子根际土壤的细菌、真菌群落结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套作增加华中五味子生物量(茎长、地径、地上部分干质量、地下部分干质量)。此外,和单作相比,与玉米套作显著改变了华中五味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且提高了部分与华中五味子生物量呈正相关根际促生菌如Pseudomonas(假单胞菌)、Gaiella、Kotlabaea等的丰度。且这些与华中五味子呈正相关的细菌、真菌受氮、磷、铝等及部分微量元素调控。本研究将为华中五味子幼苗管理提供候选方案及相关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五味子 套作与单作 生物量 根际微生物 根际微生物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山茱萸中4种活性成分含量的HPLC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艳妮 李慧敏 +2 位作者 徐融 韦春桃 康杰芳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8-110,共3页
中药山茱萸为山茱萸科(Comaceae)植物山茱萸(Comus officinalis Sieb.et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具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的功效;主产河南、浙江和陕西,四川、安徽和山东也有栽培。山茱萸还具有调节免疫、降血糖、抗氧化及抗癌等... 中药山茱萸为山茱萸科(Comaceae)植物山茱萸(Comus officinalis Sieb.et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具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的功效;主产河南、浙江和陕西,四川、安徽和山东也有栽培。山茱萸还具有调节免疫、降血糖、抗氧化及抗癌等作用,包含有机酸及其酯类、五环三萜及其酯类、环烯醚萜类、鞣质、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等活性成分,其中,马钱苷是山茱萸药材检测的标准成分,没食子酸具有抗肿瘤作用,5-羟甲基糠醛(5-HMF,5-hydroxymethylfurfural)有保护肝肾、抗氧化等药理活性,原儿茶酸具有抗菌及抗肿瘤作用,因此,这4种成分可作为山茱萸药材和饮片质量控制的指标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 HPLC—DAD 马钱苷 没食子酸 5-羟甲基糠醛 原儿茶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基因(SmCOMT1)的克隆及其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宋银 王东浩 +3 位作者 吴锦斌 周露 王国栋 王喆之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7-443,共7页
依据丹参转录组数据库得到的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丹参分离得到一个新的COMT基因,命名为SmCOMT1(GenBank注册号为JF693491)。该基因cDNA全长1 158 bp,包含一个长为1 09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64... 依据丹参转录组数据库得到的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丹参分离得到一个新的COMT基因,命名为SmCOMT1(GenBank注册号为JF693491)。该基因cDNA全长1 158 bp,包含一个长为1 09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64个氨基酸。SmCOMT1 gDNA序列长2 275 bp,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mCOMT1编码的多肽具有COMT的序列保守元件,与同科植物罗勒COMT编码的多肽高度同源,同源性达到89%。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SmCOMT1与双子叶植物的COMT亲缘关系较近。qRT-PCR结果表明,SmCOMT1基因在丹参不同组织器官中差异表达,其中茎中的表达量最高,并且其表达受茉莉酸甲酯和病原菌的诱导,显示SmCOMT1基因可能在植物防御反应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 基因克隆 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秦艽属植物不同器官中4种环烯醚萜苷成分含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曹晓燕 王政军 王喆之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8-63,共6页
利用HPLC法测定了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粗茎秦艽(G.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麻花秦艽(G.straminea Maxim.)和小秦艽(G.dahurica Fisch.)根、茎、叶和花中4种环烯醚萜苷成分(包括马钱苷酸、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 利用HPLC法测定了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粗茎秦艽(G.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麻花秦艽(G.straminea Maxim.)和小秦艽(G.dahurica Fisch.)根、茎、叶和花中4种环烯醚萜苷成分(包括马钱苷酸、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和獐牙菜苷)的含量,并对来源于不同产地秦艽和小秦艽不同器官4种环烯醚萜苷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4种秦艽属植物不同器官4种环烯醚萜苷成分含量差异明显,来源于3个产地(陕西太白、甘肃西河乡和马狭)的秦艽和2个产地(青海互助和陕西麟游)的小秦艽不同器官中4种环烯醚萜苷含量也均具有明显差异。4种秦艽属植物根、茎、叶和花中龙胆苦苷和马钱苷酸总量分别为质量分数5.996%~10.869%、0.310%~4.065%、0.235%~4.138%和0.545%~5.591%;根中獐牙菜苦苷和獐牙菜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516%~0.953%和0.042%~0.210%,茎中分别为0.173%~0.383%和0.031%~1.700%,叶中分别为0.068%~0.684%和0.020%~3.208%,花中分别为0.460%~0.832%和0.138%~3.827%。粗茎秦艽各器官龙胆苦苷和马钱苷酸总量均最高,小秦艽各器官龙胆苦苷和马钱苷酸总量均最低,总体上,秦艽和粗茎秦艽中龙胆苦苷和马钱苷酸总量高于小秦艽和麻花秦艽;小秦艽茎、叶和花中獐牙菜苷含量均最高,而秦艽茎和叶及粗茎秦艽花中獐牙菜苷含量均最低。4种秦艽属植物根部龙胆苦苷和马钱苷酸含量均明显高于茎、叶和花,獐牙菜苦苷在根和花中的积累较多,獐牙菜苷在花中的含量均相对最高。产自青海互助的小秦艽茎、叶和花中獐牙菜苷含量均最高,质量分数分别为2.884%、5.215%和7.321%。研究结果表明:4种环烯醚萜苷成分含量不但与植物种类和器官有关,而且与产地和采样时间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艽属 高效液相色谱法 马钱苷酸 獐牙菜苦苷 龙胆苦苷 獐牙菜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酚-硫酸法测定花椒叶多糖含量 被引量:19
20
作者 齐素芬 张华峰 +3 位作者 姚美 程芳 王正齐 陈思雨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40-46,共7页
建立了一种灵敏、特异、精确定量分析花椒叶多糖的苯酚-硫酸法,采用该方法测定了陕西大红袍花椒叶中多糖的含量。该方法选择半乳糖作为标准单糖,484nm为工作波长。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了较佳显色反应条件是加样次序为苯... 建立了一种灵敏、特异、精确定量分析花椒叶多糖的苯酚-硫酸法,采用该方法测定了陕西大红袍花椒叶中多糖的含量。该方法选择半乳糖作为标准单糖,484nm为工作波长。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了较佳显色反应条件是加样次序为苯酚-样品-浓硫酸,显色温度为25℃,质量分数为5%的苯酚添加量为0.3mL,浓硫酸添加量为3.5mL,显色时间为30min。系统适应性实验显示该方法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0.0127x-0.0076(R^2=0.997),线性范围为10.00—60.00μg/mL,LOD和LOQ分别为2.08μg/mL和6.30μg/mL,日内、日间精密度分别在0.49%~3.64%,5.17%~6.05%之间,平均回收率为101.19%。样品溶液在显色反应后的2h内稳定性较好。测定发现陕西大红袍花椒叶中ω(多糖)在8.11~8.89mg/g之间。该方法为花椒叶多糖的定量分析和花椒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叶 多糖 苯酚-硫酸法 显色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