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世经典与汉藏交流:新近发现的《法显传》藏译本研究
1
作者 看本加 夸新木加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7,155,156,共14页
《法显传》藏译本由蒙古族高僧洛桑达央以汉文《历游天竺记》为蓝本,并参考蒙古文、外文等多种文本,于1918年翻译而成。藏译本由序言、正文、跋文三部分组成,正文有40章,并有52条注释。通过比对汉藏文本发现,藏译本忠实原文,表达通顺,... 《法显传》藏译本由蒙古族高僧洛桑达央以汉文《历游天竺记》为蓝本,并参考蒙古文、外文等多种文本,于1918年翻译而成。藏译本由序言、正文、跋文三部分组成,正文有40章,并有52条注释。通过比对汉藏文本发现,藏译本忠实原文,表达通顺,极具风格,质量上乘,但也存在对部分原文理解不够、缺译、增译等问题。此藏译本也是继《大唐西域记》之后又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藏译,对汉藏佛教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显传》 洛桑达央 《大唐西域记》 汉藏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写本《额尔德尼吐希庙青史》的史料价值研究
2
作者 董晓荣 忠布它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75,157,158,共9页
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用蒙古文撰写的《额尔德尼吐希庙青史》是清代为数不多的珍贵寺志文献之一,篇幅宏大、内容丰富,记载了元明清以来蒙、藏、满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民族、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准... 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用蒙古文撰写的《额尔德尼吐希庙青史》是清代为数不多的珍贵寺志文献之一,篇幅宏大、内容丰富,记载了元明清以来蒙、藏、满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民族、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准确、详细地呈现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填补了其他文种史料文献记载的不足,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该寺志为元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清代中央政府与蒙古地区的关系等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东传及其在蒙古地区的传播提供了珍贵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尔德尼吐希庙青史》 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论坛:敦煌学研究弘扬的世界意义学术研讨会综述
3
作者 彭晓静 刘拉毛卓玛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8,共8页
2023年9月5日-8日,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物局主办,敦煌研究院承办的“敦煌论坛:‘敦煌学研究弘扬的世界意义’学术研讨会”在敦煌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土耳其、韩国、伊朗等11个国家和地区... 2023年9月5日-8日,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物局主办,敦煌研究院承办的“敦煌论坛:‘敦煌学研究弘扬的世界意义’学术研讨会”在敦煌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土耳其、韩国、伊朗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专家学者相聚敦煌,共同探讨国际视野下的敦煌学研究与敦煌文化艺术传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论坛 敦煌文化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389《肃州防戍都状》文本研究
4
作者 敖特根 袁嘉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40,共24页
随着学者们对敦煌文献研究的深入,部分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已离原始文本渐行渐远,我们的做法有时候显得不是很认真,录文错漏百出,以讹传讹成为普遍现象。在此情况下,敦煌文献研究需要放慢脚步,回归文本。出于这种考虑,本文在全面收集前人... 随着学者们对敦煌文献研究的深入,部分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已离原始文本渐行渐远,我们的做法有时候显得不是很认真,录文错漏百出,以讹传讹成为普遍现象。在此情况下,敦煌文献研究需要放慢脚步,回归文本。出于这种考虑,本文在全面收集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S.389《肃州防戍都状》进行全文抄录、标点和注释,并对文书内容及其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解读与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献 S.389 《肃州防戍都状》 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会刊——《反帝战线》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盛雪莲 尹伟先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1期95-102,共8页
《反帝战线》是抗战时期新疆最早的一本综合性理论刊物,是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创办的以呼吁民众团结御辱、建设新疆、巩固抗战后方为宗旨的机关刊物。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界进步人士的苦心经营下,它最早在新疆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先进文化,声... 《反帝战线》是抗战时期新疆最早的一本综合性理论刊物,是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创办的以呼吁民众团结御辱、建设新疆、巩固抗战后方为宗旨的机关刊物。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界进步人士的苦心经营下,它最早在新疆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先进文化,声讨“倒行逆施”,团结和教育民众“抗战建新”,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播撒革命的火种,对新疆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为解读战时新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民族自尊心的提升,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构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野,其史学价值和理论意义亟待挖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帝战线 抗日救亡 新疆民众 团结御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西宁县维吾尔人社会生活研究——以《皇清职贡图》为中心的讨论
6
作者 尹伟先 陈芳园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8-55,共8页
《皇清职贡图》之《西宁县缠头民》中记载了西宁维吾尔族的来源、生计方式、服饰、饮食风俗等,对于我们了解清初青海西宁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大有裨益。西宁县的维吾尔族,是自明洪武初至清康熙五十四年间陆续迁至青海从事商业贸易并定居... 《皇清职贡图》之《西宁县缠头民》中记载了西宁维吾尔族的来源、生计方式、服饰、饮食风俗等,对于我们了解清初青海西宁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大有裨益。西宁县的维吾尔族,是自明洪武初至清康熙五十四年间陆续迁至青海从事商业贸易并定居于此的,种种迹象表明,这些维吾尔人最终融入当地的其他民族中。清代维吾尔族在西宁一带的活动轨迹,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生动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清职贡图》 西宁县缠头民 清代维吾尔族 《西域图志》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里和”与“外应”:气候变化下环湖地区的适应性治理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倩 扎登太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8,共15页
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带来显著影响,更是对当地农牧民的生计造成冲击,研究当地气候变化影响及牧民应对策略,不仅是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起点,也是建立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的重要支撑。基于2020和2023年对案例地Z村的两次实地调研,通过... 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带来显著影响,更是对当地农牧民的生计造成冲击,研究当地气候变化影响及牧民应对策略,不仅是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起点,也是建立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的重要支撑。基于2020和2023年对案例地Z村的两次实地调研,通过牧户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按照适应性治理的三层特征,分析当地气候变化适应的成效与挑战。研究发现:面对降水和气温的变化、湖面扩大、植被变化和灾害影响,牧民积极采取多种办法来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呈现较高的适应性与恢复力。这些适应行动的成功经验源于“里和”,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律动。但是“外应”不足仍是挑战,即案例地缺少必要的外部支持,不仅包括直接灾害救助,还包括对其适应能力可持续性的保护和应对潜在的草原生态变化。如果“外应”持续低迷,现有的适应能力终会耗尽。提出建立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应遵循多中心治理的思路,将多个利益相关者联合起来,汇总不同地区气候变化应对的成功经验,形成多种知识的融合,才能形成对地方的有效“外应”,提高中国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适应性治理 多中心治理 区域格局 雪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古藏文占卜文书P.T.1047号再译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扎西当知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69,共15页
P.T.1047号写卷是国内外所藏敦煌古藏文文献中,篇幅最长、内容极其丰富且苦涩难懂又涉及吐蕃早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占卜类文书。文章认为该卜法属于中古苯教卜法,其产生年代很早,是藏族先民创造的非常古老的卜法之一,也是吐蕃王室或... P.T.1047号写卷是国内外所藏敦煌古藏文文献中,篇幅最长、内容极其丰富且苦涩难懂又涉及吐蕃早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占卜类文书。文章认为该卜法属于中古苯教卜法,其产生年代很早,是藏族先民创造的非常古老的卜法之一,也是吐蕃王室或上层集团独享的一种占卜术。在其占卜的方式上,学界有木板上掷骰子法、羊胛骨卜法、象雄绳占法等三种不同的观点。但是通过文本研读发现,上述观点均经不起科学的检验,多为猜测或推断。另外,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补偏救弊,翻译P.T.1047号全文的同时,做了必要的注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古藏文 占卜文书 P.T.1047号 相关问题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经洞出土敦煌古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缀合研究
9
作者 张延清 杨本加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51,共8页
二十世纪初,敦煌藏经洞文物一经出土,便被纷至沓来的各国探险者捆扎、卷载而去,使部分本来完整的文献被人为分割开来,分藏于世界各地。曾经是丝绸之路流传最广五部佛经之一的《金光明最胜王经》藏文本也不例外,存在需要恢复文献完整性... 二十世纪初,敦煌藏经洞文物一经出土,便被纷至沓来的各国探险者捆扎、卷载而去,使部分本来完整的文献被人为分割开来,分藏于世界各地。曾经是丝绸之路流传最广五部佛经之一的《金光明最胜王经》藏文本也不例外,存在需要恢复文献完整性的问题。文章经检索和梳理后指出,英藏IOL.Tib.J.VOL.31《金光明妙法最胜诸经王》中所缺失的一叶经文被错误地排在了IOL.Tib.J.VOL.34;英藏IOL.Tib.J.VOL.31中缺失的另外3张经叶现存于法国,排在法藏P.t.506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光明最胜王经 缀合 吐蕃 敦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朗氏族谱灵犀宝卷》中的《格萨尔》史料研究
10
作者 格桑玉贞 曼秀·仁青道吉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103,155,156,共15页
《朗氏族谱灵犀宝卷》中册记录了朗·绛求浙桂与岭·格萨尔王五次会晤的情况,涉及《格萨尔》中八位主要人物,甚至记录了岭·格萨尔王无子嗣的情况;下册记录了元朝时期帕竹政权首任第巴大司徒·绛求坚赞与灵藏、邓麻、... 《朗氏族谱灵犀宝卷》中册记录了朗·绛求浙桂与岭·格萨尔王五次会晤的情况,涉及《格萨尔》中八位主要人物,甚至记录了岭·格萨尔王无子嗣的情况;下册记录了元朝时期帕竹政权首任第巴大司徒·绛求坚赞与灵藏、邓麻、馆觉等部落的交往,这些部落均为《格萨尔》中的岭国部落。这些史料在《江孜法王传》《汉藏史集》等藏文史籍中可得到印证,还被《西藏王臣记》《吐蕃历代赞普史》等藏文史籍所引用。文中涉及的地名、行政机构名均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有注记,与《德格县志》记录保持一致,并且在《元史》《明实录》《清实录》《清史稿》中能够找到文献出处,说明中央政权一直在关注着西藏地方政权此起彼伏的更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古代文学的边疆史料应与汉文文献结合起来研究。因此,《朗氏族谱灵犀宝卷》记录的《格萨尔》史料是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有助于《格萨尔·林葱族谱》的辑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氏族谱灵犀宝卷》 《格萨尔》 灵藏 赞善王 国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的宗教词汇看蒙藏文化交流与融合
11
作者 董晓荣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0-105,共6页
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出现了诸多与藏传佛教相关的词汇,说明藏族史诗《格萨尔》流传到蒙古地区后仍保留了许多原有的文化因素。同时,该书中也出现了许多与萨满教相关词汇,充分体现了蒙古族原始宗教萨满教文化特征。这... 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出现了诸多与藏传佛教相关的词汇,说明藏族史诗《格萨尔》流传到蒙古地区后仍保留了许多原有的文化因素。同时,该书中也出现了许多与萨满教相关词汇,充分体现了蒙古族原始宗教萨满教文化特征。这些词汇为学界研究蒙古族《格斯尔》的渊源、流传及本土化提供了可贵的文献依据。对该书中出现的这些相关词汇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格萨尔》史诗流传到蒙古地区后的本土化现象及蒙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 宗教词汇 文化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续寿命法:《尊胜陀罗尼》吐蕃译本与流传
12
作者 才让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20,共12页
《尊胜陀罗尼》是较为流行的密宗经典,内容主要包括缘起、佛顶出陀罗尼、陀罗尼使用及功效、陀罗尼仪轨及功效、结尾等。敦煌藏文写本中有两种抄写类型,一是摘抄其中的陀罗尼文,包括意译和音译;二是抄写全文。P.T.54A和P.T.368属于不同... 《尊胜陀罗尼》是较为流行的密宗经典,内容主要包括缘起、佛顶出陀罗尼、陀罗尼使用及功效、陀罗尼仪轨及功效、结尾等。敦煌藏文写本中有两种抄写类型,一是摘抄其中的陀罗尼文,包括意译和音译;二是抄写全文。P.T.54A和P.T.368属于不同的译本,二者的差异十分明显,没有完全相同的句子。P.T.54A是吐蕃译师益西德译本,后世得到流传,收入《甘珠尔》中;而P.T.368不见于《甘珠尔》,属于敦煌轶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古藏文 《尊胜陀罗尼》 益西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道共融:热贡地区的“肖康”仪式及其社会功能
13
作者 周毛先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4-102,共9页
位于热贡隆务河两岸的“蔡孜德裕”土人及其周围一些藏族村寨,每年年底要举行一次被称之为“肖康”的祭祀仪式。它是随着明代“屯田戍边”政策的实施,中原汉地的农耕生产方式和地方神信仰传入热贡地区后与当地的山神信仰相融合而形成的... 位于热贡隆务河两岸的“蔡孜德裕”土人及其周围一些藏族村寨,每年年底要举行一次被称之为“肖康”的祭祀仪式。它是随着明代“屯田戍边”政策的实施,中原汉地的农耕生产方式和地方神信仰传入热贡地区后与当地的山神信仰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集体性农事祭祀仪式,其初衷是保护农业生产和田地管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内涵逐渐有所演变,其农事祭祀意识淡化,驱邪避灾的蕴意被强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着中原汉地文化与高原藏地文化的历史接触与文化共享,是汉藏文化交流、交融的典型案例。文章就“肖康”仪式及其历史渊源、功能、整合机制,作一横向描述与纵向分析,为构建多元文化和谐共荣的特色宗教学理论提供一个田野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康 祭祀 佛、道共融 农业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与“路书”——以《邬坚巴传》为中心的讨论
14
作者 看本加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7-115,共9页
“路书”是传统藏文历史典籍的分类体裁之一,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其主要记述了中国西藏与周边民族及其相关国家的政治社会、历史地理、民俗文化等。文章以“路书”的典范之作《邬坚巴传》为个案,详细梳理了十三世纪西藏学者邬坚巴三次... “路书”是传统藏文历史典籍的分类体裁之一,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其主要记述了中国西藏与周边民族及其相关国家的政治社会、历史地理、民俗文化等。文章以“路书”的典范之作《邬坚巴传》为个案,详细梳理了十三世纪西藏学者邬坚巴三次赴南亚的路线、所见所闻及对“他者”文化的思考,并就赴中原会见元朝皇帝忽必烈的情况也进行了论述。提出“路书”对于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历史文化、中国西藏与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中国边疆历史地理等方面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路书” 《邬坚巴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蕃时期古藏文占卜文书的存量调查及其分类
15
作者 扎西当知 《敦煌学辑刊》 2024年第2期102-109,共8页
吐蕃时期遗留的古藏文文献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就占卜类文书而言,目前存有72件,其中出自敦煌藏经洞的61件,出自吐鲁番、麻扎塔格等西域的11件,均为手抄本.以文献的载体而言,写在纸上的69件,简牍上的2件,羊肩胛骨上的1件,多为首尾残缺,内... 吐蕃时期遗留的古藏文文献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就占卜类文书而言,目前存有72件,其中出自敦煌藏经洞的61件,出自吐鲁番、麻扎塔格等西域的11件,均为手抄本.以文献的载体而言,写在纸上的69件,简牍上的2件,羊肩胛骨上的1件,多为首尾残缺,内容完整的较少.按照文书的藏地而言,法国国家图书馆藏27件,均为敦煌藏经洞出品;英国国家图书馆藏35件,其中敦煌文献33件,西域简牍2件;德国国家图书馆藏5件,均为吐鲁番出土品;俄罗斯圣彼得堡藏2件,均为西域出土品;日本藏2件,即龙谷大学藏吐鲁番写卷1件和杏雨书屋藏敦煌写卷1件;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西域出土品1件.按照占卜的方法,可分为八大类,即鸦鸣占、十二铜子占、四面骰子占、占星术、解梦术、羊胛骨占、未记载或残缺卜法的文书和其他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占卜 文书调查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性别视域下的女性形象探析——以《霍岭大战》为例
16
作者 王国明 杨雅洁 《西藏研究》 2024年第4期101-110,M0006,共11页
《霍岭大战》中的女性角色带有明显的社会、文化、民族等印记,是男权文化中的特殊群体。她们的曲折遭遇充分反映出史诗时代藏族女性的命运和最终归宿,展现出当时社会文明程度及发展水平,以及对女性的普遍认知。将社会性别研究理论引入... 《霍岭大战》中的女性角色带有明显的社会、文化、民族等印记,是男权文化中的特殊群体。她们的曲折遭遇充分反映出史诗时代藏族女性的命运和最终归宿,展现出当时社会文明程度及发展水平,以及对女性的普遍认知。将社会性别研究理论引入史诗的性别角色分析,探究史诗中女性的性别角色及其族群身份,能够进一步了解史诗中女性性别角色的文化建构,使史诗的女性研究进入一个更深更新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岭大战》 社会性别 女性角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族群视野中的英雄“格萨尔”诞生神话与图腾生育信仰探究
17
作者 周毛先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53-162,共10页
《格萨尔》作为多民族共享的英雄史诗,在中国青藏高原上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普米族、纳西族、白族、羌族等民族,以及在拉达克、锡金、卡尔梅克、布里亚特、巴蒂斯坦、吉尔吉特等国家与民族中广泛流传。由于传播过程中的本土... 《格萨尔》作为多民族共享的英雄史诗,在中国青藏高原上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普米族、纳西族、白族、羌族等民族,以及在拉达克、锡金、卡尔梅克、布里亚特、巴蒂斯坦、吉尔吉特等国家与民族中广泛流传。由于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其诞生神话形态各异。文章通过比较跨族群视野中的英雄“格萨尔”的诞生神话,发现这些神话与各族群所处的地理环境、生计方式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各族群记忆中的“格萨尔”诞生神话,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生命及生育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跨族群视野中的诞生神话包括自然生人、自然化生、吞物生人、神灵感生等多种类型,原始图腾崇拜特征浓厚。图腾物如大树、青蛙、雨水等既象征生命之源,又与生产生活密切关联,反映了先民对生态资源和种族延续的双重关注。通过赋予“神性”加以保护,同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此外,口头流传地区保留着自然物崇拜,而文本发达地区则出现自然物人格化和人神崇拜迹象,从中折射出《格萨尔》从口传到文本演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 诞生神话 图腾崇拜 生育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