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物细胞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李自良 赵彩红 +3 位作者 王美皓 王家敏 乔自林 李倬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3-108,共6页
细胞基质生物制品大规模生产工艺的选择首要考虑因素是该产品工艺所涉及的生物反应器系统。论文针对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特点,就不同动物细胞生物反应器的结构和原理、优点与缺点、结构优化、传感器最新进展等进行了综述,其目的在于为生... 细胞基质生物制品大规模生产工艺的选择首要考虑因素是该产品工艺所涉及的生物反应器系统。论文针对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特点,就不同动物细胞生物反应器的结构和原理、优点与缺点、结构优化、传感器最新进展等进行了综述,其目的在于为生物制品研发和生产实际应用中选择更加适合培养工艺的生物反应器,提高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生产生物制品的效率,也为促进新型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细胞 生物反应器 生物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细胞低氧培养相关调控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兰 姚一凡 +3 位作者 陈树吾 马芳芳 许瑾 杨琨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26-1933,共8页
近年来低氧细胞培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低氧条件下可提高细胞体外扩增的生长动力学、细胞的增殖率及干细胞分化等功能。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是应答低氧应激的关键因子,也是介导低氧信号的转导中枢,... 近年来低氧细胞培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低氧条件下可提高细胞体外扩增的生长动力学、细胞的增殖率及干细胞分化等功能。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是应答低氧应激的关键因子,也是介导低氧信号的转导中枢,与其相关的血管内皮生长因(vascular endothelia growthfactor,VEGF)、低氧促有丝分裂因子(hypoxia-induced mitogenic factor,HIMF)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等是其重要的靶基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低氧条件下细胞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笔者对低氧培养细胞的研究现状及低氧相关细胞因子的调控机制及作用进行概述,以期为探索细胞低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低氧适应性及高原疾病治疗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培养细胞 低氧相关因子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代藏獒细胞培养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3
作者 刘文凯 田玲 +3 位作者 乔自林 李铀 王家敏 王明明 《湖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1期1-4,共4页
为研究藏獒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保存藏獒遗传资源,以实验室前期自主分离的藏獒肾脏细胞为材料,探讨了其体外培养的形态特征、传代次数、冻存复苏、生长特性、细胞核型以及G418最低致死浓度。结果表明:藏獒肾脏细胞体外培养时形态均为成... 为研究藏獒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保存藏獒遗传资源,以实验室前期自主分离的藏獒肾脏细胞为材料,探讨了其体外培养的形态特征、传代次数、冻存复苏、生长特性、细胞核型以及G418最低致死浓度。结果表明:藏獒肾脏细胞体外培养时形态均为成纤维细胞,形状梭形,呈放射状与旋涡状样式生长;细胞冻存后复苏活率为91%,且复苏后形态与长势均呈现良好状态;F_(1)代至F_(5)代,细胞增殖较快,F_(5)代至F_(8)代,细胞增殖减弱甚至停滞,细胞呈多边形状态,出现细胞脱落现象,最终于F_(8)代无法继续生长;生长曲定结果显示,24孔板内细胞数目最高值达到4.06×10^(5)个/mL,最短倍增时间为27 h;藏獒核型2n=78;藏獒肾脏细胞的G418筛选最低致死浓度为500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獒 细胞培养 G4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反应器培养BHK-21悬浮细胞增殖伪狂犬病病毒工艺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家敏 李自良 +5 位作者 马芳芳 康碧静 田玲 李倬 马忠仁 乔自林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936-3947,共12页
旨在筛选伪狂犬病病毒(PRV)敏感的BHK-21细胞并分析其生长和病毒增殖特性,优化反应器中BHK-21悬浮细胞的培养和病毒增殖条件,建立生物反应器培养BHK-21悬浮细胞增殖PRV工艺。本研究利用响应面和单因素优化法,以细胞生长动力学特性、TCID... 旨在筛选伪狂犬病病毒(PRV)敏感的BHK-21细胞并分析其生长和病毒增殖特性,优化反应器中BHK-21悬浮细胞的培养和病毒增殖条件,建立生物反应器培养BHK-21悬浮细胞增殖PRV工艺。本研究利用响应面和单因素优化法,以细胞生长动力学特性、TCID_(50)病毒滴度等参数为指标,优化1.2 L生物反应器中BHK-21悬浮细胞的最佳培养和增殖病毒条件,在5 L生物反应器中进一步批培养验证。结果显示,筛选获得PRV高敏感的BHK-21-02贴壁细胞和BHK-21-XF02悬浮细胞各1株,BHK-21-XF02悬浮细胞在含3%血清的SLM-BHK低血清培养基和SFM-BHK无血清培养基中均能实现良好的生长和病毒增殖。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1.2 L反应器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密度1.20×10~6cells·mL^(-1)、搅拌转速120 r·min^(-1)、DO值40%,5 L反应器批培养72 h细胞密度可达(7.61±0.18)×10~6 cells·mL^(-1)、细胞活率为(96.93±1.18)%。利用单因素法优化得到1.2 L反应器最佳病毒增殖条件为MOI 0.001、培养温度37℃、细胞密度2.0×10~6cells·mL^(-1)、搅拌转速80 r·min^(-1),5 L反应器批培养接毒后48 h病毒滴度达到最大值(7.13±0.11)lgTCID_(50)·mL^(-1)。本研究可为PRV疫苗相关研究和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HK-21悬浮细胞 生物反应器 伪狂犬病病毒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rc-145细胞低血清适应培养传代稳定性和无血清驯化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阿尔祖古丽·阿依丁 卢美琳 +3 位作者 李自良 贺丹 乔自林 阿依木古丽·阿不都热依木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5-420,共6页
通过驯化建立无血清悬浮培养型Marc-145细胞系,分析驯化传代对细胞特性的影响,为大规模生产疫苗用的宿主细胞提供基础。采用缓降培养液中血清浓度的方法,连续传代培养50代,并用无血清培养基进行悬浮培养驯化,对传代和驯化过程中的P10、... 通过驯化建立无血清悬浮培养型Marc-145细胞系,分析驯化传代对细胞特性的影响,为大规模生产疫苗用的宿主细胞提供基础。采用缓降培养液中血清浓度的方法,连续传代培养50代,并用无血清培养基进行悬浮培养驯化,对传代和驯化过程中的P10、P20、P30、P40和P50代细胞的形态、倍增时间、生长曲线、染色体和对蓝耳病病毒敏感性等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传代过程中Marc-145细胞均呈扁平多边形上皮样生长,P10代细胞倍增时间为34.15 h,P50代细胞倍增时间为36.16 h,P50代细胞倍增时间稍有延长但差异不显著。P10、P20、P30、P40和P50代的Marc-145细胞生长曲线均呈“S”形;P10代和P50代细胞染色体众数都集中在88~90条。接种病毒后,P10、P20、P30、P40和P50细胞TCID 50间无显著差异,表明细胞传50代后,细胞特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50细胞进行无血清悬浮培养48 h后,细胞密度可达到4.14×106 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C-145细胞 无血清驯化 悬浮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蛋白的免疫学特性以及相关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易聪 蒲飞洋 +5 位作者 冯茜莉 汪梦竹 赵泽阳 张德荣 马忠仁 周建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81-1391,共11页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众多基因亚型毒株的流行及其宿主谱的扩大干扰着BVDV防控工作。欧洲国家采用全面检测和扑杀BVDV阳性牛的方法达到一定防控效果,但结合我国实际生产情况,使用疫苗防控BVDV仍是最优策...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众多基因亚型毒株的流行及其宿主谱的扩大干扰着BVDV防控工作。欧洲国家采用全面检测和扑杀BVDV阳性牛的方法达到一定防控效果,但结合我国实际生产情况,使用疫苗防控BVDV仍是最优策略。深入了解病毒感染过程中BVDV蛋白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博弈”,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在疫苗研发过程中有效规避抗原候选蛋白可能对免疫效果造成的干扰。此外,大力开发低成本、高效力的新型疫苗(如表位肽疫苗和病毒样颗粒疫苗)可以在整合病毒免疫优势抗原表位的基础上加强BVDV相关疫苗的生物安全性,满足用疫苗防控BVDV的要求。鉴于此,本文对BVDV蛋白免疫学功能与特性的研究以及BVDV疫苗开发的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BVDV疫苗研发以及BVDV防控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 BVDV蛋白 疫苗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对牦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及氧化应激损伤作用的影响
7
作者 李睿 张伊阳 +4 位作者 罗雪慧 周熳琳 吴绍米 杨琨 乔自林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45-2254,共10页
【目的】通过研究低氧环境对牦牛(Bos grunniens)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增殖及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初步探究牦牛肺动脉平滑肌对低氧的适应性特点。【方法】分离纯化并利用α-平滑肌肌动蛋白(... 【目的】通过研究低氧环境对牦牛(Bos grunniens)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增殖及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初步探究牦牛肺动脉平滑肌对低氧的适应性特点。【方法】分离纯化并利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鉴定牦牛PASMCs。试验分为常氧组和低氧组,采用CCK-8法检测牦牛PASMCs在低氧和常氧状态下0、2、4、6、12、24、48、72、96、120 h的增殖效率;采用ELISA法检测常氧组和低氧组培养24、48、72、96 h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蛋白浓度。【结果】细胞鉴定结果表明,95%以上的细胞均能表达α-SMA,即分离纯化所得细胞为牦牛PASMCs。CCK-8结果表明,低氧组在72、96、120 h细胞增殖倍数极显著低于常氧组(P<0.01);低氧组和常氧组在72 h的细胞增殖倍数均极显著高于48 h(P<0.01),表明牦牛PASMCs在72 h出现增殖高峰,且长时间的低氧环境能够降低牦牛PASMCs增殖效率。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牦牛PASMCs培养上清液中LDH蛋白浓度在72 h极显著上调(P<0.01);SOD蛋白浓度在72、96 h均极显著或显著上调(P<0.01;P<0.05);CK蛋白浓度在48、72 h均显著或极显著上调(P<0.05;P<0.01);MDA蛋白浓度在72 h显著上调、96 h显著下调(P<0.05)。在低氧条件下,各时间点上清液中LDH、SOD蛋白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CK、MDA蛋白浓度在24、48和72 h均显著高于96 h(P<0.05)。在常氧条件下,上清液中LDH蛋白浓度在48 h显著高于24、72 h(P<0.05);SOD蛋白浓度在24、48 h均显著高于72、96 h(P<0.05);CK蛋白浓度在24 h显著高于72、96 h(P<0.05);MDA蛋白浓度在48 h显著高于72 h(P<0.05)。【结论】长时间低氧能够增强牦牛PASMCs氧化应激反应和细胞损伤,抗氧化作用减弱,细胞增殖效率显著降低,LDH、SOD、CK和MDA 4种蛋白在低氧条件下牦牛PASMCs损伤与抗损伤以及抗氧化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这可能与牦牛肺脏血管的低氧适应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 低氧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羊皮肤组织中低氧促有丝分裂因子的表达及分布研究
8
作者 赵晓萌 买雨晨 +2 位作者 周宇 乔自林 杨琨 《浙江畜牧兽医》 2021年第3期1-3,共3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低氧促有丝分裂因子在藏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来检测低氧促有丝分裂因子在藏羊皮肤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低氧促有丝分裂因子在藏羊皮肤的角质层呈棕黄色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低氧促有丝分裂因子在藏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来检测低氧促有丝分裂因子在藏羊皮肤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低氧促有丝分裂因子在藏羊皮肤的角质层呈棕黄色的强阳性表达,在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的外根鞘、内鞘小皮中呈集中的阳性表达,在毛根呈现少量阳性表达。根据低氧促有丝分裂因子促进藏羊皮肤组织表达的结果,进而推测出低氧促有丝分裂因子对高原动物低温缺氧适应性环境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促有丝分裂因子 藏羊 HE染色 免疫组化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株分离于新生小牛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株的基因组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汪梦竹 杨光美 +6 位作者 吴玉湖 杨宣叶 王慧慧 曹小安 李勇 马忠仁 马晓霞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14-1822,共9页
为研究我国不同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感染新生小牛的遗传演化规律。以实验室保存的来自山东、内蒙古和宁夏的新生荷斯坦小牛血清为材料,利用RT-PCR方法对小牛血清进行BVDV RNA检测,并将检测为阳性的... 为研究我国不同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感染新生小牛的遗传演化规律。以实验室保存的来自山东、内蒙古和宁夏的新生荷斯坦小牛血清为材料,利用RT-PCR方法对小牛血清进行BVDV RNA检测,并将检测为阳性的血清接种于牛肾细胞(MDBK),经分离鉴定获得3株BVDV野生株,分别命名为21NM-44、21NX-53和21SD-16。根据3株病毒对MDBK细胞的致细胞病变能力,判定21NM-44为非致细胞病变型毒株,21NX-53和21SD-16为致细胞病变型毒株。利用特异性PCR引物,克隆鉴定得到3株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依据全基因组序列建立系统进化树并分析其遗传演化关系。结果表明,3株来自不同地区的BVDV野生分离株与BVDV GXNN1毒株(BVDV-1c)具有高度的遗传演化关系,而BVDV-1c作为优势流行株存在于我国新生荷斯坦小牛。本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研究BVDV在我国的演化规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新生小牛 全基因组 牛肾细胞 细胞病变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tDNA探究部分地区密点麻蜥系统进化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韩晨 张玉华 +3 位作者 陈润润 李铀 杨具田 陈伟基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7期165-170,共6页
本文利用2对引物分别对宁夏与内蒙古地区的密点麻蜥进行线粒体ND2与ND4基因序列扩增并对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探究密点麻蜥种群遗传现状与系统发生关系。结果显示,宁夏地区的3个采集点之间存在基因流,且所采集的全部密点麻蜥样本与荒漠麻... 本文利用2对引物分别对宁夏与内蒙古地区的密点麻蜥进行线粒体ND2与ND4基因序列扩增并对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探究密点麻蜥种群遗传现状与系统发生关系。结果显示,宁夏地区的3个采集点之间存在基因流,且所采集的全部密点麻蜥样本与荒漠麻蜥品种也存在着基因交流。在保护密点麻蜥种质资源及维持其遗传多样性过程中,应避免密点麻蜥种群间的过度基因交流以及适当控制与近缘物种的渗透杂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DNA 密点麻蜥 系统进化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ND2与ND4基因探讨4种绵羊的系统发生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峻 陈天莹 +3 位作者 李孟纯 段嘉宝 李铀 杨具田 《湖南农业科学》 2022年第2期1-4,9,共5页
对甘肃地区兰州大尾羊(Lanzhou fat tailed sheep)、滩羊(Tan sheep)、小尾羊(Small tailed han sheep)和藏羊(Tibetan sheep)的线粒体ND2和ND4基因进行扩增,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将扩增得到的序列与GenBank上下载的其他20个绵羊品种的ND2... 对甘肃地区兰州大尾羊(Lanzhou fat tailed sheep)、滩羊(Tan sheep)、小尾羊(Small tailed han sheep)和藏羊(Tibetan sheep)的线粒体ND2和ND4基因进行扩增,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将扩增得到的序列与GenBank上下载的其他20个绵羊品种的ND2和ND4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再采用MEGA-X软件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分别构建NJ树与ML树,探讨不同绵羊种群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表明:甘肃地区4种绵羊与国内外绵羊均有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在NJ树中所有样本(除外群)聚为1大支,进而再分为2小支,其中2小支中大尾羊、滩羊、小尾羊和藏羊样本均有分布;而在ML树中所有样本(除外群)均聚为1支且并无分支;说明试验所选4种绵羊与这20个绵羊品种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也说明所采集到绵羊样本有可能与这20个亲缘关系较近的品种存在基因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种群 线粒体DNA 系统发生关系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基因和微卫星的叶城沙蜥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慧 蒋罗雪 +5 位作者 赵伟 祁玥 段嘉宝 李孟纯 刘筱烨 李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6期81-87,共7页
为了研究我国特有物种叶城沙蜥(Phrynocephalus axillaris)的遗传多样性,采用微卫星和核基因分子标记方法,对新疆7个地区所采集的96只叶城沙蜥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对6个微卫星位点和核基因BDNF的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利... 为了研究我国特有物种叶城沙蜥(Phrynocephalus axillaris)的遗传多样性,采用微卫星和核基因分子标记方法,对新疆7个地区所采集的96只叶城沙蜥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对6个微卫星位点和核基因BDNF的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利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单倍型多样性为0.707和平均核酸多样性为0.003 14,观察到的杂合度平均值和预期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52和0.65,总Fst值为0.175,发现试验研究所采集的叶城沙蜥群体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及种群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综合分析说明采集的叶城沙蜥群群体间遗传交流水平低,存在较高程度的遗传分化,但由于样本较少仍需对叶城沙蜥种群遗传特征进一步研究。补充和丰富了新疆部分地区叶城沙蜥的基础遗传数据,为后续合理利用及保护该地区内其他物种的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城沙蜥 微卫星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遗传 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小班研讨”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索
13
作者 阿依木古丽·阿不都热依木 蔡勇 +3 位作者 陈伟基 刘振斌 扎西英派 乔自林 《中兽医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94-96,共3页
网络教学资源丰富了高等教育共享资源,使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但只采用大班或“互联网+”教学模式,不能满足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要求。对兽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互联网+小班... 网络教学资源丰富了高等教育共享资源,使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但只采用大班或“互联网+”教学模式,不能满足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要求。对兽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互联网+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效果。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结合教学大纲,紧扣课程重难点开展基础理论教学;再用小班研讨的模式重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自主创新思维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小班研讨 教学模式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夏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5
14
作者 广春梅 王洪亮 +2 位作者 张玉华 范译心 李铀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20期149-152,共4页
为了明确太子山昆虫的种类及分布,于2021年7月对临夏太子山进行了昆虫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在太子山采集的昆虫共有5目13科31种,其中鳞翅目22种、鞘翅目6种、直翅目1种、膜翅目1种、双翅目1种。综合太子山生态发展情况,应加强太子山植被... 为了明确太子山昆虫的种类及分布,于2021年7月对临夏太子山进行了昆虫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在太子山采集的昆虫共有5目13科31种,其中鳞翅目22种、鞘翅目6种、直翅目1种、膜翅目1种、双翅目1种。综合太子山生态发展情况,应加强太子山植被保护及旅游业管理,进一步优化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从而丰富临夏太子山昆虫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境 昆虫资源 昆虫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密点麻蜥遗传结构分析
15
作者 范译心 申志坤 +1 位作者 邓文卓 李铀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18-23,共6页
研究选取了Emu49、Emu53、Emu55等10个微卫星位点对采集自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八坝村(GTBB)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甘塘镇(GT)2个地区的16只密点麻蜥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GTBB和GT地区的16个密点麻蜥样本种群平均有效等位基因... 研究选取了Emu49、Emu53、Emu55等10个微卫星位点对采集自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八坝村(GTBB)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甘塘镇(GT)2个地区的16只密点麻蜥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GTBB和GT地区的16个密点麻蜥样本种群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697和4.858,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353和0.797,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253和0.561。2个群体的平均近交系数(Fis)为0.472,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20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03,种群之间的变异率达到了29%,而群体内的变异率达到了71%。这说明所选微卫星位点大部分信息含量为高水平,具有高度多态性,可作为密点麻蜥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分子标记;2个地区密点麻蜥种群的遗传结构存在较低的基因交流程度,在此情况下,应引进优良基因,加强基因交流,提高群体的杂合程度,强化对密点麻蜥生存环境和物种资源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点麻蜥 微卫星 遗传结构 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