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播学视角下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白艳丽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5-51,共7页
互联网已经深度嵌入社会的各个方面,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全新而重要的场域不能被忽视。传播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从媒介传播的功能出发,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互联网已经深度嵌入社会的各个方面,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全新而重要的场域不能被忽视。传播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从媒介传播的功能出发,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分析可以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与形式和受众三方面进行考察。传播者方面要构建以官方主流媒体、商业平台和各民族网络意见领袖为主的多元主体参与的传播者体系;传播内容与形式方面要根据各民族网民的网络使用结构现状,生产与他们既有认知能够勾连起来的、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号的图像内容;传播受众上要体现普遍性,在网络空间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涵盖各民族群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播学 网络空间 传播者 传播内容与形式 受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现状调查
2
作者 李克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3-65,共3页
本文对我国西北4个少数民族省区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探讨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如何改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媒从业现状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西北 少数民族 媒体从业人员 调查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用之用:冗余在传播中的符号学意义
3
作者 白姗姗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90,共10页
冗余概念衍生于信息论,但信息论中对意义问题的搁置,使冗余在文本意义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难以被厘清。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将冗余分为文本内冗余与文本外冗余。文本内冗余主要以自携元语言指示符、接触性符号以及作为应对符号学噪音... 冗余概念衍生于信息论,但信息论中对意义问题的搁置,使冗余在文本意义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难以被厘清。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将冗余分为文本内冗余与文本外冗余。文本内冗余主要以自携元语言指示符、接触性符号以及作为应对符号学噪音的内置性冗余的形式出现;文本外冗余则发挥了文本体裁确定、亚文化风格表征以及标出性翻转的势能等作用。冗余作为意义解释与时间向度上的组织形式,为文本的解释提供了索引,保证了文本解释过程中不同意义的同一性,为社群内达成广泛的共识提供了足够的意义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冗余 传播 信息论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民族地区小额贷款的风险控制 被引量:1
4
作者 鲍洪杰 陈岩 徐小勇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4-67,共4页
西北民族地区小额贷款对西北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西北民族地区小额贷款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影响西北民族地区小额贷款风险的主要原因是政策风险、成本风险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西北... 西北民族地区小额贷款对西北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西北民族地区小额贷款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影响西北民族地区小额贷款风险的主要原因是政策风险、成本风险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西北民族地区小额贷款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民族地区 小额贷款 风险控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新媒体的政治传播及其功能分析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卢毅刚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9-61,共3页
用"三维立体"视角关注新媒体在民族地区特殊的政治文化生成模式中如何发挥其传播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对于问题的解决思路。研究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民族地区固有的契合于地理因素的特征(包括民族因素、宗教因素和区位因素),该地区... 用"三维立体"视角关注新媒体在民族地区特殊的政治文化生成模式中如何发挥其传播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对于问题的解决思路。研究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民族地区固有的契合于地理因素的特征(包括民族因素、宗教因素和区位因素),该地区新媒体存在状态及发展趋势,该地区政治文化生成、传播以及社会化现象。立体的视角则指将三个研究维度联系在一起形成对民族地区新媒体政治文化传播功能的分析和对于相关问题的对策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新媒体 政治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香农定理与传播学理论构建关联的再讨论 被引量:4
6
作者 刘俭云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33,共4页
本文通过对香农定理的举证以及与后香农时代编码解码理论的比对,展开了它们与传播学理论构建关联的讨论。目的在于确认香农定理的传播学地位,弥补香农定理的社会人文缺憾,分析信息流动计量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释放数字时代背景下海量... 本文通过对香农定理的举证以及与后香农时代编码解码理论的比对,展开了它们与传播学理论构建关联的讨论。目的在于确认香农定理的传播学地位,弥补香农定理的社会人文缺憾,分析信息流动计量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释放数字时代背景下海量信息控制、互动话语边界的观点。香农定理和控制论模型,越过了信息有效传输和信息接收端点的物理通信范畴,散发出了悠长的跨学科话语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农定理 传播学理论构建 科学体系 信息流动计量 传播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北“花儿”的传播模式 被引量:3
7
作者 朱杰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45,共3页
西北"花儿"在没有任何大众传媒介入的状态下,从"花儿"的中心区到"花儿"的传唱区,跨越几千公里,传唱于八个少数民族地区。国内对西北"花儿"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对于西北"花儿"的传播学... 西北"花儿"在没有任何大众传媒介入的状态下,从"花儿"的中心区到"花儿"的传唱区,跨越几千公里,传唱于八个少数民族地区。国内对西北"花儿"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对于西北"花儿"的传播学角度研究尚是空白。本文依据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五个w模式的经验功能主义学派经验研究理论,研究西北"花儿"的传播特点,并分析其传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花儿” 传播 模式 交通 商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生态对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克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25-27,共3页
面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媒介生态及民族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如何改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媒介生态,挖掘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建立一套积极、理性和长远的发展目标,强化民族文化传播。
关键词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媒介生态 民族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新闻:全球化、大众化与国家认同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欣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3-26,共4页
全球化背景之下国家认同形态的表征是退化与觉醒、削弱与重构的对立与统一,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日益成为一个错综交织的问题。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在主流政治文化生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应该成为加强国家认同再构建... 全球化背景之下国家认同形态的表征是退化与觉醒、削弱与重构的对立与统一,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日益成为一个错综交织的问题。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在主流政治文化生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应该成为加强国家认同再构建的有效路径之一。融汇文化认同的共性基础,进一步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深化“国族”精神建设,凝聚公民之间的共同感,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认同和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新闻 全球化 民族共同体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民族聚居区传播理念的重构与调适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廷魁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3-54,82,共3页
移动互联网技术革新所引领的基于交往的社会化媒体在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兴盛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文化革命。在媒介化社会与社会化媒介不分彼此的社会空间里,交流与沟通成为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新问题。我们需要摆脱被国内严重误读的... 移动互联网技术革新所引领的基于交往的社会化媒体在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兴盛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文化革命。在媒介化社会与社会化媒介不分彼此的社会空间里,交流与沟通成为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新问题。我们需要摆脱被国内严重误读的庸俗功能主义对策思维,探究以主体间性为传播视阈的长效机制,塑造以媒介为纽带,以人际传播为核心的去大众传播化的"间性文化"观,才能完成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整合与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 民族 庸俗功能主义 主体间性 调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建构与国家认同:少数民族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欣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41,共2页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进程中,主流媒体对于少数民族新闻话语与国家认同的建构,处于各种社会差异化力量并置的场域,需要融合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系,形成国家认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对此,本文从求同取向与国家认同、平衡权利与义务、协调民族...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进程中,主流媒体对于少数民族新闻话语与国家认同的建构,处于各种社会差异化力量并置的场域,需要融合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系,形成国家认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对此,本文从求同取向与国家认同、平衡权利与义务、协调民族与国民意识、深化民族精神建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少数民族新闻话语的价值取向重在异质融合,扩大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叠区域,是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新闻话语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创新模式——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辉刚 杜婷婷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4,共5页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要义的同时,深刻总结了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经验,以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导引成为当前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要义的同时,深刻总结了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经验,以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导引成为当前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选择。面对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传出去”的现实任务,唯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立体化搭建“以人民立场为先、以守正创新为向、以全域覆盖为势”的对外传播新模式,才能在新环境、新起点和新征程中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外传播 人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传播观念在社会系统的延伸
13
作者 卢毅刚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9期22-26,共5页
"新闻来自于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它道明了新闻传播与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我们的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表述中,应该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今天的社会系统中新闻传播正在怎样"反作用"于社会,它能够为社会系统... "新闻来自于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它道明了新闻传播与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我们的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表述中,应该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今天的社会系统中新闻传播正在怎样"反作用"于社会,它能够为社会系统提供什么,怎样与社会系统形成"连通器",是否需要考虑新闻传播在社会系统中作用时自身所处的环境问题。本文试图应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观点来阐明上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 社会平衡 观念一致 传播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解图式:论少数民族新闻认知机制与叙事意义
14
作者 李欣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60,共4页
文本经验图式作为受众基本的认知结构,远非能够全面反映受众认知的复杂过程。本文主要在受众认知的读解图式层面提出四个论断,映射文化间性的历史感与时代感,从分离建构到共享意义的传播语境,解构不同群体之间语言异化现象,达成少数民... 文本经验图式作为受众基本的认知结构,远非能够全面反映受众认知的复杂过程。本文主要在受众认知的读解图式层面提出四个论断,映射文化间性的历史感与时代感,从分离建构到共享意义的传播语境,解构不同群体之间语言异化现象,达成少数民族新闻伦理共识。探讨超越受众认知的文本经验图式之外更大意义框架的建构,展现调动受众图式应用的一个综合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图式 叙事意义 少数民族新闻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民族政治文化新闻报道的原则与路径
15
作者 牛丽红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74-80,共7页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文化体系,即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感情、政治价值取向以及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理论等。尽管我国各个少数民族作为相对独立和稳定的人群共同体,也形成和保持了自己...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文化体系,即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感情、政治价值取向以及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理论等。尽管我国各个少数民族作为相对独立和稳定的人群共同体,也形成和保持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政治感情、政治思想、政治观念和政治取向,但它同整个政治文化体系是一种既相一致又有差异的关系。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如实反映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报道他们参与国家各项政治事务的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感情、价值取向,满足少数民族对国家政治事务的知情权,是新闻工作者搞好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新闻报道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政治文化 新闻报道原则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裕固族文化传播中视觉识别系统的建构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辉刚 海万玲 郭雨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4-65,共2页
随着社会发展,裕固族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其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视觉符号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淡出乃至消失(部分以文物形式收藏于博物馆)。为抢救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并使其能够真正作用于媒介传播,本文... 随着社会发展,裕固族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其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视觉符号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淡出乃至消失(部分以文物形式收藏于博物馆)。为抢救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并使其能够真正作用于媒介传播,本文试图从符号学角度出发,通过规范"搜集视觉符号—视觉符号释义—创建识别系统—应用识别系统"的操作模式,建立裕固族文化视觉识别系统,为裕固族文化的全媒体传播创造良好的的媒介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裕固族 文化传播 全媒体 视觉识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活态传承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艳 罗钰洁 程飞然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6-170,共5页
数字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非遗的可见度,加速了非遗的传播力,增强了非遗的吸引力,形成跨越时空的活态传承。从线下到线上,新媒体重构了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播场景,焕活了传统文化,赋予人民共享非遗的文化权利。短视频平台不仅... 数字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非遗的可见度,加速了非遗的传播力,增强了非遗的吸引力,形成跨越时空的活态传承。从线下到线上,新媒体重构了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播场景,焕活了传统文化,赋予人民共享非遗的文化权利。短视频平台不仅打通了文化传播中的物理距离、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还激发了民众的创造力、参与感和认同感。快手以非遗为核心搭建起了一个线上线下融通的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复兴中来,整合了乡村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从而实现“物”与“人”的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技术 皮影戏 短视频 活态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文化生态与文化传播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辉刚 王丹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129-134,179,共7页
原生态民歌是人们在其文化生态中进行的一种音乐创作,任何传承与发展原生态民歌的策略与措施,都不可忽视其文化本体,即民族文化。探求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文化内涵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传承民歌本身,还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裕固族民歌的... 原生态民歌是人们在其文化生态中进行的一种音乐创作,任何传承与发展原生态民歌的策略与措施,都不可忽视其文化本体,即民族文化。探求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文化内涵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传承民歌本身,还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裕固族民歌的精神内涵。本文从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文化生态、类别划分以及文化特征等方面入手,旨在为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研究提供一种(历史)文化层面的探讨,以期对原生态民歌在现代社会中常态化的传播方式提供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态民歌 裕固族 传播 文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形构与表达 被引量:3
19
作者 冉华 王昆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2-86,共5页
2003年以来,由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所主导的网络民族主义受到政府、社会以及学界的关注。学者们从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对网络民族主义展开多维研究。本文以传播媒介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之间的关系为着力点,首先梳理了从口... 2003年以来,由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所主导的网络民族主义受到政府、社会以及学界的关注。学者们从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对网络民族主义展开多维研究。本文以传播媒介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之间的关系为着力点,首先梳理了从口语传播到电子传播时代,媒介是如何形构关于民族的想象与共同体情感的;其次结合"帝吧出征"事件,从场域和话语表达这两个面向,探寻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互联网空间主导的主体行为生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再次从学理层面对媒介工具论之传播认识观进行反思,并认为媒介技术的勃兴使其在民族共同体思潮与行动中已经从"局外人"转变成为建构者、行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共同体意识 媒介技术 “帝吧”出征 行动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出版:“互联网+”逻辑下的渠道拓展与传播效能提升 被引量:7
20
作者 卢毅刚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22,共5页
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其将内容存储、产品复制、阅听方式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在"互联网+"新的逻辑思维下如何形成数字阅读市场的标杆性介质?在数字媒介市场进一步"进化"成... 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其将内容存储、产品复制、阅听方式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在"互联网+"新的逻辑思维下如何形成数字阅读市场的标杆性介质?在数字媒介市场进一步"进化"成熟之时很快就会发现:依托数字技术使出版形式飞速发展的时期仅靠"标新立异"式的产品数量激增只能形成短期内的市场热度,而要保持数字出版产品在大数据时代的传播及其效果的持久价值,除要熟稔"互联网+"市场逻辑、运行逻辑以外,也要更加注意基于新逻辑轨迹下,数字出版向大数据出版演进时渠道的整合与拓展以及传播效能的快速提升,而这也正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出版 “互联网+” 渠道 传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