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古出土汉代陶灶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藏品为例
1
作者 周尚娟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8-46,共9页
陶灶是农业文明、饮食文化的产物,也是两汉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形成的一种普遍的丧葬习俗。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收藏有25件汉代陶灶,包括圆形、马蹄形、方形、长方形和马蹄形带足器,是典型的汉文化特征,器物图案丰富,展现... 陶灶是农业文明、饮食文化的产物,也是两汉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形成的一种普遍的丧葬习俗。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收藏有25件汉代陶灶,包括圆形、马蹄形、方形、长方形和马蹄形带足器,是典型的汉文化特征,器物图案丰富,展现了生动的庖厨活动、饮食文化、丧葬习俗及观念,反映了汉人对死后世界和后世子孙的美好愿望。文章选取代表性器物,进行类型学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汉代 陶灶 明器 丧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高校博物馆与民族文物的传承与保护
2
作者 索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5期56-57,共2页
民族高校博物馆是博物馆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民族文物保护和传承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各个专业领域,民族高校博物馆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力量。
关键词 民族高校 博物馆 民族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卓尼藏族服饰及民族文化交流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尚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180-188,共9页
卓尼藏族服饰是洮州地区农业区藏族(今卓尼县)特有的服饰文化。它的产生、发展是区域文化的产物,由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研究以实际调研为基础,结合文献记录和图像资料为证。从民族文化交流而言,... 卓尼藏族服饰是洮州地区农业区藏族(今卓尼县)特有的服饰文化。它的产生、发展是区域文化的产物,由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研究以实际调研为基础,结合文献记录和图像资料为证。从民族文化交流而言,卓尼藏族服饰在融合了汉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受到蒙古族和满清服饰文化的影响,并具有时代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尼藏族服饰 洮州 藏汉杂居 满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城与佛寺及其区域聚落关系——吐鲁番大、小阿萨遗址调查与研究
4
作者 周尚娟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156,共15页
大、小阿萨遗址是吐鲁番盆地东南荒漠地带的重要古遗址,分别是大阿萨古城、小阿萨佛寺.这两座古遗址所处地理位置特殊,与周边其他人类遗迹形成一定的聚落关系,是研究吐鲁番历史时期交通、军事和佛教的重要内容,残存烽燧、佛寺提供了遗... 大、小阿萨遗址是吐鲁番盆地东南荒漠地带的重要古遗址,分别是大阿萨古城、小阿萨佛寺.这两座古遗址所处地理位置特殊,与周边其他人类遗迹形成一定的聚落关系,是研究吐鲁番历史时期交通、军事和佛教的重要内容,残存烽燧、佛寺提供了遗址断代信息,佛寺遗存的十字折角形覆钵塔和主体为方形的穹窿顶佛殿,为研究古代高昌佛教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 大阿萨古城 小阿萨佛寺 高昌 唐代 回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族历史文物的存世现状与抢救保护对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沙存善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29-34,共6页
回族历史文物是回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回族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 ,它以实物方式 ,给我们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回族物质、精神生活的真实片段。而长期以来 ,中国回族和伊斯兰教研究 ,对这一十分重要的实物考证环节在研究中的地位和... 回族历史文物是回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回族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 ,它以实物方式 ,给我们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回族物质、精神生活的真实片段。而长期以来 ,中国回族和伊斯兰教研究 ,对这一十分重要的实物考证环节在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对回族历史文物今天的存世现状缺乏必要的了解。如何抢救保护散存民间的回族历史文物 ,建立回族文博机制 ,全面构筑我国回族文化的完整形象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造福后人的事业。本文根据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研究现状和对回族历史文物的社会调查 ,就回族历史文物的存世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族文物 存世现状 抢救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