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文学交融视野中的八旗诗媛文学网络
1
作者 多洛肯 刘影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9,共11页
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的三方作用之下,八旗诗媛的性别意识从朦胧走向自觉,主动追求自身主体价值建构。她们以家族、师门、诗友关系为纽带,构建起独特的文学网络,开辟出独立于男性的社交空间和文学场域,以清真秀婉的闺阁别调,塑造女性诗歌... 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的三方作用之下,八旗诗媛的性别意识从朦胧走向自觉,主动追求自身主体价值建构。她们以家族、师门、诗友关系为纽带,构建起独特的文学网络,开辟出独立于男性的社交空间和文学场域,以清真秀婉的闺阁别调,塑造女性诗歌的审美特征。本文旨在呈现中华文学史上长期被掩埋的文学面貌和文化心态,剖析八旗女性诗人的创作机制和文学活动网络,揭示八旗诗媛的文学主体意识和性别观念的演变轨迹。八旗女性诗人融合血缘、姻缘、学缘、地缘等社会关系,有力推动着八旗文学世家的发展和壮大,赓续汉文诗学的文脉传承,构建起跨民族、跨文化、跨地域的文学生态,弥合了与男性文人之间的隔阂,推动中华文学逐步走向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交融 八旗女性诗人 性别文学 文学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机与挑战:人工智能科技下的文学创作何去何从 被引量:3
2
作者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 裴家伟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4,共10页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论侧重于作者艺术发现、艺术构思和精神劳动物化的一个完整过程。人工智能创作的迅速发展给作家文学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探讨人工智能创作如何影响作家创作,需分析数字人文技术如何提升文学创作效率、推...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论侧重于作者艺术发现、艺术构思和精神劳动物化的一个完整过程。人工智能创作的迅速发展给作家文学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探讨人工智能创作如何影响作家创作,需分析数字人文技术如何提升文学创作效率、推动文学形式创新,并指出技术带来的原创性稀释、情感表达局限及对传统文学理论的冲击等诸多方面。为应对这些挑战,探讨保持原创性、注重深度情感表达、提升理论适应性和文学素养以及确保信息准确性和版权保护等系列问题。在社会数字化进程中,文学创作何去何从,这是文学理论中不可忽视的时代命题。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能否代替作家创作须在比较中深入思考。文学创作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将推动文学走向更繁荣多元的未来,但需谨慎确保技术服务于艺术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人工智能 技术革新 文学理论 AI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清河湟诗文创作述论 被引量:1
3
作者 多洛肯 晏庆波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61,共10页
明清时期,随着外来文人的大量涌入,河湟地区诗文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整体上表现为作家作品层出不穷,题材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明清河湟诗文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文学交融特征。独特的西北风光... 明清时期,随着外来文人的大量涌入,河湟地区诗文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整体上表现为作家作品层出不穷,题材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明清河湟诗文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文学交融特征。独特的西北风光与新奇的景观意象拓展了主流文人的创作题材,大气磅礴、苍凉悲壮的地域文化气质也以超强的感染力影响了外来文人诗风的转变。同时,丰富的文学交往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中华各民族文学的交往交流交融,极大地推动了河湟地区少数民族文人汉语诗文创作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河湟地区 诗文创作 文学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地区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研究——以“吃人婆”型故事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贺卫光 扈永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46,共12页
祁连山地区是中国几大文化类型交融共生的重要场域。运用故事形态学方法,对祁连山地区各民族流传的25个“吃人婆”型故事进行文本分析,发现该地区各民族“吃人婆”型故事均属于中国“狼外婆”故事类型且具有明显的共同性特征。流传于祁... 祁连山地区是中国几大文化类型交融共生的重要场域。运用故事形态学方法,对祁连山地区各民族流传的25个“吃人婆”型故事进行文本分析,发现该地区各民族“吃人婆”型故事均属于中国“狼外婆”故事类型且具有明显的共同性特征。流传于祁连山地区各民族神话传说中的角色,具有形象和行为上的共性特征,这些特征符合吃人婆故事的角色功能设定,均被纳入到“吃人婆”型故事中。基于各民族情感、心理、信仰等文化内涵的互通性,各民族“吃人婆”故事中表征出共同的文化象征和隐喻。研究该地区“吃人婆”型故事中蕴含的各民族共同传承、交融、共享的文化质素,对于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 “吃人婆”型故事 狼外婆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话演变与民族文化交融研究——以西王母神话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僧格 路转红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101,共10页
神话是上古时期的人们用幻想形式观照和反映客观世界的产物,神话的演变往往与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有关。发轫于昆仑山脉的西王母神话起初代表的是羌戎部族的文化记忆,随着羌戎与中原民族交往的加深,其主人公西王母的形象发生改变。西... 神话是上古时期的人们用幻想形式观照和反映客观世界的产物,神话的演变往往与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有关。发轫于昆仑山脉的西王母神话起初代表的是羌戎部族的文化记忆,随着羌戎与中原民族交往的加深,其主人公西王母的形象发生改变。西王母神话的演变过程中渗透着羌戎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其和谐的精神内核对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王母神话 民族文化交融 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4
6
作者 白笑天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5,共13页
“花儿”是西北民间文学样式之一,在多民族地域流传、在多民族间传唱,是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承载着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历史。“花儿”的广泛流传,对其流传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要从“第二个... “花儿”是西北民间文学样式之一,在多民族地域流传、在多民族间传唱,是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承载着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历史。“花儿”的广泛流传,对其流传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要从“第二个结合”理论高度对其加以继承发扬,特别是深入发掘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时代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发挥好“花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载体作用,利用好“花儿”与时俱进的歌词创作功能,利用好“花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结各民族情感的纽带作用,利用好“花儿”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功能,进一步推动西北地区各民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载体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蒙藏史籍的命名交互影响研究
7
作者 李毛太 加洛才让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34,155,共9页
在长期的交往交流过程中,我国蒙藏两民族的史籍在内容和编纂体例,以及命名方式上相互借鉴、互为补充。八思巴所著《彰所知论》首次将蒙古写入藏族史书,《红史》继承其撰写体例,并在书写内容上进行了扩充,其命名借鉴了蒙古族以色彩命名... 在长期的交往交流过程中,我国蒙藏两民族的史籍在内容和编纂体例,以及命名方式上相互借鉴、互为补充。八思巴所著《彰所知论》首次将蒙古写入藏族史书,《红史》继承其撰写体例,并在书写内容上进行了扩充,其命名借鉴了蒙古族以色彩命名的方式。同时,蒙古族史籍的文本体例深受藏族史籍《彰所知论》的影响,而《十善福经白史》一类的史书则受到藏文伏藏文献的影响,其命名将藏文“■”译成蒙古文。这种蒙藏史籍的交互影响展现了蒙藏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名 蒙藏史籍 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记忆与意义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中的《格萨尔》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楠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0-47,共8页
文化记忆涉及回忆、认同与文化的延续。《格萨尔》以史诗演述和史诗文本为回忆的主要载体,是特定民族成员的文化记忆。《格萨尔》传达的文化符码和价值,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涵相契合相促进,是铸牢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资... 文化记忆涉及回忆、认同与文化的延续。《格萨尔》以史诗演述和史诗文本为回忆的主要载体,是特定民族成员的文化记忆。《格萨尔》传达的文化符码和价值,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涵相契合相促进,是铸牢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资源。《格萨尔》的跨民族、跨地域传播和全方位“非遗”保护是文化延续的实践,也是中国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和互鉴的生动例证。进一步挖掘和阐释《格萨尔》文化记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格萨尔》 文化记忆 意义阐释 中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草原题材类电影的文化镜像与生态反思
9
作者 阿利·热合买提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88,共5页
草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形态,孕育了独特的游牧文明。然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草原文化与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对草原文明的历史兴衰进行分析,指出草原民族及其文化虽曾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但因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局限,... 草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形态,孕育了独特的游牧文明。然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草原文化与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对草原文明的历史兴衰进行分析,指出草原民族及其文化虽曾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但因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局限,逐渐走向边缘化。在电影中,草原文化展现出原始性与冲突性,如《黑骏马》《长调》等作品生动呈现了草原文明与城市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同时,本文聚焦草原生态问题,以《狼图腾》为例,深入探讨了现代文明对草原生态的冲击及其反思。草原题材电影不仅是文化的镜像,更是生态反思的重要载体。通过电影的“镜鉴”作用,草原文化与生态的发展得以被审视与探索,以期为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文化 生态反思 游牧文明 电影镜像 文化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交融的原因、途径探析——基于甘肃省临潭县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满珂 刘春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1-47,共7页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民族研究领域盛行“分族撰史”“分族写志”等研究范式,致使各民族之间历时久远且密切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现象在一定程度遭到忽略。甘肃省临潭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区,通过对该区域内多个民族社会生产、生活具体...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民族研究领域盛行“分族撰史”“分族写志”等研究范式,致使各民族之间历时久远且密切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现象在一定程度遭到忽略。甘肃省临潭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区,通过对该区域内多个民族社会生产、生活具体情形的调查分析,不难发现,生存于这一地区的多个民族在适应自然环境并保持文化特性的同时,在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密切交往交流,文化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建立了和谐共生的族际关系网络,是多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事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交往交流 文化交融 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头传说与妈祖形象的多样性
11
作者 宁梅 曾思静 尚文昶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9,共13页
在妈祖文化研究领域,书面文献资料虽丰富,但民间口头传说作为一种“活态文本”,持续地参与并影响着妈祖形象的建构。本文以“文本—语境”互动模型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揭示口头传统如何通过表演性叙事强化民族地区历史认同... 在妈祖文化研究领域,书面文献资料虽丰富,但民间口头传说作为一种“活态文本”,持续地参与并影响着妈祖形象的建构。本文以“文本—语境”互动模型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揭示口头传统如何通过表演性叙事强化民族地区历史认同与信仰实践,进而探讨其在数字化语境下的功能转型。研究表明,民间传说通过世俗经验植入、身体符号转喻与空间记忆叠加,将妈祖从单一的神祇形象升华为蕴含人文情感的文化符号,进而成为华夏文明精神基因的隐性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妈祖 口头传统 形象建构 文化记忆 互文性 表演性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鹘文《大白伞盖陀罗尼经》研究
12
作者 西仁娜依·玉素辅江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7,共10页
《白伞盖经》,全名《圣如来顶髻中出白伞盖余无能敌陀罗尼》,因具护人、护国的驱邪护佑功能,故在中原及西域广泛流传,目前可知的有梵文、汉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等多种文字的版本。现存世回鹘文《白伞盖经》印本残卷多达117... 《白伞盖经》,全名《圣如来顶髻中出白伞盖余无能敌陀罗尼》,因具护人、护国的驱邪护佑功能,故在中原及西域广泛流传,目前可知的有梵文、汉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等多种文字的版本。现存世回鹘文《白伞盖经》印本残卷多达117件,仅一件残卷收藏于国内,其余已流落海外。回鹘文《白伞盖经》印本残卷在国际学术界备受瞩目,已收获颇为丰硕的成果。然国内对其研究尚停留在简单介绍性层面,更缺乏专门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基于前贤的研究成果之上,考证回鹘文《白伞盖经》的刻印年代、施刊者以及回鹘文译本与汉文译本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伞盖经》 回鹘文 刻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圣的声音:口头文学的声音叙事
13
作者 伦珠旺姆 曾思静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158,共7页
近几年,“声音研究”或“听觉文化”研究在我国学术界日渐兴起,但对于将“声音”作为本质特征的口头文学的声音叙事研究则严重匮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神话等口头文献中关于无生命物体、动植物等神圣物的声音孕育女神的叙事,来自于早... 近几年,“声音研究”或“听觉文化”研究在我国学术界日渐兴起,但对于将“声音”作为本质特征的口头文学的声音叙事研究则严重匮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神话等口头文献中关于无生命物体、动植物等神圣物的声音孕育女神的叙事,来自于早期人类纯粹的客观经验,也表现出极其明显的系统建构性特征。一方面是其萌生时代“现实”声音景观的正向或逆向投射,另一方面也是远古初民关于声音认知的创造性描述。体现出作为主体的远古初民与外部自然、动植物等客体具有的物我同一等原始思维及对客体世界的声音的崇拜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神话 声音叙事 声音认知 声音景观 语言魔力 神圣叙事 原始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格序列和多维语义特征的藏语句法成分标注研究
14
作者 尕藏扎西 多拉 冷本扎西 《高原科学研究》 2025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深层句法分析是藏语自然语言理解中的关键难题之一。针对现有藏语句法分析模型性能欠佳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融合格序列知识和多维语义特征的藏语句法成分标注方法。该方法以提取藏语格序列对句法成分的约束信息为主要语义特征,进而融合... 深层句法分析是藏语自然语言理解中的关键难题之一。针对现有藏语句法分析模型性能欠佳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融合格序列知识和多维语义特征的藏语句法成分标注方法。该方法以提取藏语格序列对句法成分的约束信息为主要语义特征,进而融合藏文字丁、词、词性等多维语义特征后,用Bi-LSTM+CRF联合预测藏语句法成分标记。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在真实语料中的准确率达90.67%、精确率达87.00%、召回率达87.33%,F1值达87.16%,其F1值高于所有基线模型。此外,通过消融实验验证了融合藏语格序列知识及其他特征的WPCc_BiLSTM+CRF模型可大幅提升藏语句法成分标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语格序列 语义特征 句法成分标注 句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咏藏诗的文学史意义——以驻藏大臣诗为对象的考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晓云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6,159,共10页
以驻藏大臣及其随员、入藏将军及其文员为创作主体的咏藏诗人群体,其创作的咏藏诗,既拓展了清代文学的地理边界,又丰富了清代诗歌的表现范围,赓续了中国诗歌中贞刚、壮大的诗风。此类诗将诗人建立功业的决心、报答君王的恩遇融入对雪域... 以驻藏大臣及其随员、入藏将军及其文员为创作主体的咏藏诗人群体,其创作的咏藏诗,既拓展了清代文学的地理边界,又丰富了清代诗歌的表现范围,赓续了中国诗歌中贞刚、壮大的诗风。此类诗将诗人建立功业的决心、报答君王的恩遇融入对雪域险峻高山、峡谷的描写中,凸显出封建士大夫对社稷、黎民的责任与担当,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人格。此外,驻藏大臣向来从蒙、满官员中铨选,因而清代咏藏诗人具有了多民族身份,他们将藏语词汇音译入诗,其创作本身便践行着中华多民族互融的文学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藏大臣 咏藏诗 中华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歌媒介与诗集编修——查慎行《陪猎笔记》中的文学生活及其文本价值阐释
16
作者 甄芸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3-181,共9页
《陪猎笔记》是清代诗人查慎行著录的扈从行程日记。《陪猎笔记》在其文本表层体现为“润色鸿业”之作,在其文本潜层却是查慎行纪恩心态的表达书写,具有标记查慎行人生节点的文本意义。出于查慎行“翰林诗人”视角的记事选择,《陪猎笔... 《陪猎笔记》是清代诗人查慎行著录的扈从行程日记。《陪猎笔记》在其文本表层体现为“润色鸿业”之作,在其文本潜层却是查慎行纪恩心态的表达书写,具有标记查慎行人生节点的文本意义。出于查慎行“翰林诗人”视角的记事选择,《陪猎笔记》通过实录笔调,详细记写扈从行旅中的君臣诗文酬和活动、翰林集体编书过程,呈现出皇室文学生活与官修书籍生产活动的多元样态及丰富具象。《陪猎笔记》的记事内容兼有历史记实与文学叙事的复合意义,具有珍贵的“诗史互证”“书史互证”的文本价值。《陪猎笔记》的文本细读及其文献价值的阐释,对于重新认知清代扈从笔记具有典型个案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陪猎笔记》 查慎行 文学生活 《佩文斋咏物诗选》 书籍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的自我:旗营文化空间与三多的身份认同 被引量:1
17
作者 多洛肯 张炅昊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129,共11页
1650年,杭州城西落成八旗驻防营地,此举将杭州城市空间一分为二,旗人与民人则处于半隔离的社会生活状态。但在杭州旗营建设、毁灭和重建的三个阶段之间,双方始终保持着不同程度的文化交流。随着文化涵化过程的深入、驻防政策的改变及城... 1650年,杭州城西落成八旗驻防营地,此举将杭州城市空间一分为二,旗人与民人则处于半隔离的社会生活状态。但在杭州旗营建设、毁灭和重建的三个阶段之间,双方始终保持着不同程度的文化交流。随着文化涵化过程的深入、驻防政策的改变及城市创伤记忆的驱动,杭州旗人逐渐发生地方化转化,显现出江南地区的身份认同,并形成了修史编志的自觉意识。正是在此背景下,杭州蒙古旗人三多立志于旗营掌故的整理,并对江南旗人的身份建构展开了思考。三多通过其组诗《柳营谣》,以文学的方式将杭州旗营的历史片段重构为一方文武兼备的文化空间,这不仅是对杭州旗营文化溯源的一次尝试,也体现了其在多元文化的浑融中,凭借特殊的旗人身份和普遍的江南文化所产生的独特的自我意识。值得注意的是,考察三多出任库伦办事大臣前后的文学作品,可以发现三多仍抱持着以“江南”为中心的文化视角审视蒙地风物,呈现出明显的“他者化”的文学叙事,这说明空间转移和文化记忆让三多最根本的身份认同意识回归到了“江南”,可谓近代中国民族交融和文化互动的典型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多 杭州旗营 文化空间 《柳营谣》 身份认同 旗人 江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连城鲁土司家国认同研究——兼与播州杨土司央地关系之比较 被引量:4
18
作者 贺卫光 陶鸿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60,共10页
土司制是明清中央政府为治理西北、西南多民族地区而实施的一种职官制度,为维护边疆稳定和巩固王朝统治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和土司制度的日趋完善,以连城鲁氏为代表的西北土司与以播州杨氏为代表的西南土司的... 土司制是明清中央政府为治理西北、西南多民族地区而实施的一种职官制度,为维护边疆稳定和巩固王朝统治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和土司制度的日趋完善,以连城鲁氏为代表的西北土司与以播州杨氏为代表的西南土司的家国认同之路却迥然有别。前者通过家谱撰修、王朝赐姓的方式确立起了自身的"家"认同,又以政治归附、经济贡附、军事随附、文化依附等"四附"形式建构着家族的"国"认同,表现出"世笃忠贞"的特点;后者于明初尚能忠顺于朝廷,中后期则走向反叛,表现出"叛服不常"的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两地区社会历史环境的差异和中央对两地治边政策的不同。比较分析二者,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处理家国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土司 家国认同 杨土司 央地关系 社会环境 治边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圣谕宣讲与河西宝卷合流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天佑 赵世昌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8-178,共11页
圣谕宣讲的地方化过程,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制、从官方到民间、从讲唱脚本到案头读本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伴随着与地方性文体合流的现象。清代甘肃各地方志中对圣谕宣讲的仪式过程、讲生任用、宣讲效果等都有或详或略的记载,结合宣讲... 圣谕宣讲的地方化过程,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制、从官方到民间、从讲唱脚本到案头读本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伴随着与地方性文体合流的现象。清代甘肃各地方志中对圣谕宣讲的仪式过程、讲生任用、宣讲效果等都有或详或略的记载,结合宣讲文本可以复原宣讲仪式的历史场域。圣谕宣讲仪式的表演性、宣讲文本的故事性,使其与说唱艺术类的河西宝卷合流,而劝善与实用的社会功能是二者能够合流的根本之所在。在清咸丰以后,圣谕宣讲与宝卷宣卷在主题上已经很难有一个清晰的分界标准,但不管是圣谕的“宣讲”,还是宝卷的“宣卷”都是对权威观念的传播,体现的是政治、道德、传统的声音,共同形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表征:忠孝、仁义、宽厚与坚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圣谕宣讲 方志 河西宝卷 合流 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州花儿中的生态伦理意识 被引量:3
20
作者 苏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162-170,共9页
河州花儿中的生态伦理意识,主要体现在艺术叙事层面上,通过"比兴"手法的运用,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统一的平和意境,借此表达出万物平等、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比兴"是花儿最显著的修辞手法和叙事特... 河州花儿中的生态伦理意识,主要体现在艺术叙事层面上,通过"比兴"手法的运用,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统一的平和意境,借此表达出万物平等、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比兴"是花儿最显著的修辞手法和叙事特征,同时,"比兴"手法也属于生态文艺学的范畴,含有人与自然相融合以及生态和谐的内涵。河州花儿中使用大量"比兴"手法目的在于表现人与自然的"谐振"关系。在河州花儿中,人们依托河湟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比兴"烘托中将自然景观和人生境状相融合,自然景观中的艺术形象成为人们返回生命本质的源泉和媒介,人与自然在诗歌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态景观和审美观照,从而构成一幅"天人合一"的和谐美丽画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州花儿 生态伦理 比兴 万物平等 自然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