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效应下胶结充填体动态强度及能量演化特征
1
作者 吴琼 郭进平 +4 位作者 王小林 张超 刘非 侯展娜 李婷婷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4,共8页
为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胶结充填体在动载作用下的强度变化特征,采用SHPB冲击试验,结合能量演化过程开展胶结充填体动态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胶结充填体动态抗压强度随着养护温度提高而提高,破坏后发生明显的劈裂拉伸破坏;不同养护温... 为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胶结充填体在动载作用下的强度变化特征,采用SHPB冲击试验,结合能量演化过程开展胶结充填体动态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胶结充填体动态抗压强度随着养护温度提高而提高,破坏后发生明显的劈裂拉伸破坏;不同养护温度下充填体的应力应变曲线具有相似性,均可划分为似弹性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峰后破坏阶段3个阶段。充填体具有波阻抗效应,在近似应变率(100 s^(-1))条件下,冲击过程中77%左右能量被反射,2%左右能量透射穿充填体。随着养护龄期及养护温度提高,充填体吸能密度和透射能均上升。微观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养护温度提高,胶结充填体内部水化反应速率提升,水化程度增加且水化产物增多,充填体内部孔隙被水化产物填充,形成更加致密的微观结构,进一步证实了养护温度的提高能促进充填体早期强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胶结充填 冲击动载 养护温度 养护龄期 动态抗压强度 能量演化 温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质金精矿与Fe_(2)O_(3)真空焙烧—磁选—浸出工艺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石嘉俊 宋永辉 +3 位作者 张亮 朱斌 王泽宇 郎世磊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4-192,共9页
以Fe_(2)O_(3)为氧化剂,采用真空焙烧—磁选技术对碳质金精矿进行预处理,试验考察了最佳工艺及技术参数。研究表明:在焙烧温度为1100℃,磁场强度为0.20 T,再磨细度(-0.074 mm占比)约为100%,碳质金精矿与Fe_(2)O_(3)的质量比为1∶10的条... 以Fe_(2)O_(3)为氧化剂,采用真空焙烧—磁选技术对碳质金精矿进行预处理,试验考察了最佳工艺及技术参数。研究表明:在焙烧温度为1100℃,磁场强度为0.20 T,再磨细度(-0.074 mm占比)约为100%,碳质金精矿与Fe_(2)O_(3)的质量比为1∶10的条件下,金浸出率达到81.6%,铁回收率为97.27%。焙烧过程中碳质金精矿中的碳质物和FeS_(2)将Fe_(2)O_(3)还原为Fe_(3)O_(4)和Fe,碳质物转化为无机碳和CO_(2),FeS_(2)脱硫生成磁黄铁矿和S_(2)(硫的双原子分子蒸气)。预处理过程削弱了碳质金精矿中碳质物的“劫金”作用,有效破坏了硫化物对金的包裹,并对Fe_(2)O_(3)中的Fe元素进行了综合回收利用,研究结果为碳质金矿与氰化尾渣协同焙烧—磁选—浸出联合技术的优化与完善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质金精矿 氧化铁 真空焙烧 预处理 磁选 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勉略宁矿集区铜厂铜-铁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栾燕 王瑞廷 +5 位作者 钱壮志 孙晓辉 郑崔勇 张天运 刘民武 丁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52-867,共16页
铜厂铜-铁矿床是勉略宁矿集区具有代表性的矿床之一,主要由上部的铜厂铜矿床和下部的杨家坝铁矿床(铜厂铁矿床)组成。根据磁铁矿和硫化物的相对含量,铜厂铜-铁矿床的矿石可分为磁铁矿矿石、含硫化物磁铁矿矿石和硫化物矿石三类。系统的... 铜厂铜-铁矿床是勉略宁矿集区具有代表性的矿床之一,主要由上部的铜厂铜矿床和下部的杨家坝铁矿床(铜厂铁矿床)组成。根据磁铁矿和硫化物的相对含量,铜厂铜-铁矿床的矿石可分为磁铁矿矿石、含硫化物磁铁矿矿石和硫化物矿石三类。系统的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表明,其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黄铜矿、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矿石结构包括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和包含结构,矿石构造包括块状、浸染状、脉状和条带状构造。铜厂铜-铁矿床的围岩蚀变种类较多,且具有一定的分带性,上部铜矿体围岩蚀变以硅化、碳酸盐化和黑云母化为主,以石英、方解石和黑云母为主的蚀变矿物组合显示钾化特征;下部铁矿体围岩蚀变有钠长石化、蛇纹石化、滑石化、透闪石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以钠长石、蛇纹石、滑石、透闪石、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绿泥石、黑云母和磷灰石等为主的蚀变矿物组合显示钠化特征。铜厂铜-铁矿床中磁铁矿的TiO_(2)含量小于1.72%,Al_(2)O_(3)含量小于1.81%,均显示热液磁铁矿的特征,结合铜矿石脉穿插铜厂闪长岩及二者突变接触的地质特征,说明铜厂铜-铁矿床的形成与热液活动密切相关。同时,铜厂铜-铁矿床形成于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勉略宁矿集区在该时期处于大陆裂谷的扩张环境中,与铁氧化物-铜-金(Iron Oxide-Copper-Gold,简称IOCG)矿床的形成环境类似。通过与典型IOCG矿床地质特征、矿化蚀变特征、矿物组合特征、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的系统对比,初步提出铜厂铜-铁矿床应属于IOCG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勉略宁 铜厂铜-铁矿床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IOCG) 岩相学 矿相学 矿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光谱蚀变矿物提取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以吉林某斑岩型钼矿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希 潘振兴 +3 位作者 王启 高雅宁 韩珂 刘樟乐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9-496,共8页
国内外已广泛使用高光谱方法提取和识别岩石和矿物的技术。本文利用这个技术,在地面光谱测试、数据处理和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取和识别出斑岩钼矿区的蚀变矿物,通过分析与钼矿化蚀变的相关性,从12种主要蚀变矿物中优选出5种在矿区... 国内外已广泛使用高光谱方法提取和识别岩石和矿物的技术。本文利用这个技术,在地面光谱测试、数据处理和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取和识别出斑岩钼矿区的蚀变矿物,通过分析与钼矿化蚀变的相关性,从12种主要蚀变矿物中优选出5种在矿区具有代表性的蚀变矿物:绢云母、蒙脱石、伊利石化绢云母、高岭石(结晶差)和铁镁绿泥石。结合其空间分布和分带特征,分析了与钼矿化的关系,进而划分出内、中和外三个蚀变带,预测了矿区的找矿方向,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找矿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光谱特征 斑岩型钼矿 蚀变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冷水沟铜钼金矿床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陈雷 闫臻 +4 位作者 刘凯 代军治 郭现轻 聂潇 庞绪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3-727,共15页
冷水沟铜钼金矿床位于南秦岭山阳—柞水矿集区内,是南秦岭晚中生代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床的代表性矿床之一。冷水沟矿区内除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体外,还发育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体,但对于铜钼矿化与金矿化之间是否存在成因联系一直存在... 冷水沟铜钼金矿床位于南秦岭山阳—柞水矿集区内,是南秦岭晚中生代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床的代表性矿床之一。冷水沟矿区内除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体外,还发育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体,但对于铜钼矿化与金矿化之间是否存在成因联系一直存在疑惑。本次通过对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体中辉钼矿与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体中蚀变钾长石和绢云母分别进行Re-Os和^(40)Ar-^(39)Ar定年,以期能够通过成矿年代学研究来厘定两者之间的成因联系。测试结果显示,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体的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47.4±8.4)Ma,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体中蚀变钾长石和绢云母^(40)Ar-^(39)Ar年龄约为144 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说明铜钼矿体和金矿体均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是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并与区域内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岩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冷水沟铜钼金矿床形成于晚中生代秦岭造山带构造体制转变的动力学背景。同时,冷水沟地区金矿成矿时代的限定也表明南秦岭地区存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金矿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水沟铜钼金矿床 辉钼矿RE-OS定年 蚀变钾长石和绢云母^(40)Ar-^(39)Ar定年 南秦岭山阳—柞水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煎茶岭镍矿床亲铜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栾燕 王瑞廷 +2 位作者 白世恒 刘民武 焦建刚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32-1148,共17页
煎茶岭镍矿床是陕西省勉略宁矿集区最具代表性的矿床之一,其形成与热液蚀变密切相关,形成了滑镁岩型、蛇纹岩型、透闪岩型和菱镁岩型等4种镍矿石。对煎茶岭镍矿床矿石全岩主量、微量和亲铜元素开展系统研究,并结合自动矿物识别系统,查... 煎茶岭镍矿床是陕西省勉略宁矿集区最具代表性的矿床之一,其形成与热液蚀变密切相关,形成了滑镁岩型、蛇纹岩型、透闪岩型和菱镁岩型等4种镍矿石。对煎茶岭镍矿床矿石全岩主量、微量和亲铜元素开展系统研究,并结合自动矿物识别系统,查明煎茶岭镍矿床亲铜元素的分布特征和赋存状态,并进一步探讨矿床成因。结果表明:煎茶岭镍矿床中的Ni和Cu主要以镍黄铁矿和黄铜矿的形式存在,而Co主要以类质同象赋存于镍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等硫化物中;Ir和Ru主要赋存于镍黄铁矿中,Pt和Pd主要赋存于黄铜矿中;Rh与其他铂族元素(PGE)明显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母岩浆侵位前可能发生了含铑矿物的结晶分异。同时,较高的Cu/Pd值((2.82~10.9)×10^(4))也表明其母岩浆在深部经历了早期硫化物熔离作用,随之带走大量Cu、Ni、PGE等,这是煎茶岭镍矿床矿石铂族元素亏损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推断,煎茶岭镍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1)煎茶岭镍矿床母岩浆侵位到浅部岩浆房之后,发生硫化物二次熔离形成Co、Ni含量较低的贫硫化物矿石;(2)橄榄石等硅酸盐矿物和原生硫化物在热液蚀变过程中释放出Co、Ni、S等成矿元素,并随热液迁移到花岗斑岩外接触带发生再沉淀和富集,从而形成富钴镍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矿床 亲铜元素 元素分布 硫化物熔离 热液蚀变 矿床成因 勉略宁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凤太矿集区东塘子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革利 王瑞廷 +3 位作者 田涛 丁坤 高卫宏 郭永永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0-534,共15页
东塘子铅锌矿床位于南秦岭凤太矿集区南部,铅锌矿体产于中泥盆统古道岭组灰岩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千枚岩接触界面,受背斜构造与硅钙岩性界面控制。热液成矿作用过程可划分为脉状硫化物-铁碳酸盐-石英(Ⅰ)、块状硫化物-碳酸盐(Ⅱ)、方解... 东塘子铅锌矿床位于南秦岭凤太矿集区南部,铅锌矿体产于中泥盆统古道岭组灰岩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千枚岩接触界面,受背斜构造与硅钙岩性界面控制。热液成矿作用过程可划分为脉状硫化物-铁碳酸盐-石英(Ⅰ)、块状硫化物-碳酸盐(Ⅱ)、方解石石英脉-贫硫化物(Ⅲ)、厚大石英碳酸盐脉-贫硫化物(Ⅳ)4个阶段,其中,Ⅰ、Ⅱ阶段为主成矿阶段。东塘子乃至整个凤太矿集区内铅锌矿床成因认识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沉积成因和热液成因之争,进一步研究矿床成因是凤太矿集区深部找矿预测的基础。通过矿石的结构构造、黄铁矿成分、H-O同位素组成、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对东塘子铅锌矿床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东塘子铅锌矿床脉状与块状矿石中的黄铁矿w(Co)/w(Ni)平均值分别为18.70与8.56,为热液成因;矿石δDV-SMOW值为-94.9‰^-83.3‰,平均值为-87.0‰,δ18OH2O值为8.0‰~11.1‰,平均值为9.8‰,成矿流体早期主要来源于岩浆水,晚期有地层水与大气降水混入。综合矿床地质、地球化学、H-O同位素等特征,认为东塘子铅锌矿床属于受中泥盆统古道岭组灰岩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千枚岩之间"硅钙面"控制的岩浆热液型矿床,矿床深部可能存在隐伏岩体与成矿作用中心,深部找矿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铅锌矿床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成矿流体 微量元素 凤太矿集区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秦岭镰子沟金矿床辉钼矿Re-Os年龄和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代军治 高菊生 +3 位作者 钱壮志 王渊 周金隆 高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69-1377,共9页
镰子沟金矿床位于小秦岭金矿集区西部,矿体受断裂和石英脉体控制,围岩蚀变以钾化和硅化为主。矿床浅部以金矿为主,深部发现金钼(共)伴生矿体。为了确定镰子沟金矿床成岩、成矿时代,选择镰子沟金矿床正长斑岩和金钼矿石分别进行了LA-ICP... 镰子沟金矿床位于小秦岭金矿集区西部,矿体受断裂和石英脉体控制,围岩蚀变以钾化和硅化为主。矿床浅部以金矿为主,深部发现金钼(共)伴生矿体。为了确定镰子沟金矿床成岩、成矿时代,选择镰子沟金矿床正长斑岩和金钼矿石分别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同位素研究。获得正长斑岩的207Pb/206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802.9±9.9Ma,此年龄明显早于小秦岭地区金矿床的形成时代;获得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28.8±6.5Ma,指示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晚于区域已知花岗岩形成时代。综合研究认为,镰子沟金矿床的形成与区域花岗岩无关,可能与深部流体或隐伏岩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LA-ICP-MS锆石U-PB年龄 RE-OS年龄 成岩成矿时代 镰子沟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商南三官庙金矿床地质特征、金的赋存状态及矿床成因探讨 被引量:7
9
作者 汪超 王瑞廷 +3 位作者 刘云华 薛玉山 胡西顺 牛亮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1-508,共18页
文章在野外地质勘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三官庙金矿床基本地质特征。通过系统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将三官庙金矿床热液期成矿阶段划分为成矿早阶段(S1)、主阶段(S2)和晚阶段(S3),主阶段形成大量硫化物及方解石石英脉(团块)... 文章在野外地质勘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三官庙金矿床基本地质特征。通过系统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将三官庙金矿床热液期成矿阶段划分为成矿早阶段(S1)、主阶段(S2)和晚阶段(S3),主阶段形成大量硫化物及方解石石英脉(团块),并形成金矿化;载金硫化物主要为毒砂、黄铁矿,均为同一世代,形成环境条件稳定,总体与金同时生成。利用电子探针(EPMA)对载金硫化物进行分析,结合元素面扫描成像,认为三官庙金矿石中"不可见金"普遍分布于黄铁矿、毒砂等硫化物中,在黄铁矿中主要以超显微包裹的纳米金形式存在,在毒砂中以固溶体金形式存在。三官庙金矿床热液黄铁矿电子探针(EPMA)分析具有较高的Co/Ni比值,在As-Co-Ni微量元素图解中位于岩浆热液区,这些特征指示黄铁矿为岩浆热液成因;依据金矿石、围岩、钠长角砾岩全岩稀土元素数据,认为三官庙金矿床矿石显示了对钠长角砾岩稀土元素特征的继承演化,说明二者之间具有成因联系;Au/Ag比值、热液硫化物共生组合、毒砂标型特征等表明三官庙金矿床成矿主阶段流体性质为碱性,氧逸度logf(O_(2))<-28.5、硫逸度logf(S_(2))平均-8.4,毒砂温度计计算成矿温度约350℃。综合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认为,三官庙金矿床成因类型为与钠长岩相关的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电子探针分析 金的赋存状态 矿床成因 三官庙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秦岭金钼多金属矿集区西部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瑞廷 秦西社 +3 位作者 袁海潮 丁坤 王磊 毛景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1-544,共14页
小秦岭金钼多金属矿集区地质构造复杂,构造岩浆活动强烈,金、钼、银等化探异常连片成带分布,综合异常众多,成矿条件良好。小秦岭矿集区西部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区内小岩体酸度较高、中等富碱,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存在一定程度的壳... 小秦岭金钼多金属矿集区地质构造复杂,构造岩浆活动强烈,金、钼、银等化探异常连片成带分布,综合异常众多,成矿条件良好。小秦岭矿集区西部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区内小岩体酸度较高、中等富碱,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存在一定程度的壳幔物质混合。大花岗岩基主要沿EW向与NE向2组构造交汇部位上侵,小斑岩体主要受次级构造的控制,常在花岗岩基外带一定范围内或小岩体内及其周围成矿,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三者是关键性的控矿因素。结合金、钼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成矿机制分析等,提出了该区金矿床的构造岩浆活化成矿模式,总结了钼矿床成矿模式;依据区域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实践,建立了系统的区域找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下一步找矿靶区和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秦岭矿集区 地球化学特征 矿床类型 成矿模式 找矿模型 找矿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华县西沟钼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矿床成因的制约 被引量:4
11
作者 代军治 钱壮志 +3 位作者 高菊生 李伍义 高毅 李长卫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5-713,共9页
为了研究西沟钼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对西沟钼矿床进行了地质、地球化学及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西沟钼矿床的矿体主要以石英-方解石脉、石英脉类分布于太华岩群内,少量长石-石英脉型,辉钼矿、方铅矿、黄铁矿是主要矿石矿... 为了研究西沟钼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对西沟钼矿床进行了地质、地球化学及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西沟钼矿床的矿体主要以石英-方解石脉、石英脉类分布于太华岩群内,少量长石-石英脉型,辉钼矿、方铅矿、黄铁矿是主要矿石矿物,方解石和石英是主要的脉石矿物;含矿方解石具有较高的Sr、Ba和稀土含量,稀土元素及其特征值具火成碳酸岩组分特征,与黄龙铺矿田碳酸岩脉型钼矿床相似;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源或上地幔,成矿过程中有少量壳源物质或地下水参与。研究认为西沟矿床为石英-碳酸岩脉型钼铅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沟钼矿床 方解石 稀土元素 碳、氧同位素 幔源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王家坪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丁坤 王瑞廷 +2 位作者 王智慧 刘凯 申喜茂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7-178,共12页
王家坪矿床位于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东部,金矿体主要产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沉积地层中;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矿物为黄铁矿和雌黄。笔者利用LAICPMS和LA-MC-ICP-MS对成矿期不同阶段硫化物进行微量元素及硫同位素研究... 王家坪矿床位于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东部,金矿体主要产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沉积地层中;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矿物为黄铁矿和雌黄。笔者利用LAICPMS和LA-MC-ICP-MS对成矿期不同阶段硫化物进行微量元素及硫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成矿中阶段黄铁矿Co/Ni值为0.003~1.1,均小于1,暗示黄铁矿不可能为火山成因;成矿晚阶段黄铁矿Co/Ni值介于0.02~5.87,表明该阶段黄铁矿与岩浆作用和沉积作用有关。硫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成矿早阶段硫化物δ34S为-28.5‰~20.33‰,成矿中阶段硫化物的δ34S为-28.5‰~-19.95‰,成矿晚阶段硫化物的δ34S为11.91‰~20.33‰,暗示硫同位素组成变化很大,具有明显的多源性特征,成矿过程中硫可能由岩浆S和赋矿围岩S混合而成。王家坪矿床为卡林型金矿床,该矿床的发现对在柞水-山阳矿集区寻找卡林型金矿床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物质来源 硫同位素 微量元素 王家坪金矿床 柞水-山阳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秦岭镰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及成因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代军治 高菊生 +4 位作者 钱壮志 张龙斌 周金隆 李平 高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69-1682,共14页
镰子沟金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小秦岭金矿矿集区西部,矿体赋存于太华群上部岩层内,受断裂构造和石英脉控制,带状钾长石化是矿床典型的围岩蚀变,矿物组合为石英-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重晶石±磁铁矿。为了探讨成矿物质来源及... 镰子沟金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小秦岭金矿矿集区西部,矿体赋存于太华群上部岩层内,受断裂构造和石英脉控制,带状钾长石化是矿床典型的围岩蚀变,矿物组合为石英-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重晶石±磁铁矿。为了探讨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采用LA-MC-ICP-MS技术对镰子沟金矿床黄铁矿进行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分析,获得单颗粒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变化范围为-15.27‰^-11.98‰,平均-13.35‰,小于共生重晶石硫同位素值9.8‰~12.4‰。根据硫化物与共生硫酸盐矿物,估算成矿热源总硫值为-3.6‰,与新太古界太华群和燕山期华山花岗岩均不同。综合矿化蚀变、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组成,认为太华群对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影响较华山花岗岩明显,但非主要来源,金矿床成矿与深部流体或隐伏岩体有关,矿床受深部流体和构造控制,深部仍有寻找构造蚀变型或微细浸染型金矿体的潜力,但规模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子沟金矿床 原位硫同位素 成矿物质 深源流体 小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太白河地区石英二长闪长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瑞廷 李青锋 +3 位作者 秦西社 张斌 王博闻 冀月飞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2-572,共11页
为查明南秦岭太白河地区中性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源区性质和构造背景,本研究选取该地区石英二长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全岩元素组成研究。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试结果显示,^(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 为查明南秦岭太白河地区中性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源区性质和构造背景,本研究选取该地区石英二长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全岩元素组成研究。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试结果显示,^(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16.8±2.2)Ma(MSWD=1.15,n=20),指示石英二长闪长岩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结果表现出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Zr、Hf等高场强元素相对富集,Nb、Ta、P、Ti相对亏损,呈现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的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具轻微的负Eu异常,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岩浆物质来源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基于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认为太白河地区石英二长闪长岩可能形成于碰撞-后碰撞阶段,属与邻近的西坝岩体同源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区域岩浆作用、构造活动与成矿作用的研究认识,以及本文对有关年龄的修正与总结,认为区内凤太矿集区成矿作用时代为晚三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石英二长闪长岩 南秦岭 太白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北缘大通沟南山岩体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瑞廷 杨春雷 +4 位作者 李弦 秦西社 袁海潮 吴少飞 王磊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8-739,共12页
大通沟南山岩体出露于柴达木北缘与阿尔金构造带结合部位,侵入于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索尔库里群之中。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大通沟南山岩体中的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类,稀土表现出较强分异的元素配分模式,具有弱–中等的Eu负异... 大通沟南山岩体出露于柴达木北缘与阿尔金构造带结合部位,侵入于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索尔库里群之中。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大通沟南山岩体中的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类,稀土表现出较强分异的元素配分模式,具有弱–中等的Eu负异常,反映可能存在弱的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或部分熔融过程中有斜长石的残留;微量元素结果显示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等和LRE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P、Ti、Y、Yb。石英闪长岩属钙碱性准铝质花岗岩类,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显示明显的右倾型,表现出较强分异的元素配分模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等和LRE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P、Ti、Y、Yb,具有明显的Sr、P和Ti负异常。岩体中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412.4±3.3 Ma,时代属晚志留世;石英闪长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72±3.2 Ma,时代属晚二叠世。两岩体可能形成于大洋闭合–陆陆碰撞和碰撞造山晚期到造山后的伸展环境。这一新的成果资料对研究柴北缘与阿尔金结合部位古生代构造演化、造山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通沟南山 U-Pb同位素测年 柴北缘阿尔金构造带 地球化学 花岗岩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电磁法在凤太二里河铅锌矿深部的找矿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靖 郭文波 +6 位作者 王宏宇 张建军 顾欣 王伟 冯凡 刘敏 朱恩 《西北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6-206,共11页
二里河铅锌矿是凤太矿集区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铅锌矿床之一,近些年找矿方向转向已知矿体深部及外围。根据二里河地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结合多年在凤太地区的综合地球物理找矿工作,分析了回线源瞬变电磁法、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 二里河铅锌矿是凤太矿集区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铅锌矿床之一,近些年找矿方向转向已知矿体深部及外围。根据二里河地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结合多年在凤太地区的综合地球物理找矿工作,分析了回线源瞬变电磁法、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及广域电磁法在二里河地区的实际应用效果,对3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进行总结,认为:回线源瞬变电磁法、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及广域电磁法在该地区深部找矿具有可行性;回线源瞬变电磁法对于圈定矿体水平位置具有较好的效果,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对低阻异常较为敏感,广域电磁法分辨率较高,同时探测深度可达到2500 m。此外针对二里河矿区的找矿工作,提出物探工作建议:采用以广域电磁法和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为首选的综合电磁探测方法,同时应尽可能采用长剖面和面积性物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法 回线源瞬变电磁法 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 广域电磁法 深部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分光谱变换方法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反演精度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白宗璠 韩玲 +1 位作者 姜旭海 武春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9-1456,共8页
随着我国工农业的日益发展,土壤中以镍(Ni)、铁(Fe)、铜(Cu)、铬(Cr)、铅(Pb)等为代表的重金属污染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高光谱遥感技术具有实时、无损、快速等优点,为高效准确地获取土壤重金属含量提供了科学手段。而在利用高光... 随着我国工农业的日益发展,土壤中以镍(Ni)、铁(Fe)、铜(Cu)、铬(Cr)、铅(Pb)等为代表的重金属污染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高光谱遥感技术具有实时、无损、快速等优点,为高效准确地获取土壤重金属含量提供了科学手段。而在利用高光谱数据反演土壤重金属含量时,微分光谱变换方法的选择对遥感反演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精度有显著影响。为明确二者关系,基于研究区采集的60个土壤样品,测定其Ni、Fe、Cr、Cu、Pb等含量以及350~2500 nm波段范围的光谱反射率。在相关系数(CC)分析法的基础上通过改进离散粒子群算法(MDBPSO)优选遥感探测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特征波段。最终以优选出的特征波段作为自变量利用随机森林(RF)算法构建了Ni、Fe、Cr、Cu、Pb等重金属含量的估测模型。在对原始反射率数据进行高斯平滑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一阶微分(R′)、对数倒数的一阶微分(1/lgR)′、倒数的一阶微分(1/R)′、指数的一阶微分(e^(R))′四种微分光谱变换方法对土壤重金属反演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C分析法的基础上,MDBPSO算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光谱数据的冗余度,提高模型的运行效率。其中R′、(1/lgR)′、(1/R)′、(e^(R))′中对Ni、Fe、Cr、Cu、Pb敏感的特征波段个数分别至少减少了154、363、135、744和889个。(1/lgR)′、R′、R′、(1/R)′、R′光谱变换方法分别应用到Ni、Fe、Cr、Cu、Pb特征波段的组合运算中,得到的估测模型的精度优于其他微分变换方法;模型检验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13、0.906、0.872、0.912、0.876,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743、0.095、2.588、1.541、1.453。本研究为利用遥感数据反演土壤重金属含量微分光谱变换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为进一步实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大面积高精度遥感监测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高光谱 土壤 光谱变换方法 重金属 改进离散粒子群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勉略阳地区陈家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丁坤 梁婷 +4 位作者 王瑞廷 栾燕 张天运 杨秀清 李永勤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3-104,共12页
陕西省陈家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是勉(县)—略(阳)—阳(平关)三角地区新发现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床,通过对矿石及矿区地质体的微量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对比分析,对陈家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进行了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机制研究。研究表明,矿石富集... 陕西省陈家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是勉(县)—略(阳)—阳(平关)三角地区新发现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床,通过对矿石及矿区地质体的微量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对比分析,对陈家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进行了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机制研究。研究表明,矿石富集LREE、Th/La、Nb/La、Hf/Sm值均小于1,指示成矿流体以富Cl为主。矿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微量元素蛛网图及含量类似于赋矿层位硅化白云岩,推断矿石为同生沉积成矿。矿石显示Ce负异常及Eu正异常,与海底高温热液及其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组成和变化特征相似,反映了矿石与海底热流体及其沉积物形成过程相似,说明该区矿石形成于还原环境,成矿过程中岩浆流体、热卤水与海水组成的混合流体使其更有利于成矿。因此,认为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流体混合热卤水与海水的特征,流体之间的混合作用与水-岩作用是导致铜铅锌等成矿元素富集、沉淀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成矿流体来源 陈家坝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陈家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C、H、O、S、Sr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被引量:7
19
作者 丁坤 王瑞廷 +5 位作者 秦西社 梁婷 杨秀清 栾燕 郑崔勇 樊新祥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5-366,共12页
陈家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近年来在陕西勉(县)-略(阳)-宁(强)铜金镍矿化集中区新发现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了查明陈家坝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笔者开展了系统的C、H、O、S和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陈家坝矿区的围岩的δ^(13)CPD... 陈家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近年来在陕西勉(县)-略(阳)-宁(强)铜金镍矿化集中区新发现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了查明陈家坝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笔者开展了系统的C、H、O、S和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陈家坝矿区的围岩的δ^(13)CPDB值范围-0.93‰~1.44‰,平均值为0.35‰,δ^(18)OV-SMOW值范围14.14‰~27.49‰,平均22.1‰,为沉积成因海相碳酸盐岩。脉石矿物白云石的δ^(13)CPDB范围在-0.53‰~-0.89‰,δ^(18)OV-SMOW值范围12.12‰~13.23‰,指示成矿流体中的CO_2主要来自岩浆水,少量CO_2来源于围岩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成矿流体中δD值范围-91‰~-72‰,δ^(18)OH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成矿流体与围2岩的水-岩反应是导致该区铜铅锌2矿床中白云石和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矿物沉淀结晶的主要机制。矿石金属硫化物δ34S值范围4.88‰~8.90‰,平均值为7.37‰,介于岩浆硫与海水硫之间,且与矿集区内典型的徐家沟铜矿床矿石矿物δ34S变化区间重叠,表明硫主要来自于岩浆硫,部分硫来自海水硫酸盐。矿石中黄铁矿的初始锶同位素比值87Sr/86Sr比值为0.72,高于赋矿围岩锶同位素比值,接近大陆地壳的87Sr/86Sr比值(0.719),指示了成矿流体流经了雪花太坪组地层,并与其中具有高87Sr/86Sr比值的白云岩进行水岩反应及同位素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碳、氢、氧、硫、锶同位素组成 成矿物质来源 陈家坝Cu-Pb-Zn多金属矿床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凤太矿集区铅锌矿床的成矿模型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义天 胡乔青 +7 位作者 王瑞廷 高卫宏 陈绍聪 魏然 王长安 汶博 温深文 唐敏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7-606,共20页
陕西凤太(凤县-太白)矿集区是南秦岭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发育7个大中型铅锌矿床以及许多小型矿床(点)。关于铅锌矿床成因前人提出了多种观点,这些成因认识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同生成矿还是后生成矿,是一期成矿还是两期... 陕西凤太(凤县-太白)矿集区是南秦岭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发育7个大中型铅锌矿床以及许多小型矿床(点)。关于铅锌矿床成因前人提出了多种观点,这些成因认识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同生成矿还是后生成矿,是一期成矿还是两期成矿。多年来笔者在凤太矿集区开展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工作,文章综合这些研究成果,并结合近十年来有关的区域地质、矿产研究和找矿勘查工作等方面的新进展,系统论述了铅锌成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成矿流体和成矿元素来源,厘定成岩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背景,建立成矿模型,并提出新的找矿方向。笔者认为凤太矿集区铅锌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秦岭造山运动的后碰撞阶段,是区域大规模构造变形变质-岩浆作用-流体活动的产物,是同一期成矿事件中后生成矿流体在不同构造扩容空间充填交代形成不同矿化类型铅锌矿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多源流体成矿系统。根据成矿模型,提出了中泥盆世古道岭组灰岩的内部及灰岩与中酸性岩体接触带附近是今后深部找矿勘查的新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成矿模型 铅锌矿床 后碰撞 晚三叠世 找矿方向 凤太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