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宝贵资源 被引量:3
1
作者 赵馥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50,共6页
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源。其中使命意识的高度自觉、思想智慧的深厚积淀、思维方式的独特优势和治学作风的优良传统,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 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源。其中使命意识的高度自觉、思想智慧的深厚积淀、思维方式的独特优势和治学作风的优良传统,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重要内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的挖掘和阐发,激活其生命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就能构建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正义与道德意识的自觉——兼析中西哲学思维关于制度与人心两分法的误区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周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18,共7页
社会正义是政治哲学永恒关注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在这一问题解决的思路上,逐步形成了制度与人心二元对立的中西两极思维。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西学东渐和中国文化自觉更新的过程中,不经意间逐步形成的仅诉诸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实现... 社会正义是政治哲学永恒关注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在这一问题解决的思路上,逐步形成了制度与人心二元对立的中西两极思维。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西学东渐和中国文化自觉更新的过程中,不经意间逐步形成的仅诉诸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实现社会正义的单极思维几乎成为一边倒的话语霸权。这一倾向,人为割裂了制度安排与人的道德意识觉悟的内在密切关联,从根本上忽视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道德意识觉悟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重要意义,也无视中国传统哲学道德理性思维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积极价值的历史事实,没有注意汲取东亚社会成功地协调制度理性与道德理性的积极经验。当下的现实和学理的应然,从一定意义上要求人们更加重视人的道德意识觉悟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意义,从而确保制度安排的科学合理性与道德意识的理性自觉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正义 道德意识 制度安排 中国哲学思维 西方哲学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哲学视域下风险问题的复杂性及其治理
3
作者 何小勇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28,共7页
风险问题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同于物质财富或经济增长但又与之密切相关的新问题。当代社会发展中风险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既有客观现实性又有社会建构性。风险问题从来源和性质看有人为性,从生成机制和造成的后果看有隐匿性和高危性,从发... 风险问题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同于物质财富或经济增长但又与之密切相关的新问题。当代社会发展中风险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既有客观现实性又有社会建构性。风险问题从来源和性质看有人为性,从生成机制和造成的后果看有隐匿性和高危性,从发生的领域看有系统性,从影响的范围看有全球性,从其社会文化意义看有反思性和政治伦理性。应对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风险问题,需要反思现代性发展理念,增强风险意识,推动风险治理;加强社会发展预警,完善风险治理体系,增进风险治理制度的韧性;重视风险沟通,凝聚价值共识,强化风险治理主体的协同性;坚持实践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提升风险治理方法的自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 复杂性 风险治理 发展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与德性的相得益彰方可确保社会正义的实现──超越中西哲学思维关于制度与人心两分法的误区
4
作者 张周志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7-96,共10页
社会正义是政治哲学永恒关注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在这一问题解决的思路上,逐步形成了制度与人心二元对立的中西两极思维。特别是中国社会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和中国文化自觉更新的过程中,不经意间逐步形成的仅仅诉诸于制度安排的合理... 社会正义是政治哲学永恒关注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在这一问题解决的思路上,逐步形成了制度与人心二元对立的中西两极思维。特别是中国社会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和中国文化自觉更新的过程中,不经意间逐步形成的仅仅诉诸于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实现社会正义的单极思维几乎成为一边倒的话语霸权。这一倾向,人为割裂了制度安排与人的道德意识觉悟的内在密切关联,从根本上忽视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道德意识觉悟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重要意义。当下的现实和学理的应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要求人们更应重视人的道德意识觉悟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意义,从而确保制度安排的科学合理性与道德意识的理性自觉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正义 制度安排 道德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现实启示——以陕甘宁边区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汪小宁 阎树群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5-168,共4页
抗战时期,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治理实践,给边区农村带来了巨大活力,成为当时海内外进步人士所向往的"圣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奠定了新中国社会治理的基础。因此,以陕甘宁边区为例考察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治理实践,给边区农村带来了巨大活力,成为当时海内外进步人士所向往的"圣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奠定了新中国社会治理的基础。因此,以陕甘宁边区为例考察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不仅能更清楚地认识党关于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的产生及其演变发展,而且有助于为当下党和政府开展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农村社会治理 陕甘宁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社会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11
6
作者 任娟娟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7-122,共6页
网络社会学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的建构以及网络社会的崛起而萌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国内的网络社会学研究虽然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但迄今为止,不仅在研究活动上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状态,而且在内涵、外延、议题、范式等学科基... 网络社会学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的建构以及网络社会的崛起而萌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国内的网络社会学研究虽然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但迄今为止,不仅在研究活动上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状态,而且在内涵、外延、议题、范式等学科基本问题上尚存争议,鲜有共识,这与网络社会给人类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对传统社会学提出的巨大挑战不相适宜。因此,拟就国内学者有关网络社会学的概念界定、研究议题、研究方法、理论范式与学科定位等基本问题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探讨,以期更好地推进网络社会学的学科体系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学 研究议题 研究方法 理论范式 学科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的智慧与智慧的哲学 被引量:7
7
作者 郭明俊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31-37,共7页
从"爱智慧"的角度理解哲学,其前提必须首先搞清楚"智慧"是什么。我们应从历史的、语义学的角度以及从知识、才能与智慧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智慧本身。不仅如此,还要看到,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的智慧不同于常识的和... 从"爱智慧"的角度理解哲学,其前提必须首先搞清楚"智慧"是什么。我们应从历史的、语义学的角度以及从知识、才能与智慧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智慧本身。不仅如此,还要看到,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的智慧不同于常识的和科学的智慧,它是"大智慧"、生存智慧、"酸性"智慧和精神境界。与"知识型哲学"不同,"智慧的哲学"是对"哲学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种"问题的哲学"。基于"智慧贫乏"的时代所提出的"恢复智慧"和"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的要求,人们本质上应该回归"哲学的智慧",走向"智慧的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 概念框架 哲学的智慧 智慧的哲学 知识型哲学 问题的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女性发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崔兰平 郑军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07年第11期56-63,共8页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边区以政权干预模式开展了女性发展的实践,目的在于促进女性快速的实现与男性平等的发展,该实践以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及女性自主意识的萌生等效果验证了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环境中党领导下的政...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边区以政权干预模式开展了女性发展的实践,目的在于促进女性快速的实现与男性平等的发展,该实践以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及女性自主意识的萌生等效果验证了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环境中党领导下的政权干预女性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那种把通过国家干预实现女性发展与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对立起来的观点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我国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党通过社会的宏观运作为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实现妇女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根据地 女性发展 女性主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正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被引量:3
9
作者 刘进田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30,共6页
在人所追求的善、正义、幸福三大价值中,正义价值与和谐社会的关联最为直接和有效。正义价值和制度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尺度和牢固基石,是解决个人组成社会后所产生的诸多矛盾冲突的最有效的机制和途径。正义价值和制度的普遍性、一元性... 在人所追求的善、正义、幸福三大价值中,正义价值与和谐社会的关联最为直接和有效。正义价值和制度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尺度和牢固基石,是解决个人组成社会后所产生的诸多矛盾冲突的最有效的机制和途径。正义价值和制度的普遍性、一元性、基础性、低度性、形式性、包容性、对错性、精确性以及客观性等特征均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价值 制度 一元性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思维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力波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3-56,共4页
系统思维是当代社会重要的科学思维范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就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系统思维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这一总体布局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人民主体性等系统思维特征。从系统思维视域审视这一总体布局可以得出... 系统思维是当代社会重要的科学思维范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就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系统思维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这一总体布局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人民主体性等系统思维特征。从系统思维视域审视这一总体布局可以得出几点启示:系统思维是党与时俱进的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工具;系统思维的训练是进一步发挥人民首创作用的必要抓手;思维方式的优化是不断实现思想解放的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体布局 系统思维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通的智慧:唐君毅论中国哲学的中和人心观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8,共8页
在"从中国之思想或哲学下手"以"照明中国文化历史中之精神生命"和"中国历史文化之大路"的普遍价值与现代活力的创造性阐发中,作为现代新儒家重镇的唐君毅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由孔子通... 在"从中国之思想或哲学下手"以"照明中国文化历史中之精神生命"和"中国历史文化之大路"的普遍价值与现代活力的创造性阐发中,作为现代新儒家重镇的唐君毅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由孔子通古今、合天人、合知行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所奠定而成为中国哲学之基调或大本大原的普遍和谐之融通智慧。其重要表现之一,就在于中国哲学中具有无对性、虚灵性、主宰性、涵盖性的"心"以及能兼具知神气、统贯心性情而如一的人心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唐君毅 人心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高科技作弊问题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任娟娟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4-58,95,共6页
本研究在判断抽样与滚雪球抽样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法对大学生高科技作弊问题进行了质性研究。研究发现:1.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作弊的大学生亚文化群体有着相对清晰的区隔标识;2.大型考试中的高科技作弊突破了行为、道德失范的界限,引... 本研究在判断抽样与滚雪球抽样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法对大学生高科技作弊问题进行了质性研究。研究发现:1.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作弊的大学生亚文化群体有着相对清晰的区隔标识;2.大型考试中的高科技作弊突破了行为、道德失范的界限,引发更为强烈的机会不公感;3.内嵌于大学生群体之中因利益、关系和人情而纠结在一起的公开而隐秘的关系网络以其相当程度的参与、理解和纵容,在有意无意中为大学生高科技作弊完成了最后的助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高科技作弊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西方社会中的新萨满教研究述评 被引量:4
13
作者 郑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14-119,共6页
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社会中兴起了一股新萨满教信仰和实践的热潮。这种新型的萨满教与传统的西伯利亚或北美的萨满教不同,是西方社会文化的产物。它的出现体现了一部分西方人对现代性的反思以及他们的生命体验与西方主流社会范式的紧张... 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社会中兴起了一股新萨满教信仰和实践的热潮。这种新型的萨满教与传统的西伯利亚或北美的萨满教不同,是西方社会文化的产物。它的出现体现了一部分西方人对现代性的反思以及他们的生命体验与西方主流社会范式的紧张关系。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新萨满教的研究状况做一回顾和简要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萨满教 西方社会 传统萨满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发展本位”价值观的文本解读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明俊 《理论月刊》 2008年第1期39-41,共3页
本文以对邓小平的文本解读为基础,提出"发展"是邓小平的本位价值。因为在邓小平看来,"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是世界各国追求的首要的价值目标,更是当代中国压倒一切的价值追求和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规定。&qu... 本文以对邓小平的文本解读为基础,提出"发展"是邓小平的本位价值。因为在邓小平看来,"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是世界各国追求的首要的价值目标,更是当代中国压倒一切的价值追求和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规定。"发展"理念是整个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也是邓小平价值观的核心和根本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具有广泛的涵盖性,而且还具有时代的导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价值观 本位价值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物论》的价值哲学解读——庄子的评价论探微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3-45,共3页
从价值哲学的视角对庄子的哲学经典《齐物论》进行现代解读,可以透见庄子的评价论之基本理论特征。就其内在理论结构而言,从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对象、参照系统到评价情境都贯彻着相对主义,致使评价结果和整个评价活动也必然具有不确定... 从价值哲学的视角对庄子的哲学经典《齐物论》进行现代解读,可以透见庄子的评价论之基本理论特征。就其内在理论结构而言,从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对象、参照系统到评价情境都贯彻着相对主义,致使评价结果和整个评价活动也必然具有不确定性和虚无性。对此,不仅应结合一般价值理论和评价论的特性,对其理论失足作出分析,而是要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合理性因素给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生态问题所带来的理论资源和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评价论 相对主义 精神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消费盲区及其对策 被引量:1
16
作者 鲁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129-131,共3页
当代大学生消费存在着追逐时髦、赶超前沿、贪图享受等诸多非理性盲区,折射出其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因此,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消费理念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 消费盲区 消费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哲学的生命情调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勇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4期115-120,共6页
庄子哲学的生命情调源于庄子对天、地、人的生命体验。"造化"之"神"、"天籁"之"和"、"天机"之"灵"、"天地"之"美"构成庄子"天"之生命意味;... 庄子哲学的生命情调源于庄子对天、地、人的生命体验。"造化"之"神"、"天籁"之"和"、"天机"之"灵"、"天地"之"美"构成庄子"天"之生命意味;"游"、"忘"、"适"、"真"构成庄子"人"之生命情调;"天和"之乐、"桑林"之舞、"天真"之趣、"朝彻"之明构成庄子"天人"之生命境界。庄子哲学升华出来的是旨趣高远的生命情怀和洒脱超然的人生境界,对此,我们应从庄子哲学中吸取更多的精神养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生命情调 生命意味 生命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转型与消费社会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飞 《经济前沿》 2008年第7期44-47,共4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型。伴随着急剧的社会变迁,诸多的消费失范问题也随之产生了。消费失范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的风气,而且也无益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本文中,笔者在对传统消费观念再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型。伴随着急剧的社会变迁,诸多的消费失范问题也随之产生了。消费失范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的风气,而且也无益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本文中,笔者在对传统消费观念再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度消费、和谐消费以及消费发展三大消费原则。期望通过三大原则来对消费者进行消费社会化,以锻造出合格的消费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消费失范 消费社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原典教学对于“两型”哲学人才素质提升的意义
19
作者 张周志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3-47,共5页
强化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类原著教学,精心选用古今中外哲学基本原典的中外文原版著作,力争做到用外文和古汉语原文进行教授,忠实于文本,实现"三原"教学,有利于夯实哲学本科人才的专业素质底蕴。在本科高年... 强化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类原著教学,精心选用古今中外哲学基本原典的中外文原版著作,力争做到用外文和古汉语原文进行教授,忠实于文本,实现"三原"教学,有利于夯实哲学本科人才的专业素质底蕴。在本科高年级,按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通过专业选修课的分类,实现学术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和文化传承传播型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两型"方案分化培养,既有利于扩展学术视野,以便全面把握学科前沿,奠定从事专门学术研究的学科素质基础;又有利于学以致用,将学理考究与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相结合,把理论思考与民族国家复兴相结合,提升从事文化传承和传播工作的思想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典教学 人才素质 “两型”人才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之“是”的人学追问
20
作者 张波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9-26,共8页
"哲学的‘是’"是"哲学学"的问题,它是比具体的"世界观"更高的问题,它可以转换为"哲学是‘何以’可能的问题"。作为不同时代境遇的哲学家个体是从事哲学活动的主体。存在于人们日常活动之中、... "哲学的‘是’"是"哲学学"的问题,它是比具体的"世界观"更高的问题,它可以转换为"哲学是‘何以’可能的问题"。作为不同时代境遇的哲学家个体是从事哲学活动的主体。存在于人们日常活动之中、构成人独特交往形式的"话语",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符号性文字书写成有意义的哲学文本。通过哲学最初萌芽的神话传说,我们可以洞见哲学胚胎期就蕴含的秘密。通过古希腊哲学形成期前苏格拉底及其成型的柏拉图哲学的管窥,则会看到哲学如何去"说不可说之神秘"。哲学总是以不同方式言说着对于人的生命、生活及其生存境遇的关切与沉思。它的意义在于不断启蒙并唤起人们的自由的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之"是" 言语活动与语言 神话传说 神-灵-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