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续与新变——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1
作者 张俊宗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12,共8页
西北师范大学位居丝绸之路重镇兰州,至今已有近120年的办学历史。西北师范大学利用地理位置上的便利优势及所处区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长期开展丝绸之路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概括而言,西... 西北师范大学位居丝绸之路重镇兰州,至今已有近120年的办学历史。西北师范大学利用地理位置上的便利优势及所处区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长期开展丝绸之路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概括而言,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学科体系的建设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丝绸之路”系列课程开设、“丝绸之路”学科论证、“丝绸之路”典型区域专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学 学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浅山区青海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水文过程研究评述
2
作者 周宏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祁连山是甘肃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区,浅山区是连接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绿洲生态系统的关键地带,祁连山水资源对维系河西走廊绿洲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评述了祁连山浅山区人工林与天然林土壤水分观测技术、土壤... 祁连山是甘肃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区,浅山区是连接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绿洲生态系统的关键地带,祁连山水资源对维系河西走廊绿洲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评述了祁连山浅山区人工林与天然林土壤水分观测技术、土壤水分运移、土壤水分连通性、水源涵养能力以及人工林与天然林水文过程差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借助新的观测和模拟手段,围绕祁连山浅山区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人工林与天然林土壤水文功能分异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开展人工林与天然林土壤水分运移过程分异规律及机制,人工林与天然林水源涵养能力差异及关键控制因素等问题研究,明晰人工林与天然林土壤水分变化过程以及人工林建设如何影响局地水分循环过程,确定祁连山植被建设和区域生态系统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山区 青海云杉 人工林 水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炳灵寺大明碑若干问题研究
3
作者 曹学文 黄兆宏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7-46,共10页
大明碑是炳灵寺石窟中仅存比较完整的古碑之一,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是研究炳灵寺石窟和古代河州地方史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大明碑的研究,揭示炳灵寺石窟在明代以来的重修历史和发展脉络,探索明代时期,炳灵寺与周边主要寺院之... 大明碑是炳灵寺石窟中仅存比较完整的古碑之一,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是研究炳灵寺石窟和古代河州地方史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大明碑的研究,揭示炳灵寺石窟在明代以来的重修历史和发展脉络,探索明代时期,炳灵寺与周边主要寺院之间的依存关系,进一步阐述元明以来藏传佛教在炳灵寺传播演变的历史和明朝政府对河湟、洮岷地区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统治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炳灵寺石窟 大明碑 录文 若干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得名依据及“丝绸之路学”体系构建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再聪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20,共8页
“丝绸之路”概念一经问世,便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至20世纪80年代,陆续有学者开始倡导“丝绸之路学”的学科建设。从当时至今,又过去了40年,“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学”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重新审视“丝绸之路”概念的内涵及... “丝绸之路”概念一经问世,便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至20世纪80年代,陆续有学者开始倡导“丝绸之路学”的学科建设。从当时至今,又过去了40年,“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学”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重新审视“丝绸之路”概念的内涵及传播过程、积极构建“丝绸之路学”体系成为时代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学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之大事”视阈下的甘肃古代疫情防控
5
作者 崔永利 刘再聪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2-110,共9页
瘟疫伴随人类的出现而出现,古籍中很早就有关于瘟疫的记载和认识。瘟疫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是危害人类生存的重大灾害之一。甘肃在古代是瘟疫多发区,见于正史记载的瘟疫有32次。统计显示,疫情分布于陇东、陇中、河西和陇南... 瘟疫伴随人类的出现而出现,古籍中很早就有关于瘟疫的记载和认识。瘟疫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是危害人类生存的重大灾害之一。甘肃在古代是瘟疫多发区,见于正史记载的瘟疫有32次。统计显示,疫情分布于陇东、陇中、河西和陇南地区,分布范围基本上覆盖甘肃全省,跨越时代从东汉至清。见于正史的疫情都与封建国家兴衰有关,具有“国之大事”的性质。分析可知,正史记载疫情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是“合于圣人之经者”。在古代,疫情一旦出现,感染就“排门发生”,单户的编民是无法做到有效疫情防控的。迅速控制疫情蔓延、及时隔离病人、全面发药医治、妥当处理善后等救治措施都是国家行为。虽有僧道之士等社会力量介入疫情防控,但成效毕竟有限,与政府救治无法相提并论。可以说,在甘肃古代疫情防控中,政府具有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瘟疫 疫情防控 古代 甘肃 国之大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长安宫禁门钥管理制度
6
作者 王鹏 刘再聪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5-173,共9页
唐代长安宫禁城门钥匙并非由城门郎统管,而是呈现出“两轴六区三系统”的格局。这样的钥匙管理体系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实践,通过区域的划分、专职人员的设置来保证长安城内特别是宫城内人员的安全。
关键词 唐代 长安 门钥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领导干部斗争艺术的哲学意蕴
7
作者 孙健 杨玲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3-157,共5页
习近平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时期,在不同... 习近平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时期,在不同程度和角度上阐释了斗争的涵义,不断扩展和深化了对斗争的认识,为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斗争艺术的认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斗争艺术的系列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重要的时代价值,蕴含着丰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干部 斗争 世界观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