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師範大學大先生
1
作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145,共2页
李蒸(1895—1975),字云亭,河北唐山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学部,1927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师,南京中央大学、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教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等职务。1932年至1945年,... 李蒸(1895—1975),字云亭,河北唐山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学部,1927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师,南京中央大学、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教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等职务。1932年至1945年,李蒸任北平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学院校长、院长,在校时间达14年之久。西北师范学院是当时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国立高等师范学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校时间 高等师范学院 教育司司长 李蒸 南京中央大学 哲学博士学位 河北唐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变迁中的文化“影像”:西北师范大学与现代中国高等教育
2
作者 张俊宗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1,共7页
从1902年到2022年,西北师范大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革与成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从学习西方到结合本国国情、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现代化历程,也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复兴历程。西北师范大学在开创... 从1902年到2022年,西北师范大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革与成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从学习西方到结合本国国情、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现代化历程,也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复兴历程。西北师范大学在开创师范院校管理体系、维护师范教育独立体制、探索师范教育中国化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尤为显著。特别是西迁80多年来,西北师范大学扎根西北大地办教育,成为西北高等教育的“拓荒者”、教育研究的“先行者”、卓越教师培养的“引领者”、新时代“新师范”教育的“倡导者”,具有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活化石”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师范大学 现代高等教育 师范教育体系 西北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跨学科实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兆璟 王禛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8,共8页
当前,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作为教师专业知识的载体,必须重新审视并构想如何培养具备跨学科素养的未来教师。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表征为课程目标、内容、情境等寻求标准化,如此虽然确保了课程的专业深度,却隐含控制性导向与规... 当前,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作为教师专业知识的载体,必须重新审视并构想如何培养具备跨学科素养的未来教师。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表征为课程目标、内容、情境等寻求标准化,如此虽然确保了课程的专业深度,却隐含控制性导向与规范性特质。知识的内在联系不能被阻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要突破学科限度。跨学科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应然诉求、实然过程和必然结果。为此,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跨学科实施亟待开发跨学科的课程资源,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立跨学科课程管理评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 跨学科 课程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三重向度
4
作者 王兆璟 董亮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9-168,共10页
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提升中国教育学国际话语权的影响范围和力度,需要建构科学有效的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当前,中国教育学话语语境的时代性、世界向度及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建... 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提升中国教育学国际话语权的影响范围和力度,需要建构科学有效的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当前,中国教育学话语语境的时代性、世界向度及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新语境。依据话语生产与意义整合、话语传播与叙事转向、话语调适与符号更迭三个方面的机理,可以突显话语体系的原创性和专业性,进而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时代化和世界化。此外,通过突显话语体系的中国特殊性与世界普遍性、提升话语体系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增强话语体系的文化叙事力度等路径可以更好地建构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教育学 话语体系 新语境 新机理 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教育的学科思维及时代转向
5
作者 王兆璟 王雅卓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6,共8页
学科思维作为比较教育学科建树的统领,在一脉相承教育学普适性的同时,又充分彰显其独特性。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比较教育学科应时代需要,知识体系日益丰富,学科话语逐渐凸显,并逐步实现多学科、跨学科融合创新发展。然而,比较教育学学... 学科思维作为比较教育学科建树的统领,在一脉相承教育学普适性的同时,又充分彰显其独特性。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比较教育学科应时代需要,知识体系日益丰富,学科话语逐渐凸显,并逐步实现多学科、跨学科融合创新发展。然而,比较教育学学科思维仍存在着固化、简单化、窄化的缺陷,囿于科学性、精确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困扰之中。在智能时代,基于学科文化,应坚守学科研究客观基础,开启精准化思维起点,建构共生型思维模式,勾勒空间式思维图景,规制比较教育学科思维,进而实现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全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思维 比较教育学 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场域中人工智能对教师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天豪 樊改霞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38,共7页
教育场域中的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引领“第四次教育革命”。在这场教育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受到多方关注,对教师行为有直接影响的教师文化也需受到重视。人工智能首先是以文化资本的形式进入到教育场域之中,对教师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教育场域中的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引领“第四次教育革命”。在这场教育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受到多方关注,对教师行为有直接影响的教师文化也需受到重视。人工智能首先是以文化资本的形式进入到教育场域之中,对教师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产生影响,而哈格里夫斯描绘的“流动的马赛克”或将成为发展新趋势。同时,Chat GPT也让人们看到了强人工智能出现的可能性,这意味着人工智能也可能以“游戏者”的身份进入到教育场域中,这也对教师文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场域 人工智能 教师文化 哈格里夫斯 “流动的马赛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引领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的三重追问 被引量:7
7
作者 周晔 景琛琛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4,共11页
乡村教师对于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家精神何以、以何及如何促使乡村教师坚守教育初心、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对重建乡村教师精神家园、打造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乡村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内心... 乡村教师对于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家精神何以、以何及如何促使乡村教师坚守教育初心、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对重建乡村教师精神家园、打造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乡村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内心深处对乡村教育的炽热情愫,源于其对乡村教育活动的亲身体验和深刻感悟,表现为对乡村教育持续性的情感倾注、理解认知、实践作为与反思创新,是乡村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具体承载与关键表达。其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乡村教师教育家精神的“魂”与“根”,为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提供德行指南;“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本”与“源”,为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形塑素养核心;“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筋”与“骨”,为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稳固坚守目标。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需要与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相契合,在从萌生、涵养到坚守的逻辑递进关系中,唤醒主体内在的德性自觉,付诸具体实践的韧性修炼,实现成人成己的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乡村教师 乡村教育情怀 德性自觉 实践修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空间赋能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历史经验与现实路向 被引量:5
8
作者 胡俊杰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55,63,共8页
信息技术以硬件、软件、虚拟空间等的化身不断赋能,积淀成教学空间的发展史。纳入信息技术、国家政策和教学空间构建的PSR模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确立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系统的赋能关系、教学空间与教学系统的“鱼水”关系以及教学空... 信息技术以硬件、软件、虚拟空间等的化身不断赋能,积淀成教学空间的发展史。纳入信息技术、国家政策和教学空间构建的PSR模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确立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系统的赋能关系、教学空间与教学系统的“鱼水”关系以及教学空间与教学模式的匹配关系,解构了这段历史蕴含的发展逻辑。“历史”和“逻辑”均表明教学空间与教育教学发展相伴相生。为此,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教学空间的赋能。结合凝结实践智慧的历史经验和彰显发展主张逻辑的PSR模型,可为教学空间赋能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框定现实路向,即:认识上聚焦教学空间的内涵匡正、发展中仰仗教育数字基座的构建、教学应用中坚持“守正创新”、评价上发挥大数据的评判效用等方面着力,以赋能创建美好的学校教育实现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空间 教育数字化转型 PSR模型 赋能 历史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解大学教师角色异化:“自身关怀者”的主体性澄明与交往实践
9
作者 王立平 侯长林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3,共9页
大学教师角色是个体意愿与社会期待互动共融下的行为模式,具有同构性。制度的规约、技术的规训增强了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让大学教师个体意愿与社会期待出现冲突,遮蔽了大学教师对自身的本体追问。“自身关怀者”是坚守主体性、心怀... 大学教师角色是个体意愿与社会期待互动共融下的行为模式,具有同构性。制度的规约、技术的规训增强了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让大学教师个体意愿与社会期待出现冲突,遮蔽了大学教师对自身的本体追问。“自身关怀者”是坚守主体性、心怀他者性、追求交往性的人,具有基于自身且面向他者的治理技术和能力,为大学教师角色的同构奠定了理论前提。大学教师“自身关怀者”角色作为职业与志业的统一体,应然地表征出促进大学教师职业发展知行合一、助力大学教学学生中心理念深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等价值意蕴。然而,因外部主体权力的过度扩张,大学教师角色面临主体性遮蔽、平等性消解、交往性弱化等异化困境,致使个体权力空间被挤压,个人精神世界被规训。为此,需从“厘清教师角色边界性,彰显主体在场”“强化师生关系平等性,呈现他者面向”“注重话语互动实践性,突显交往行动”等交往实践理路出发,实现自身与他者的共鸣,促使大学教师真正成为“自身关怀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师角色 自身关怀者 价值意蕴 异化困境 交往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时代教师主体性的隐匿及浮现——基于比斯塔“教育之弱”的审视
10
作者 李江楠 刘旭东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8-104,共7页
智能时代如何彰显教师主体性以实现人与技术的交互“自在”是教育理论面临的一大课题。研究基于比斯塔“教育之弱”的独特视角,综合使用理论分析与逻辑思辨的方法,对智能时代的教师主体性加以审视。研究发现,由于“教育之弱”的在场,具... 智能时代如何彰显教师主体性以实现人与技术的交互“自在”是教育理论面临的一大课题。研究基于比斯塔“教育之弱”的独特视角,综合使用理论分析与逻辑思辨的方法,对智能时代的教师主体性加以审视。研究发现,由于“教育之弱”的在场,具有主体地位的自主性、主体意识的自觉性、主体行为的能动性和主体生命的创造性的智能时代教师主体性呈现出“成人”“成己”“成物”三位一体的应然样态。然而,受教育“学习化”“循证化”“问责化”等“教育之强”的影响,智能技术在助力教师发展的同时,使得教师陷入地位的旁落和存在的虚无、交往的阻滞和情感的淡漠以及实践的异化和自由的消解等主体性困境。基于此,研究提出要回归“教育之弱”的立场,通过在“互动建构”的教育关系中确立教师的存在地位、在“共在共存”的教育空间中唤起教师的伦理责任、在“复杂异质”的教育情境中生发教师的教育智慧来彰显教师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时代 主体性 教师主体性 教育之弱 比斯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STEM教育政策变迁的阶段、机制与效果——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
11
作者 孙士茹 姚云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45,共13页
STEM教育是工业4.0时代的战略选择。作为STEM教育的发源地,美国已构建较为完备、专门的政策体系,强力驱动和支撑STEM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依据历史制度主义理论,美国STEM教育政策主要历经发轫与形成阶段、专门化与体系化阶段以及法制化与... STEM教育是工业4.0时代的战略选择。作为STEM教育的发源地,美国已构建较为完备、专门的政策体系,强力驱动和支撑STEM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依据历史制度主义理论,美国STEM教育政策主要历经发轫与形成阶段、专门化与体系化阶段以及法制化与战略化阶段。其变迁机制可解构为:以科学技术主导的国家战略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动因,由政府、学校与企业多方构成的利益共同体联合推动,遵循新旧制度设计与内外复杂环境交互下的动态渐进式转型模式,形成重规模效率、轻质量公平的工具主义路径依赖。这一政策变迁既有赋予STEM教育制度合法性、强化STEM教育内涵式建设、服务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等正向效应,也存在价值理性让渡于工具理性、效率与公平冲突,以及规模和质量失衡等隐忧。借鉴美国的经验,中国应进一步发挥教育政策的宏观调控效力,扎根本土实际,健全STEM教育政策的专门化与体系化供给,夯实STEM教育内涵式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STEM教育政策 变迁机制 效果评价 国家利益 历史制度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学游”思想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可峰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102,共12页
人工智能为实现生命自在与精神自由提供了空前机遇,但是也带来了就业替代焦虑,以及人工智能教育中如何体现人的生命与实践,避免智能机器代替人的具身认知、情感体验与精神活动等问题。庄子“学游”思想旨在培养达于生命自在和精神自由... 人工智能为实现生命自在与精神自由提供了空前机遇,但是也带来了就业替代焦虑,以及人工智能教育中如何体现人的生命与实践,避免智能机器代替人的具身认知、情感体验与精神活动等问题。庄子“学游”思想旨在培养达于生命自在和精神自由的身心能力,体现了庄子教育思想的生命自觉和审美化追求。“逍遥”二字本意为“消摇”,体现了“物我一体”的主体意识和“道枢环中”的知识建构观。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应借鉴庄子“形神俱游”的教育目的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自由发展,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人机偕游的共生能力,以及以具身实践参与社会共识数字化建构的创新能力。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应尽量渗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避免过度渲染人工智能技术的工作替代危机,或以培养人工智能素养的名义不断增加学生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教育思想 人工智能教育 教育减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定向师范生课程体系的问题表征与优化路径
13
作者 周晔 刘鑫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9-155,共7页
乡村定向师范生课程体系质量直接关系到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成效,“乡村”“定向”属性决定了乡村定向师范生课程体系的“特定性”。分析全国五所院校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方案发现,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结构厚此薄彼以及核心课... 乡村定向师范生课程体系质量直接关系到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成效,“乡村”“定向”属性决定了乡村定向师范生课程体系的“特定性”。分析全国五所院校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方案发现,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结构厚此薄彼以及核心课程低阶陈旧等问题。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要实现提质增效,需要更新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升级核心课程、优化课程体系,也需要培养院校、定向单位与教育主管部门各尽其责,协同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定向师范生 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 课程结构 核心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论证教学:样态表征、设计框架与实践策略
14
作者 王明娣 胡润航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1,共10页
科学论证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面对教师科学论证教学设计能力不足、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受阻的实践困境,本研究从知识深度理解与高阶思维跃迁、个体劳动与社会协商的系统性知识生产、从态度培养到身份认同演进三个方面... 科学论证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面对教师科学论证教学设计能力不足、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受阻的实践困境,本研究从知识深度理解与高阶思维跃迁、个体劳动与社会协商的系统性知识生产、从态度培养到身份认同演进三个方面勾勒了科学论证教学的应然样态;然后引入深度学习理论,构建包含目标层、核心层、行为层与基础层的“四层联动”教学设计框架,并按照主题单元、问题情境、论证链、评价反馈四个环节设计具体的操作流程;最后,提出强化证据驱动的论证思维发展、重塑科学论证课堂文化、建立科学实践价值显化路径、推动技术赋能的论证生态建设,助力科学论证教学的实践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论证 教学设计 深度学习 科学素养 实践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教育空间建设:图景变迁、样态机制及实践路径
15
作者 曹智勇 张俊宗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1-46,99,共7页
数字教育空间建设是实现教育数字化的重要途径。为回应数字时代教育空间建设的时代命题,从认识论哲学、实践论哲学和后现代哲学三种不同视角分析了教育空间哲学观的发展图景,由此引出列斐伏尔的三元空间辩证法。三元空间辩证法中包含的... 数字教育空间建设是实现教育数字化的重要途径。为回应数字时代教育空间建设的时代命题,从认识论哲学、实践论哲学和后现代哲学三种不同视角分析了教育空间哲学观的发展图景,由此引出列斐伏尔的三元空间辩证法。三元空间辩证法中包含的空间实践、空间表征以及表征空间分别与感知空间、构想空间、体验空间对应,并为数字教育空间建设提供了智能承载空间、教育关系空间以及诗意栖居空间三重全新样态。在厘清三重样态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以智能设施优化基建体系、以协同治理健全关系网络、以情感气氛生成教育主体,切实推进数字教育空间建设,助力教育数字化和教育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教育空间 空间生产 空间观 三元空间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更多教育”隐忧:“进步强制”视域下高等教育的理性审思
16
作者 杨曌旻 熊华军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7,共8页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稀缺”的时代已经过去,“进步强制”的激励性话语让许多学生愈渐乐于接受“更多教育”,以增加竞争资本和就业选择机会。但“进步强制”逻辑的裹挟也在高等教育领域滋生了“更多教育”的隐忧:占有“更多”...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稀缺”的时代已经过去,“进步强制”的激励性话语让许多学生愈渐乐于接受“更多教育”,以增加竞争资本和就业选择机会。但“进步强制”逻辑的裹挟也在高等教育领域滋生了“更多教育”的隐忧:占有“更多”成为一般性诉求,使学生被占有“更多”的导向支配;学生的行动被进步和优绩话语钳制,“进步”的意义逐渐窄化;文凭的工具性价值愈加凸显,遮蔽高等教育的多重价值与使命。纾解此困境,首先要彰显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的职能,使其能辨别“更多”导向的误用;其次反思“进步”意义的模糊化和狭窄化,对进步“话语”的束缚进行理性思考;最后澄明文凭的功能性意义和限度,从“工具”捆绑中抽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更多教育 进步强制 文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9年以来我国城乡教育关系的历史演进与时代使命——兼论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逻辑
17
作者 周晔 董慧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4,共8页
1949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我国城乡教育关系经历了“统一无别——二元分割——统筹发展——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的历史演进。城乡教育关系的历史演进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 1949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我国城乡教育关系经历了“统一无别——二元分割——统筹发展——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的历史演进。城乡教育关系的历史演进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根本保证,遵循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逻辑主线,彰显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城乡教育关系发展需要构建全面融合发展的新型城乡教育关系,实现城乡教育融合与乡村振兴内嵌共生,注重以人为本的城乡教育空间身份体验,深化县域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改革的时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教育关系 制度安排 历史演进 城乡教育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制作”到“行动”:教育探究本性的遮蔽与敞明
18
作者 李江楠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6-156,160,共12页
从生活的立场出发,探究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之一。教育是在不确定的生活中通过不断地探究来实现促进人的实质性发展的。长期以来,教育实践领域受到制作模式的侵蚀,教育的探究本性被严重遮蔽,表现为功利化的教育目标违背教育的本真追求、... 从生活的立场出发,探究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之一。教育是在不确定的生活中通过不断地探究来实现促进人的实质性发展的。长期以来,教育实践领域受到制作模式的侵蚀,教育的探究本性被严重遮蔽,表现为功利化的教育目标违背教育的本真追求、绝对化的教育内容抹杀教育的生命色彩、模式化的教育过程消解教育的人文气度、产品化的教育结果侵蚀教育的主体意蕴。行动是对疑难情境的积极应对,具有内在的探究品格。为了彰显教育的探究本性,需要关注教育的行动性,通过面向完整的生活世界,促进主体间的沟通交往;置身意向的教育实践,关注个体的个性化知识;发挥行动跨界载体的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立足中国教育实践变革,推动教育理论创新以助推教育回归原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作 行动 探究本性 教育原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视野下教学理念的五重转向
19
作者 熊华军 耿笠博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36,共4页
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需实现教学理念的系统性转向。在目的论层面由资格化、社会化主导转向主体化引领;主体论层面突破主客二元框架,转向他者性伦理;认识论层面超越师生中心模式,走向世界中心;方法论层面由效... 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需实现教学理念的系统性转向。在目的论层面由资格化、社会化主导转向主体化引领;主体论层面突破主客二元框架,转向他者性伦理;认识论层面超越师生中心模式,走向世界中心;方法论层面由效能、建构转向生成导向;价值论层面从程序民主转向他者民主。教学理念的五重转向面向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深度协同,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关怀的“完整的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教学理念 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复科学教育思想探微 被引量:2
20
作者 牛金成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共4页
严复不仅是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严复科学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严复先进的科学观与教育观分析入手,基于严复的"增广知识"、"开瀹心灵"的科学教育之功能,分析了严... 严复不仅是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严复科学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严复先进的科学观与教育观分析入手,基于严复的"增广知识"、"开瀹心灵"的科学教育之功能,分析了严复的以"物理科学"为主的科学教育内容,以科学的思维、学习与教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教育方法和"尚实"科学精神培养等方面的科学教育思想,揭示了严复教育思想对当前的科学教育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