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杨玲 樊召锋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3-196,共4页
当代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环境心理学取得较快发展。文化在环境心理学中解释人类行为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环境心理学的关注。已有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环境认知和环境应用方面。环境心理学的进一步发... 当代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环境心理学取得较快发展。文化在环境心理学中解释人类行为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环境心理学的关注。已有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环境认知和环境应用方面。环境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为建构绿色心理学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心理学 文化 研究新进展 绿色心理学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语义系统的重构及其认知策略
2
作者 周爱保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2011年第B06期96-97,共2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颁布)序言中规定.“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颁布)序言中规定.“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认知策略 语义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多民族国家 重构 地方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污名研究述评 被引量:15
3
作者 杨玲 朱雅雯 李建升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63,共5页
艾滋病污名是影响艾滋病预防、治疗及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文章从艾滋病污名的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及干预措施等几个方面,回顾了国外近20几年来研究者关于艾滋病污名的研究脉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有待研究的五个问题。
关键词 艾滋病污名 社会控制理论 谴责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认同共存下集体自我的趋向 被引量:5
4
作者 周爱保 李琼 +3 位作者 史战 刘沛汝 吴慧芬 张鹏英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1年第2期160-165,共6页
采用新的研究范式,探讨长期认同和短期认同同时存在条件下的社会认同与群体参照效应,并通过二者的比较来考察两种认同共存下集体自我的趋向。结果表明:在社会身份长期认同和短期认同同时存在的条件下,社会认同与群体参照效应的变化一致... 采用新的研究范式,探讨长期认同和短期认同同时存在条件下的社会认同与群体参照效应,并通过二者的比较来考察两种认同共存下集体自我的趋向。结果表明:在社会身份长期认同和短期认同同时存在的条件下,社会认同与群体参照效应的变化一致,均没有向内群体取向;集体自我对共存的两种认同条件均有趋向;同时验证了文化背景对个体集体自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自我 社会认同 群体参照效应 长期认同 短期认同 取向 趋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参照效应的验证 被引量:7
5
作者 周爱保 李琼 +3 位作者 史战 刘沛汝 张鹏英 吴慧芬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2年第1期91-96,共6页
该研究全面考虑各种参照条件,选取三个参照群体(家庭、学校、性别),在中国被试身上验证群体参照效应。结果表明:以家庭、学校、性别为参照群体在中国被试身上验证了群体参照效应的存在,而且不同群体群体参照效应的程度不同;同时与选取... 该研究全面考虑各种参照条件,选取三个参照群体(家庭、学校、性别),在中国被试身上验证群体参照效应。结果表明:以家庭、学校、性别为参照群体在中国被试身上验证了群体参照效应的存在,而且不同群体群体参照效应的程度不同;同时与选取西方被试研究的比较中得出群体参照效应既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也存在跨文化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参照效应 家庭 学校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意识研究新进展:无意识思维理论述评 被引量:11
6
作者 庞捷敏 原献学 李建升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12,共5页
无意识思维理论(UTT)是近期对无意识思维研究的最新成果。该文主要从无意识思维原理、容量原理、自下而上对自上而下加工原理、权重原理、规则原理、聚合对发散原理等6个方面对UTT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简评了UTT的理论特点及存... 无意识思维理论(UTT)是近期对无意识思维研究的最新成果。该文主要从无意识思维原理、容量原理、自下而上对自上而下加工原理、权重原理、规则原理、聚合对发散原理等6个方面对UTT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简评了UTT的理论特点及存在问题,并进一步从信息编码、目标和无意识思维加工机制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识思维 意识思维 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探析:“优于常人”效应和“差于常人”效应 被引量:16
7
作者 周爱保 赵鑫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2-76,共5页
近几年来,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现象越来越多的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该文主要介绍了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现象:"优于常人"效应和"差于常人"效应。并对其理论依据、测量方法以及研究的理论意义分... 近几年来,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现象越来越多的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该文主要介绍了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现象:"优于常人"效应和"差于常人"效应。并对其理论依据、测量方法以及研究的理论意义分别进行了介绍。最后,在对以往研究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比较 认知偏差 “优于常人”效应 “差于常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生内疚与羞耻差异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杨玲 樊召锋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85-489,共5页
目的:探讨中学生内疚与羞耻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内疚事件与羞耻事件问卷对10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同时对24名做深度访谈。结果:(1)中学生自我报告内疚事件中体验的内疚程度大于羞耻程度(6.0±1.2/5.0±1.7,P<0.001),羞耻事... 目的:探讨中学生内疚与羞耻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内疚事件与羞耻事件问卷对10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同时对24名做深度访谈。结果:(1)中学生自我报告内疚事件中体验的内疚程度大于羞耻程度(6.0±1.2/5.0±1.7,P<0.001),羞耻事件中内疚程度小于羞耻程度(5.1±1.9/5.7±1.4.P<0.001);内疚在内疚事件里的评价高于在羞耻事件里的评价(6.0±1.2/5.1±1.9,P<0.001),羞耻在羞耻事件里的评价高于在内疚事件里的评价(5.0±1.7/5.7±1.4,P<0.001);(2)在内疚事件中,除初一年级外,其余各年级体验到的内疚程度均高于羞耻程度(如,初二5.8±1.4/5.1±1.6,P<0.001);在羞耻事件中,除初一和初二年级外,其余各年级体验到的内疚程度均低于羞耻程度(如,初三4.7±2.0/5.6±1.3,P<0.001);(3)内疚事件和羞耻事件在发生场合、伤害对象、后悔与面子方面的发生频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如,内疚事件主要发生于私人化场合314(64.3%),羞耻事件主要发生于公开化场合329 (65.9%)(x^2=181.504,P<0.001);(4)中学生在内疚事件上的归因得分大于在羞耻事件上的归因得分(5.2±1.6/3.8±1.8,P=0.001)。结论:中学生内疚和羞耻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存在一个由相同到分化的关键期,大致在初三年级;"公开化和私人化"假设以及"伤害自我与伤害他人"假设同样适合于中国中学生群体;存在"后悔与面子"假设;个体对内疚事件更倾向于内归因,对羞耻事件更倾向于外归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疚 羞耻 中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度自信的研究展望 被引量:7
9
作者 周爱保 赵鑫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2009年第3期236-240,共5页
过度自信是个体高估自身判断精确度的一种认知偏差。过高估计和过高定位作为过度自信的两种主要类型被认为是个体在评价其绝对能力和相对能力时的表现。一般认为信息加工的偏差与判断误差的无偏性是造成过高估计的主要原因。自我提升动... 过度自信是个体高估自身判断精确度的一种认知偏差。过高估计和过高定位作为过度自信的两种主要类型被认为是个体在评价其绝对能力和相对能力时的表现。一般认为信息加工的偏差与判断误差的无偏性是造成过高估计的主要原因。自我提升动机、权重差异与信息的差异被认为是产生过高定位的原因。但是过度自信的这两种类型却在不同难度的任务中出现了分离现象。最近,研究者提出了贝叶斯过度自信,用贝叶斯推理对不同任务中二者的分离进行了整合。过度自信产生的原因和内在心理机制、过度自信对决策的影响以及过度自信中的个体差异研究将会成为该领域日后研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度自信 过高估计 过高定位 “简单-困难”效应 贝叶斯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读女学生人格特点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马海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9-119,共1页
随着少女犯罪比率的上升,工读学校女生比率也在逐年增加,她们大都在12~17岁之间,大多数青少年罪犯是从这个年龄段开始的,很多行为障碍的学生可能开始时间更早,但是在这一年龄段内表现最为明显[1].本研究比较了女中学生和工读女学生人... 随着少女犯罪比率的上升,工读学校女生比率也在逐年增加,她们大都在12~17岁之间,大多数青少年罪犯是从这个年龄段开始的,很多行为障碍的学生可能开始时间更早,但是在这一年龄段内表现最为明显[1].本研究比较了女中学生和工读女学生人格特点,希望从人格发展角度考查犯罪或行为障碍,为预防和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读女学生 人格特点 研究 预防 犯罪 行为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11
作者 袁利平 戴妍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5年第01X期52-53,共2页
建构主义是一种全新的体现时代精神的认知理论。站在新世纪的大门口,回首既往的教育历程,展望新千年的基础教育改革,我们发现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基础教育改革 建构主义理论 认知理论 时代精神 教育历程 新千年 知识观 教学观 学习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