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3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学生公寓绿色声环境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师玮 孙殿超 +2 位作者 张小龙 李伟斌 史龙翔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962-2965,共4页
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现场监测的方法,从主、客观2个方面对学生公寓声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兰天公寓大部分区域噪声超标。在此基础上对噪声超标的原因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绿色"为核... 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现场监测的方法,从主、客观2个方面对学生公寓声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兰天公寓大部分区域噪声超标。在此基础上对噪声超标的原因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绿色"为核心制定了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公寓 绿色 声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师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学术性与师范性融合发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圣杰 车存伟 张明军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52-55,共4页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学术性与师范性融合发展符合高水平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需求。目前,课程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融合改革仍面临着诸多难点。本文以西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学术性与师范性融合发展符合高水平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需求。目前,课程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融合改革仍面临着诸多难点。本文以西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例,介绍了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阐述了强化学术性与师范性融合的自然地理学课程内容设计思路,并通过作业设计和期末考试设计梳理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 师范教育 课程内容 过程性评价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技术环境下民族师范生人文地理学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地研究
3
作者 石惠春 汪威 +1 位作者 杨晓峰 卢双鹏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2-75,79,共5页
本文针对当前大学民族师范本科生人文地理教学中的特点,提出通过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和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全文重点论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民族师... 本文针对当前大学民族师范本科生人文地理教学中的特点,提出通过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和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全文重点论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民族师范本科学生学习的适应性、研究性学习的实地研究特征和意义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民族师范本科生人文地理学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地研究方案、步骤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地理学 研究性学习 民族师范本科生 实地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的兰州市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4
作者 李霞 刘小慧 +3 位作者 马瑞 魏伟 祁发中 侯亚茸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230,共9页
【目的】研究河谷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生态环境质量的可视化表达提供方法支撑。【方法】在RSEI的基础上引入PM2.5作为大气环境指标,提出了适用于河谷型城市的改进型遥感生态环境指数模型IRSEI。基于熵权法和指标和法计算IRSEI指数... 【目的】研究河谷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生态环境质量的可视化表达提供方法支撑。【方法】在RSEI的基础上引入PM2.5作为大气环境指标,提出了适用于河谷型城市的改进型遥感生态环境指数模型IRSEI。基于熵权法和指标和法计算IRSEI指数,使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因子探测,分析了兰州市主城区2012~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与驱动因素。【结果】2012~2022年夏季和冬季生态环境质量分布格局相似,大部分地区的IRSEI指数等级为“中等”和“良好”,这说明10 a间研究区生态环境整体向好发展。2012~2022年冬季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面积呈减小趋势,夏季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面积明显低于冬季。土地利用类型、GDP、人口密度、高程和气温成为影响研究区IRSEI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使用IRSEI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兰州市主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2012~2022年兰州市主城区生态环境出现逐渐向好的趋势,2010年以来兰州市持续实施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等措施,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河谷型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 IRSEI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 被引量:14
5
作者 董建红 张志斌 +1 位作者 刘奔腾 张新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5-526,共12页
基于土地“三生”功能视角,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2000—2020年西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且综合运用热点分析工具、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特征与分异机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三生”空间地域分异... 基于土地“三生”功能视角,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2000—2020年西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且综合运用热点分析工具、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特征与分异机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三生”空间地域分异显著;“三生”空间结构演化呈生产、生活空间增加,生态空间缩减的变化趋势。(2)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2000年的0.22720升至2010年的0.22724后降至2020年的0.22699,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保持相对稳定。(3)生态环境质量空间上呈“东南较高、西北次之,中部较低”的格局特征,生态环境质量格局演化的冷、热点区主要聚集于东南和西北部,与区域内人口、产业的空间分布具有趋同性。(4)生态用地结构、归一化植被指数和人类活动是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自然因子内部以及自然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的交互协同作用共同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质量 空间分异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气候时空相对变化对植被的影响——以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乔鹏飞 李传华 +2 位作者 钟诗瑶 朱鸿娟 苗沛东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5-1117,共13页
本文提出使用饱和水汽压差(VPD)的正序排序(VPDr)为气候时空相对变化指标,以VPD、二氧化碳质量浓度(CO_(2))和年降水量(Pre)为气候变化指标,基于岭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定量估算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VPDr、VPD、CO_(2)和Pre对植被指... 本文提出使用饱和水汽压差(VPD)的正序排序(VPDr)为气候时空相对变化指标,以VPD、二氧化碳质量浓度(CO_(2))和年降水量(Pre)为气候变化指标,基于岭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定量估算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VPDr、VPD、CO_(2)和Pre对植被指数NIRv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VPD建立的气候时空相对变化指标VPDr具有可行性,能定量估算其对植被的影响,通过对特定区域的分析,证明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气候时空相对变化对植被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大于VPD本身。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干的速率大于变湿的速率,整体气候相对变干,对植被产生负影响。大部分区域VPDr的上升表明气候相对变干,抑制植被生长,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侧、天山山脉和内蒙古高原中段等区域,VPDr下降的区域表明气候环境保持稳定或相对变湿,气候适宜性增强,促进植被生长,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和呼伦贝尔高原−大兴安岭北部等区域。该地区植被呈增长趋势,这主要是CO_(2)的施肥效应和降水增加导致。该研究创新性的提出了气候时空相对变化的定量指标,并定量估算了气候时空相对变化对植被的影响,拓宽了气候变化对植被影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该研究表明即使在气候较稳定的地区,气候也会在时空上有相对变化,植被同样受到气候时空相对变化的影响,且与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差异很大,所有地区应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时空相对变化 VPD NIRv 岭回归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SDGs的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徐冰鑫 王鹏龙 +3 位作者 王勤花 王宝 高峰 赵雪雁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0,共10页
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之重要支撑,亦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核心内容。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判断人居环境的发展阶段、发展质量和发展程度,是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迫... 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之重要支撑,亦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核心内容。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判断人居环境的发展阶段、发展质量和发展程度,是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梳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演变,分析全球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科研产出,阐述了国内外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评价指标体系、地球大数据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趋势、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协同与权衡关系以及基于SDGs的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地方化实施和监测评估等方面的进展,构建了面向SDGs的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了未来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进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 文献计量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湘西古夷平面发育及古环境演化研究
8
作者 杨涛 张晶 +1 位作者 辛存林 吴亮君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5-256,共12页
湖南湘西地区断裂和褶皱构造较发育,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大面积断块抬升与大规模的剥蚀夷平作用,发育形成了两级夷平面,十分有利于夷平面演化的研究。笔者在对湘西地区若干岩溶红色风化壳剖面进行了广泛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 湖南湘西地区断裂和褶皱构造较发育,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大面积断块抬升与大规模的剥蚀夷平作用,发育形成了两级夷平面,十分有利于夷平面演化的研究。笔者在对湘西地区若干岩溶红色风化壳剖面进行了广泛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湘西州两个典型剖面进行了古风化壳粒度、磁化率和孢粉的综合研究,从地貌学、表生地球化学和土壤学、孢粉学的角度探讨湘西地区岩溶风化壳的形成时代与夷平面演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夷平面发育时期应该在中更新世至中新世阶段,在进入古近纪后,总体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贾坝剖面沉积环境相对于洛塔剖面略微干燥或凉润,夷平作用较发育,沉积时期虽有明显的气候波动变化,但两个剖面沉积环境整体湿润,期间伴随的干燥波动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 孢粉 粒度 磁化率 湘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耦合机理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胜武 石培基 金淑婷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0-115,共6页
水资源是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约束条件,城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和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均是影响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剖析了城镇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的耦合机... 水资源是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约束条件,城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和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均是影响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剖析了城镇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的耦合机理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耦合作用强度,阐述了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转移下的城镇发展演变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水资源环境 耦合机理 内陆河流域 西北地区 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全新世早期植被与环境演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艳 巨天珍 +1 位作者 陈发虎 张家武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6期1059-1069,共11页
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终闾湖泊边缘三角城剖面湖相沉积物 (1 0 .0 - 6 .3 ka.B.P.)高分辨率 (每样平均 40~ 5 0 a左右 )孢粉分析揭示该流域全新世早期植被与气候环境变化过程是 :全新世初期 (1 0 - 9.8ka.B.P.) ,温度、湿度开始上升 ,... 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终闾湖泊边缘三角城剖面湖相沉积物 (1 0 .0 - 6 .3 ka.B.P.)高分辨率 (每样平均 40~ 5 0 a左右 )孢粉分析揭示该流域全新世早期植被与气候环境变化过程是 :全新世初期 (1 0 - 9.8ka.B.P.) ,温度、湿度开始上升 ,山上针叶林发育 ,该期持续较短时间后 ,温度、湿度下降 (9.8- 9.2 ka.B.P.) ,山上森林萎缩 ,山下荒漠范围扩大 ;此后是一个持续时间较长、波动的温度、湿度上升、植被发育状况逐步好转的过程 (9.2 - 7.75 ka.B.P.) ;随后又是短暂的气候冷干、植被恶化阶段 (7.75 - 7.2 5 ka.B.P.)和一个相对持续时间较长 ,植被发育较好的暖湿期 (7.2 5 - 6 .3 ka.B.P.)。石羊河流域全新世早期气候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 ,每个相对暖湿期和冷干期中都有多个次一级的冷干、暖湿波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孢粉记录 植被变化 早全新世 石羊河流域 西北干旱区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社会经济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松林 白芳铭 +4 位作者 田侠 房妮 张正勇 俱国鹏 李莉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4-27,共4页
本文初步探讨了西部开发大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高校大学生婚育意愿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为该地区人口规划、教育、就业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参考。研究发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高校扩招造成的就业困难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生育意愿,... 本文初步探讨了西部开发大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高校大学生婚育意愿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为该地区人口规划、教育、就业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参考。研究发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高校扩招造成的就业困难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生育意愿,而社会婚育理念进步反映到大学生生育理念中;大学生对期望子女重学历、更重能力的背后是革新的人才观念在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大学生 生育意愿 社会经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地理学专业冰冻圈科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圣杰 张明军 窦挺峰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10,共4页
"冰冻圈科学"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专业普及课程,在高等院校地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中逐渐开展起来。本文从课程设置背景、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分析了该课程的基本教学问题,将当前的教学模式总结为前沿科学家团队模... "冰冻圈科学"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专业普及课程,在高等院校地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中逐渐开展起来。本文从课程设置背景、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分析了该课程的基本教学问题,将当前的教学模式总结为前沿科学家团队模式、传统专业必修或选修课模式以及网络远程教学模式,并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即冰冻圈科学与已有课程的联系、从冰川学到冰冻圈科学的延伸以及实验与实践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圈科学 地理 本科 研究生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探究式案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袁健萍 张勃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61-62,共2页
普遍的环境问题已经受到国际国内不同领域的高度关注。环保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为此,中学地理教学理应肩负起这个具有时代责任感的环境教育工作。使中学地理课程在环境教育中承担主渠道作用。同时,中学地理课程改革不仅注重增加环境教... 普遍的环境问题已经受到国际国内不同领域的高度关注。环保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为此,中学地理教学理应肩负起这个具有时代责任感的环境教育工作。使中学地理课程在环境教育中承担主渠道作用。同时,中学地理课程改革不仅注重增加环境教育环节,还特别要求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本文旨在以地理课程为载体。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手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以树立他们爱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理解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复杂性和批判性问题的技能,以新的环境伦理和价值观来改变行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课程改革 环境教育 探究式 中学 青少年学生 案例 环境问题 环保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开发利用我国西北地区地理信息资源的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常红 黄玉花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4-106,共3页
我国西北地区资源丰富,土地辽阔,但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迎接信息社会与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西北地区的发展和建设更趋合理化和科学化,在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明确以下思路:1.加速西北地区环境... 我国西北地区资源丰富,土地辽阔,但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迎接信息社会与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西北地区的发展和建设更趋合理化和科学化,在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明确以下思路:1.加速西北地区环境、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2.利用遥感技术作为获取高效、稳定、准确的数据源的有力手段;3.促进信息资源网络化,实现西北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4.开发西北绿洲信息资源,促进绿洲生态系统良性循环;5.开发、利用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6.协调开发各类信息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地理信息资源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岩溶高原边缘夷平面沉积特征及古气候环境——以湘西洛塔及贾坝剖面为例
15
作者 吴亮君 王璞珺 +5 位作者 张晶 辛存林 容悦冰 陈伟海 张远海 黄超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9-271,共33页
文章对云贵高原边缘洛塔期(洛塔剖面)和召市期(贾坝剖面)夷平面风化壳进行粒度、磁化率、孢粉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其沉积特征及古气候响应。结果显示:洛塔剖面和贾坝剖面风化壳都以黏土和不等粒砂为主,但洛塔剖面岩性和粒度变化比较明显,... 文章对云贵高原边缘洛塔期(洛塔剖面)和召市期(贾坝剖面)夷平面风化壳进行粒度、磁化率、孢粉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其沉积特征及古气候响应。结果显示:洛塔剖面和贾坝剖面风化壳都以黏土和不等粒砂为主,但洛塔剖面岩性和粒度变化比较明显,为杂色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黏土互层,夹一层砂砾石;贾坝剖面岩性和粒度相对稳定,主要为粉砂黏土。洛塔剖面Mz、Md、SC/D值以及磁化率值整体较高,但变化幅度小且快,贾坝剖面Mz、Md、SC/D值以及磁化率值相对波动较大,由此推断两条剖面所揭示的沉积环境都整体湿润,但贾坝剖面显示出小的干燥波动,即洛塔期夷平面风化壳沉积时期气候为温暖湿润型,召市期夷平面风化壳沉积时期气候为温凉干燥型,这与孢粉中大量水龙骨属(Polypodium)、松属(Pinus)指代的气候意义相同。对比孢粉组合及前人资料,推测洛塔剖面风化壳可能为新近纪早期开始形成,该夷平面可能形成于中新世,而贾坝剖面可能形成于第四纪早期,该夷平面可能形成于更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 夷平面 古气候 粒度 磁化率 孢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青土湖地区不同类型沙丘的表沙理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16
作者 潘美慧 李娜 +3 位作者 龚逸夫 陈晴 赵慧敏 王金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80,共12页
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理化特征在揭示风沙的来源、沉积过程、风化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野外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分析了甘肃青土湖地区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青土湖地区沙丘表层沉积... 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理化特征在揭示风沙的来源、沉积过程、风化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野外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分析了甘肃青土湖地区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青土湖地区沙丘表层沉积物以细砂为优势粒级,平均含量达72.08%,其次为极细砂,黏粒成分很少。频率分布曲线为单峰分布,概率累积曲线表现为三段式,反映出沉积环境较为稳定。(2)研究区沙丘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以SiO2为主,平均含量为76.40%,其次为Al2O3和CaO,平均含量分别为5.05%、3.74%。微量元素以Cr、Mn、Co、Sr、Ba、Ti、Ce和P为主,平均含量均>100 mg/L。(3)Y、Zr和Y/Zr、Rb/Zr双变量图、A-CNK-FM图解表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为其沙源。风沙搬运过程中的磨蚀、风选作用是研究区富集Fe、Mg元素的主要原因。此外,下伏湖相沉积物就地起砂,石羊河冲积物也为其提供了部分沙物质。(4)A-CN-K和A-CNK-FM三角模式图表明研究区风化程度较弱,处于初期脱Na、Ca阶段。在沙丘固定过程中成土作用增强但淋溶作用减小,这是由于植被的影响导致半固定、固定沙丘Na、Ca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 粒度特征 地球化学元素 风成沉积 风化作用 青土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湖东地区近32 ka BP以来风沙沉积的粒度端元特征及环境意义
17
作者 胡梦珺 许澳康 +1 位作者 孙文丽 庄静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7-496,共10页
青海湖湖东地区出露典型的风成沉积,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为古气候环境的重建提供了良好研究窗口。本文选取湖东地区厚度10 m的风成砂-砂质古土壤剖面为对象,运用端元分析模型对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的粒级组分... 青海湖湖东地区出露典型的风成沉积,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为古气候环境的重建提供了良好研究窗口。本文选取湖东地区厚度10 m的风成砂-砂质古土壤剖面为对象,运用端元分析模型对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的粒级组分,进一步结合粒度组分、磁化率指标,阐释各端元指示的环境意义以及近32 ka BP以来青海湖湖东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大水塘剖面粒度组成以砂粒物质为主,粉砂次之,黏粒最少。剖面的沉积物粒度组分可分解为3个端元:EM1是受冬季风影响的敏感粒径,指示冬季风的强弱变化;EM2指示的是区域环境受风沙作用的强弱,与EM1指示相反,但共同反映冬季风的强弱;EM3指示受区域性低空风系的影响,以尘暴的形式搬运沉积。青海湖湖东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1)末次冰期间冰阶阶段(32~23.2 ka BP),气候整体较湿润,风沙活动较弱;(2)末次冰期冰盛期阶段(23.2~15.8 ka BP),气候冷偏干,风沙活动增强;(3)末次冰期冰消期阶段(15.8~9.5 ka BP),气候仍以冷偏干为主,冷暖波动,但存在小幅度升温;(4)全新世阶段(9.5 ka BP以来),早期转暖、中期最暖、晚期转凉,气候波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元分析 风成砂 环境演变 青海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改革路径初探 被引量:5
18
作者 白静 马利邦 +1 位作者 王祥 张学斌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13,共5页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实践课程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实现“五育并举”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西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分析当前实践课程思政改革的瓶颈,结合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分...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实践课程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实现“五育并举”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西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分析当前实践课程思政改革的瓶颈,结合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分别从“培养体系+思政、实践项目+思政、教学环节+思政、教学方法+思政、考核评价+思政及师资队伍+思政”六个方面,探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改革路径,实现“政—教—学—做—研—赛”协同发展的育人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教育 实践课程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六位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住自选择视角下城市建成环境对通勤模式选择的影响——以兰州市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郭燕 张志斌 +2 位作者 陈龙 马晓敏 赵学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7-318,共12页
交通方式选择研究对于城市高效、可持续和安全的交通规划至关重要。以兰州市主城区为例,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采用调查问卷数据、路网数据、POI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居住自选择效应影响下非随机异质性的建成环境对通勤模式选择的影... 交通方式选择研究对于城市高效、可持续和安全的交通规划至关重要。以兰州市主城区为例,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采用调查问卷数据、路网数据、POI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居住自选择效应影响下非随机异质性的建成环境对通勤模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1)居民根据自身社会经济属性及态度偏好选择不同建成环境特征的住宅小区,继而形成特定的通勤模式,说明居住自选择存在偏好异质性,居住自选择效应存在。(2)在规避居住自选择效应后,建成环境依然对通勤模式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讲,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及停车位数量直接影响通勤模式选择,路网密度、公交站点可达性、地铁站点可达性及停车位数量通过中介变量通勤距离与小汽车拥有间接影响通勤模式选择。(3)高人口密度、密路网与高可达性的建成环境通过提高道路网络的连通性、步行与公共交通的连接性进一步推动积极通勤模式与公共交通通勤模式选择,引导居民向积极通勤模式为主导的出行结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通勤模式 居住自选择 结构方程模型 兰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空间”视角下西北地区城市群内部网络空间结构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4
20
作者 郭倩倩 张志斌 +1 位作者 马晓敏 陈龙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9,共11页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从交通、经济、人口等多要素流视角分析西北地区城市群网络的层级结构、联系格局与子群特征,借助二次指派程序回归分析方法剖析多元网络结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网络中心性地区差异显著,且重心...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从交通、经济、人口等多要素流视角分析西北地区城市群网络的层级结构、联系格局与子群特征,借助二次指派程序回归分析方法剖析多元网络结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网络中心性地区差异显著,且重心位于东翼.交通网络差异相对较小,呈单中心结构,经济网络规模分布最为集中,呈双中心结构,人口网络规模分布相对分散,呈多中心结构;城市联系表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网络格局,且等级性显著.交通网络呈带状组团结构,经济网络呈中心辐射状结构,人口网络呈以省会为主的蜂房状多中心结构;网络内部均存在小团体.交通网络子群构成与联系凸显干线的串联带动作用,经济网络择优链接效应明显,人口网络受行政区划约束;地理邻近、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是产生网络共性的主要因素,企业成长、产业结构和社会服务是网络差异性的主要贡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要素流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结构 驱动机制 西北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