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生活的伦理困境——基于康德哲学的网络生活伦理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金元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5-90,共6页
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人们的网络生活带来了亟需解决的伦理困境。这种困境虽然伴随着科学知识与技术的进步而出现,但科学知识与技术并不是道德困境出现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自由意愿所促使的新行为之间引起的相互... 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人们的网络生活带来了亟需解决的伦理困境。这种困境虽然伴随着科学知识与技术的进步而出现,但科学知识与技术并不是道德困境出现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自由意愿所促使的新行为之间引起的相互冲突,在于人们对自身的行为所造成的影响缺少内心的反思。因此,解决网络生活的伦理困境,一方面,需要继续返回到技术层面规范人们的网络生活行为,另一方面,需要引导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将自己的行为朝向共同的好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技术 网络生活 伦理困境 康德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公民身份的认同问题探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马俊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1期25-30,共6页
文化公民身份问题是一种试图通过建立沟通性社会而设置的论题,它通过解构文化中存在的主体与客体建构的中心—边缘结构,消解二元结构所产生的不平等文化对人们生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通过纳入"他者"视角,从文化的主体间性形成... 文化公民身份问题是一种试图通过建立沟通性社会而设置的论题,它通过解构文化中存在的主体与客体建构的中心—边缘结构,消解二元结构所产生的不平等文化对人们生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通过纳入"他者"视角,从文化的主体间性形成的平等关系,寻找认同和承认的政治空间,从而重塑新型共同体。审视文化公民身份认同在社会转型时期发挥的作用,为公民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呈现一种新的转机和希望,并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遭遇的环境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粮食短缺和核危机等难题指明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公民身份 身份 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仁政说的正己去治化基质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美宏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5-138,共4页
从理论内涵上讲,"仁政"不等于"仁治"。孟子的"仁政"说缘起于孔子关于"仁"的论说,其根本精神不在于构建长效性的"统治术",而只是宣示一种以"修身正己"为契机,构筑美好生活... 从理论内涵上讲,"仁政"不等于"仁治"。孟子的"仁政"说缘起于孔子关于"仁"的论说,其根本精神不在于构建长效性的"统治术",而只是宣示一种以"修身正己"为契机,构筑美好生活的"内省功夫"。"政"在经验生活中的达致具体展现在"仁"的伦理向度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仁政"说所固有的伦理基质和去治化性格。基于"政"和"治"分殊的论域,也可把孟子"仁政"说看做是一种主张"向爱还原"的学说,其本旨在于重塑人对人的关爱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仁政 正己 去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史视域中的话语表达与写作技艺 被引量:2
4
作者 马俊峰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23,共5页
从思想史角度出发,立足文本开显的意义,与阅读主体理解和把握的意义一致性问题,展开话语表达如何才能真正表达作者真实意图,以及如何才能洞察文本所显现的真理所在,阐述把握文本写作技艺才是唯一路径,在哲学、科学、修辞学语境中论述表... 从思想史角度出发,立足文本开显的意义,与阅读主体理解和把握的意义一致性问题,展开话语表达如何才能真正表达作者真实意图,以及如何才能洞察文本所显现的真理所在,阐述把握文本写作技艺才是唯一路径,在哲学、科学、修辞学语境中论述表达与技艺的关系,从而凸显思想史对深化理解哲学与政治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史 语言表达 写作技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孟论人的两个视域及其内在困难
5
作者 张美宏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5-59,共5页
在孔孟的哲学思想中,"人是什么"不仅取决于人之为人的应然规定,更取决于人之为物的本然基质。以人禽之别为依托可以明确人应然的伦序本质,进而促成人对人化存在的自觉。在本然层面,通过对天人之辨的哲学思考,人作为万物之一... 在孔孟的哲学思想中,"人是什么"不仅取决于人之为人的应然规定,更取决于人之为物的本然基质。以人禽之别为依托可以明确人应然的伦序本质,进而促成人对人化存在的自觉。在本然层面,通过对天人之辨的哲学思考,人作为万物之一分子被归置于天命的宰制之列,以致卷入流行不已的命运大流。基于"死生有命"的必然趋向,"则天"与"事天"分别成为人谋划其在世意义的两种可能形式。前者("则天")以对天命基质的理性自觉为契机召唤着人生在世的积极作为,后者("事天")则以性天统一为基点指引着本己人性由潜在向现实的转化。较之于应然层面的思考而言,孔孟对人在本然层面的阐发(尤其是孟子的"性善"说)表现出明显的泛道德思辨倾向,由此滋生出其在理解上的内在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孟 人化存在 天人之辨 在世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生活世界与公民身份认同
6
作者 马俊峰 《哲学分析》 2015年第3期26-36,共11页
人类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活动和改变着一切,并且从不同的视域来解释和理解自身的这种活动。可以说,生活世界的政治是人创造的,它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公民身份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理念展现出来,使得生活世界与公民身份的关系紧密相... 人类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活动和改变着一切,并且从不同的视域来解释和理解自身的这种活动。可以说,生活世界的政治是人创造的,它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公民身份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理念展现出来,使得生活世界与公民身份的关系紧密相关起来,古代的、中世纪的、现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状况,这就使得公民身份的认同旨趣产生差异,通过论证和说明认同产生的困惑、焦虑和危机的缘由,指明和阐释克服这种公民身份危机的途径,重新为现代公民确立一种美好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共同体 公民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 被引量:5
7
作者 朱海斌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25,共9页
关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在研究者中存在着争论。相对于得到更多关注的以总体化与形式化的区分为进路,文章借助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提出的"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问题来澄清海德格尔的此一方法。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 关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在研究者中存在着争论。相对于得到更多关注的以总体化与形式化的区分为进路,文章借助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提出的"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问题来澄清海德格尔的此一方法。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虽然源于胡塞尔,但这种方法在两个方面突破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首先,通过形式显示,海德格尔将探究的视角伸展至前理论的生活领域;其次,通过"时机化意义"维度的提出,更加深化了意向行为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形式显示 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 时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如何“信任”人--算法信任视域下智能风控正义的审思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雁华 杜海涛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46,135,共8页
现代人工智能的“可信任”研究通常关注的是人对智能算法的信任问题。但在风控领域逐渐转向AI“合理怀疑”能力的要求中,算法对人的“信任”也已成为人工智能伦理的重要问题。风险防控本身就是如何信任一个人的问题。在现代未来学思维下... 现代人工智能的“可信任”研究通常关注的是人对智能算法的信任问题。但在风控领域逐渐转向AI“合理怀疑”能力的要求中,算法对人的“信任”也已成为人工智能伦理的重要问题。风险防控本身就是如何信任一个人的问题。在现代未来学思维下,人把对信任与怀疑的规划都交付给技术,以降低风险率。人工智能风控技术以数据和算法作为信任人的方式,这是智能时代“后人类”的一个必然的社会深度脱域特征。因而,人工智能风控相对于其他智能技术需得到独特的哲学关注。但是这种算法信任主导下的风险防控,必然面对正义性的考量。在人工智能物逐渐被作为一种能动主体的情境下,实现其在风控场景中对人的“合理怀疑”也成为智能风控的基本伦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技术 智能风控 技术正义 算法信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