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7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伸·建构·承载:地理批评中的文学空间与现实空间 被引量:1
1
作者 韩伟 吴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50,共9页
贝尔唐·韦斯特法尔(Bertrand Westphal)作为当代西方地理批评理论体系的创始者,他所提出的地理批评作为空间研究的一种新的动态批评理论,不仅使文学与地理学的联结成为事实,拓展了文学空间研究的新方式,为现实空间的重新建构提供... 贝尔唐·韦斯特法尔(Bertrand Westphal)作为当代西方地理批评理论体系的创始者,他所提出的地理批评作为空间研究的一种新的动态批评理论,不仅使文学与地理学的联结成为事实,拓展了文学空间研究的新方式,为现实空间的重新建构提供了可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后现代语境下空间的裂变与重组所造成的现代性危机,在以地方为研究对象的过程中产生出关于地方的新景观,完成了作为主体的“地方”在地理空间与意义空间方面的新建构。本文主要通过景观隐喻的视角,结合真实与虚构、去地域化与再地域化以及文学地图转向三个层面来重新阐释地方重构的内在逻辑,以此完成对地方身份的想象、建构与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唐·韦斯特法尔 地理批评 文学空间 现实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士人生活与文学作品的新养分
2
作者 丁宏武 刘东方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39,共10页
魏晋时期,大量外来物通过朝贡、商贸等途径传入中原地区后深受士人喜爱,这些外来物在为士人的社会生活增添新鲜色彩的同时,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文学创作活动因外来物的大量涌入和外来文化的传播出现了新变化,小... 魏晋时期,大量外来物通过朝贡、商贸等途径传入中原地区后深受士人喜爱,这些外来物在为士人的社会生活增添新鲜色彩的同时,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文学创作活动因外来物的大量涌入和外来文化的传播出现了新变化,小说文本呈现出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特点,辞赋中的外来物成为了独立的审美对象,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不少文学作品借外来物这一载体表达了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认同。外来文化随着外来物的传播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最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时期 外来物 士人生活 文学创作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行记文献的研究范围、认识意义与文学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兵 姜晓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5,共9页
丝绸之路行记文献是丝绸之路西行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西行文献是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珍贵资料,由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两部分组成。其中,出土文献以简牍、敦煌文书和吐鲁番文书中的西行资料为主,传世文献则以西行... 丝绸之路行记文献是丝绸之路西行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西行文献是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珍贵资料,由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两部分组成。其中,出土文献以简牍、敦煌文书和吐鲁番文书中的西行资料为主,传世文献则以西行记为主。丝绸之路行记文献涉及西北地区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文学、军事、民俗、天文地理、山川物产等内容,多角度反映西北地区的历史变迁、自然和社会风貌,蕴含着丰富而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些地方性知识和图景的书写与记忆,拓展了作家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情境,丰富了文学表现的手法,完善并确立了行记文体的写作范式,重绘了中国文学地图,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和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行记文献 研究范围 认识意义 文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路径里的凡人史诗与诗性正义--论张学东《西北往事三部曲》 被引量:1
4
作者 谢腾飞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8,共7页
张学东的《西北往事三部曲》有着鲜明的地方路径意识,但作者并不执着于对“地方性”的风情摹写,而是借由他笔下西北大地上城与乡30年间的颠簸往事与人心变动来重返逝去的历史,并由此点亮了普遍意义上人与时代共有的精神图景。作者对长... 张学东的《西北往事三部曲》有着鲜明的地方路径意识,但作者并不执着于对“地方性”的风情摹写,而是借由他笔下西北大地上城与乡30年间的颠簸往事与人心变动来重返逝去的历史,并由此点亮了普遍意义上人与时代共有的精神图景。作者对长时段社会生活的书写并没有沉入宏大叙事的窠臼,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的心灵被细腻地呈现在作者绵密的故事营构之中。诸多平凡人物与作者一道完成着艰难的精神跋涉,在叩问历史生活的同时,作者试图借由笔下的人物来召唤带有普遍性意味的诗性正义,沉重历史的现实还原与轻逸灵动的诗意书写也使得作者笔下的西北往事具有了史与诗共同奏鸣的史诗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东 《西北往事三部曲》 地方路径 普遍图景 史诗 诗性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站赤:从商周盛器到后世行政建制的演生——兼论“器以载道”对“站”词义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马玉红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1,共8页
“站赤”一词源于汉语和阿尔泰语的接触,在河州方言中具有“盛器”义,循其词义所自,发现“站”经历了从“盛器”到“行政建制”的三次词义演化,每一次演化都是紧紧围绕器物的功能推进的,其中元代的站赤制度构建了盛器功能与行政建制之... “站赤”一词源于汉语和阿尔泰语的接触,在河州方言中具有“盛器”义,循其词义所自,发现“站”经历了从“盛器”到“行政建制”的三次词义演化,每一次演化都是紧紧围绕器物的功能推进的,其中元代的站赤制度构建了盛器功能与行政建制之间的关联,构建原理概括为:(1)物品的空间性意味着其所在的空间可以物品化,甚至身处其间的人也可以物品化;(2)“前行政时代”,在成熟的行政建制发展出来之前,古人对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及身处其间的人的标识与区隔,更多地借助于“物品化”“空间化”等原生的可视性手段;(3)行政建制的成熟是后人对三种空间及身处其间的人进一步切分和精细化区隔的结果,“器”不仅是实用之器,更是观念之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赤 商周盛器 行政建制 河州方言 词义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文学:学科历史与未来走向——吴福辉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13
6
作者 吴福辉 邵宁宁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7-33,共7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重写”的过程,正是在这一再“重写”中,这门学科本身也不断从年轻走向成熟。本访谈约请著名文学史家吴福辉先生,从现代文学研究的性质、意义,80年代以来学科发展的方向,该学科目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重写”的过程,正是在这一再“重写”中,这门学科本身也不断从年轻走向成熟。本访谈约请著名文学史家吴福辉先生,从现代文学研究的性质、意义,80年代以来学科发展的方向,该学科目前所面临的形势与问题等许多方面,结合个人经历,做出了一系列深刻独到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重写文学史” 吴福辉 中国 报道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通融:汉魏六朝文学史的文献学研究——刘跃进先生学术访谈录 被引量:6
7
作者 刘跃进 马世年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8-185,166,共9页
本访谈约请刘跃进先生就秦汉魏晋六朝文学与文献研究以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入的论述。刘先生从自己的学术经历谈起,具体论述了“文学史的文献学研究方法”、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困境及其出路、《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与秦汉文学的... 本访谈约请刘跃进先生就秦汉魏晋六朝文学与文献研究以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入的论述。刘先生从自己的学术经历谈起,具体论述了“文学史的文献学研究方法”、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困境及其出路、《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与秦汉文学的再评价等问题。他在访谈中提出传统文献学的四层次说、文献学在当代的发展、东汉文学研究领域的新开拓、新世纪古典文学研究“走向通融”的趋势及其深刻的变化:文学本位意识、文献基础意识、理论创新意识等诸多创见。访谈也体现出凝聚在刘跃进先生具体研究背后的学术理念与学术方法。这些新意迭出的见解不仅对汉魏六朝文学的研究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青年学者而言,也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文学 文献学 通融 学术史 刘跃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 被引量:4
8
作者 韩伟 宋飞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3-167,共5页
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在看似热闹的争鸣中不乏有些空洞与浮躁。多元化带来的契机使批评在隐忧中重新繁荣,但面对繁盛纷乱的话语批评现状,批评家自身责任意识的坚守,客观严谨治学精神的保持,对文艺现状的清醒认识以及适时的思考与反思,就... 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在看似热闹的争鸣中不乏有些空洞与浮躁。多元化带来的契机使批评在隐忧中重新繁荣,但面对繁盛纷乱的话语批评现状,批评家自身责任意识的坚守,客观严谨治学精神的保持,对文艺现状的清醒认识以及适时的思考与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批评现状为依据,对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予以客观的分析和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化 本土批评 红色经典 文学批评 媒体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视野下中文学科的重构与革新 被引量:99
9
作者 马世年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21,共4页
新文科建设的启动,对于传统的文史哲学科无疑是一种重大的变革,其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如何面对新文科建设的契机、应对新文科带来的挑战,是传统文科建设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就其本义所指,新文科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建设的问题,更是一种方法... 新文科建设的启动,对于传统的文史哲学科无疑是一种重大的变革,其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如何面对新文科建设的契机、应对新文科带来的挑战,是传统文科建设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就其本义所指,新文科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建设的问题,更是一种方法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新概念,更是一种新理念;不仅仅是对传统文科的外部改革,更是一种文科内部的自我革新。由此,提出“新中文”的思路,主张在新文科的理念下,建设新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新中文”重人文、重原典、重融通、重创新的四种特征,是认识其内涵的基本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中国语言文学 “新中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杨义学术访谈录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义 邵宁宁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12,共10页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是杨义先生近年提出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 ,围绕这一命题 ,杨义先生从自己的学术经历、学术思想的形成谈起 ,具体形象地论述了“重绘”说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容、理论方法 ,以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话题不...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是杨义先生近年提出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 ,围绕这一命题 ,杨义先生从自己的学术经历、学术思想的形成谈起 ,具体形象地论述了“重绘”说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容、理论方法 ,以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话题不仅涉及有关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基本认识的一些问题 ,而且也涉及了古今诗学、叙事学、图志学、文学史观、文明史、民族文化等问题的许多方面 ,内容丰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绘 文学地图 民族文化 文明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文学大众话语的起源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国昌 丁月英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7-72,共6页
现代中国文学大众话语起源于晚清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国民"与"新民"概念的提出及其泛化确立了文学大众话语的接受主体,以"开通民智"为核心的启蒙目标的确定使文学变成了政治启蒙的工具,促成了晚清"... 现代中国文学大众话语起源于晚清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国民"与"新民"概念的提出及其泛化确立了文学大众话语的接受主体,以"开通民智"为核心的启蒙目标的确定使文学变成了政治启蒙的工具,促成了晚清"文学民众化"的潮流的发生。白话报刊的创办和戏剧改良的盛行是晚清"文学民众化"潮流的主要表现形式,晚清的"文学民众化"运动开启了"五四"时期的"文学民众化"潮流,其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具有强烈的政治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 大众话语 思想启蒙 政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中国文学的思想性——以新世纪十年文学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韩伟 姚凤鸣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共6页
文学是时代精神的一面镜子,透过文学可以了解一个时代的变迁。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学受时代的影响而不断转变自身的角色,它由精神的引导者逐渐转变为文化商品。在这个"华丽转身"的过程中,文学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应有的... 文学是时代精神的一面镜子,透过文学可以了解一个时代的变迁。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学受时代的影响而不断转变自身的角色,它由精神的引导者逐渐转变为文化商品。在这个"华丽转身"的过程中,文学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应有的精神文化内涵。新世纪十年中国文学发展的现实说明,新世纪文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对其思想性的挖掘和重塑。而要真正地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作家、作品以及评论家提出更高的要求:1.对于作家而言,要明确创作的目的;2.对于作品而言,要突出作品的丰富性;3.对于评论家而言,要坚持客观公正、敏锐深刻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思想 文学精神 新世纪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的若干问题——乐黛云先生学术访谈录 被引量:6
13
作者 乐黛云 李晓卫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7-130,242,共5页
关键词 比较文学研究 学术影响 教学 《甘肃社会科学》 访谈录 乐黛云 《外国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旗手的调整与延安文艺新方向的确立 被引量:7
14
作者 郭国昌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8-41,共14页
设立文学旗手是延安文艺体制建构的基本方式之一。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分界线,解放区文学旗手的建构经历了前后两个明显阶段,解放区前期文学旗手的建构以鲁迅和高尔基为中心,解放区后期文学旗手的建构以赵树理为中心。解放... 设立文学旗手是延安文艺体制建构的基本方式之一。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分界线,解放区文学旗手的建构经历了前后两个明显阶段,解放区前期文学旗手的建构以鲁迅和高尔基为中心,解放区后期文学旗手的建构以赵树理为中心。解放区前后期文学旗手的调整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文艺理论"为主体的延安文艺政策的形成,也表明以工农兵为核心的延安文艺体制的确立,解放区文学的发展由此走向了以"大众化"为方向的体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旗手 鲁迅 高尔基 赵树理 纪念大会 文艺体制 工农兵 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的启蒙主义、革命文学的成败得失及其他——支克坚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3
15
作者 支克坚 邵宁宁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83,共10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有关鲁迅的启蒙主义、革命文学的成败得失等问题,一直是十分引人注目的话题。本访谈约请研究鲁迅和革命文学的著名专家支克坚先生,围绕其学术经历,就鲁迅的启蒙主义及其在中国现代历史中的意义,革命文学的历史...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有关鲁迅的启蒙主义、革命文学的成败得失等问题,一直是十分引人注目的话题。本访谈约请研究鲁迅和革命文学的著名专家支克坚先生,围绕其学术经历,就鲁迅的启蒙主义及其在中国现代历史中的意义,革命文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由主义与小资产阶级问题,以及历史研究中的必然性、可能性等理论问题,做出了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主义 革命文学 自由主义 必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社团的转型与延安文学制度的建立 被引量:8
16
作者 郭国昌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7-154,168,共18页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解放区文学迅速走向了体制化,并且形成了规范中国文学发展的当代文学制度。作为延安文学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解放区文艺社团的转型直接推动了延安文学制度的建立。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前,解放区文艺社团呈...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解放区文学迅速走向了体制化,并且形成了规范中国文学发展的当代文学制度。作为延安文学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解放区文艺社团的转型直接推动了延安文学制度的建立。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前,解放区文艺社团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形态,但主要是以知识分子作家为主体的"知识分子型"文艺社团为中心,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启蒙意识和批判精神是"知识分子型"文艺社团的基本理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毛泽东的"讲话"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以"乡村剧团"和"文工团"为代表的"工农兵型"文艺社团取代了"知识分子型"文艺社团,成为解放区文艺社团的主体。"工农兵型"文艺社团以"讲话"确立的"工农兵方向"为唯一的社团建构理念,成为解放区后期文学发展中政党意识形态的传播者。作为政党意识形态的载体,解放区后期文艺社团具有特殊的社团组织形式,所有的文艺社团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规范下运行的。因此,解放区后期的文学完全被政党意识形态化了,而作为延安文学体制构成要素的文艺社团的转型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政党意识形态化的过程,解放区文学的体制化过程实质上是作为一种文学理论的"讲话"转化为政治实践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社团 文学制度 “讲话” 意识形态 体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本《丑妇赋》与丑妇文学 被引量:13
17
作者 伏俊琏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3-127,共5页
敦煌本《丑妇赋》是一篇淋漓尽致地描写丑妇的作品;丑妇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虽不能同美人文学相比,但仍然不绝如缕;读者面对丑妇,所产生的是一种新奇的有趣感。
关键词 丑妇赋 丑妇文学 奇趣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诗歌马意象的建构及定型——兼论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世年 马婷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99-202,共4页
从意象本身的表现方式来看,《诗经》中的马对于其所承载的思想、情感的"言说",主要依赖于铺陈、比喻、起兴的手法。《楚辞》中以马寄托理想、抒写情怀,使其真正进入到人格化的阶段而成了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传统的形成,更多... 从意象本身的表现方式来看,《诗经》中的马对于其所承载的思想、情感的"言说",主要依赖于铺陈、比喻、起兴的手法。《楚辞》中以马寄托理想、抒写情怀,使其真正进入到人格化的阶段而成了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传统的形成,更多源于龙、马的血缘关系以及战国时期以"御"为话题的讨论。马意象的定型对后世文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意象 《诗经》 《楚辞》 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中的“农民进城”专题 被引量:11
19
作者 邵宁宁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2-109,共8页
作为现代化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多方面决定着现代生活,同时,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形色色的“进城”问题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贯穿性主题。本文分三部分,分别从长期性、曲折性、深刻性、复... 作为现代化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多方面决定着现代生活,同时,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形色色的“进城”问题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贯穿性主题。本文分三部分,分别从长期性、曲折性、深刻性、复杂性、现实性、紧迫性着眼,择要论述这一主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各阶段、各层面的表现及其现实意义。指出:无论是从政治一经济层面看,还是从伦理一美学层面看,“进城”都为当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同时也为中国式市民社会的形成,为新的社会道德、信仰、伦理、美学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根本性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城” 中国现当代文学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人真事”写作与解放区文学生产体制的建立 被引量:8
20
作者 郭国昌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31,共6页
"真人真事"写作是1942年以后在解放区盛行的一种文学写作方式,最早起源于工农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文学宣传活动,其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30年代左翼的文学大众化论争对真实性和典型性的政治化追求。解放区的"真人真事&qu... "真人真事"写作是1942年以后在解放区盛行的一种文学写作方式,最早起源于工农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文学宣传活动,其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30年代左翼的文学大众化论争对真实性和典型性的政治化追求。解放区的"真人真事"写作有知识分子型和工农兵型两种类型。知识分子型的"真人真事"写作本质上是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向工农兵大众的被动归化过程,工农兵型的"真人真事"写作本质上是工农兵大众对革命意识的主动认同过程。"真人真事"写作的盛行促成了解放区文学生产体制的建立,完成了文学大众化所负载的教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人真事 文学生产 知识分子 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