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意蕴 被引量:1
1
作者 孙绍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2-283,共12页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百年艰辛探索中立足时代方位,不断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拓新和实践突破的全面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创性充分彰显其在政治原则、理论升华、价值旨归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守正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百年艰辛探索中立足时代方位,不断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拓新和实践突破的全面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创性充分彰显其在政治原则、理论升华、价值旨归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守正创新的理论自觉,深刻蕴涵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现代化理论的丰富表达。与西方现代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社会生产关系的现代建构以及“两个和解”的协调发展,映衬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超越,又在构造“整体性文明”、超越“资本中心论”、打破“西方一元论”中,凸显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旨趣。在新征程上,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人的现代化 资本主义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工业大学”与英国多科技术学院之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佘磊磊 张炜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94,共8页
高质量的教育对外开放是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工业大学”作为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对外开放的主阵地之一,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我国“工业大学”的发展经历了苏联“单科技术学院”模式向行业特色大学或综合性... 高质量的教育对外开放是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工业大学”作为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对外开放的主阵地之一,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我国“工业大学”的发展经历了苏联“单科技术学院”模式向行业特色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转变,人才培养定位多维、办学层次多元、学科和专业设置多样等特点突出;英国多科技术学院以应用型和职业型为办学定位,人才培养以教学为主,科研集中在应用研究领域,在英国高等教育“二元制”“一元制”转换中作用尤为特殊。建设教育强国,我们要立足国情,探讨国内外工业院校的缘起与发展,分析我国“工业大学”和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异同,合理借鉴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办学特点和优势,聚焦体制和人才培养、学位和办学层次、学制和学生成分、学科和专业设置等方面,为新时代我国“工业大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对外开放 工业大学 英国多科技术学院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体性叙事的内在逻辑与当代语境 被引量:2
3
作者 马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65,共6页
马克思主体性叙事内含感性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性确证、历史辩证运动的主体性展开、超越资本逻辑的主体性生成三层演进逻辑,构成对理性主体与资本逻辑“共谋”的双重批判,即对感性对象性活动在观念领域异化为理性主体的批判以及在生产领域... 马克思主体性叙事内含感性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性确证、历史辩证运动的主体性展开、超越资本逻辑的主体性生成三层演进逻辑,构成对理性主体与资本逻辑“共谋”的双重批判,即对感性对象性活动在观念领域异化为理性主体的批判以及在生产领域异化为资本主体的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生产中出现主体性与资本“新共谋”,导致主体性生产“悖论”,主要表现为“主体性强制”和“自由强制”、数字化生存方式的“主体幻象”以及生产性精神劳动的深层物化。劳动主体性强制生产加剧了资本内在矛盾的演化。数字技术蕴含的主体性生存方式的变革以及中国成功推进的社会主义实践构成主体性当代建构的现实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 主体悖论 非物质劳动 主体性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技术封建主义”思潮批判 被引量:21
4
作者 吴鑫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1-148,共8页
“技术封建主义”是近期西方新兴的一种思潮,在左翼与右翼学者之中都有较大影响力。该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变革带来了资本主义向封建主义的“复归”,数字产权、平台垄断与集中化使得资本家成为封建领主式的食利者,以投资、创新与利润为... “技术封建主义”是近期西方新兴的一种思潮,在左翼与右翼学者之中都有较大影响力。该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变革带来了资本主义向封建主义的“复归”,数字产权、平台垄断与集中化使得资本家成为封建领主式的食利者,以投资、创新与利润为驱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被以暴力征收租金的封建生产方式所取代,而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增强以及新等级制的出现则对民主政治构成威胁。技术封建主义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本质上是旧有理论无力解释信息时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产物,也反映出西方左翼学者日益远离马克思的危险趋势。本文在详细梳理西方学界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视角阐明技术封建主义的起源、本质及其内在弊端,并尝试分析后期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左翼理论的未来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封建主义 数字资本主义 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新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机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视角 被引量:14
5
作者 杨云霞 张宇龙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6-196,共11页
人工智能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精神生产与交往观为指引,提出人工智能创新文化产品生产模式、改进收入和要素分配、优化交换形态、促进... 人工智能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精神生产与交往观为指引,提出人工智能创新文化产品生产模式、改进收入和要素分配、优化交换形态、促进消费升级,内在地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新发展理念。不仅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提高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益,而且能促进文化可及性传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助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实现美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要矛盾 新发展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原创性贡献 被引量:7
6
作者 齐承水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24,共8页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开创了当代中国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术语革命,它是当代中国文明发展的...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开创了当代中国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术语革命,它是当代中国文明发展的自主性理论创造,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成就的新概括,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明术语发展的原创性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文明发展道路中历史主动精神的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践逻辑的必然,开创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道路的新模式,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明发展道路的原创性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破解人、自然与社会矛盾的当代形态,是突破资本主义文明限度的时代形态,也是激活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建设形态,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形态的原创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术语革命 文明发展道路 社会文明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观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辩证法审视 被引量:4
7
作者 齐承水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着丰富的人学辩证法思想,它是我们深入理解技术的科学方法论。人的技术生存是以人学的生存论为理论前提的,对技术的发展与利用需要坚持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技术作为社会关系的存在物,它是以人的主体间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着丰富的人学辩证法思想,它是我们深入理解技术的科学方法论。人的技术生存是以人学的生存论为理论前提的,对技术的发展与利用需要坚持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技术作为社会关系的存在物,它是以人的主体间性彰显为逻辑根据的,从主客体关系转向主体间关系才能深刻透视技术的内在本质。技术并非抽象思辨的概念,而是根植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技术在促进现实生活进步的同时,也受到现实生活反作用的影响。立足马克思主义人学辩证法审视技术,既深化了对技术的理论阐释,也为积极构建新时代人与技术的和谐发展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观 人学辩证法 人学生存论 主体间性 现实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三重超越 被引量:2
8
作者 曹瑜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20,共7页
从马克思对"感性的生命实践活动"所做的充分论述的"事实性"与"现实性""、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及"科学理性"与"人道主义"等的统一性来看,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从马克思对"感性的生命实践活动"所做的充分论述的"事实性"与"现实性""、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及"科学理性"与"人道主义"等的统一性来看,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除了对世界存在的前提性追问之外,还展开了对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状况的历史性考察与展望。并且,作为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指导思想的唯物辩证法,在本质上就是生命实践过程及生命活动本身的体现和阐释。这种"感性的活动"体现为一种实践哲学意义上的道德活动——"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所进行的全面生产活动本身就内含一种道德伦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实践存在论、实践阐释学、实践伦理学等内涵及其超越向度的阐发,可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交流与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哲学 实践存在论 实践阐释学 实践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下消费主义文化的解构与重塑 被引量:2
9
作者 杨颖萱 孙绍勇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共9页
消费主义作为资本逻辑下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具象呈现,其无节制地将消费塑造为实现人生意义的唯一途径,不仅创造出符号消费、炫耀性消费等虚假的消费形式,而且衍生出了消费主义文化的独特文化景观,形成了文化控制的隐性结构,和马克思主... 消费主义作为资本逻辑下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具象呈现,其无节制地将消费塑造为实现人生意义的唯一途径,不仅创造出符号消费、炫耀性消费等虚假的消费形式,而且衍生出了消费主义文化的独特文化景观,形成了文化控制的隐性结构,和马克思主义对美的建构形式形成了鲜明冲突。由此,在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特质的基础上,以其为批判视角,对消费文化中的异化样态进行透视,洞悉资本操控下的消费美学中隐藏的消费主义陷阱,进而探求使美的本质复归为自由精神生产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消费主义文化 艺术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视域中的儒学“天人合一”观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军时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9-116,共8页
本体论和"天人合一"观,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学的重大根本问题。排除语言差异带来的障碍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和儒学"天人合一"观在若干重大问题上存在较多相似相通之处。通过比较它们在人与自然、人... 本体论和"天人合一"观,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学的重大根本问题。排除语言差异带来的障碍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和儒学"天人合一"观在若干重大问题上存在较多相似相通之处。通过比较它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以及自然史、社会史与全部世界历史之间关系等重大问题上的同与异,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恰是一种更为本质的"天人合一",是对人自身以及人面对的世界的科学的总体性的把握,而儒学的"天人合一"则更多体现为中国人所追求的一种精神性的人生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体论 儒学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挥马克思主义在青少年培养中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珏 张阔海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6-139,共4页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思想保证,也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青少年群体砥砺奋进、实现理想的动力之源,马克思主义为青少年教育确定了基本方向、密切关注青少年教育的时代特征、指导青少年树...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思想保证,也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青少年群体砥砺奋进、实现理想的动力之源,马克思主义为青少年教育确定了基本方向、密切关注青少年教育的时代特征、指导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培育青少年民族责任心与历史责任感。应坚定马克思主义在青少年培养中的指导地位,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青少年发展,让青少年走在时代前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青少年培养 文化自信 历史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资本主义下的数据幻象:表现形式、主要影响与消解进路
12
作者 王卫华 宁殿霞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2,302,共13页
数据幻象是指在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脱离数据背后承载的实体性构成、数字资本生成的劳动关系,在观念形态中通过主观感觉、联想、想象等形式使人产生对数据的意向性存在。它根植于数字资本主义中的大数据、数据商品、数字资本共同支... 数据幻象是指在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脱离数据背后承载的实体性构成、数字资本生成的劳动关系,在观念形态中通过主观感觉、联想、想象等形式使人产生对数据的意向性存在。它根植于数字资本主义中的大数据、数据商品、数字资本共同支撑起来的数字生产关系,并通过数据符号的实体化、主体化、神圣化、幽灵化等形式表现出来。数据幻象实质上是人的精神异化现象。在这一幻象作用下,人的物体身份与数字身份颠倒,主体陷入西式民主幻象;数字劳动者享受“自我剥削”快感,主体陷入自由幻象;真实需求与虚假需求颠倒,主体陷入虚假需求幻象。只有经由数字资本增殖逻辑与大数据意识形态双重批判,把大数据和数字资本创造的诸多成果统摄到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坐标中加以批判性审视,并将其置于人类感性对象性活动中加以批判性改造与重构,使其最终成为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感性力量,才能破除数据幻象,逐步把人从精神异化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使数据从服务于数字资本增殖转向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下,这对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 数据幻象 数字资本逻辑 大数据欣快症 精神异化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演进及其新时代形态
13
作者 曹瑜 何利君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21,共7页
启蒙以降,工业文明与环境危机的“辩证法”引发了人们对于人、自然、社会、科技等关系的生态伦理思考。西方生态伦理学率先以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规律为依据,建构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社会生态学等思潮基于环境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论证了自... 启蒙以降,工业文明与环境危机的“辩证法”引发了人们对于人、自然、社会、科技等关系的生态伦理思考。西方生态伦理学率先以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规律为依据,建构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社会生态学等思潮基于环境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论证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同构性;马克思以感性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的生存论基础,揭示了贯穿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中的精神生态向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两个结合”为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基于“五位一体”的生态伦理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现代生态伦理思想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进路及其新时代形态,既是人类现代化进程及其文明新形态的再现与预示,也是人、自然、社会、科技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时代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生态伦理 “五位一体”生态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传播的内生性逻辑研究——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考察范围
14
作者 王换 刘儒 杨颖萱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7-35,共9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广泛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的重要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生成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实践依托。从探寻救亡图存之路的中国革命的实践之需,多元化马克思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广泛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的重要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生成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实践依托。从探寻救亡图存之路的中国革命的实践之需,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播阵地的平台支撑,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敢于斗争、不断进行思想解放的学术氛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播的理论话语四个维度,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传播的内生性逻辑,对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新境界、全面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播 时代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资本批判视域下的数字劳动异化及其扬弃 被引量:26
15
作者 聂阳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7-53,共7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数字劳动日益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从马克思资本批判的视角看,数字劳动的产生和扩展是嵌入在当代资本形态的数字化转型之中的,其本质是数字资本将人的数字化活动及其产物进一... 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数字劳动日益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从马克思资本批判的视角看,数字劳动的产生和扩展是嵌入在当代资本形态的数字化转型之中的,其本质是数字资本将人的数字化活动及其产物进一步改造为社会再生产的中介环节,使资本扩张与主体生产建立更为紧密的关联。数字劳动异化意味着资本权力借助数字技术更隐蔽地渗入社会关系和生命过程,深层规范着人的欲望和个性的再生产。扬弃当代资本主义中的数字劳动异化既不能通过放弃数字技术的应用来实现,也不能通过技术加速的方式来完成,而是要将技术治理和资本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更新主体的劳动观念、规范数字技术应用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批判 数字资本 数字劳动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技术正义:一个马克思“现实生活”的视角 被引量:6
16
作者 齐承水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33,共7页
马克思始终是在现实生活中考察技术正义的。资本与技术的共谋撬动了技术正义,这就体现在资本通过技术实现了对自然的控制、社会的宰制和人的奴役。由此,人们的现实生活出现了危机,而这种危机恰恰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技术非正义性的深层表... 马克思始终是在现实生活中考察技术正义的。资本与技术的共谋撬动了技术正义,这就体现在资本通过技术实现了对自然的控制、社会的宰制和人的奴役。由此,人们的现实生活出现了危机,而这种危机恰恰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技术非正义性的深层表达。揭示技术非正义性的现实根源,就要深入剖析现实生活中资本作为主体的存在,人的现实生活需要异化以及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要真正打开技术正义之门,需要对现实生活中社会关系异化进行扬弃,回归人的生活逻辑以推动技术发展,在生活世界的重建中促进技术正义。层层拨开现实生活中技术非正义性迷雾,有助于构建技术与现实生活的和谐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现实生活 技术正义 和谐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生命哲学思想逻辑的三个有机统一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慧敏 张茵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6-110,共5页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思想。由于是对启蒙生命哲学的扬弃和无产阶级生命实践的升华,这种思想对生命的实体、价值和意义等做出了科学的阐释并达到了全新的价值境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命是社会性存在和自然性存在的有机...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思想。由于是对启蒙生命哲学的扬弃和无产阶级生命实践的升华,这种思想对生命的实体、价值和意义等做出了科学的阐释并达到了全新的价值境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命是社会性存在和自然性存在的有机统一,是集体性存在和个体性存在的有机统一,是现实性存在和理想性存在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生命哲学 思想逻辑 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属人性:现代性起源和有效性的基本尺度——以马克思、胡塞尔人性论的比较与会通为视角 被引量:3
18
作者 曹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7-34,共8页
如果将“人性”的批判与救赎“设定”为现代性的存在论基础,就意味着现当代哲学必须从起源和有效性两方面为现代性、人性及形而上学的内在关联性作出科学回应。首先,基于对单向度“人性论”的反思与批判,以及自然的经验世界中“人类理... 如果将“人性”的批判与救赎“设定”为现代性的存在论基础,就意味着现当代哲学必须从起源和有效性两方面为现代性、人性及形而上学的内在关联性作出科学回应。首先,基于对单向度“人性论”的反思与批判,以及自然的经验世界中“人类理性”二维属性的还原与建构,现象学在理性的内涵与人性的向度原初促创的深度直观中,探明现代性与形而上学的共同基础。其次,基于对生命实践向度的深入掘发,实践哲学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与本质力量实现的辩证逻辑中,在实践的自由与人性的形塑的互动互构中,揭明现代性与形而上学的共同旨归。最后,基于现象学与实践哲学意义上彻底的自然主义、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内在统一,及真正的哲学家和无产阶级所共同肩负着“人类公仆”使命的论述,掘明哲学(理性)解放与实践解放在人性解放上的并重性、同构性与互释性,进而在自我的超越与人性的回归中明确现代性与形而上学的共同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现代性 形而上学 马克思 胡塞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制度设计的视角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研究——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淑欣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I0012-I0012,共1页
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是时代的引领者,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培养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其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至关重要,这关系到未来国家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 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是时代的引领者,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培养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其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至关重要,这关系到未来国家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具体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产主义事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 创新机制研究 在校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的实现:马克思、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彦丽(译) 葛勇义(译)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5期51-63,共13页
贯穿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科尔施、布洛赫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特色构成一种趋向——实践哲学。哲学的"实现"依赖于实践哲学,元批判是实践哲学的基础。马克思早期著作把元批判观点限定在政... 贯穿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科尔施、布洛赫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特色构成一种趋向——实践哲学。哲学的"实现"依赖于实践哲学,元批判是实践哲学的基础。马克思早期著作把元批判观点限定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是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的最初基础,理性的元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和早期实践哲学之间最重要的联系。在当代,技术的批判理论拒绝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局限于政治经济学领域,从对理性的一般性批判,转化为对技术和技术学科的实现形式的批判,更新了实践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 哲学的实现 元批判 技术的批判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