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碳复合材料SiC/Al-Si涂层微观结构及抗氧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黄敏 李克智 +2 位作者 李贺军 付前刚 孙国栋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46,共4页
采用料浆法在碳/碳复合材料碳化硅(SiC)内涂层表面制备了Al-Si合金外涂层,采用XRD和SEM分析了涂层的微观结构,并测试了带有SiC/Al-Si复合涂层的碳/碳复合材料试样在1500℃静态空气中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Al-Si合金外涂层主要成分为Al... 采用料浆法在碳/碳复合材料碳化硅(SiC)内涂层表面制备了Al-Si合金外涂层,采用XRD和SEM分析了涂层的微观结构,并测试了带有SiC/Al-Si复合涂层的碳/碳复合材料试样在1500℃静态空气中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Al-Si合金外涂层主要成分为Al3.21Si0.47,含有少量Al2O3;SiC/Al-Si复合涂层厚度约为120μm,无穿透性裂纹;SiC/Al-Si复合涂层的抗氧化性能明显优于单一SiC涂层,氧化17h后涂层试样的质量损失未超过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碳复合材料 抗氧化 涂层 SIC AL-SI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MoSi_2-Si-Cr-B/玻璃涂层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行为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杨茜 李贺军 +2 位作者 冯涛 张守阳 齐乐华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3年第6期375-379,共5页
采用两步包埋法及料浆涂刷-烧结法在二维碳布叠层碳/碳复合材料表面依次制备了SiC/MoSi2-Si-Cr-B包埋涂层及磷酸盐玻璃外涂层,研究了其在950℃静态空气环境中自由状态的抗热震、防氧化性能及不同弯曲变形状态下的防氧化性能,并借助X射... 采用两步包埋法及料浆涂刷-烧结法在二维碳布叠层碳/碳复合材料表面依次制备了SiC/MoSi2-Si-Cr-B包埋涂层及磷酸盐玻璃外涂层,研究了其在950℃静态空气环境中自由状态的抗热震、防氧化性能及不同弯曲变形状态下的防氧化性能,并借助X射线衍射分析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涂层试样的组成成分及微观组织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50℃自由状态下该涂层体系的氧化失重率为负值,抗热震、防氧化效果良好;磷酸盐玻璃层在950℃软化熔融呈粘流态,可填补涂层内的裂纹和孔洞,阻止氧的入侵,有效提高了涂层整体的抗热震及抗氧化性能;但弯曲变形状态下,涂层试样的氧化失重率随形变量的增加而提高,形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的保护效果,加速材料的氧化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复合材料 抗氧化涂层 氧化失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埋工艺参数对碳/碳复合材料表面SiC涂层致密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黄敏 李克智 +3 位作者 李贺军 付前刚 王宇 许天旱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11,共4页
采用包埋法在碳/碳(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出不同致密度的SiC涂层,用正交试验法系统研究了包埋温度(A)、包埋时间(B)、烧结助剂Ⅰ含量(C)、烧结助剂Ⅱ含量(D)、硅含量(E)等工艺参数对SiC涂层抗氧化性能(用抗氧化性能表征涂层的致密性)的... 采用包埋法在碳/碳(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出不同致密度的SiC涂层,用正交试验法系统研究了包埋温度(A)、包埋时间(B)、烧结助剂Ⅰ含量(C)、烧结助剂Ⅱ含量(D)、硅含量(E)等工艺参数对SiC涂层抗氧化性能(用抗氧化性能表征涂层的致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的包埋工艺参数对SiC涂层抗氧化性能(致密性)影响的显著性从大到小依次为A,C,E,D,B;在A_1 B_1 C_1 D_1 E_1工艺条件下所得的SiC涂层最疏松;通过改进参数,在A_3 B_2 C_4 D_2 E_4工艺条件下所得的SiC涂层最致密,该涂层可在1 500℃空气中提供10 h以上的抗氧化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碳复合材料 抗氧化性能 SIC涂层 包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料浆法制备碳/碳复合材料Al-Si合金抗氧化涂层 被引量:7
4
作者 黄敏 李克智 王宇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87-89,共3页
将Al、Si配比为1:1、11:9、3:2(at%)的料浆分别涂刷在带有碳化硅内涂层的碳/碳复合材料表面,分别在1400、1450、1500℃进行扩散处理制得Al-Si合金外涂层。另外,在1500℃静态空气气氛中对Al-Si涂层SiC-C/C试样的抗氧化性能进行测试。结... 将Al、Si配比为1:1、11:9、3:2(at%)的料浆分别涂刷在带有碳化硅内涂层的碳/碳复合材料表面,分别在1400、1450、1500℃进行扩散处理制得Al-Si合金外涂层。另外,在1500℃静态空气气氛中对Al-Si涂层SiC-C/C试样的抗氧化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料浆比例和扩散热处理温度对涂层的抗氧化性能均有一定的影响,当料浆中Al、Si配比为3:2,扩散热处理温度为1400℃时,所得的Al-Si合金涂层抗氧化17h后的质量损失未超过5w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碳复合材料 抗氧化涂层 料浆法 AL-SI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C/C复合材料基体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5
作者 付前刚 李贺军 +1 位作者 沈学涛 李克智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1年第11期6-12,39,共8页
碳/碳(C/C)复合材料在高温含氧气氛下的氧化烧蚀问题严重制约该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推广应用,基体改性技术是提高该材料高温抗氧化抗烧蚀能力的有效手段。介绍了目前发展的化学气相渗透、先驱体转化、反应熔体浸渗、化学气相反应等基... 碳/碳(C/C)复合材料在高温含氧气氛下的氧化烧蚀问题严重制约该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推广应用,基体改性技术是提高该材料高温抗氧化抗烧蚀能力的有效手段。介绍了目前发展的化学气相渗透、先驱体转化、反应熔体浸渗、化学气相反应等基体改性技术的主要方法,综述了SiC,ZrC,TaC,HfC,ZrB2,WC,Cu等抗氧化和抗烧蚀组元改性C/C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指出难熔金属碳化物和硼化物,如HfC,ZrC,TaC,HfB2,ZrB2等,具有熔点高、高温性能稳定、抗烧蚀性能优良等特点,是提高C/C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抗烧蚀的理想基体改性材料,并提出了C/C复合材料基体改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潜在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碳复合材料 基体改性 烧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气相反应法制备C/C复合材料的梯度SiC涂层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凤萍 李贺军 +2 位作者 李克智 卢锦花 黄荔海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5-178,共4页
本文采用化学气相反应法(CVR)制备了C/C复合材料的梯度SiC涂层,对该梯度涂层的形成机理及抗氧化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i渗入基体的速率对梯度涂层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当采用体密度较高的C/C基体时,得到了完整致密的梯度... 本文采用化学气相反应法(CVR)制备了C/C复合材料的梯度SiC涂层,对该梯度涂层的形成机理及抗氧化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i渗入基体的速率对梯度涂层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当采用体密度较高的C/C基体时,得到了完整致密的梯度SiC涂层,生成的SiC为-βSiC,该涂层具有较好的高温抗氧化能力,在1500℃静态空气气氛中,氧化26小时后失重不超过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反应 C/C复合材料 梯度 SIC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PyC复合涂层碳纤维微观结构及氧化行为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欧阳海波 李贺军 +2 位作者 齐乐华 李正佳 魏建锋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3-106,共4页
采用两步法在碳纤维表面制备了碳化硅/热解碳(SiC/PyC)复合涂层,PyC内涂层的制备采用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法,SiC外涂层的制备采用碳热还原法.借助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分析了SiC/PyC复合涂层碳纤维的物相组成以及微观结构,... 采用两步法在碳纤维表面制备了碳化硅/热解碳(SiC/PyC)复合涂层,PyC内涂层的制备采用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法,SiC外涂层的制备采用碳热还原法.借助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分析了SiC/PyC复合涂层碳纤维的物相组成以及微观结构,利用热重分析研究了SiC/PyC复合涂层、PyC涂层以及无涂层碳纤维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在碳纤维表面制备的SiC/PyC复合涂层连续致密、厚度均匀,PyC内涂层厚度约为200nm,SiC外涂层厚度约为160nm,SiC层中存在大量孪晶面高度有序的SiC孪晶.SiC/PyC复合涂层能够有效地改善碳纤维的抗氧化性能,较无涂层碳纤维起始氧化温度提高了近2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复合涂层 微观结构 氧化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沉积制备羟基磷灰石-碳化硅复合涂层 被引量:1
8
作者 薛若茵 李克智 +1 位作者 李贺军 翟言强 《电镀与精饰》 CAS 2008年第9期4-8,共5页
采用电沉积技术在碳/碳复合材料表面制备出羟基磷灰石-碳化硅复合涂层,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能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研究了电解液浓度与电流密度对复合涂层形貌与组成的影响,采用粘接拉伸法测试羟基磷灰石-碳化硅涂层、羟基... 采用电沉积技术在碳/碳复合材料表面制备出羟基磷灰石-碳化硅复合涂层,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能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研究了电解液浓度与电流密度对复合涂层形貌与组成的影响,采用粘接拉伸法测试羟基磷灰石-碳化硅涂层、羟基磷灰石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结果表明:随着电解液浓度的降低,涂层的组成由磷酸氢钙转变为羟基磷灰石,晶体从大尺寸的片状逐渐转变为纳米级球状。随着电流密度的升高,涂层的钙、磷摩尔比逐渐升高,晶体向疏松的针状转变。选取适当的工艺参数,羟基磷灰石-碳化硅与基体结合强度高于羟基磷灰石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碳/碳复合材料 电解液浓度 电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摩擦系数固体润滑涂层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9
作者 胡志彪 李贺军 +2 位作者 付前刚 陈强 王兰英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0-63,68,共5页
低摩擦系数固体润滑涂层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探索新型固体润滑涂层体系及其制备技术是摩擦学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聚四氟乙烯自润滑涂层、二硫化钼自润滑涂层以及类金刚石薄膜作为自润滑减摩涂层的原理及其研究取得的进展,介绍... 低摩擦系数固体润滑涂层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探索新型固体润滑涂层体系及其制备技术是摩擦学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聚四氟乙烯自润滑涂层、二硫化钼自润滑涂层以及类金刚石薄膜作为自润滑减摩涂层的原理及其研究取得的进展,介绍了新型自润滑涂层的制备技术,同时还指出了固体润滑涂层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润滑涂层 摩擦系数 四氟乙烯 硫化钼 金刚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