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体发动机人工脱粘的二维实验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
作者 孙得川 王贺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27,共5页
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前封头人工脱粘缝隙,设计了二维实验装置,用来模拟发动机点火过程中前封头人工脱粘位置受到点火冲击后的应力-应变情况。同时,采用流固耦合的数值方法,对比计算了实验工况,计算得到人工脱粘根部的应力-应变与实验吻... 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前封头人工脱粘缝隙,设计了二维实验装置,用来模拟发动机点火过程中前封头人工脱粘位置受到点火冲击后的应力-应变情况。同时,采用流固耦合的数值方法,对比计算了实验工况,计算得到人工脱粘根部的应力-应变与实验吻合很好。通过数值研究发现,点火初期燃气对人工脱粘部位的冲击,会引起缝隙内部的压强振荡及装药表面的振动,其幅值取决于脱粘缝隙内的压强传播情况,点火后期振荡趋于消失。人工脱粘的装药表面应力与燃烧室压强基本一致,在尖端出现应力集中,且对于固定形式的人工脱粘,其增大幅值基本固定,与燃烧室压强无关。人工脱粘向壳体圆柱段的延伸,可能会减小应力集中的幅值。人工脱粘的缝隙宽度对脱粘部位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火箭发动机 人工脱粘 点火过程 实验模型 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裂解煤油的并联通道流量分配特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景婷婷 何国强 +3 位作者 秦飞 李文强 张铎 王明皓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以周向热流分布极为不均匀的RBCC发动机为应用背景,采用经过校验的高精度数值仿真方法,基于超临界裂解煤油开展了并联再生冷却通道流量分配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壁面热流强度、非均匀热流以及入口集液腔对并联再生冷却通道流... 以周向热流分布极为不均匀的RBCC发动机为应用背景,采用经过校验的高精度数值仿真方法,基于超临界裂解煤油开展了并联再生冷却通道流量分配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壁面热流强度、非均匀热流以及入口集液腔对并联再生冷却通道流量分配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均匀热流条件下的热流强度增大时,分支管不均匀分配特性增强,但是当壁面加热量使得给定质量流率的煤油出口温度大于完全裂解温度时,非均匀分配特性有所缓和;壁面非均匀加热时,会造成分支管流量不均匀度急剧增大,且热流越大的分支管对应的质量流量越小,进而增大了该位置发生壁面超温的可能性,在热流相差仅0.25 MW/m2时,分支管热流相差最大为33.2%;通过增大入口集液腔流通面积可以改善并联分支管的流量分配特性,但是同时也会带来换热效率降低和压降增大的影响,在所研究工况中,入口集液腔为分支管总流通面积的4倍时,可以得到一个较好的流量分配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冷却 并联通道 流量分配 超临界碳氢燃料 非均匀加热 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箭冲压组合动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亚军 何国强 +2 位作者 秦飞 魏祥庚 张铎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25-1133,共9页
对国内外火箭冲压组合动力(RBCC)研究现状与发展路线进行了总结,阐述了各国主要研究计划和取得的重要成果。系统地总结了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在火箭冲压组合动力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完成了从发动机理论分析与原... 对国内外火箭冲压组合动力(RBCC)研究现状与发展路线进行了总结,阐述了各国主要研究计划和取得的重要成果。系统地总结了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在火箭冲压组合动力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完成了从发动机理论分析与原理验证、部件设计与试验到小尺度发动机地面集成验证,初步突破和掌握了宽域全流道设计、宽来流高效燃烧与火焰稳定以及模态过渡等多项关键技术,具备了开展飞行演示验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冲压组合动力 研究进展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发动机绝热材料烧蚀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江 郭梦飞 +1 位作者 刘洋 何国强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46-1156,共11页
为了总结固体发动机绝热材料烧蚀方面的研究成果,梳理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概述了绝热材料烧蚀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意义,然后从烧蚀试验方法与装置、绝热材料烧蚀特性与机理、烧蚀模型等三个方面,对国... 为了总结固体发动机绝热材料烧蚀方面的研究成果,梳理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概述了绝热材料烧蚀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意义,然后从烧蚀试验方法与装置、绝热材料烧蚀特性与机理、烧蚀模型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分析表明,目前烧蚀研究呈现从宏观走向细、微观的趋势,对烧蚀各子过程的研究更加深入细致,更加强调烧蚀过程中流动、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等多物理过程的耦合。未来随着高能推进剂的研发与应用、纳米材料的发展以及对精细化模型需求的不断增加,绝热材料烧蚀研究将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热材料 固体火箭发动机 烧蚀机理 烧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CC燃料支板主动冷却的换热特性研究
5
作者 景婷婷 何国强 +3 位作者 侯志远 李文强 秦飞 张铎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9-925,共7页
针对典型的宽域工作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中的主动冷却燃料支板的基准构型,采用经过校验的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前缘半径、壁厚、流量分配方式对支板冷却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完成了支板主动冷却通道的几何参数及流量分配策略的参数优... 针对典型的宽域工作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中的主动冷却燃料支板的基准构型,采用经过校验的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前缘半径、壁厚、流量分配方式对支板冷却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完成了支板主动冷却通道的几何参数及流量分配策略的参数优选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参数相同的条件下,前缘热流随着前缘半径的增大而减小,且横截面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但同时对支板的气动性能影响也逐渐增大;另外,壁厚的增大会降低支板的冷却效果,且壁厚越小,在前缘上的热流分布越均匀;同时,通过对比3种冷却剂分配方式的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冷却剂更多地分配给前缘等受热严重区域可以增强特征区域的冷却效果,但全部集中在支板前缘会增大通道内压力损失,因此由尖劈部分的多个通道进入的分配方案最优,既能提高前缘冷却效率,又能保证对其他部分的有效冷却。通过开展支板主动冷却通道布局优化和影响规律分析,显著降低了燃料支板对冷却流量的需求,并为燃料支板的主动冷却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支板 主动冷却 数值模拟 流量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