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空气动力学飞机红外辐射强度估算方法 被引量:3
1
作者 朱兵 裴扬 宋笔锋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80-183,共4页
结合CFD技术和红外辐射理论发展了一种飞机红外辐射强度估算方法。首先通过欧拉方程数值模拟来获得飞机表面温度场分布,然后应用结合粘性附面层理论进行壁面温度计算分析。在获得了飞机表面温度分布数据之后,采用灰体辐射理论估算全机... 结合CFD技术和红外辐射理论发展了一种飞机红外辐射强度估算方法。首先通过欧拉方程数值模拟来获得飞机表面温度场分布,然后应用结合粘性附面层理论进行壁面温度计算分析。在获得了飞机表面温度分布数据之后,采用灰体辐射理论估算全机红外辐射强度。进行某喷气式飞机红外辐射强度估算研究,分析有/无尾焰情况的飞机红外辐射强度计算结果,初步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所提出的红外辐射估算理论对于飞机红外隐身与高生存力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动力学 红外辐射 隐身 生存力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柔体与多柔体动力学的高斯最小拘束原理 被引量:8
2
作者 郝名望 叶正寅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5-204,共10页
多柔体动力学对空间探索和宇航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单柔体动力学是多柔体动力学的基础,利用变积法推得单柔体动力学的高斯最小拘束原理,通过对单柔体动力学的高斯最小量求驻值得到微分形式的控制方程。接着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分... 多柔体动力学对空间探索和宇航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单柔体动力学是多柔体动力学的基础,利用变积法推得单柔体动力学的高斯最小拘束原理,通过对单柔体动力学的高斯最小量求驻值得到微分形式的控制方程。接着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两种运动学描述方法———向量链法和向量对法建立链式多柔体系统的高斯最小拘束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柔体 单柔体 航天动力学 高斯最小拘束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柔体动力学拟哈密顿原理的推导 被引量:3
3
作者 郝名望 叶正寅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54-961,共8页
多柔体动力学对空间探索和宇航事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单柔体动力学又是多柔体动力学的基础,目前,人们对航天器动力学的研究,所作的工作在数值算法上较多,真正在解析上和理论上做的工作较少。从现有的文献可以看出,不少学者采... 多柔体动力学对空间探索和宇航事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单柔体动力学又是多柔体动力学的基础,目前,人们对航天器动力学的研究,所作的工作在数值算法上较多,真正在解析上和理论上做的工作较少。从现有的文献可以看出,不少学者采用变分原理建立柔体动力学控制方程,尤其是哈密顿原理,并且大多数都是直接综合一般力学的哈密顿原理和弹性力学的势能原理建立柔体动力学的控制方程。本文从单柔体动力学的基本方程(该方程可以由微元法得到)出发,利用变积方法推导出其拟哈密顿原理,再通过对所得的泛函求驻值条件得到单柔体动力学的控制方程,并对其作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分原理 拟哈密顿原理 单柔体 多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CFD的叶轮机非定常气动力组合建模方法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伟伟 苏丹 +2 位作者 张陈安 叶正寅 刘锋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2,共6页
为了获得一个准确高效的非定常空气动力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叶轮机叶片颤振特性分析中去,论文发展了一种基于CFD方法的叶轮机非定常气动力组合建模方法,可以快速计算叶轮机叶片在等相角差振动时的气动阻尼系数。运用小扰动流场的叠加原理... 为了获得一个准确高效的非定常空气动力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叶轮机叶片颤振特性分析中去,论文发展了一种基于CFD方法的叶轮机非定常气动力组合建模方法,可以快速计算叶轮机叶片在等相角差振动时的气动阻尼系数。运用小扰动流场的叠加原理,通过不同通道数模型的非定常流场求解(通常需要两次或三次),针对流场的周期性边界条件,组合分析得到一系列更多通道数情况下的非定常气动力低阶模型。基于这种降阶模型计算的气动阻尼系数与直接的CFD方法计算结果吻合很好,计算效率提高10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颤振 降阶模型 计算流体力学 叶轮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型大迎角振动对气动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解亚军 叶正寅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5-28,共4页
通过在NF-3低速风洞专门研制的翼型模型及相应的俯仰和沉浮振动机构,选用NACA0012翼型进行大迎角下不同频率的振动实验,研究了模型振动平均状态下对其气动力特性的影响情况,并在N-S方程基础上对振动流场进行了初步分析。实验与计算研究... 通过在NF-3低速风洞专门研制的翼型模型及相应的俯仰和沉浮振动机构,选用NACA0012翼型进行大迎角下不同频率的振动实验,研究了模型振动平均状态下对其气动力特性的影响情况,并在N-S方程基础上对振动流场进行了初步分析。实验与计算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临近定常失速迎角的大迎角条件下,翼型的振动可以引起旋涡分离,导致翼型升力减小和失速迎角的提前。就所涉及的两种振动模式而言,俯仰振动的影响大于沉浮振动,所以,模型设计和加工时要特别注意加强机翼弦向的扭转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仰振动机构 沉浮振动机构 N-S方程 升力特性 失速迎角 风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型尾缘低频大功率合成射流的动态载荷特性研究——A:实验方案设计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小波 张伟伟 +1 位作者 翟建 叶正寅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98,共8页
为了获得翼型在尾缘合成射流作用下的气动特性,针对NACA0015翼型,设计了适用于风洞研究的尾缘合成射流实验,设计内容包括实验模型的设计,低频大功率合成射流致动器的设计,以及测量方案的设计。该实验方案在伺服电机达到适当转速时,合成... 为了获得翼型在尾缘合成射流作用下的气动特性,针对NACA0015翼型,设计了适用于风洞研究的尾缘合成射流实验,设计内容包括实验模型的设计,低频大功率合成射流致动器的设计,以及测量方案的设计。该实验方案在伺服电机达到适当转速时,合成射流器能够达到较好的吹/吸气效果。通过调节地面气缸的行程和电机的工作频率,可以实现对喷口速度、频率等参数的调节,为研究合成射流动量系数和减缩频率对气动力和力矩的影响规律提供了便利。针对二元实验段,采用自行设计的二分量应变天平测量动态升力和力矩。该实验模型在二元风洞中顺利开展了相关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合成射流频率为3Hz时,升力系数的幅值约为0.16。因此,尾缘低频大功率合成射流可以使翼型获得较大的用于控制气动弹性的控制力。这种新型作动方式为未来飞行器气动弹性稳定性控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射流 风洞实验 尾缘 气动弹性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ST参数化方法的翼型气动优化设计 被引量:30
7
作者 卜月鹏 宋文萍 +1 位作者 韩忠华 许建华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29-836,共8页
翼型参数化方法的优劣对最终优化设计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是决定优化设计效率和最终优化效果的关键因素。针对翼型外形的不同表达方式(分为翼型直接CST、扰动CST和中弧线叠加厚度分布CST等),分别发展了相应的CST参数化程序,并将... 翼型参数化方法的优劣对最终优化设计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是决定优化设计效率和最终优化效果的关键因素。针对翼型外形的不同表达方式(分为翼型直接CST、扰动CST和中弧线叠加厚度分布CST等),分别发展了相应的CST参数化程序,并将其应用于翼型气动优化设计,研究几种不同参数化方式的优化结果和优化效率。RAE2822翼型单目标减阻优化设计的研究表明,基于CST的三种参数化方法和基于Hicks-Henne函数的参数化方法的减阻效果相当,但计算时间相差很大。在设计变量数相当的情况下,扰动CST方法和中弧线叠加厚度分布CST方法的设计效率高于直接CST参数化方法和Hicks-Henne参数化方法而中弧线叠加厚度分布CST的优化效率略高于扰动CST。DU93-w-210翼型单目标最大升阻比优化设计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中弧线叠加厚度分布CST的优化效率略高于扰动C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型设计 减阻 效率 残差 流程图 函数 升阻比 参数化 几何优化 跨声速空气动力学 风力机 CST(类函数/形函数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vier-Stokes方程预处理方法及其对翼型绕流数值模拟的应用 被引量:19
8
作者 韩忠华 乔志德 +1 位作者 熊俊涛 何光洪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5-280,共6页
在与定常方程相容的情况下,通过对N av ier-Stokes方程的时间导数项实施Cho i及Turkel矩阵预处理,发展了适用于低、亚、跨声速粘性流动的有效的预处理方法。对预处理后的控制方程采用了Jam eson格式进行有限体积空间离散和Runge-K utta... 在与定常方程相容的情况下,通过对N av ier-Stokes方程的时间导数项实施Cho i及Turkel矩阵预处理,发展了适用于低、亚、跨声速粘性流动的有效的预处理方法。对预处理后的控制方程采用了Jam eson格式进行有限体积空间离散和Runge-K utta显示时间推进求解,以及采用了FA S多重网格方法加速收敛。对RAE 2822、GAW-1等不同类型翼型进行了低速和跨声速流动的数值模拟。算例表明:Cho i预处理方法和Turkel预处理方法均有效改善了时间推进方法对低马赫数流动计算的收敛性,而且提高了计算精度;预处理方法同样适用于跨声速非线性流动的计算,且表现出了一定的加速收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vier—Stokes方程 预处理方法 多重网格法 有限体积法 翼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riging模型在翼型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俊 宋文萍 +2 位作者 韩忠华 许建华 樊艳红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8-526,共9页
目前,基于Kriging代理模型的优化方法在气动优化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却并未能应用于气动反设计中。本文将翼型气动反设计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利用基于Kriging模型的优化方法进行了翼型的单目标、多目标反设计,验证了Kriging模... 目前,基于Kriging代理模型的优化方法在气动优化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却并未能应用于气动反设计中。本文将翼型气动反设计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利用基于Kriging模型的优化方法进行了翼型的单目标、多目标反设计,验证了Kriging模型在翼型单目标、多目标反设计中的适应性,并研究了模型加点准则对设计结果的影响;此外,将本文方法与多项式响应面模型优化方法、基于Adjoint的优化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明显优于基于多项式响应面的优化方法,且与Adjoint方法相比,设计效率相当且具有更好的通用性。最后将本文方法应用于接近工程实际的在已有翼型基础上修改压力分布进行反设计,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IGING模型 气动优化设计 翼型反设计 多目标反设计 Navier—Stockes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Kriging模型在翼型气动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6
10
作者 许瑞飞 宋文萍 韩忠华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3-510,共8页
文章将拉丁超立方抽样试验设计方法,Kriging模型与优化方法结合发展了一套基于改进Kriging模型的优化设计算法。首先对Kriging模型的拟合精度进行了研究,针对一维函数以及气动问题进行了测试,验证了文中发展的Kriging模型能够较好地对... 文章将拉丁超立方抽样试验设计方法,Kriging模型与优化方法结合发展了一套基于改进Kriging模型的优化设计算法。首先对Kriging模型的拟合精度进行了研究,针对一维函数以及气动问题进行了测试,验证了文中发展的Kriging模型能够较好地对函数进行拟合以及能够运用到气动问题中。为了提高Kriging模型的拟合精度,文章对原有的Kriging模型优化设计算法进行了改进,在引入EI方法的同时将优化搜索算法得到的最优点加入到原有的样本集中,每次增加2个样本点,然后再重新生成Kriging模型进行优化设计。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使用该算法进行了RAE2822翼型减阻优化设计,优化后的RAE2822翼型的阻力系数降低了33.6%,算例表明采用该方法能够逐步提高Kriging模型的拟合精度,最终实现高效的翼型气动性能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丁超立方抽样 KRIGING模型 EI方法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条翼布局双垂尾抖振表面脉动压力风洞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劲杰 杨青 +3 位作者 杨永年 牟让科 齐丕骞 张积亭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32,38,共5页
对边条翼布局双垂尾发生抖振时的表面脉动压力进行了风洞实验研究。实验在西北工业大学NF-3风洞进行。实验迎角范围:10°-40°,风速:50m/s。实验测量了垂尾内外侧表面各9处的脉动压力,并将脉动压力沿表面积分近似得到垂尾... 对边条翼布局双垂尾发生抖振时的表面脉动压力进行了风洞实验研究。实验在西北工业大学NF-3风洞进行。实验迎角范围:10°-40°,风速:50m/s。实验测量了垂尾内外侧表面各9处的脉动压力,并将脉动压力沿表面积分近似得到垂尾的根部弯矩响应。实验同时测量了垂尾根部应变、翼尖前缘及后缘的加速度响应。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不同测量方法得出的垂尾抖振响应规律一致,得到的垂尾抖振起始迎角相同,这表明垂尾的抖振响应是由边条涡破裂流作用在垂尾表面的脉动载荷引起的;随迎角增大,边条涡破裂流的能量不断增加,且越来越集中于低频范围,但当迎角过大时,边条涡的破裂点远离垂尾,破裂涡的能量耗散很大,从而作用在垂尾表面的脉动载荷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垂尾 抖振 边条涡 起始迎角 根部弯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叶扩压器对离心压缩机流场及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高丽敏 刘波 王欢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2098-2102,共5页
采用自编的CFD程序数值研究了无叶扩压器对离心压缩机流场及气动性能的影响。采用当地时间步长、多重网格以及隐式参差光顺等技术来加速收敛,以质量流量来代替出口静压的出口边界条件,使出口静压在计算过程中与给定的流量工况自动匹配,... 采用自编的CFD程序数值研究了无叶扩压器对离心压缩机流场及气动性能的影响。采用当地时间步长、多重网格以及隐式参差光顺等技术来加速收敛,以质量流量来代替出口静压的出口边界条件,使出口静压在计算过程中与给定的流量工况自动匹配,大大节省了计算时间。对Krain叶轮后带等面积与直壁两种形式的无叶扩压器离心压缩机内部流场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直壁型无叶扩压器离心压缩机的效率低于等面积无叶扩压器离心压缩机的效率;直壁型无叶扩压器使得叶轮出口的流动出现分离;扩压器的形式对离心叶轮的整体气动性能影响并不大;在进行离心叶轮数值研究时,叶轮后的延伸区最好采用等面积无叶扩压器,以尽量减小无叶扩压器所引起的计算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叶轮 无叶扩压器 数值模拟 出口边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avier-Stokes方程跨声速翼型和机翼气动优化设计 被引量:14
13
作者 熊俊涛 乔志德 韩忠华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9-33,44,共6页
将响应面方法引入到气动优化设计上来,进行了基于N-S方程跨声速翼型、机翼气动优化设计。通过去掉完全二阶多项式响应面模型中的二阶交叉项,大大减少了构造高维响应面模型所需要的计算量。合理地选择优化设计空间,保证了构造的响应面模... 将响应面方法引入到气动优化设计上来,进行了基于N-S方程跨声速翼型、机翼气动优化设计。通过去掉完全二阶多项式响应面模型中的二阶交叉项,大大减少了构造高维响应面模型所需要的计算量。合理地选择优化设计空间,保证了构造的响应面模型具有较高精度。跨声速翼型、机翼减阻优化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适用于气动优化设计问题,设计质量高,方法实用可靠,有较高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方程 响应面方法 优化设计 跨声速翼型/机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效的叶轮机叶片气动阻尼计算方法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陈安 张伟伟 +1 位作者 叶正寅 刘锋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26-833,共8页
运用叠加原理,发展了一种可以运用于小振幅运动的叶轮机叶片非定常气动力降阶模型,并将该模型与传统的能量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叶轮机叶片气动阻尼的高效求解方法.运用该方法求解叶轮机叶片的气动阻尼系数,对某个频率、某个模态只需要... 运用叠加原理,发展了一种可以运用于小振幅运动的叶轮机叶片非定常气动力降阶模型,并将该模型与传统的能量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叶轮机叶片气动阻尼的高效求解方法.运用该方法求解叶轮机叶片的气动阻尼系数,对某个频率、某个模态只需要进行一次非定常计算,就可以求出所有叶间振动相角下的气动阻尼系数,提高了气动阻尼的求解效率.在STCF4和NASA Rotor 67两个算例上运用非定常雷诺平均N-S(RANS)方程和提出的降阶模型进行了对比计算.算例表明,在小振幅下该方法的计算结果与RANS方程计算得到的气动阻尼系数能很好地吻合,而计算效率相比多通道非定常RANS方程计算提升了近一个数量级,并且该方法还可以运用于有失谐情况的颤振分析,在工程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轮机械 气动弹性 颤振 降阶气动力模型 气动阻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性等离子体激励器圆柱绕流控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文丰 蔡晋生 +1 位作者 郝江南 刘秋洪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22,共6页
在低速风洞中利用多级双极性等离子体激励器控制圆柱绕流的流动分离。实验风速U∞=10m/s,基于圆柱直径的雷诺数Re=2.8×104,在实验中将两组三级双极性等离子体激励器布置在圆柱模型肩部,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量圆柱的尾流场。实... 在低速风洞中利用多级双极性等离子体激励器控制圆柱绕流的流动分离。实验风速U∞=10m/s,基于圆柱直径的雷诺数Re=2.8×104,在实验中将两组三级双极性等离子体激励器布置在圆柱模型肩部,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量圆柱的尾流场。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定常和非定常激励均能抑制圆柱尾迹区,等离子体激励强度是影响激励器对圆柱绕流控制能力的重要因素;非定常脉冲激励耗电少,对流动控制能力强,效率明显高于定常激励,脉冲激励频率影响等离子体激励器对流动的控制能力。在实验风速为10m/s时,脉冲激励频率与圆柱涡脱落频率一致,流动控制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圆柱 流动控制 风洞实验 尾流场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方法在跨声速翼型气动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熊俊涛 乔志德 韩忠华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2-236,共5页
基于响应面方法进行了跨声速翼型的气动优化设计研究。通过采用分次优化、逐步逼近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应用响应面方法进行多变量优化设计时拟合精度较低的问题。首先进行了翼型的反设计来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然后进行了跨声速翼型减阻... 基于响应面方法进行了跨声速翼型的气动优化设计研究。通过采用分次优化、逐步逼近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应用响应面方法进行多变量优化设计时拟合精度较低的问题。首先进行了翼型的反设计来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然后进行了跨声速翼型减阻优化设计。流场控制方程均采用N-S方程。响应面模型采用完全二阶多项式来构造,试验点的选取满足D优化准则。优化设计算例表明:进行分次优化所构造的模型精度满足设计要求,优化结果误差均小于1%;方法实用有效,减阻设计中阻力系数减少了19.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方法 翼型 优化设计 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敏感涂料测量系统及涂料校准实验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波 周强 +2 位作者 郑立新 陈柳生 赵旭民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75,共4页
压力敏感涂料测量技术以其测压范围广、对流动干扰小等优点应用广泛。以叶轮机械内部流场测量为目的,以国产涂料为对象,在国内首次自主构建了压力敏感涂料测量系统,并对涂料进行了校准实验尝试,检验了测量系统的性能,基本摸清了涂料压... 压力敏感涂料测量技术以其测压范围广、对流动干扰小等优点应用广泛。以叶轮机械内部流场测量为目的,以国产涂料为对象,在国内首次自主构建了压力敏感涂料测量系统,并对涂料进行了校准实验尝试,检验了测量系统的性能,基本摸清了涂料压敏特性和使用寿命,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敏感涂料 校准实验 测量系统 叶轮机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射流用于翼型分离流动控制的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郝礼书 乔志德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8-531,共4页
合成射流技术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概念的流动控制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合成射流致动器。实验中利用热线风速仪对致动器喷口的速度进行了测量,以便于确定驱动条件。然后进行了翼型流动控制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合成射流致动... 合成射流技术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概念的流动控制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合成射流致动器。实验中利用热线风速仪对致动器喷口的速度进行了测量,以便于确定驱动条件。然后进行了翼型流动控制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合成射流致动器对翼型的失速特性有一定的改善,翼型的最大升力系数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文中还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性的分析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射流 致动器 驱动条件 流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外形高超声速气动力/气动热数值计算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毅 王刚 叶正寅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9-175,共7页
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综合研究,比较了网格密度不同对计算的影响,研究了中心格式和3种迎风格式(AUSM+格式、AUSM+up格式、Roe格式)的计算性能,探讨了壁面温度变化对气动力/气动热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网格密度变化对气动力计算影... 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综合研究,比较了网格密度不同对计算的影响,研究了中心格式和3种迎风格式(AUSM+格式、AUSM+up格式、Roe格式)的计算性能,探讨了壁面温度变化对气动力/气动热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网格密度变化对气动力计算影响不大,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热流的计算及流动分离的模拟;各空间格式都能准确地计算出流场压力分布,有较高的激波分辨率,但鲁棒性有所差异,其中AUSM+up格式在高超声速流场计算中鲁棒性较好;壁面温度升高会导致所得分离区增大,气动力/气动热分布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在分离区后的流动再附会很大程度上增大该区域的热流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数值模拟 气动力/气动热 网格 空间离散格式 壁面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垂尾抖振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劲杰 杨青 +4 位作者 李建英 杨永年 牟让科 张积亭 齐丕骞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4-447,共4页
边条翼双垂尾布局是新一代战斗机的主要布局形式,这种气动布局可能引起双垂尾抖振,是飞机设计中的一个技术关键。边条翼布局双垂尾的抖振特性实验研究在西北工业大学低速风洞进行,测试迎角范围:0°~50°。实验还将垂尾位置前移... 边条翼双垂尾布局是新一代战斗机的主要布局形式,这种气动布局可能引起双垂尾抖振,是飞机设计中的一个技术关键。边条翼布局双垂尾的抖振特性实验研究在西北工业大学低速风洞进行,测试迎角范围:0°~50°。实验还将垂尾位置前移了30mm(15.8%垂尾平均气动弦长)进行测量,并将垂尾前后2种位置的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对2种模型都测量了垂尾的根部弯矩响应和翼尖加速度响应的时间历程,经数据处理得出弯矩和加速度脉动响应的均方根值及功率谱密度分布。实验结果表明:1抖振主要发生在一弯模态;2当迎角达到20°后,翼根弯矩响应和翼尖加速度响应都急剧增加,抖振起始迎角约为20°;3抖振响应在迎角27~40°之间最大;4垂尾前后位置对抖振起始迎角影响不大,但对抖振响应强度有明显影响;5边条涡破裂是诱发边条翼布局双垂尾抖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条涡 抖振起始迎角 翼根弯矩 翼尖加速度 功率谱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