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34篇文章
< 1 2 1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钙钛矿单晶与薄膜材料”专题
1
作者 陶绪堂 吴云涛 +2 位作者 徐亚东 张国栋 陈召来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89-1090,I0002,I0003,共4页
钙钛矿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和可调控的结构形态,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辐射探测及光催化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金属卤化物单晶与薄膜钙钛矿是一类重要的钙钛矿材料,凭借其结构、性能可设计性及工艺兼容性等特点,已成为... 钙钛矿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和可调控的结构形态,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辐射探测及光催化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金属卤化物单晶与薄膜钙钛矿是一类重要的钙钛矿材料,凭借其结构、性能可设计性及工艺兼容性等特点,已成为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然而,单晶生长与结构调控、薄膜均匀性和稳定性、规模化量产,以及含铅材料的环保性等问题仍是该类材料产业化进程中面临的核心挑战。为此,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凝心聚力,面向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材料 光电性能 光催化 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性原理研究取代基对含能材料撞击感度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黎红艳 卢妹 +4 位作者 包恃缘 刘福生 刘正堂 白志鑫 刘其军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4,共11页
取代基的种类和位置会影响含能材料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强度,从而对其撞击感度产生影响.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分析了氨基基团和甲基基团对三硝基苯类含能材料撞击感度的影响.根据计算得到的弹性常数,通过Voigt-Reuss-Hill平均法计... 取代基的种类和位置会影响含能材料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强度,从而对其撞击感度产生影响.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分析了氨基基团和甲基基团对三硝基苯类含能材料撞击感度的影响.根据计算得到的弹性常数,通过Voigt-Reuss-Hill平均法计算得到了几种含能材料的体积模量B、剪切模量G、杨氏模量E和泊松比v.接着,尝试通过分析氨基和甲基取代基的种类和数量对力学参数、能带结构、态密度等性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下,氨基个数与撞击感度之间呈负相关,与禁带宽度呈正相关,可以通过比较带隙值来判断一组含氨基的多硝基芳烃材料的撞击感度大小关系.相较于氨基,甲基数量与力学性能的相关性较氨基取代基更好,甲基数量变化对材料的总态密度能量影响更大;甲基数量与材料的撞击感度之间没有相关性但与禁带宽度呈负相关,无法通过带隙值的大小来确定一组含甲基的硝基芳烃类含能材料的撞击感度大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能材料 撞击感度 取代基 力学性质 电子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Al_(2)O_(3f)/Al_(2)O_(3)复合材料的室温和1000℃拉伸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珂 许平 +5 位作者 张超 李陈晨 应雯清 邢宁 李玫 张程煜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01,共7页
连续氧化铝纤维增强氧化铝复合材料(Al_(2)O_(3f)/Al_(2)O_(3))是发展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理想材料。本工作研究了国产Al_(2)O_(3f)/Al_(2)O_(3)复合材料的室温和1000℃拉伸力学性能,使用SEM观察拉伸试样的微观形貌和断口形貌,使... 连续氧化铝纤维增强氧化铝复合材料(Al_(2)O_(3f)/Al_(2)O_(3))是发展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理想材料。本工作研究了国产Al_(2)O_(3f)/Al_(2)O_(3)复合材料的室温和1000℃拉伸力学性能,使用SEM观察拉伸试样的微观形貌和断口形貌,使用TEM观察纤维的微观结构,采用Weibull分布统计分析抗拉强度,利用纤维推入法得到纤维/基体界面剪切强度。结果表明,国产Al_(2)O_(3f)/Al_(2)O_(3)复合材料室温抗拉强度为(257±31)MPa,1000℃的抗拉强度为室温的78%,已达到国际Nextel610/Al_(2)O_(3)水平。研究发现,界面结合强度是影响抗拉强度的主要因素。界面结合强度较低,纤维拔出长且分散,抗拉强度高;界面结合强度较高,发生纤维束断裂,且纤维拔出变短,抗拉强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纤维 Al_(2)O_(3f)/Al_(2)O_(3)复合材料 拉伸性能 强度分散性 界面结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低成本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商剑钊 吴小飞 +5 位作者 曹晔洁 吕云蕾 李精鑫 王晶 董宁 刘永胜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7,共13页
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强度、耐高温等优异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和新兴民用等领域,但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大多存在成本较高、周期过长等问题,限制其应用和推广,发展低成本制备工艺... 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强度、耐高温等优异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和新兴民用等领域,但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大多存在成本较高、周期过长等问题,限制其应用和推广,发展低成本制备工艺是推动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广泛应用的关键。本文简要介绍了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现状,总结了反应熔渗、纳米浆料浸渗瞬时共晶、浆料浸渗结合热压等低成本工艺的研究现状,围绕制备工艺优化、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等方面进行综述,提出了低成本制备工艺的未来研究方向,如熔盐法制备超高温陶瓷界面和反应诱导相分离制备具有孔隙结构均匀的多孔基体,可显著提升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制备工艺 低成本 反应熔渗 纳米浆料浸渗瞬时共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喷涂Ti-Al复合材料的搅拌摩擦加工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杨 徐雅欣 李文亚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0-219,共10页
目的解决冷喷涂直接沉积钛铝金属间化合物时因金属颗粒硬脆而出现的沉积率极低或无法沉积等问题,针对增材制造钛铝合金的需求,采用冷喷涂和搅拌摩擦加工相结合的方法原位制备钛铝金属间化合物。方法采用纯铝板为冷喷涂基板,经冷喷涂沉积... 目的解决冷喷涂直接沉积钛铝金属间化合物时因金属颗粒硬脆而出现的沉积率极低或无法沉积等问题,针对增材制造钛铝合金的需求,采用冷喷涂和搅拌摩擦加工相结合的方法原位制备钛铝金属间化合物。方法采用纯铝板为冷喷涂基板,经冷喷涂沉积纯Ti、Al后得到预沉积体,对已沉积的Ti-Al复合材料进行不同参数的搅拌摩擦加工后制备出试样,并采用光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硬度测试对比研究不同处理状态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结果喷涂态沉积体并未形成Ti-Al金属间化合物。经FSP处理后,沉积体中形成了含有细小晶粒的Ti和Ti-Al金属间化合物复合组织。由XRD结果可知,FSP制备的金属间化合物为TiAl3,且复合材料中存在未反应的原始Ti颗粒。冷喷涂沉积体经热处理因Kirkendall效应会产生较大孔隙,但经FSP处理后组织致密,无明显孔隙,硬度显著提高到256HV,复合材料的组织得到细化。结论通过高压冷喷涂技术和搅拌摩擦加工原位制备了组织均匀且致密、内部结合良好的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并使用优化后的搅拌摩擦工艺参数完成了良好的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的增材制造,达到试验预期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生成 TIAL复合材料 冷喷涂 搅拌摩擦加工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复合材料蜂窝夹芯结构超声检测方法
6
作者 高晓进 梁成瑜 +2 位作者 王丙阳 付亮 梅辉 《声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5,共7页
新型飞行器的舱门、机翼、尾翼等结构大量采用了大厚度复合材料蜂窝夹芯粘接结构。针对该结构的材料组成和结构特点,分析了常规超声反射法和超声穿透法检测蜂窝夹芯与面板粘接质量的适用性,发现常规的超声反射法和穿透法均难以检测大厚... 新型飞行器的舱门、机翼、尾翼等结构大量采用了大厚度复合材料蜂窝夹芯粘接结构。针对该结构的材料组成和结构特点,分析了常规超声反射法和超声穿透法检测蜂窝夹芯与面板粘接质量的适用性,发现常规的超声反射法和穿透法均难以检测大厚度复合材料蜂窝夹芯结构的脱粘缺陷。提出了喷水耦合超声C扫描反射法和接触耦合高分辨力聚焦超声A扫描反射法结合的检测方法。采用提出的检测方法对含有人工缺陷的大厚度复合材料蜂窝夹芯粘接结构试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采用提出的检测方法能够检出试样中I界面、Ⅱ界面的所有人工脱粘缺陷,可检测出Φ5 mm的脱粘缺陷,实现60 mm厚度的蜂窝夹芯与复合材料面板粘接质量的超声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大厚度 蜂窝 脱粘 超声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 SiC_(f)/SiC-SiYBC复合材料的蠕变性能及损伤机理
7
作者 张立 管皞阳 +6 位作者 郑琪宁 洪智亮 王佳璇 邢宁 李玫 刘永胜 张程煜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0,共8页
随着航空发动机的服役环境日益严苛,SiC_(f)/SiC在高温空气/水氧环境中的服役温度和应力亟需提升。为此,研究人员尝试采用自愈合基体改性的方法提升SiC_(f)/Si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和抗蠕变性能。本工作研究了熔体渗透工艺(MI)制备的... 随着航空发动机的服役环境日益严苛,SiC_(f)/SiC在高温空气/水氧环境中的服役温度和应力亟需提升。为此,研究人员尝试采用自愈合基体改性的方法提升SiC_(f)/Si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和抗蠕变性能。本工作研究了熔体渗透工艺(MI)制备的碳化硅纤维平纹布增强的SiYBC改性碳化硅复合材料(MISiC_(f)/SiC-SiYBC)在空气中的拉伸蠕变性能及损伤机理,蠕变温度为1300、1350和1400℃,应力为60~120 MPa。结果显示:在1300~1400℃范围内,MISiC_(f)/SiC-SiYBC的蠕变断裂时间(tu)与应力、温度密切相关,随温度或应力升高而降低。当蠕变应力高于比例极限应力(σ_(PLS))时,基体开裂,氧气会进入材料内部侵蚀纤维和BN界面,使其发生氧化退化,大幅降低tu。此时由于基体完全开裂,载荷主要由纤维承担, tu受纤维的抗蠕变性能控制。当蠕变应力低于σ_(PLS)时, t_(u)较长,载荷由纤维和基体共同承担, tu则受纤维和基体两者的抗蠕变性能共同控制。随着温度从1300℃升高至1400℃,基体氧化物等物相填充界面间隙,导致界面黏结,促进裂纹张开和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f/SiC-SiYBC 蠕变 氧化 损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续时效对xTiB_(2)/Al-5Cu-0.85Mn-0.35Mg-0.5Ag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王宇航 王培卿 +3 位作者 李新雷 薛彦庆 张晗 吕亚东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4,共9页
采用混合熔盐法制备xTiB_(2)/Al-5Cu-0.85Mn-0.35Mg-0.5Ag(x=0%,1%,3%,5%,质量分数,下同)复合材料,并进行单级时效和断续时效处理,研究不同热处理工艺对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iB_(2)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硬度... 采用混合熔盐法制备xTiB_(2)/Al-5Cu-0.85Mn-0.35Mg-0.5Ag(x=0%,1%,3%,5%,质量分数,下同)复合材料,并进行单级时效和断续时效处理,研究不同热处理工艺对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iB_(2)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硬度和强度均呈持续增加趋势,但伸长率逐渐下降。当TiB_(2)含量为3%时,单级时效处理(175℃/3 h)后,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和伸长率分别为465.1,496.8 MPa,78.9 GPa和4.8%,采用175℃/1.5 h+150℃/13.5 h断续时效处理后,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提高至479.3,507.2 MPa和79.1 GPa,比单级时效处理分别提高了5.9%,2.1%和0.25%,伸长率下降至4.1%。二次时效温度显著影响时效沉淀相的析出序列,是材料性能得以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当二次时效温度为100℃时,θ'-Al_(2)Cu相为主要时效强化相,二次时效温度为150℃时,Ω-Al_(2)Cu相成为主要的时效强化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_(2) 铝基复合材料 断续时效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达/红外兼容隐身材料设计原理及研究进展
9
作者 陈易诚 涂建勇 +1 位作者 李鑫 范晓孟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4-53,共10页
近年来,现代军事探测技术和精确制导武器得到飞速发展,雷达及红外探测和制导手段的广泛应用推动雷达/红外兼容隐身材料成为目前隐身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雷达探测和红外探测在探测原理上有根本性差别,导致对这两个波段的隐身材料电磁特... 近年来,现代军事探测技术和精确制导武器得到飞速发展,雷达及红外探测和制导手段的广泛应用推动雷达/红外兼容隐身材料成为目前隐身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雷达探测和红外探测在探测原理上有根本性差别,导致对这两个波段的隐身材料电磁特性的需求完全不同。研究人员利用两个波段电磁波波长的差异实现对电磁波的差异化响应,开展了雷达/红外兼容隐身材料的设计。本文系统阐述了雷达/红外隐身的基础理论及设计原理,综述了雷达/红外兼容隐身材料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红外兼容隐身 设计原理 多频谱隐身 超材料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ZnO阵列改性碳织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10
作者 朱文婷 王小荣 +1 位作者 王晓芳 惠瑞敏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5-179,共5页
碳纤维表面光滑且具有惰性,削弱了其与树脂的界面黏结,进而限制了碳织物/树脂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基于界面工程技术,采用预埋晶种层的方式诱导ZnO微纳米阵列在碳纤维表面均匀生长,并通过改变晶种层溶度优化ZnO阵列的形貌和分布,以强化... 碳纤维表面光滑且具有惰性,削弱了其与树脂的界面黏结,进而限制了碳织物/树脂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基于界面工程技术,采用预埋晶种层的方式诱导ZnO微纳米阵列在碳纤维表面均匀生长,并通过改变晶种层溶度优化ZnO阵列的形貌和分布,以强化纤维/基体的界面,从而提升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和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对纤维表面形貌分析,晶种层浓度对ZnO微纳米阵列形貌和分布有较大的影响;当浓度为15mmol/L时,均匀且细化的ZnO阵列生长在碳纤维表面,使纤维的表面能大幅度提高,促进了树脂充分浸润,提高了力学强度;与原始复合材料相比,改性复合材料的磨损率降低了约35%,表明ZnO阵列的引入能够明显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织物/树脂复合材料 ZnO阵列 界面改性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往复挤压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11
作者 宛琼 李付国 李艳锋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35-140,共6页
采用Deform软件对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往复挤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将熵值法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相结合对正交模拟方案进行评价。将优选出的工艺参数用于往复挤压试验。结果表明:核壳结构的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增强颗粒在往复挤压的过程中... 采用Deform软件对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往复挤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将熵值法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相结合对正交模拟方案进行评价。将优选出的工艺参数用于往复挤压试验。结果表明:核壳结构的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增强颗粒在往复挤压的过程中未发生整体破碎和与基体脱离的现象,而且热压烧结时Ti Al_(3)壳体内部形成的粗大Ti晶在往复挤压后得到了有效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复合材料 往复挤压 数值模拟 参数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合金工艺对混杂增强非晶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龙丰 郭威 +2 位作者 吕书林 王锦程 吴树森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83-2292,共10页
基于金属熔体脱合金法制备了具有核壳混杂增强结构(核相为高熔点富Ta相,壳为B2-CuZr相)的[(Zr_(0.5)Cu_(0.5))_(92.5)Al_(7)Sn_(0.5)]_(0.95)Ta_(5)非晶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不同脱合金工艺参数下非晶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演... 基于金属熔体脱合金法制备了具有核壳混杂增强结构(核相为高熔点富Ta相,壳为B2-CuZr相)的[(Zr_(0.5)Cu_(0.5))_(92.5)Al_(7)Sn_(0.5)]_(0.95)Ta_(5)非晶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不同脱合金工艺参数下非晶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脱合金温度和时间是控制富Ta相尺寸的关键参数。当反应温度过低或反应时间过短时,会造成富Ta相聚集、增强相分布不均匀;当反应温度过高或反应时间过长时,会导致富Ta相粗化。当脱合金反应时间为2 min、脱合金反应温度为1473 K时,非晶基体中富Ta相尺寸细小且弥散分布,并促进B2-CuZr相异质形核细化,得到了尺寸更细小、分布更均匀的核壳混杂增强结构。细小均匀的增强相可有效阻碍非晶基体中主剪切带的快速扩展,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大幅提高,断裂强度达到2439 MPa,塑性应变为1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复合材料 核壳混杂增强结构 金属熔体 脱合金法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D-SiC/SiC复合材料的弹丸冲击损伤及冲击后拉伸性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广宇 岳一凡 +3 位作者 王波 张程煜 索涛 李玉龙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4-500,共7页
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其良好的高温性能而被广泛应用在航空发动机等高温部件处,但服役过程中容易受到异物碎片冲击,这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采用轻气炮对化学气相渗透(CVI)技术制备的2D-SiC/SiC试样进行弹丸冲击,利用高速摄像机... 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其良好的高温性能而被广泛应用在航空发动机等高温部件处,但服役过程中容易受到异物碎片冲击,这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采用轻气炮对化学气相渗透(CVI)技术制备的2D-SiC/SiC试样进行弹丸冲击,利用高速摄像机记录冲击过程,使用光学显微镜和CT观察异物损伤(FOD)的表面和内部结构,探讨了2D-SiC/SiC复合材料的高速冲击损伤特性。结果表明,2D-SiC/SiC复合材料的高速冲击损伤形式包括锥形裂纹、层间分层、纤维断裂以及基体压溃等。通过表征损伤发现,试件背部损伤和边缘处分层损伤由反射拉伸波造成,随着冲击速度提升,弹丸与拉伸波共同作用会造成试件穿透,试件边缘分层损伤减弱。对高速冲击后的试件进行准静态拉伸试验,明确了剩余力学性能与冲击速度、弹丸直径的关系,表明剩余拉伸强度是表征冲击损伤程度的有效参数。同时,采用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获得拉伸过程中的应变分布,并结合不同弹丸直径、冲击速度冲击后的剩余拉伸强度,进一步对比探究不同变量对冲击损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弹丸直径是高速冲击损伤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高速冲击 异物损伤 剩余拉伸强度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三代2.5D SiC_(f)/SiC复合材料的界面力学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管皞阳 张立 +5 位作者 荆开开 师维刚 王晶 李玫 刘永胜 张程煜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9-266,I0001,共9页
连续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SiC_(f)/SiC)是下一代航空发动机的关键结构材料,其界面性能是决定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本研究表征了国产三代2.5D SiC_(f)/SiC的界面性能,并探究其与材料拉伸性能的关系。利用拉伸加/... 连续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SiC_(f)/SiC)是下一代航空发动机的关键结构材料,其界面性能是决定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本研究表征了国产三代2.5D SiC_(f)/SiC的界面性能,并探究其与材料拉伸性能的关系。利用拉伸加/卸载过程中的迟滞特性定量分析了2.5D SiC_(f)/SiC中各组元残余应力和界面滑动应力(IFSS),根据断口拔出纤维的断裂镜面半径得到了纤维就位强度(σ_(fu))的统计分布,通过纤维推入法得到界面剪切强度(ISS)和界面脱黏能(G_(i))。结果表明:利用宏观结合细观的方法能够较全面地描述SiC_(f)/SiC从初始裂纹萌生到最终脱黏不同阶段的界面力学性能,2.5D SiC_(f)/SiC的IFSS、ISS和Gi分别为56 MPa、(28±5)MPa和(2.7±0.6)J/m2。ISS和Gi较低,表明界面结合较弱,在剪应力作用下易产生裂纹,而IFSS较大,表明界面脱黏后纤维与基体间相对滑动较为困难,阻碍了纤维拔出,不利于发挥纤维的增强作用。根据获得的界面性能和经典ACK模型,较好地预测出比例极限应力,并结合σ_(fu)预测了2.5D SiC_(f)/SiC的拉伸强度。拉伸强度预测值高于实验值,这与界面处径向残余压应力以及纤维承受的残余拉应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D SiC_(f)/SiC 拉伸加/卸载 纤维推入 界面剪切强度 界面脱黏能 界面滑动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基复合材料界面微区力学行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郝浩辉 党潇琳 +2 位作者 马晓康 丁金雪 范晓孟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作为热结构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CMC)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潜力巨大。连续纤维的引入解决了陶瓷脆性大的问题,而纤维与基体间微小区域——界面层的设计是保证CMC具有高韧性的关键。一直以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 作为热结构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CMC)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潜力巨大。连续纤维的引入解决了陶瓷脆性大的问题,而纤维与基体间微小区域——界面层的设计是保证CMC具有高韧性的关键。一直以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界面层与CMC宏观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受限于表征难以深入研究界面层微区力学行为的困难。随着微纳力学测试与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FIB)技术的发展,近些年来对于CMC界面层结合强度以及其失效行为的表征逐渐增多。在此基础上,本文综述CMC中界面层的作用以及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因素与调控机制,同时汇总当下通过直接或间接手段测试界面剪切强度的方法,重点总结微纳力学手段下纤维push-out/push-in以及微柱压缩等方法的适用条件以及差异,报道这些方法在界面区失效机制研究方面的进展,并指明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纤维pushout/push-in可以反映基体应力作用对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但测试结果可能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微柱压缩测试则更多地反映界面层本征特性,无法反映基体应力对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也无法反映纤维拔出过程。最后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拓展界面微区力学行为的表征方法,同时确定微区力学与宏观力学性能间的影响机制并建立模型,最终实现CMC的界面层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界面层 微区力学行为 界面剪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D-SiC_(f)/SiC复合材料层间Ⅰ型断裂试验及表征
16
作者 师维刚 张超 +2 位作者 李玫 王晶 张程煜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二维编织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2D-SiC_(f)/SiC)在航空领域中得到广泛使用,然而该材料层间强度低,使其易萌生层间裂纹,引起分层破坏。为此,本工作采用楔形双悬臂梁法(W-DCB)和悬臂梁法(DCB)开展了层间Ⅰ型断裂试验,获得了2D-SiC... 二维编织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2D-SiC_(f)/SiC)在航空领域中得到广泛使用,然而该材料层间强度低,使其易萌生层间裂纹,引起分层破坏。为此,本工作采用楔形双悬臂梁法(W-DCB)和悬臂梁法(DCB)开展了层间Ⅰ型断裂试验,获得了2D-SiC_(f)/SiC的层间裂纹驱动的加载数据,得到了其裂纹端口张开力及张开位移变形曲线。在试验加载过程,通过光学显微镜监测了视觉裂纹扩展过程,探究了2D-SiC_(f)/SiC的层间I型裂纹扩展规律。结合理论分析和裂纹视觉特征解释了加载曲线拐点及其他特征点的断裂力学含义。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2D-SiC_(f)/SiC的层间断面特征,揭示了断面分层裂纹扩展机制。结果表明:W-DCB方法测量的2D-SiC_(f)/SiC层间Ⅰ型初始能量释放率与DCB方法等效;2D-SiC_(f)/SiC层间Ⅰ型断裂过程中,裂纹端口变形曲线的多峰性不符合经典线弹性断裂力学预测的加载峰后特征,反映了2D-SiC_(f)/SiC层间约束关系的复杂性;层间断面为结构性非完全损伤,发生了局部纤维桥连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D-SiC_(f)/SiC复合材料 层间Ⅰ型断裂 表征分析 纤维桥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T薄膜电热原位共固化复合材料板的温度均匀性研究
17
作者 杨阔 潘宝宇 +2 位作者 李小龙 赵志勇 李宏伟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5,共9页
碳纳米管(CNT)薄膜电加热原位共固化复合材料是一种免热压罐的高效节能工艺方法,是国家“双碳”战略下制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新途径。然而,在固化过程中CNT薄膜电加热的不均匀温度分布,易导致复合材料成型质量差,进而限制其应用。为此,... 碳纳米管(CNT)薄膜电加热原位共固化复合材料是一种免热压罐的高效节能工艺方法,是国家“双碳”战略下制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新途径。然而,在固化过程中CNT薄膜电加热的不均匀温度分布,易导致复合材料成型质量差,进而限制其应用。为此,研究揭示了CNT薄膜的电加热特性,阐明了加载电压、预浸料层数以及CNT薄膜层数/尺寸对复合材料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NT薄膜具有高电热转换效率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增加CNT薄膜层数和尺寸有利于改善复合材料面内温度分布。对于12层200 mm×180 mm预浸料,采用1.7倍尺寸的双层CNT薄膜可将复合材料固化过程中的面内温差降低至4℃以内,固化度达到99%以上,且相比传统烘箱固化,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了6.99%。研究结果为发展CNT薄膜电热原位共固化复合材料结构的温度均匀调控方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T薄膜 电热原位共固化 复合材料 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合金化粉末制备钛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杨经纶 陈彪 李金山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51-3164,共14页
钛基复合材料(TMCs)以其高强度、高比模量、优良的耐磨性和耐热性,成为航空航天等领域广泛使用的先进结构材料。粉末冶金(PM)和增材制造(AM)作为TMCs的常见先进制备工艺,因其具有高材料设计自由度和材料利用率而备受青睐。然而,这些工... 钛基复合材料(TMCs)以其高强度、高比模量、优良的耐磨性和耐热性,成为航空航天等领域广泛使用的先进结构材料。粉末冶金(PM)和增材制造(AM)作为TMCs的常见先进制备工艺,因其具有高材料设计自由度和材料利用率而备受青睐。然而,这些工艺在增强相分布、尺寸及结构方面的局限性,使得TMCs的力学性能提升面临挑战。预合金化粉末为TMCs提供了新颖的增强相结构,可以将TiC、TiB等陶瓷颗粒细化至纳米级并均匀分布,显著细化材料,同时,还可以与一次粉末边界(PPB)网络结构结合,实现增强相的多级分布,为PM和AM工艺在优化TMCs的强塑性方面开辟新的途径。基于此背景,本文综述了利用预合金化粉末制备PM TMCs和AM TMCs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预合金化粉末的制备工艺,并探讨了其带来的新型结构与性能优化效果。最后,总结了该工艺在当前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基复合材料 预合金化复合材料粉末 粉末冶金 增材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层对铜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陆均明 李恒青 +2 位作者 张磊 李卫 刘洋赈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20-3128,共9页
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均质石墨−铜复合材料(10%C/Cu,质量分数)和2层梯度石墨−铜复合材料(7%C/Cu-10%C/Cu),研究梯度层对石墨−铜复合材料物理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摩擦磨损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梯度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和... 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均质石墨−铜复合材料(10%C/Cu,质量分数)和2层梯度石墨−铜复合材料(7%C/Cu-10%C/Cu),研究梯度层对石墨−铜复合材料物理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摩擦磨损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梯度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和导电性相比于均质复合材料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法向载荷为24、26和30 N时,梯度复合材料的磨损率相比于均质复合材料分别降低了8.24%、12.10%和11.30%;梯度材料和均质材料的平均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随载荷的增加而升高;梯度复合材料的磨痕深度、宽度和材料挤出高度都比均质复合材料的小,且均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2种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以磨粒磨损为主,氧化磨损和黏着磨损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冶金 梯度复合材料 石墨-铜复合材料 摩擦学性能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及其复合材料”专题序言
20
作者 范晓孟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出现成功解决了由于陶瓷脆性大,限制其作为热结构材料使用的问题,是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热结构材料之一。通过连续纤维、界面和基体等结构单元的合理设计,可有效实现对陶瓷的增韧补强,使陶瓷基复合材料既保... 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出现成功解决了由于陶瓷脆性大,限制其作为热结构材料使用的问题,是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热结构材料之一。通过连续纤维、界面和基体等结构单元的合理设计,可有效实现对陶瓷的增韧补强,使陶瓷基复合材料既保持陶瓷基体固有的优异特性(低密度、高熔点、耐腐蚀等),又可以具有类似金属的断裂行为,对裂纹不敏感,不发生灾难性破坏,满足热结构材料的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结构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 陶瓷基体 增韧补强 结构单元 连续纤维 高熔点 断裂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