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与路径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颖科 程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0-138,共9页
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存在文化遗产本体、环境、精神保护传承不足,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发展融合不够,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彰显三个主要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思想观念上缺乏符合中国文化遗产特性并遵从中... 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存在文化遗产本体、环境、精神保护传承不足,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发展融合不够,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彰显三个主要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思想观念上缺乏符合中国文化遗产特性并遵从中国传统审美崇尚、价值取向的保护发展理念;在思路策略上重视保护传承而轻视发展创新;在行为方式上忽视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所致。新时代保护发展文化遗产,要在构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坚持以发展促保护,以创新促传承,多措并举着力彰显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遗产 保护发展 主要问题 解决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阐释与展示体系建构研究
2
作者 程圩 李水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9-140,共12页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价值阐释与文化展示本质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是彰显中华民族“根和魂”的社会记忆之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根本方法,尝试回答建构中国特色的国家文化公园阐释与展示体系的逻辑理...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价值阐释与文化展示本质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是彰显中华民族“根和魂”的社会记忆之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根本方法,尝试回答建构中国特色的国家文化公园阐释与展示体系的逻辑理路、理论分析、具体展现和实现路径,并重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共同体来实现阐释与展示体系的“中国表达”。在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阐释与展示体系的实现路径中,需要加强思想引领、坚持保护第一、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创造性转化、建构话语体系、创新协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体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图像处理的陕西西安白杨寨晚唐墓M1373壁画颜料层研究
3
作者 严静 唐兴佳 +5 位作者 贺章 王曾 陈爱东 张朋昌 董文强 高婧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6-1044,共9页
2022年11月出土于陕西西安白杨寨晚唐墓M1373是一项保存较好的晚唐墓葬遗产,其多彩多姿的墓葬壁画对于研究晚唐时期的祭祀、礼仪、音乐、服饰、艺术等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为研究唐宋之际的壁画风格题材转变提供了直接材料。然而,由于年... 2022年11月出土于陕西西安白杨寨晚唐墓M1373是一项保存较好的晚唐墓葬遗产,其多彩多姿的墓葬壁画对于研究晚唐时期的祭祀、礼仪、音乐、服饰、艺术等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为研究唐宋之际的壁画风格题材转变提供了直接材料。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该壁画颜料层依旧出现了许多典型病害,如颜料脱落、起甲、泥水污染等,加之后续揭取会给壁画颜料层带来人为干预,这会使得壁画信息受到一定影响。为此,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在壁画揭取之前进行一体化图谱信息获取,而后采用光谱分析与高光谱图像处理技术对壁画表面颜料层进行分析,并以乐舞图为例,研究该壁画绘制的颜料与工艺。实验结果表明:该壁画红色、黄色、绿色等颜料采用了传统的赭石、土黄/石黄、石绿等矿物颜料,且在绘制地毯花卉时,红色颜料和绿色颜料被大量稀释使用,而黄色颜料使用并不明显;壁画绘制时用墨色或硬笔起底稿,用红线勾勒,底稿线与表层勾勒线大多存在偏移,且有些区域勾勒线与底稿线偏移较严重,说明起稿和定稿之间有一定的改动;同时,部分区域底稿线较为明显,部分区域则不太清晰,通过高光谱图像处理方法,发现了隐藏于颜料层表面或勾线之下的起稿线;该壁画主要采用了分布式非重叠二维直视的画面布局方式,空间立体感稍差,但对于乐手手指和乐笛交汇的多个位置,有的出现了前景与背景图案非重叠的二维直视绘制方式,有的出现了少量前景与背景图案重叠的二维透视绘制方式,说明该壁画在绘制前和绘制时进行较好的布局设计,且未出现明显的涂改。此外,还发现该壁画存在一些隐藏的污水污染病害。上述研究为该壁画的现场保护方案制定和后续研究与保护修复等提供了数据资料、研究方法和初步结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墓壁画 光谱分析 高光谱图像处理 壁画颜料层 壁画绘制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红色文化景观感知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刘涛 蔺宝钢 程圩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9-103,共5页
在文化强国背景下,红色文化景观的价值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过程中需进一步突显。从文化景观理论视角,以陕西省3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红色文化景观游客感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正相关... 在文化强国背景下,红色文化景观的价值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过程中需进一步突显。从文化景观理论视角,以陕西省3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红色文化景观游客感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正相关性,并通过满意度间接影响忠诚度;感知质量与整体形象是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且相互影响;感知质量包括景观、教育、服务3个维度,除旧址本体外,游客对景观雕塑、景观装置、符号景观、文创产品与教育体验的感知较高,是提升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整体形象包含认知、情感2个维度,通过感知价值间接影响忠诚度。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尝试提出案例地提高游客感知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结构方程模型 红色文化景观 游客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便携式地物高光谱仪的文物材料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聪 Mara Camaiti +2 位作者 刘呆运 铁付德 曹颐戬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8-1226,共9页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由于文物不可再生的珍贵性,以及最少干预的文物保护基本原则,无损分析技术始终是文物制作工艺研究、劣化机理及保护修复研究中材料分析的最主要技术手段。因此,研发、应用新型...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由于文物不可再生的珍贵性,以及最少干预的文物保护基本原则,无损分析技术始终是文物制作工艺研究、劣化机理及保护修复研究中材料分析的最主要技术手段。因此,研发、应用新型无损分析技术是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源于遥感领域的便携式地物高光谱仪在文物材料分析中展现出强大应用潜力,并且已在石质古建筑、绘画等文物修复中成功应用。作为一种无需采样的非侵入式光谱技术,便携式地物高光谱仪可在极短时间获取一个涵盖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波段(350~2500 nm)的全波段、高分辨率反射光谱。同时,其便携程度很高,对工作环境、光源等无特殊要求,可在野外文物或遗址现场原位使用。此外,在采集光谱数据的同时还可通过遥感技术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和分析。上述技术特点使其在文物材料分析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以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首先介绍了目前文物材料分析中常用便携式地物高光谱仪的设备型号及其性能指标;其次细致梳理了近十年来其在有机质/无机质文物材料定性和定量分析、文物保护材料分析,以及文物修复原位、实时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现状;之后深入探讨了谱图预处理的规范和建立标准波谱库等两个影响该技术应用效果的关键问题;最后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预期在脆弱有机质文物分析、多种分析技术联合应用和定量分析研究方面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物高光谱仪 文物 材料分析 无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空间-场所空间”视角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区域文化景观体系构建
6
作者 刘涛 蔺宝钢 +1 位作者 程圩 魏萍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6-114,共9页
【目的】构建区域文化景观体系,并探讨旅游流空间与场所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指导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区域主题展示区的空间组织模式优化。【方法】通过“流空间-场所空间”视角,提出区域文化景观体系的空间结构要素,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 【目的】构建区域文化景观体系,并探讨旅游流空间与场所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指导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区域主题展示区的空间组织模式优化。【方法】通过“流空间-场所空间”视角,提出区域文化景观体系的空间结构要素,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识别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结果】旅游流空间为场所空间提供感知需求,而场所空间为旅游流提供行为目标,这种相互作用关系体现了区域文化景观体系的空间结构的功能与价值两大特征;可通过“流—网—链—域—场—点”6个空间结构要素构建区域文化景观体系,并应用“斑块—廊道—节点”模式划定区域主题展示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延安段可划分出6个主题展示区,其中甘泉县包含1个重点展示园、1条集中展示带和2个特色展示点。【结论】在“流空间-场所空间”视角下,区域文化景观体系构建要进一步挖掘区域性特征,而区域主题展示区的空间组织模式应综合考虑供需两侧的现实需求。这些发现为区域文化景观空间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理论视角与体系结构,可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具体建设提供直接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景观体系 红色文化景观 场所空间 旅游流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延安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皇庙壁画彩绘层颜料的分析研究
7
作者 闫海虹 张昕瑞 +2 位作者 张群喜 孙凤 董文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89-1895,共7页
三皇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庙内供有上古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四壁原绘有精美的壁画,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和儒家发展交融的产物,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但在自然保存状态下,三皇庙历经风雨,现状岌岌可危。为了辨析三皇... 三皇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庙内供有上古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四壁原绘有精美的壁画,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和儒家发展交融的产物,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但在自然保存状态下,三皇庙历经风雨,现状岌岌可危。为了辨析三皇庙建筑壁画制作材料,为壁画原始信息的获取及后续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micro-Raman)等多种分析技术,对现场采集的极少量颜料样品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红色颜料有朱砂、赤铁矿、铅丹;黑色颜料主要显色成分为炭黑,混有普鲁士蓝;蓝色颜料为合成群青;绿色颜料为巴黎绿和钛白混合而成;颜料打底层主要成分为二水石膏。壁画制作材料的科技分析表明,三皇庙壁画确曾进行过历史修复,且修复年代较晚,修复中有混合颜料的使用,其中炭黑和普鲁士蓝的混合使用在壁画中属首次发现,该结果为陕西地区三皇庙壁画制作材料及修缮历史研究提供基础,为后期壁画保护修复和复原展示提供科技支撑,具有重要的文物保护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皇庙 壁画 颜料 科技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融合光谱分析的墓葬壁画颜料色彩虚拟修复方法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杨文宗 唐兴佳 +2 位作者 张朋昌 胡炳樑 金紫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3,共13页
墓葬壁画是一种重要的彩绘文物,对其进行揭取搬迁并加固修复是目前主要的保护方式。而在揭取搬迁时,对壁画绘画内容和颜料进行数字化记录及特性分析,是后续壁画表层合理修复的重要依据。光谱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属性与视觉同步感知的信息... 墓葬壁画是一种重要的彩绘文物,对其进行揭取搬迁并加固修复是目前主要的保护方式。而在揭取搬迁时,对壁画绘画内容和颜料进行数字化记录及特性分析,是后续壁画表层合理修复的重要依据。光谱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属性与视觉同步感知的信息探测手段,可以用于壁画表面颜料层的高维信息记录与材质属性分析;同时,利用高光谱伪彩色显示技术可以实现颜料色彩的虚拟复原。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融合光谱分析与带通能量积分的壁画颜料色彩虚拟修复方法,并利用采集的颜料光谱数据、壁画高光谱成像数据与模拟真实场景下的混合颜料光谱数据进行壁画颜料识别与色彩虚拟复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选取的唐墓壁画上的红、黄、蓝、绿四种颜料,其融合光谱识别结果是:武惠妃墓的红色颜料为朱砂/银珠、韩休墓的黄色颜料为石黄/雌黄、武惠妃墓的蓝色颜料为石青/青金石、韩休墓的绿色颜料为石绿的匹配度最大;同时,基于上述识别结果,得到了纯色复原和壁画基底绘制复原的壁画颜料色彩虚拟复原结果,可以为壁画实体修复提供颜料层视觉修复的参考依据。上述研究成果在壁画保护及活化利用领域具有重要的创新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画保护 光谱分析 壁画颜料 虚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游记内容的西安旅游品牌个性历时性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隋丽娜 郭凤杰 +1 位作者 程圩 吴筝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4-98,110,共6页
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携程和马蜂窝在2009—2019年的7815篇关于西安的网络游记进行文本分析,从游客感知角度识别西安旅游品牌个性,并以5年为界分析其历时性变化。对其旅游品牌个性和旅游要素进行相关性和对应分析,以此解释西安旅游品牌个性... 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携程和马蜂窝在2009—2019年的7815篇关于西安的网络游记进行文本分析,从游客感知角度识别西安旅游品牌个性,并以5年为界分析其历时性变化。对其旅游品牌个性和旅游要素进行相关性和对应分析,以此解释西安旅游品牌个性来源。研究发现:(1)游客对西安旅游品牌个性感知主要集中在“仁”“雅”“智”3个维度,但在不同阶段,游客感知到的品牌个性维度存在差异,表现为“仁”降“雅”“智”升,“智”“乐”词汇增加。(2)西安旅游品牌个性与旅游要素相关关系显著,游客对西安旅游品牌个性感知的变化主要集中于社会旅游资源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客感知 品牌个性 历时性 旅游要素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贵港汉墓出土部分金珠饰工艺初步分析
10
作者 李永春 黄海荣 +1 位作者 杨军昌 黄全胜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6-214,共9页
广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之一,金珠饰的交流与传播研究是探索古代中西方文化互动的新视角。选择广西贵港汉墓出土部分金珠饰,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仪(SEM-EDS)、光学显微镜镜(OM)等对其表面痕迹进行观察,对其本体成分... 广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之一,金珠饰的交流与传播研究是探索古代中西方文化互动的新视角。选择广西贵港汉墓出土部分金珠饰,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仪(SEM-EDS)、光学显微镜镜(OM)等对其表面痕迹进行观察,对其本体成分进行检测,以反映金珠饰的材料与工艺特征。结果表明,这3件(套)金珠饰均使用自然金或未完全熔炼的自然金,通过捶揲、熔焊等工艺制作,其中2件金珠饰很可能是外来器物,有1件金珠饰可能为本地仿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墓 金珠饰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材多尺度界面结构及其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龙克莹 王东 +1 位作者 林兰英 傅峰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8-94,共7页
木材是一种多尺度且高度各向异性的非均质天然高分子复合材料,其力学性能取决于各个尺度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木材多尺度界面结构对木材的载荷传递和应力分散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毫米级的生长轮结构到纳米级的高分子结构,总结了木材... 木材是一种多尺度且高度各向异性的非均质天然高分子复合材料,其力学性能取决于各个尺度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木材多尺度界面结构对木材的载荷传递和应力分散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毫米级的生长轮结构到纳米级的高分子结构,总结了木材多尺度界面与其力学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期有助于揭示木材界面结构的应力变化、分布与传递的内在规律,并为木材加工改性与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界面结构 界面结构力学性能 细胞壁 载荷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CT技术用于隋唐礼冠腐蚀饰件的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杜静楠 杨军昌 卢艳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5-50,共6页
X射线显微CT(X-ray micro-CT)是一种无损分析方法,在医学、材料学和地质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了解隋唐冠饰的内部情况,探查冠饰内部的显微结构,获取饰件原始结构信息,本研究应用micro-CT技术,主要对西安... X射线显微CT(X-ray micro-CT)是一种无损分析方法,在医学、材料学和地质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了解隋唐冠饰的内部情况,探查冠饰内部的显微结构,获取饰件原始结构信息,本研究应用micro-CT技术,主要对西安东郊昆仑公司隋末唐初M2出土礼冠和马家沟唐代阎识微夫妇墓出土礼冠上的饰件结构进行CT检测,获得了高分辨率三维结构CT图像。图像清晰显示出饰件的结构:鎏金层、图案构件、饰件基体及图案构件与基体的连接部位。对于饰件结构的解读反映出饰件鎏金是饰件加工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该技术方法对古代制品,尤其是小件制品和劣化严重制品的结构、工艺研究及其保存状况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显微CT 隋唐礼冠 微观三维结构 鎏金 焊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青铜器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其相关工艺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欢 江玲 +3 位作者 房昭 房明慧 杨军昌 陈豫增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7-138,共12页
本研究引入金属材料科学中成熟的凝固理论,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凝固均属于非平衡凝固。基于这一认知,用ProCAST软件进行青铜合金凝固过程的仿真模拟,在动态可视的层面观察其凝固过程与铸造缺... 本研究引入金属材料科学中成熟的凝固理论,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凝固均属于非平衡凝固。基于这一认知,用ProCAST软件进行青铜合金凝固过程的仿真模拟,在动态可视的层面观察其凝固过程与铸造缺陷位置,进而探索其缺陷形成原因及工匠的处理机制。本研究总结出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凝固的4个关键要素--原料制备、温度控制、凝固时间与缺陷机理。基于现代凝固理论的模拟方法的引入,能够用一种全新的可视化、可计算的仿真技术研究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为科学解读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内涵、反映我国古代金属技术成就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衡凝固 中国古代青铜器 物料制备 凝固时间 温度控制 缺陷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零价金属材料的类芬顿氧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泽浩 董文强 夏琦兴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976-3985,共10页
芬顿与类芬顿氧化技术能够活化H_(2)O_(2),产生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OH),可对绝大多数污染物彻底氧化.相较于其他类芬顿催化剂,以零价铁为代表的零价金属材料具有更优的理论电子供给潜力,活化H_(2)O_(2)能力突出,在污水治理领域... 芬顿与类芬顿氧化技术能够活化H_(2)O_(2),产生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OH),可对绝大多数污染物彻底氧化.相较于其他类芬顿催化剂,以零价铁为代表的零价金属材料具有更优的理论电子供给潜力,活化H_(2)O_(2)能力突出,在污水治理领域被重点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零价金属类芬顿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铁基、铜基、钴基以及合金等零价态金属的反应机理和降解特点,并从异相催化角度探讨了类芬顿氧化处理废水的作用机制和催化剂性能提升策略.最后,对未来零价金属类芬顿催化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金属 芬顿反应 异相催化 ·O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宜川北宋贺家沟佛爷洞石窟调查与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石建刚 杨军 白小龙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0-62,共13页
贺家沟佛爷洞石窟,创建于北宋崇宁二、三年间,是由以本地功德主狄文顺为首的多个存在一定亲缘关系的家庭共同出资开凿的,是一座民间性公共佛堂。洞窟现存29龛(组)造像和21条题记,造像水平较高,内容丰富,且出现了自在坐观音(附取经图像)... 贺家沟佛爷洞石窟,创建于北宋崇宁二、三年间,是由以本地功德主狄文顺为首的多个存在一定亲缘关系的家庭共同出资开凿的,是一座民间性公共佛堂。洞窟现存29龛(组)造像和21条题记,造像水平较高,内容丰富,且出现了自在坐观音(附取经图像)、地藏与天藏、地狱十王等较为重要的造像题材,为研究唐宋时期陕西佛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家沟佛爷洞石窟 陕北宋金石窟 取经图像 地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播州杨氏墓出土冠饰上的蓝宝石矿料来源研究
16
作者 梁云 先怡衡 +2 位作者 于春 付永海 杨军昌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77,共9页
目前国内出土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明代彩色宝石文物,但绝大多数彩色宝石并不产自中国。为探讨播州杨氏墓出土的七凤三龙金冠上镶嵌的蓝宝石的矿料来源,本研究采用微量元素与内部包裹体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通过激光剥蚀-电感... 目前国内出土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明代彩色宝石文物,但绝大多数彩色宝石并不产自中国。为探讨播州杨氏墓出土的七凤三龙金冠上镶嵌的蓝宝石的矿料来源,本研究采用微量元素与内部包裹体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分析样品的微量元素特征,发现样品的Fe、Ga含量较低、Mg含量较高以及Ga/Mg比值较低,以此得出样品为变质成因的蓝宝石,排除其产自岩浆成因矿床。观察样品的内部包裹体特征,并与不同变质成因蓝宝石产地样品的内部包裹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该样品内部包裹体特征更类似于缅甸、马达加斯加蓝宝石。最后结合不同地区蓝宝石矿床发现、开采历史记载,综合研究分析得出,该件蓝宝石文物的矿料最可能来自于缅甸矿区。此项研究可为探索我国古代以蓝宝石为代表的彩色宝石类文物的产地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州杨氏 蓝宝石 微量元素 包体特征 缅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始皇陵出土青铜马车活性连接工艺研究
17
作者 杨欢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9-452,共14页
在我国青铜时代,青铜器中使用活性连接工艺的种类较少、频率很低,现今相关的工艺研究仍较匮乏。文章在梳理我国青铜时代活性连接工艺源流的基础上,对秦始皇陵出土青铜马车中的多种活性连接工艺进行了分类总结与探讨。研究发现,活性连接... 在我国青铜时代,青铜器中使用活性连接工艺的种类较少、频率很低,现今相关的工艺研究仍较匮乏。文章在梳理我国青铜时代活性连接工艺源流的基础上,对秦始皇陵出土青铜马车中的多种活性连接工艺进行了分类总结与探讨。研究发现,活性连接工艺分为可活动的连接工艺与可拆卸的连接工艺两大类,每一类又可细分为子母扣、活铰、钮环等类型。这些工艺在青铜马车中共计使用逾千次,极大地丰富了青铜时代金属连接的类型,更加全面地展示了秦时精湛的金属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陵 青铜马车 活性连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标准差分析的秦始皇陵青铜马车零部件生产工艺研究
18
作者 杨欢 杨军昌 +1 位作者 姜春萌 杨戬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60,共9页
此项研究分析评估了秦始皇陵出土青铜马车零部件尺寸、金属成分配比的标准化程度。研究发现,青铜马车同类型零部件外形尺寸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都保持在2%以内;青铜部件的铜含量标准差在3%以内,器物成分高度统一。马车的青铜部件都为... 此项研究分析评估了秦始皇陵出土青铜马车零部件尺寸、金属成分配比的标准化程度。研究发现,青铜马车同类型零部件外形尺寸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都保持在2%以内;青铜部件的铜含量标准差在3%以内,器物成分高度统一。马车的青铜部件都为铜锡二元青铜,从小型饰件到大型部件,从薄板部件到青铜焊液,大致都含有约10%的锡,90%的铜。马车零部件的外形尺寸与器物成分的同一化,表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存在着高度标准化的社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马车 尺寸 成分 标准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荷作用下木材的变形和破坏行为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9
作者 初石民 李芸琪 +2 位作者 林兰英 王东 傅峰 《材料导报》 2025年第17期253-260,共8页
随着绿色、低碳、环保材料需求的不断增长,木质材料及其衍生产品的应用领域日益扩展。在木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材料变形至关重要;此外,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木质材料在受外部载荷时出现的变形和破坏现象也普遍存在。深入理解木材... 随着绿色、低碳、环保材料需求的不断增长,木质材料及其衍生产品的应用领域日益扩展。在木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材料变形至关重要;此外,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木质材料在受外部载荷时出现的变形和破坏现象也普遍存在。深入理解木材在外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行为,对于木材科学与工程领域,既是一个核心研究课题,也是一个技术挑战。这对于木质材料及衍生产品的设计、安全使用以及健康监测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总结并分析了木材不同尺度单元的结构及其界面对力学行为的影响,阐述了木材在拉伸、压缩和弯曲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并探讨了温度、湿度及湿热耦合作用对木材力学行为的影响机制,以期为预测木材的变形和破坏行为提供科学依据,为木质材料的多尺度结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多尺度结构 界面 外载荷 失效 温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门寺地宫出土唐髹漆平脱秘色瓷碗髹漆工艺初探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勇剑 杨军昌 姜捷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6-32,共7页
在1987年的法门寺地宫考古发掘中,出土一对髹漆平脱秘色瓷碗,是秘色瓷与金银工艺、髹漆工艺完美结合的珍贵文物。为了对其髹漆工艺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利用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对髹漆残块、银扣残块样品进行... 在1987年的法门寺地宫考古发掘中,出土一对髹漆平脱秘色瓷碗,是秘色瓷与金银工艺、髹漆工艺完美结合的珍贵文物。为了对其髹漆工艺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利用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对髹漆残块、银扣残块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髹漆工艺的流程。研究结果可为文物保护修复、科学技术史和艺术史研究提供可靠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秘色瓷器 髹漆工艺 平脱工艺 法门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