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器研制过程中,人因要素在早期阶段融入设计仍有待提升,且常规的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odel 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MBSE)体系缺少将人与系统其余部分进行整合的充分考虑,导致开发迭代周期变长,也大幅增加了研制成本。针对这...载人航天器研制过程中,人因要素在早期阶段融入设计仍有待提升,且常规的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odel 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MBSE)体系缺少将人与系统其余部分进行整合的充分考虑,导致开发迭代周期变长,也大幅增加了研制成本。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载人月球探测任务人因领域元模型构建方法,在人-系统整合的框架下,采用MBSE将人因需求整合至载人航天器的开发过程中,并基于系统建模语言SysML建立人因领域元模型,以实现在载人月球探测产品开发的全生命周期中融入人因需求,为产品的规划、设计和开发提供支持,有效减少研制中出现人因设计问题,降低研制成本。通过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的典型案例进行建模,验证人因领域元模型建立方法的有效性,为类似系统设计的MBSE扩展应用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随着智能网联、人机交互和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演进,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正在重新定义驾驶体验,并重新塑造了未来出行方式。在此背景下,多模态交互已经成为智能汽车行业重要创新手段,该领域的研究也不断涌现新的课题和机遇。鉴于此,深入探...随着智能网联、人机交互和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演进,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正在重新定义驾驶体验,并重新塑造了未来出行方式。在此背景下,多模态交互已经成为智能汽车行业重要创新手段,该领域的研究也不断涌现新的课题和机遇。鉴于此,深入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将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的科学引文索引和Scopus数据库中汽车多模态交互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其进行图谱可视化分析,对该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脉络梳理,探析研究热点及方向,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预测。展开更多
将自然色彩系统(Natural Color System,NCS)应用在汽车内饰色彩设计中,缩短汽车内饰色彩设计周期。阐述了自然色彩系统的基本理论,分析其在色彩设计中的应用可行性;建立了汽车内饰色彩快速设计流程;根据设计流程对汽车内饰色彩进行提取...将自然色彩系统(Natural Color System,NCS)应用在汽车内饰色彩设计中,缩短汽车内饰色彩设计周期。阐述了自然色彩系统的基本理论,分析其在色彩设计中的应用可行性;建立了汽车内饰色彩快速设计流程;根据设计流程对汽车内饰色彩进行提取、分析、统计,建立了汽车内饰色彩数据库,并对数据库中的色彩进行调用。提出基于自然色彩系统的汽车内饰色彩快速设计方法,并结合设计实例验证了其可行性,能够快速、准确地生成汽车内饰色彩设计方案,提升了汽车内饰色彩设计的效率。展开更多
文摘载人航天器研制过程中,人因要素在早期阶段融入设计仍有待提升,且常规的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odel 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MBSE)体系缺少将人与系统其余部分进行整合的充分考虑,导致开发迭代周期变长,也大幅增加了研制成本。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载人月球探测任务人因领域元模型构建方法,在人-系统整合的框架下,采用MBSE将人因需求整合至载人航天器的开发过程中,并基于系统建模语言SysML建立人因领域元模型,以实现在载人月球探测产品开发的全生命周期中融入人因需求,为产品的规划、设计和开发提供支持,有效减少研制中出现人因设计问题,降低研制成本。通过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的典型案例进行建模,验证人因领域元模型建立方法的有效性,为类似系统设计的MBSE扩展应用提供参考。
文摘随着智能网联、人机交互和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演进,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正在重新定义驾驶体验,并重新塑造了未来出行方式。在此背景下,多模态交互已经成为智能汽车行业重要创新手段,该领域的研究也不断涌现新的课题和机遇。鉴于此,深入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将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的科学引文索引和Scopus数据库中汽车多模态交互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其进行图谱可视化分析,对该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脉络梳理,探析研究热点及方向,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预测。
文摘将自然色彩系统(Natural Color System,NCS)应用在汽车内饰色彩设计中,缩短汽车内饰色彩设计周期。阐述了自然色彩系统的基本理论,分析其在色彩设计中的应用可行性;建立了汽车内饰色彩快速设计流程;根据设计流程对汽车内饰色彩进行提取、分析、统计,建立了汽车内饰色彩数据库,并对数据库中的色彩进行调用。提出基于自然色彩系统的汽车内饰色彩快速设计方法,并结合设计实例验证了其可行性,能够快速、准确地生成汽车内饰色彩设计方案,提升了汽车内饰色彩设计的效率。
文摘研究密闭舱室中不同色温对视觉疲劳恢复的影响,以提高作业人员的舒适性和工作效率。在搭建的密闭舱室内设置2500 K、4000 K、6000 K三种色温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灯光环境,采用卡罗林斯卡嗜睡量表(Karolinska Sleepiness Scale,KSS)和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ritical Fusion Frequency,CFF)结合的方式,对25名被试人员在不同灯光环境下的疲劳程度和恢复程度进行主客观测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在6000 K LED灯光环境中休息后,KSS得分变化最大,表明高色温环境下主观疲劳恢复效果最佳;在2500 K LED灯光环境中休息后,KSS得分变化最小。在2500 K LED灯光环境下,CFF变化最大,表明低色温环境下客观疲劳恢复速度最快;而在4000 K LED灯光环境中,CFF变化最小,客观疲劳恢复速度最慢。根据不同的任务环境和作业需求,可以灵活选择适宜的LED灯光色温。在低色温灯光环境下休息,有助于缓解和消除视觉疲劳;在高色温灯光环境下工作,有利于提高作业人员的警觉度和精神状态。未来的光环境设计应考虑这些发现,以优化密闭舱室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