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2-烯丙基苯氧基)环三磷腈衍生物交联改性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1
作者 魏乐 马旭涛 +3 位作者 申帅 王建 杨士山 马晓燕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4,共6页
为了提高液体硅橡胶的性能,设计合成了一种活性六(2-烯丙基苯氧基)环三磷腈衍生物(HAPPCP)改性剂,研究了HAPPCP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耐烧蚀性能及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未改性体系,3份HAPPCP改性加成型... 为了提高液体硅橡胶的性能,设计合成了一种活性六(2-烯丙基苯氧基)环三磷腈衍生物(HAPPCP)改性剂,研究了HAPPCP对加成型液体硅橡胶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耐烧蚀性能及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未改性体系,3份HAPPCP改性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升40.5%与204.4%,质量烧蚀率和线性烧蚀率分别降低了19.90%和55.70%,5份HAPPCP可使800℃的质量残留率提升由18.86%提升到30.15%;HAPPCP改性加成型硅橡胶的阻燃性能获得改善,使改性硅橡胶材料从易燃材料变为可燃材料,燃烧过程中总热释放速率下降、热释放速率峰值降低、释烟量下降,材料燃烧时的危险等级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烯丙基 环三磷腈 力学性能 耐烧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PB推进剂药浆及成品安全性能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2
作者 王斐 王天帅 +2 位作者 张维海 刘晋湘 张秋禹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7-373,共7页
研究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推进剂的固体组分因素、燃速性能与其药浆及成品的撞击感度、摩擦感度和静电火花感度之间的关联性,对于固体推进剂的安全生产与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了HTPB推进剂的固体组分... 研究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推进剂的固体组分因素、燃速性能与其药浆及成品的撞击感度、摩擦感度和静电火花感度之间的关联性,对于固体推进剂的安全生产与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了HTPB推进剂的固体组分因素(铝(Al)含量、高氯酸铵(AP)含量、黑索今(RDX)含量及总固体组分占总质量的比例(固含量,S))及燃速与推进剂药浆及成品不同感度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并确定了各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AP含量是影响HTPB推进剂药浆撞击感度和静电火花感度的主要因素,而RDX含量对药浆摩擦感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在HTPB推进剂成品感度的关联性方面,Al含量是撞击感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燃速和固含量分别是HTPB推进剂成品摩擦感度和静电火花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羟基聚丁二烯推进剂 安全性能 灰色关联分析 固体组分 燃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固化3D打印前驱体转化SiCN陶瓷吸波材料
3
作者 李鹏举 郭晨悦 +6 位作者 邢瑞哲 徐国璇 刘永胜 刘烨锟 周睿 梁瑾 孔杰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6,共13页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性能电磁波吸收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兼具轻量化、耐高温和宽频吸收特性的材料成为研究热点。本工作提出一种基于紫外光固化超支化聚硅氮烷(UV-PSN)前驱体的陶瓷超材料制备策略,通过向陶瓷前...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性能电磁波吸收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兼具轻量化、耐高温和宽频吸收特性的材料成为研究热点。本工作提出一种基于紫外光固化超支化聚硅氮烷(UV-PSN)前驱体的陶瓷超材料制备策略,通过向陶瓷前驱体单体中引入光敏基团,结合数字光处理(DLP)3D打印技术,成功实现微观结构与宏观形貌的协同调控。制备的SiCN陶瓷超材料不仅具有高达1400℃的耐高温性能和可调的介电特性,还展现出优异的制造精度。此外,通过拓扑结构设计,有效提升整体SiCN陶瓷材料的阻抗匹配性能,X波段有效吸收带宽达3.4 GHz,材料整体质量较实心结构减轻了79.6%,为开发适用于极端环境的多功能电磁波吸收材料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波超材料 前驱体转化陶瓷 陶瓷超材料 光固化3D打印陶瓷 3D打印超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反应热测定仪的研制及实验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尹常杰 郑虹 +1 位作者 张秋禹 尹德忠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0-83,共4页
以硫酸铜和锌粉反应为实验对象,设计并制作了一台化学反应热测定仪。该实验仪器由加料、搅拌、反应、计时和测温5个子模块组成;使用自动冲压加料设备加入锌粉,实现了加料的自动化;利用计时和测温模块同步开始计时、测温,进一步减少人为... 以硫酸铜和锌粉反应为实验对象,设计并制作了一台化学反应热测定仪。该实验仪器由加料、搅拌、反应、计时和测温5个子模块组成;使用自动冲压加料设备加入锌粉,实现了加料的自动化;利用计时和测温模块同步开始计时、测温,进一步减少人为读数引入的误差。利用该仪器测定了硫酸铜溶液和锌粉的化学反应热,探讨了各种实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硫酸铜溶液浓度和锌粉加入质量的增加,得到的反应热值的相对误差先减小后增加;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测定的化学反应热的相对误差逐渐减少。当搅拌速度为1 000 r/min,硫酸铜溶液浓度为0.10 mol/L,锌粉质量为4 g时,可得到较为准确的反应热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热 实验仪器 能量守恒定律 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TBrPP-PTAB-Cu电催化还原CO_(2)制甲烷
5
作者 谢武强 张岭 +3 位作者 贺杠 蒋里锋 郑晰瑞 张和鹏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93-3100,共8页
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将CO_(2)电催化还原为高附加值材料和化工原材料,是实现碳平衡的有效途径。通过Sonogashira-Hagihara偶联反应在CoTBrPP金属卟啉结晶体表面接枝炔基聚合物,合成了新型的CoTBrPP-PTAB-Cu催化剂(P... 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将CO_(2)电催化还原为高附加值材料和化工原材料,是实现碳平衡的有效途径。通过Sonogashira-Hagihara偶联反应在CoTBrPP金属卟啉结晶体表面接枝炔基聚合物,合成了新型的CoTBrPP-PTAB-Cu催化剂(PTAB为三乙炔苯聚合物)。该催化剂对甲烷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在电流密度为−200mA/cm^(2)时,甲烷的法拉第效率可达54.6%。实验证明,在金属卟啉结晶体表面通过接枝反应包覆PTAB,可以有效改善金属卟啉的亲疏水特性,进而减少HER的竞争反应。同时,偶联反应过程中引入的铜离子可与卟啉中心的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实现对电催化CO_(2)还原产物的调节。这项工作为设计和制备高性能的金属卟啉基催化剂,为实现CO_(2)到高附加值的烃类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卟啉基催化剂 1 3 5-三乙炔苯 共价接枝 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铁镍普鲁士蓝改性硫正极增强锂硫电池性能
6
作者 卫丹 张玉龙 +1 位作者 韩小娟 陈立新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23-2231,共9页
本工作采用原位氨水刻蚀制备多孔铁镍普鲁士蓝(FeNiP-NH_(3)),通过调节刻蚀条件控制铁镍普鲁士蓝的孔结构与孔性能。随着刻蚀时间的延长,孔洞逐渐变大。当氨水刻蚀时间为60 min时,多孔FeNiP-NH_(3)作为硫宿主材料能够有效增强锂硫电池... 本工作采用原位氨水刻蚀制备多孔铁镍普鲁士蓝(FeNiP-NH_(3)),通过调节刻蚀条件控制铁镍普鲁士蓝的孔结构与孔性能。随着刻蚀时间的延长,孔洞逐渐变大。当氨水刻蚀时间为60 min时,多孔FeNiP-NH_(3)作为硫宿主材料能够有效增强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在0.1 C、0.2 C、0.5 C、1 C和2 C下的初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887.2 mAh/g、541.7 mAh/g、466.5 mAh/g、402.7 mAh/g、318.6 mAh/g。在0.2 C长循环中,初始放电比容量为632.7 mAh/g,循环至100圈时放电比容量维持在456.9 mAh/g,容量保持率为72.2%,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更快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多孔铁镍普鲁士蓝改性硫正极增强锂硫电池性能得益于独特的结构特征,多孔结构增加了铁镍普鲁士蓝的比表面积,暴露大量铁镍金属活性位点能够与多硫化物相结合实现吸附作用,从而有效捕获多硫化锂,抑制穿梭效应;开放的多孔结构不仅能够缓解硫的嵌入和缓解循环过程产生的体积膨胀问题,从而延长电极的循环寿命和稳定性,而且有利于电解液的渗透,为锂离子的扩散提供了便捷的路径,有利于离子的扩散和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铁镍普鲁士蓝 硫宿主 穿梭效应 锂硫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润滑用聚合物材料研究进展
7
作者 侯仕达 彭平 +2 位作者 刘远康 颜静 闫毅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5,共14页
生物体不同组织维系正常的生理功能离不开天然润滑剂对组织摩擦界面的润滑作用。当组织界面因各种因素导致润滑功能丧失时,即需要依靠功能性外源润滑材料提供润滑功能。本研究在详细介绍天然润滑剂的种类及生物界面润滑机制的基础上,综... 生物体不同组织维系正常的生理功能离不开天然润滑剂对组织摩擦界面的润滑作用。当组织界面因各种因素导致润滑功能丧失时,即需要依靠功能性外源润滑材料提供润滑功能。本研究在详细介绍天然润滑剂的种类及生物界面润滑机制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不同组织摩擦界面的润滑策略和聚合物润滑材料构建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用于皮肤保湿润滑、关节软骨润滑、黏膜润滑、抗组织粘连和医用导管润滑等聚合物材料的作用机理、润滑性能和兼具的生物学功能,强调了这些聚合物材料在降低组织摩损和促进受损组织修复方面的独特贡献。此外,还对聚合物润滑材料的功能性优化和应用开发进行了前瞻性展望,希望为聚合物材料在生物组织界面润滑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润滑剂 润滑机制 聚合物 仿生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vances in the Fabrication of Perovskite Solar Cells by Roll-to-Roll Technology
8
作者 ZHAO Jiawei CHEN Haolin +1 位作者 LUO Ni LIU Zhenguo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14,共17页
In recent years,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have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as a potential mainstream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photovol-taic(PV)market.This is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their salient advantages inclu... In recent years,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have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as a potential mainstream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photovol-taic(PV)market.This is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their salient advantages including high efficiency,low cost,and ease of preparation.Nota-bly,the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of PSCs has experienced a remarkable increase from 3.8%in 2009 to over 26%at present.Conse-quently,the adoption of roll-to-roll(R2R)technology for PSCs is considered a crucial step towards their successful commercialization.This arti-de reviews the diverse substrates,scalable deposition techniques(such as solution-based knife-coating and spraying technology),and optimiza.tion procedures employed in recent years to enhance device performance within the R2R process.Additionally,novel perspectives are presented to enrich the existing knowledge in thi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ovskite solar cells roll-to-roll technology substrate scalable deposition technology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的改性策略及发展展望
9
作者 尹朝莛 郭威 +1 位作者 王金鑫 孟洋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20-2335,共16页
伴随着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的实施,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开发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撑。在各种储能设备中,水系锌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理论比容量高、经济性和安全性好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快速发展... 伴随着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的实施,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开发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撑。在各种储能设备中,水系锌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理论比容量高、经济性和安全性好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快速发展亟待在电极材料的技术难题上实现突破。现阶段的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普遍存在三方面的问题,这使其难以在复杂服役条件下高性能长续航应用。本文从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出发,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的探讨,系统阐述了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常见的四类储能机制,总结了锰基材料、钒基材料、有机材料三类常见正极材料存在的固有电导率低、离子传输速度慢、材料结构稳定性差等问题,重点介绍了构建新颖微观结构、氧空位浓度调控、层间结构调控、增加材料疏水性四种性能提升策略及相应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正极材料的发展前景和材料复合方法、研究领域拓展和表征测试技术等方面的具体研究方向,为高性能水系锌离子电池的设计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锌离子正极 储能机制 调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VN改性PP隔膜用于高稳定性高效率锂硫电池
10
作者 石英彤 徐国桐 +5 位作者 梁贵增 兰笛 张思远 王彦儒 李道浩 吴广磊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124,共11页
锂硫(Li-S)电池因其高理论能量密度被视为下一代能源存储系统中最有前景的候选者之一。然而,Li-S电池的实际应用受到锂离子(Li^(+))传输效率低和由于穿梭效应引起的快速容量衰减的限制。在此,我们报道了一种复合材料,由聚乙二醇(PEG)和... 锂硫(Li-S)电池因其高理论能量密度被视为下一代能源存储系统中最有前景的候选者之一。然而,Li-S电池的实际应用受到锂离子(Li^(+))传输效率低和由于穿梭效应引起的快速容量衰减的限制。在此,我们报道了一种复合材料,由聚乙二醇(PEG)和氮化钒(VN)纳米片涂覆在商业聚丙烯(PP)隔膜上,称为PEG-VN@PP隔膜。VN纳米片所表现出的超催化效应和吸附特性显著增强了多硫化物的转化,从而提高了Li-S电池的容量和稳定性。由于PEG的涂层,Li^(+)被极性官能团吸引,实现了选择性传输,改善了Li^(+)的传输效率和Li-S电池的倍率性能。使用硫质量负载为1.2 mg·cm^(−2)的碳纳米管/硫阴极组装的Li-S电池,展现出高达782.0 mAh·g^(−1)的比容量,并在1C(1675 mA·g^(−1))条件下经过700个循环后平均容量衰减为0.0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钒 聚乙二醇 隔膜修饰 穿梭效应 锂硫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级卡托辛成分分析及其双核二茂铁制备工艺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海涛 索齐 +2 位作者 张驰 刘晓菊 马晓燕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61-967,共7页
2,2-双(乙基二茂铁)丙烷(卡托辛)因其优异的催化活性和制药工艺性,成为当前复合固体推进剂中主要的燃速催化剂之一。由于卡托辛合成工艺复杂,工业级产品成分也很复杂,使得其相关产品的性能难以得到保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高... 2,2-双(乙基二茂铁)丙烷(卡托辛)因其优异的催化活性和制药工艺性,成为当前复合固体推进剂中主要的燃速催化剂之一。由于卡托辛合成工艺复杂,工业级产品成分也很复杂,使得其相关产品的性能难以得到保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工业级卡托辛的成分进行了分析;依据各成分结构特性及其极性、溶解度差异,通过柱层析法、溶解-析出法对其进行了分离提纯,得到了含量高且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二茂铁单元结构的双核二茂铁。结果发现:工业级卡托辛成分中双核二茂铁的总含量为84.82%,单核二茂铁的总含量为15.18%。柱层析法可得到含量大于99.0%的双核二茂铁;溶解-析出法可得到含量大于96.5%的双核二茂铁,且该法具有可宏量制备、操作工艺简便、成本低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二茂铁 卡托辛 乙基二茂铁 分离提纯 柱层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层状半导体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性能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慧娟 刘诗斌 冯晴亮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3-52,共10页
随着半导体产业技术的进步,电子信息及智能设备对小体积、低功耗、高集成度、性能优异的半导体器件的需求越来越大。二维(2D)层状半导体材料有着原子级厚度的几何结构,并且由于尺寸效应、量子效应的影响,该类材料往往表现出独特的电学... 随着半导体产业技术的进步,电子信息及智能设备对小体积、低功耗、高集成度、性能优异的半导体器件的需求越来越大。二维(2D)层状半导体材料有着原子级厚度的几何结构,并且由于尺寸效应、量子效应的影响,该类材料往往表现出独特的电学、光学性质。2D材料基电子器件的迁移率、开关比及光电响应等性能优良,在高性能芯片、光电探测器、传感器及柔性电子器件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传感器的选择性低、功率要求大且灵敏度低,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研制出成本低、稳定性高、检测限低及智能化的微型传感器是该领域的关键方向之一。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新材料和新结构被应用于各种传感器中,包括氮化硼(h-BN)、黑磷(BP)及2D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s)等,这些新材料显著改善了传感器件的性能。然而,制备难度大、材料成本高等缺点限制了2D材料基传感器的大规模应用,同时,传感器的稳定性及重复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归纳了基于TMDs电子器件的最新研究进展,从敏感材料、传感性能、灵敏度等方面对气体传感器、葡萄糖传感器及pH传感器进行了探讨,分析了2D材料基传感器的性能特点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根据不同材料的性能优化器件的结构,通过表面掺杂、修饰、改性等方式对2D材料进行处理,最终为制备高稳定性、高灵敏度的传感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材料 电子器件 传感器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雾-反溶剂结晶法制备掺杂铝粉的复合微球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静 杨文博 +1 位作者 吕英迪 陶胜洋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4-1734,共11页
纳米铝粉作为高能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含能复合材料领域。然而,制备高球形度铝粉掺杂的复合微球却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采用喷雾与反溶剂结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一种制备纳米铝粉与有机分子形成复合功能微球的喷射-结晶途径。通过自主设计... 纳米铝粉作为高能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含能复合材料领域。然而,制备高球形度铝粉掺杂的复合微球却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采用喷雾与反溶剂结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一种制备纳米铝粉与有机分子形成复合功能微球的喷射-结晶途径。通过自主设计的内混三流式空气雾化喷嘴,将前驱液雾化成液滴,反溶剂接收浴接收后,溶剂与反溶剂发生快速的相互扩散和传质过程,含能分子模拟物蔗糖八乙酸酯(SOA)在液滴内部析出,将铝粉包裹在内,洗涤干燥后得到铝粉掺杂的复合微球。通过调控合适的雾化、溶剂与反溶剂、添加剂等条件,成功解决了干燥后复合微球球形度低、微球之间相互团聚等现象,最终制备出粒径分布窄、形貌均一、分散性较好、球形度和密实度较高的掺杂铝粉的微球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 聚合物添加剂 掺杂 蔗糖八乙酸酯 纳米铝粉 复合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控制备包覆含能材料模拟物的核壳结构微球
14
作者 刘静 吕英迪 +2 位作者 刘建行 杨文博 陶胜洋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6-512,I0003,共8页
基于简单的生产单重乳液的液滴微流控技术,结合相分离和结晶固化的方法,制备出具有对硝基苯甲醛(p-NBA)核层和聚苯乙烯(PS)壳层的核壳结构微球,一步完成了对高能炸药3,4-二硝基呋咱基氧化呋咱(DNTF)的模拟物p-NBA的包覆;通过调控p-NBA... 基于简单的生产单重乳液的液滴微流控技术,结合相分离和结晶固化的方法,制备出具有对硝基苯甲醛(p-NBA)核层和聚苯乙烯(PS)壳层的核壳结构微球,一步完成了对高能炸药3,4-二硝基呋咱基氧化呋咱(DNTF)的模拟物p-NBA的包覆;通过调控p-NBA、PS以及赋形剂乙基纤维素(EC)的含量配比,可以得到不同结构和形貌的微球,并研究了上述因素对核壳结构微球的影响;基于高能炸药DNTF的包覆钝化效果和包覆量双重条件,在使用大相对分子质量(M r=300000~350000)PS情况下,得出最佳实验条件为:EC和p-NBA质量比为1∶10,PS质量分数为8%。结果表明,赋形剂的添加有助于促进p-NBA的结晶,使其能够在液滴相分离的时候形成球形颗粒,从而被完整包覆;PS在微液滴中的初始质量分数越大,形成的壳层越厚、球形度越高,但封装DNTF的壳层越厚,爆炸威力会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微流控 核壳结构 微球 对硝基苯甲醛(p-NBA) 乙基纤维素(EC) DNTF 赋形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降解性形状记忆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欣怡 朱光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0-169,共10页
形状记忆聚合物(SMP)可以在特定的刺激下改变形状,是一类应用前景广阔的智能材料。生物降解性SMP可以在人体内分解。这种材料符合生物医学应用中的严格要求,是微创手术和可触发生物医学设备的理想选择,对其中部分材料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 形状记忆聚合物(SMP)可以在特定的刺激下改变形状,是一类应用前景广阔的智能材料。生物降解性SMP可以在人体内分解。这种材料符合生物医学应用中的严格要求,是微创手术和可触发生物医学设备的理想选择,对其中部分材料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有着广泛的用途。文中综述了聚乳酸(PLA)、聚己内酯(PCL)、聚三亚甲基碳酸酯(PTMC)、聚十二烷甘油酯(PGD)、聚(ω-十五酸内酯)(PPDL)等几种主要的生物降解性形状记忆聚合物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形状记忆效应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 形状记忆聚合物 形状记忆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纶纳米纤维/钛酸钡纳米纤维复合电介质薄膜制备与介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魏祎迪 崔芯悦 +5 位作者 张世龙 王策 马宇琪 朱燕灵 赵永生 张广成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5,共6页
选用芳纶纳米纤维(ANF)作为耐高温基体,并填充钛酸钡纳米纤维(BTNF)制备ANF/BTNF纸基复合薄膜,研究不同BTNF填充量对复合薄膜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NF/BTNF复合薄膜的厚度约为10μm。当BTNF质量分数为0~20%时,随着BTNF填充量的增加... 选用芳纶纳米纤维(ANF)作为耐高温基体,并填充钛酸钡纳米纤维(BTNF)制备ANF/BTNF纸基复合薄膜,研究不同BTNF填充量对复合薄膜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NF/BTNF复合薄膜的厚度约为10μm。当BTNF质量分数为0~20%时,随着BTNF填充量的增加,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和电气强度均提升。当BTNF的质量分数增大到40%时,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显著提升,但是在高频区快速降低,介质损耗因数显著增大,同时复合薄膜的电气强度略微下降。因此,BTNF质量分数为20%的ANF/20BTNF复合薄膜综合介电性能最佳,在1 kHz时介电常数达到4.78,电气强度为8.90 kV/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纶纳米纤维 钛酸钡纳米纤维 复合电介质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氮聚集诱导发光聚磷酸酯的一锅法合成及其荧光性能
17
作者 王莲莲 门正兴 +1 位作者 孟兵 颜红侠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4,共7页
非传统聚集诱导发光(AIE)聚合物,因不含苯环等芳香结构,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环境友好性,在细胞成像、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存在种类匮乏、量子产率低、荧光强度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发展。为解决以上问题,以低毒、低... 非传统聚集诱导发光(AIE)聚合物,因不含苯环等芳香结构,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环境友好性,在细胞成像、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存在种类匮乏、量子产率低、荧光强度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发展。为解决以上问题,以低毒、低腐蚀性的亚磷酸二甲酯及三异丙醇胺或三乙醇胺为原料,在无溶剂、无催化剂条件下,通过酯交换缩聚法,合成了含氮聚磷酸酯T1和T2。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含氮聚磷酸酯T1和T2在紫外光照射下均可发出明亮的蓝色荧光,其荧光强度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具有显著的AIE特性,丰富了非传统AIE材料的种类。其中,T1分子结构中由于含有侧链甲基,在荧光强度、量子产率等方面均优于T2,为调节聚合物的荧光性能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研究发现,T1可以吸附空气中的甲醛,其吸附甲醛后颜色由无色变为粉色,且其荧光强度随吸附的甲醛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有利于实现甲醛的荧光-比色双通道检测,为甲醛的灵敏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集诱导发光 非共轭 聚磷酸酯 酯交换缩聚 甲醛吸附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液体在CO_(2)捕集与利用领域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汪静雯 王德超 +6 位作者 辛洋洋 鞠晓茜 蒙蜀黔 都峙烨 李嘉迪 郑亚萍 杨志远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60,共13页
为助力中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深入落实化工领域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吸附/吸收耦合有望成为气体分离的绿色变革性分离技术,其关键是高性能吸附(收)材料的开发。多孔液体作为一类具有永久孔隙的液体材料,兼具了液体吸收剂... 为助力中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深入落实化工领域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吸附/吸收耦合有望成为气体分离的绿色变革性分离技术,其关键是高性能吸附(收)材料的开发。多孔液体作为一类具有永久孔隙的液体材料,兼具了液体吸收剂的易于管道输送、传质传热效果好等优点和固体吸附剂的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等优点,有望成为新一代CO_(2)捕集的绿色变革性介质。该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多孔液体发展历程;然后,重点对多孔液体在CO_(2)的吸附/吸收、膜分离、催化转化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并对多孔液体性能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归纳。最后,对多孔液体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液体 多孔材料 CO_(2)捕集 CO_(2)利用 膜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s基多孔液体的合成及其气体吸附分离的应用
19
作者 都峙烨 王德超 +5 位作者 汪静雯 李嘉迪 鞠晓茜 辛洋洋 郑亚萍 杨志远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0-228,共9页
多孔液体(PLs)是一种兼具多孔固体材料与流动液体材料两者优点的新型材料,自2007年PLs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以来,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基于不同多孔客体(如多孔有机笼、金属有机多面体、共价有机框架、多孔碳、沸石、空心硅、金属有机... 多孔液体(PLs)是一种兼具多孔固体材料与流动液体材料两者优点的新型材料,自2007年PLs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以来,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基于不同多孔客体(如多孔有机笼、金属有机多面体、共价有机框架、多孔碳、沸石、空心硅、金属有机框架等)的PLs陆续被报道,作为多孔客体,其中金属有机框架(MOFs)由于其比表面积大、可调的孔隙结构、良好的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等优点,成为制备PLs优异的先进多孔客体,但目前鲜有基于MOFs的PLs的专门综述。以UiO-66、ZIF基PLs为代表归纳了MOFs基PLs的合成进展,并总结了其在气体吸附分离领域的应用,最后,对MOFs基PLs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液体 金属有机框架 CO_(2)捕集 吸附剂 离子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聚酯复合树脂导电银浆的制备与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科良 王大林 +3 位作者 赵云龙 刘振国 孙欣烨 卢睿涵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85-6190,共6页
通过环氧树脂与聚酯树脂共混方法,研究了不同共混树脂银浆的流变、导电和力学特性。采用流变仪对树脂银浆的触变性和触变恢复率进行了探讨,进而讨论了流变性对印刷膜层的影响。原位电阻测试法对树脂银浆热固化电阻变化情况进行了监测,... 通过环氧树脂与聚酯树脂共混方法,研究了不同共混树脂银浆的流变、导电和力学特性。采用流变仪对树脂银浆的触变性和触变恢复率进行了探讨,进而讨论了流变性对印刷膜层的影响。原位电阻测试法对树脂银浆热固化电阻变化情况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银浆中环氧树脂的含量对电阻有较大的影响。采用推力测试方法对树脂银浆在Al_(2)O_(3)基板的附着强度进行了评价,并评测了树脂银浆的热冲击性能。研究结果显示C-1银浆在环氧树脂和聚酯树脂含量比为1∶0.6时,粘度适中,10 s后触变恢复率58.03%,印刷表面平整;200℃固化30 min电阻为2Ω左右,附着强度约为10 N/mm^(2),经260℃热冲击附着强度无明显劣化,综合性能较优,适用于电子元器件的工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聚酯树脂 热固化 树脂银浆 流变性 附着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