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1
作者 赵新正 王喆 +1 位作者 史海金 李培庆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9-725,共17页
推动黄河流域乡村地域多功能协同发展是实现片区乡村振兴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路径。以陕西省107个县区为研究单元,选取2010、2015和2020年3个时间节点,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主客观赋权法与地理探测器,分析功能的时空演... 推动黄河流域乡村地域多功能协同发展是实现片区乡村振兴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路径。以陕西省107个县区为研究单元,选取2010、2015和2020年3个时间节点,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主客观赋权法与地理探测器,分析功能的时空演化及主导功能类型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乡村多功能高值区空间格局呈现异质性特征,农业生产功能向“多点散布+团簇状”演化,非农生产功能演化具有“多点镶嵌”特征,生活保障功能稳居关中与陕北非市辖区,生态保育功能“南高北低”并呈现“高低同减”的趋势;②基于优势功能现状与相互作用,将主导功能类型划分为4大类12亚类,组合由单一向多元转型;③单因子探测发现,双功能主导型受驱动因素较少但影响更强,交通、生产条件、市场化等因素是弱综合型功能提升的主要制约。交互作用显示,因子间交互具有显著增强效应,呈非线性或双因子增强特征。研究结果可以为陕西省乃至黄河流域片区未来乡村发展功能定位和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乡村地域多功能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陕西段多尺度人口收缩格局演变及机制
2
作者 高玮 赵新正 +1 位作者 李同昇 杨励雅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3-849,共17页
中国已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识别及引导人口有效收缩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重要命题。该研究使用第五、六和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OLS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从市县村3个尺度分析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人... 中国已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识别及引导人口有效收缩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重要命题。该研究使用第五、六和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OLS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从市县村3个尺度分析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人口收缩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炼多重尺度下的黄河流域陕西段人口收缩机制。结果表明:①不同尺度人口收缩呈现不同的空间异质性特征,高级尺度空间量化结果不能代表其所辖的低级尺度空间;②陕北形成了东部收缩带以及榆林一延安交界处收缩带的“T”字形收缩区域,关中收缩轴带以西安市主城区及长安区为中心向周围区县圈层式扩散;③在区县尺度上,产业结构是抑制收缩的根本动力,老龄化与人口收缩互为因果,省域集聚与公服水平是县域收缩的相关要素;④在村域尺度上,产业发展是减轻收缩的核心要素,人口结构与村域收缩显著相关,土地集约、小学教育与地理集聚与村域收缩高度相关。该研究结论为黄河流域陕西段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 人口收缩 黄河流域陕西段 格局演变 线性回归 收缩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时空特征与耦合协调机制——基于42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3
作者 刘晓琼 张雪静 +3 位作者 杨华 焦璇 陈佩瑶 胡颖超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6-739,共14页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和粮食供应地,探究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耦合协调机制是筑牢黄河生态安全屏障,促成其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文中在测算2008—2020年该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用耦合协调度...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和粮食供应地,探究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耦合协调机制是筑牢黄河生态安全屏障,促成其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文中在测算2008—2020年该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分析了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及其耦合协调机制。结果显示:①研究区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村以及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皆整体呈低值波动缓增态势,其中可持续农业发展水平波动幅度相对较大且其值高于可持续农村发展的,且三者的空间异质性较明显;②制约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障碍因子虽具有趋同性,但其空间差异性亦较为明显;③研究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农村发展的耦合度高于耦合协调度,且分别呈弱降和明显增长趋势,目前依次处于拮抗和低度失调阶段;④2020年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可持续农村发展的高值区及其耦合协调度高值区皆大致沿海西州-鄂尔多斯-南阳-阿坝四地呈“蝶翼状”分布,而两者的低值区则多集中于黄河“几”字湾晋陕豫段部分地级市以及下游地区;⑤影响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因子作用类型以交互作用为主,表明导致其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复杂性较强,随后依据其作用机理分类构建了促成流域可持续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农村发展的耦合协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 耦合协调度 地理探测器 耦合协调机制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矿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以神府煤田典型村域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晓琼 刘佳琪 +3 位作者 郑好 张雪静 焦璇 张瑜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2-415,共14页
神府煤田地处我国黄河流域中游地区,是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矿产开发、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多重胁迫的影响,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以下简称SARD)面临严峻挑战。... 神府煤田地处我国黄河流域中游地区,是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矿产开发、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多重胁迫的影响,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以下简称SARD)面临严峻挑战。文中甄选神府煤田典型村域,基于SARD理念借助DPSIR概念模型构建了典型村域SARD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辨识了制约其SARD的主要障碍因子,探求了可望促成案例区SARD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①矿产开发对矿区乡村“三生空间”及其功能影响深刻,3个案例村SARD整体水平偏低、村域差异显著、两极化现象较为明显,且其各准则层得分的空间异质性显著;②阻碍案例村SARD的准则层依次为响应层、影响层、状态层、驱动力层、压力层等,即案例村应对SARD的响应力普遍偏弱,高强度能源开发及粗放式农业生产的负外部性较为显著;③村干部素质、单位耕地产值、农户收入水平、生态修复等则是制约案例村SARD的主要因子,虽然这几类障碍因子存在一定的村域差异,但皆与矿产开发直接或间接相关;④基于“共筹、共建、共治、共享”的视角探究了案例村SARD优化策略,以期为黄河中游矿区乡村及同类地区的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 DPSIR概念模型 优化策略 矿区乡村 黄河中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特色保护类村庄种群分布动态与生境选择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玲 芮旸 +1 位作者 罗飞 孙玮鸿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0-512,共13页
基于种群生态学理论,将黄河流域971个国家级特色保护类村庄视作一个地理种群。综合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明晰这一种群的分布动态和生境选择特征,进而应用地理探测器对比揭示影响该种群分布的生态因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特色... 基于种群生态学理论,将黄河流域971个国家级特色保护类村庄视作一个地理种群。综合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明晰这一种群的分布动态和生境选择特征,进而应用地理探测器对比揭示影响该种群分布的生态因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分布密度随种群增长而大幅提高,分布模式随尺度变大由显著聚集转为不显著离散,分布格局随时间推移由多中心向单中心演化,但集聚中心一直位于河谷盆地;(2)黄河流域特色保护类村庄具有“聚中低山区、向阳坡斜坡、喜温暖湿润、近黄河干流”的偏好,趋向中等人口密度、经济欠发达地区分布,主要位于国道沿线30 km、省道沿线10 km、中心城市周边20~80 km、历史城镇周边60 km、旅游景区和文保单位周边20 km范围内;(3)影响特色保护类村庄种群分布的生态因子具有综合性、非等价性和限定性,在黄河流域以文保单位和海拔为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保护类村庄 地理种群 空间分布 生境选择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乡收入差距时空格局及其对城镇化的响应
6
作者 史海金 赵新正 +3 位作者 李香香 黄羽中 郁星 相里博晨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81-1793,共13页
解析黄河流域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探讨两者间的关系,对破解城乡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76个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泰尔指数、核密度估计、空间计量模型及GI... 解析黄河流域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探讨两者间的关系,对破解城乡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76个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泰尔指数、核密度估计、空间计量模型及GIS与数理分析方法,分析2005—2020年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揭示前者对后者的响应程度,并检验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的其他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黄河流域城乡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各地带城乡收入差距呈“下游<中游<上游”阶梯递增趋势;各地区之间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缩小与收敛的态势。分地区看,阿坝、安康、临汾等35个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呈“倒U型”趋势变化,安阳、宝鸡、包头等35个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呈近线型递减趋势变化。空间分布上,黄河流域城乡收入差距由北向南呈上升趋势,自西向东趋于降低。(2)2005—2020年黄河流域城镇化水平表现出由较低水平转变为中高水平的特征,城镇化水平提升明显。(3)黄河流域城镇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倒U型”的非线性特征,城镇化水平超过一定的阈值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由正向促进转变为负向抑制作用。城镇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特征,其中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区域城镇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黄河流域下游区域城镇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负向线型特征。邻近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城镇化水平、邻近地区城镇化水平对本地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均存在显著非线性倒“U”型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缩小黄河流域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城乡融合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收入 城镇化 空间滞后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河流潜流水交换和重金属污染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7
作者 宋进喜 张超松 +5 位作者 程丹东 张宇晨 张昊瀛 唐斌 周胜胜 陈军航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9-691,共13页
河流潜流水交换过程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当前河流生态水文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一级支流,渭河流域的生态状况对整个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研究聚焦于渭河流域,探讨潜流交换强度和不同重... 河流潜流水交换过程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当前河流生态水文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一级支流,渭河流域的生态状况对整个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研究聚焦于渭河流域,探讨潜流交换强度和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3年10月至11月在渭河、泾河和北洛河的12个采样点,采用垂直管水头下降法测定垂向渗透系数和潜流交换通量,同时测定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和粒径分布及大型无脊椎动物信息。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12个采样点,共采集到大型无脊椎动物277个,隶属3门、4纲、8目、15科、18属、20种,其中节肢类动物最多,软体动物次之。间摇蚊属的平均密度最高,而梨形环棱螺的生物量最高。基于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分级标准,各监测点沉积物总体处于轻-中度污染水平;而依据科级生物指数(FPI)分级标准,各监测点沉积物总体处于清洁水平。②研究区的综合污染状况处于轻度至中度污染水平,其中As污染相对严重,重金属(Zn和Pb)与大型无脊椎动物的丰富度呈正相关;③垂向渗透系数(K_(v))在0.23~3.50(m/d),不同河流差异明显,潜流交换以下降流为主,垂向渗透系数和潜流交换通量对大型无脊椎群落产生了显著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维护提供理论支持,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流水交换 大型无脊椎动物 重金属 渭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佩瑶 刘晓琼 +3 位作者 刘清 胡颖超 范维 赵珈锐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3,129,共8页
基于ArcGIS,Ucinet等软件,采用旅游时间、位置、文字等数字足迹数据,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等方法,构建湖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湖南省旅游流的空间分布与网路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部、... 基于ArcGIS,Ucinet等软件,采用旅游时间、位置、文字等数字足迹数据,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等方法,构建湖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湖南省旅游流的空间分布与网路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部、西北部核心聚集,东部次核心聚集,中部、南部集中扩散以及少部分地区边缘化扩散的特征;湖南省旅游流网络规模大、整体密度偏低,呈明显的局部集中形态;武陵源、橘子洲、岳麓山、凤凰古城、南岳衡山等节点在湖南省旅游流的发散、集聚、联系、中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交通可达性、空间邻近性等是影响湖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基于此,从完善交通网络、强化景区联结、加强景区营销、缩小景区差异等方面提出了湖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 数字足迹 社会网络 优化路径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32
9
作者 刘彦随 夏军 +3 位作者 王永生 宋进喜 赵新正 刘晓琼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7-370,共14页
科学解析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协调机理,寻求可持续发展途径,成为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新时代“一带一路”与黄河流域国家战略背景下,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综合优势,实施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科学计划,具... 科学解析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协调机理,寻求可持续发展途径,成为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新时代“一带一路”与黄河流域国家战略背景下,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综合优势,实施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科学计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文梳理黄河流域人地系统面临主要问题,解析黄土高原“三生”空间演化及其耦合特征,探讨人地系统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提出了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范式和“土”字样带。通过黄河流域人地系统智能化模拟、高质量发展情景分析,揭示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结构功能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规律,阐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生态安全的关键因子及其驱动机制,为全面构建黄河流域资源能源节约与集约利用技术体系,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人地系统协调 生态环境保护 人地系统科学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宋进喜 魏珂欣 +3 位作者 邵创 任源鑫 程丹东 李宁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0-46,共7页
为科学评价河流可持续性并识别其主要制约因子,从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经济、水文化6个方面选取22个指标构建河流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通过AHP法赋权并识别主要表征因子,引入Fuzzy模糊数学和秩和比(RSR)法改进TOP... 为科学评价河流可持续性并识别其主要制约因子,从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经济、水文化6个方面选取22个指标构建河流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通过AHP法赋权并识别主要表征因子,引入Fuzzy模糊数学和秩和比(RSR)法改进TOPSIS模型,提出可持续性水平评价方法,并以2010~2019年渭河陕西段为例,分析了河流可持续性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敏感性指数SI探究了不同时期河流可持续性对指标变化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①渭河陕西段可持续性主要表征因子为径流调蓄能力和水生生物完整指数;②总体来看,渭河陕西段可持续性水平整体为逐年上升趋势,等级从初步可持续(2010年)提高至较可持续(2019年);③不同年份渭河陕西段可持续性的主要敏感因子有所差异,整体对堤防防洪标准达标率I 2和富营养化指数I 11的波动敏感程度较大。研究结果验证了河流可持续性指标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可为流域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可持续性 指标体系 TOPSIS模型 AHP 秩和比法 渭河陕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空间扩张对景观格局的影响——以西安市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新正 梁家宁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1-401,共11页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中心城市空间扩张及其景观格局变化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以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西安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5个时期的西安市建设用地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景观...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中心城市空间扩张及其景观格局变化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以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西安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5个时期的西安市建设用地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景观生态效应。结果表明:①西安市2000年至2020年以来建设用地总面积不断增长,呈现“先快后慢”的扩张规律。城市扩张在结构上呈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圈层式扩张模式,建设用地扩张所占主要地类为耕地。②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对景观格局变化存在显著的影响:随着建设用地扩张,景观破碎度上升,景观多样性逐步增强,景观斑块的破碎化加剧,斑块边缘长度增大逐渐呈长条状,斑块形状更加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扩张 景观格局 黄河流域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渭北卤泊滩地区盐碱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及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姜彬 闫板瑞 +1 位作者 李家鑫 刘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1-379,共9页
盐碱地治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其土壤理化性质#建立土壤肥力评价体系、分析其肥力不足原因有利于更加高效地开发与利用盐碱地,对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 盐碱地治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其土壤理化性质#建立土壤肥力评价体系、分析其肥力不足原因有利于更加高效地开发与利用盐碱地,对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渭北卤泊滩为研究区域,采集了该地区7个有代表性地点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pH、电导率、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总盐、全氮和碱解氮共8个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该地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反映出该地区土壤肥力质量状况。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pH普遍较高,均值为8.48,呈弱碱性%有机质含量均值,14.06g/kg,碱解氮含量均值为70.04mg/kg,全氮含量均值为0.77g/kg,均处于四级标准;速效钾和速效磷均值为152.8mg/kg和13.17mg/kg,分别处于二级标准和三级标准。各采样点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介于0.2-0.7,其中,卤阳湖湿地公园(L1)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仅为0.2467,处于较低水平。干旱的气候和低洼的地势是其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次之。本研究可为渭北卤泊滩土壤肥力现状进行勘查与评价,亦可为开展黄河流域滩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盐碱地 模糊综合评价法 肥力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典型流域滑坡稳定性预测及模型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何生 邱海军 +2 位作者 朱亚茹 刘雅 高祥语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0-390,共11页
黄河中上游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区域,了解这些滑坡的空间分布对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至关重要。三维确定性模型Scoops3D模型能很好地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定量化分析,但是关于输入参数对模型结果影响的研究很少。为了定量化分析不同... 黄河中上游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区域,了解这些滑坡的空间分布对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至关重要。三维确定性模型Scoops3D模型能很好地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定量化分析,但是关于输入参数对模型结果影响的研究很少。为了定量化分析不同输入参数组合对模型结果的影响,以黄河上游甲加沟为例,基于Scoops3D模型对滑坡的空间位置进行预测分析。并对影响模拟效果的两种因素(数字高程模型(DEM)分辨率和搜索面积)进行分析对比。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得出的模拟结果,发现DEM分辨率和滑坡搜索面积对模拟结果都有显著的影响。首先,DEM分辨率越高,模拟效果越好,但是也存在大量的过度识别;其次,对于同一DEM分辨率而言,不同的滑坡搜索范围对于模型结果的影响也不同,并且随着DEM分辨率越来越低,这种影响也越来越大;最后,低分辨率DEM条件下较大的搜索范围也能得到较好的模拟效果。因此,在为模型选择合适的参数时,要对区域的滑坡大小有充分了解,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ops3D模型 浅层滑坡 DEM分辨率 搜索面积 黄河上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