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留唐学生橘逸势史迹述略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健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4期94-96,共3页
橘逸势是9世纪时日本国的著名书法家。他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从日本来到唐京长安城,原打算在这里留学20年,但由于语言和经济两方面的困难原因,他没有像其他国家的留住生(留学生)那样在中国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然而... 橘逸势是9世纪时日本国的著名书法家。他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从日本来到唐京长安城,原打算在这里留学20年,但由于语言和经济两方面的困难原因,他没有像其他国家的留住生(留学生)那样在中国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然而在长安他“历访明哲,受业学之。”尤其是他在书法和音乐方面,“且温且习”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长安的诗人学者称他为“橘秀才。”一年后橘逸势回到日本,尽管他在仕途上没有取得什么成绩,但他和其他遣唐留学生一样为传播中国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遣唐使 国子监 留住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史记·货殖列传》与《汉书·地理志》中的风俗地理思想 被引量:6
2
作者 林荣琴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4期42-44,共3页
风俗地理思想认为,风俗的形成和延续因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具有区域差异,因受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而具有相对变迁,并且这两种因素是同时影响、共同作用的。风俗在形成之后,其特征还具有相对稳定性。《史记·货殖列传》... 风俗地理思想认为,风俗的形成和延续因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具有区域差异,因受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而具有相对变迁,并且这两种因素是同时影响、共同作用的。风俗在形成之后,其特征还具有相对稳定性。《史记·货殖列传》与《汉书·地理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俗 风俗地理思想 区域差异 地理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颊考 被引量:14
3
作者 杨铭 《敦煌学辑刊》 1987年第1期113-117,共5页
敦煌藏文文书中,常见有mThong khyab一词。关于此词的实际含义,历来说法不一。托马斯在《关于新疆的藏文文献和文书》中,将其释为“烽火嘹望哨”;乌瑞认为这是一个具体地名;佐藤长在《西藏古代史研究》中,译为“张台”,与托马斯略同;山... 敦煌藏文文书中,常见有mThong khyab一词。关于此词的实际含义,历来说法不一。托马斯在《关于新疆的藏文文献和文书》中,将其释为“烽火嘹望哨”;乌瑞认为这是一个具体地名;佐藤长在《西藏古代史研究》中,译为“张台”,与托马斯略同;山口瑞凤在《敦煌讲座》中,首次译mThong khyab为“通颊”,把汉、藏文卷子中出现的这两个词对应起来。之后,山口瑞凤著《由汉人及通颊人构成的沙州吐蕃军团的编成时期》一文,引用了伯希和编号藏文卷子(简称P.T.)1113号文书,他认为:通颊是一种部落名称,它与汉人、吐谷浑部落,应有民族上的区别;LHO,似为通颊人的姓之一。但他对通颊的来源和性质均未说明。笔者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藏、汉文资料,对“通颊”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论。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统治时期 敦煌 吐谷浑 文书 部落 沙州 藏文文献 伯希和 汉人 粟特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阳塔儿坡战国秦墓出土骑马俑族属考辨 被引量:6
4
作者 赵斌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44,共5页
关键词 族属 出土 咸阳 秦墓 战国 文物考古 发掘 意义 考辨 编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初陕西三大教案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静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1期122-125,共4页
叙述了20世纪初发生于陕西的三个典型教案,即:燕子砭教案(1900年)、三边教案(1900年)、平利洛河教案(1903年),阐明了这些教案的发生根源于基督教传教事业的殖民性与中国民众民族自卫意识之间的尖锐矛盾。20世... 叙述了20世纪初发生于陕西的三个典型教案,即:燕子砭教案(1900年)、三边教案(1900年)、平利洛河教案(1903年),阐明了这些教案的发生根源于基督教传教事业的殖民性与中国民众民族自卫意识之间的尖锐矛盾。20世纪初陕西三大教案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民族自卫意识,打击了殖民压迫势力,是近代陕西人民民主、民族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陕西 燕子砭教案 三边教案 平利洛河教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新发现的高句丽人、新罗人遗迹 被引量:12
6
作者 金宪镛 李健超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9-71,共13页
关键词 新罗王 高句丽人 宾贡进士 云际 终南山 新发现 造像碑 《安康县志》 子午谷 黄陵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时期汉族服装变革的趋势和原因 被引量:2
7
作者 山内智惠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77-79,共3页
五四时期及20年代,汉族服装发展演变的方向可以概括为国际化、多样化、实用化和平民化。发展演变的原因是反传统主义、女性运动、城市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政府的规定。在此时期,形成了中西服装并立的局面。这是汉族民族服装逐渐消... 五四时期及20年代,汉族服装发展演变的方向可以概括为国际化、多样化、实用化和平民化。发展演变的原因是反传统主义、女性运动、城市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政府的规定。在此时期,形成了中西服装并立的局面。这是汉族民族服装逐渐消失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服饰 服装改革 服装国际化 五四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