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作品选登
1
作者 钱江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2-162,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子云与西北艺术文物考察
2
作者 黄孟芳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1-216,共6页
1939年,王子云推动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政府层面第一次有组织的文物考察活动,历时六年。王子云促成"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并转向艺术考古的动因有四个方面:1935年和1936年两次在伦敦观看... 1939年,王子云推动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政府层面第一次有组织的文物考察活动,历时六年。王子云促成"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并转向艺术考古的动因有四个方面:1935年和1936年两次在伦敦观看中国古代艺术展使他对中国历史上艺术文物博大精深有了初步理解;1936年参观欧洲数国美术馆和游历考察欧洲之艺术考古成果后,形成了对世界艺术考古潮流的认知;1937年回国游历考察了河南、山东等地文物遗迹后,对中华历史艺术文化遗产有了深切感受;1939年其承担的"重庆无名英雄纪念碑"项目停工,他有充足时间促成考察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子云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 文物调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刻刀下的抗战:延安木刻版画的革命与救亡
3
作者 陈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7,共13页
全民族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继承和发扬了鲁迅发起并倡导的新兴木刻艺术,在思想内涵、艺术风格、传播途径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彰显时代精神、融合多元风格、强化中国特色,实现了革命性锻造与系统性重塑。它传播先进理念、反映社会生活、... 全民族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继承和发扬了鲁迅发起并倡导的新兴木刻艺术,在思想内涵、艺术风格、传播途径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彰显时代精神、融合多元风格、强化中国特色,实现了革命性锻造与系统性重塑。它传播先进理念、反映社会生活、推动艺术创新、增进文化交流,成为启发民众思想、鼓舞军民士气、夺取抗战胜利的有力武器。延安木刻版画集中体现着革命与救亡的时代风尚,在中国现代美术史、抗日战争史和革命文化史上具有突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族抗战 延安 木刻版画 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自然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沈妍 徐卫民 +2 位作者 温超 张文茜 余熠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92,共13页
河西走廊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融通之地,亦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有效保护河西走廊文化遗产对勾勒文明经纬、彰显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以河西走廊地区的文保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 河西走廊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融通之地,亦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有效保护河西走廊文化遗产对勾勒文明经纬、彰显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以河西走廊地区的文保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系统分析方法探索河西走廊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空间分布的自然主导因素。选取海拔、坡向、土壤、森林、植被、地形、河网密度等10项自然因子,辨识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与交互作用。结果表明:①在空间密度上,文保单位整体上呈“东南密、西北疏、小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密度核心区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②在时空分布特征上,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及近现代文保单位呈“东南向”集聚,石窟寺及石刻呈“西北向”集聚,各历史时期的文保单位沿北西—南东方向往复迁移;③影响河西走廊文化遗产保护的自然主导因素有植被、地形地貌、土壤小类3个因素,且具有双因子增强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文保单位 文化遗产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遗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CLPGAN:基于谱归一化的中国传统山水画风格迁移方法
5
作者 胡琦瑶 刘乾龙 +3 位作者 彭先霖 张翔 彭盛霖 范建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4,共12页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风格迁移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已实现了不同图像间的风格迁移,并展现出栩栩如生的效果。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风格迁移旨在继承中国古代画家独特的绘画技巧,但存在3个缺陷:①缺乏...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风格迁移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已实现了不同图像间的风格迁移,并展现出栩栩如生的效果。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风格迁移旨在继承中国古代画家独特的绘画技巧,但存在3个缺陷:①缺乏高质量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像数据集;②忽略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特有的技法和笔墨细节;③风格迁移效果与真实山水画有所差距。为了弥补上述缺陷,首先,创建了一个基于风格迁移的中国传统山水画数据集STCLP,包含4281幅高质量的中国山水画以及自然景观图像,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谱归一化的中国山水画风格迁移方法SN-CLPGAN。其次,提出了在生成器中使用融合反射填充层的残差稠密块(residual-in-residual dense block,RRDB)学习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笔触和技法。接着,引入了多尺度结构相似性指数测量(multi-scale structural similarity index measure,MS-SSIM)损失以减少2幅图像之间的像素差异,使生成图像更接近传统绘画的色彩和颜料。最后,采用了融合谱归一化(spectral normalization,SN)的U-Net判别器增强图像纹理细节,并确保了模型训练过程的稳定性。大量实验验证了提出的方法在中国传统山水画风格迁移任务中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格迁移 人工智能艺术 中国传统山水画 生成对抗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 被引量:44
6
作者 任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1-193,共3页
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对其形式特征、美学理论和知识结构的研究是这个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解决新媒体艺术设计面临的学科基础理论薄弱,产业发展瓶颈等问题,通过调研相关产业,分析最新的前沿研究成... 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对其形式特征、美学理论和知识结构的研究是这个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解决新媒体艺术设计面临的学科基础理论薄弱,产业发展瓶颈等问题,通过调研相关产业,分析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并结合长期实践,得出新媒体艺术设计只有解决好学科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人才的培养平台才能得到高效快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设计 信息传播 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边界的突破——西方艺术观念的后现代转型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鑫 武文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8-143,共6页
西方后现代艺术的转型以波普艺术为标志。波普艺术完全跳出了现代形式主义美学的封闭发展,用实物置换了形式媒介,使西方艺术重新开始了与社会政治文化的沟通。结合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和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勾勒出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的三大越... 西方后现代艺术的转型以波普艺术为标志。波普艺术完全跳出了现代形式主义美学的封闭发展,用实物置换了形式媒介,使西方艺术重新开始了与社会政治文化的沟通。结合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和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勾勒出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的三大越界:高级艺术向日常生活的越界,有形艺术向抽象观念的越界,美的艺术向反美的艺术的越界。最终,艺术走向后历史时期的文化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艺术 观念 后历史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土的根与时代的苗——重审民间美术在动画艺术中的人文价值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4-146,共3页
在本土价值亟待重塑与国家软实力有待提升的当下,我们迫切需要有意识地分析民间艺术的人文渊源,廓清其中的形式构架,为原创动画找到新的创作思路,惟其如此,才能挽回"童心与人文"在动画中的缺失,从而使原创动画焕发时代的生机... 在本土价值亟待重塑与国家软实力有待提升的当下,我们迫切需要有意识地分析民间艺术的人文渊源,廓清其中的形式构架,为原创动画找到新的创作思路,惟其如此,才能挽回"童心与人文"在动画中的缺失,从而使原创动画焕发时代的生机,并在世界动画领域中构建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美术 动画 人文价值 民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部综合大学美术学科的定位与特色 被引量:1
9
作者 屈健 殷梅青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9-161,共3页
为了探索地域条件下,不同门类大学美术学科的办学特色,运用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的方法,认为:西部综合大学美术学科的定位必须坚持以服务于西部建设为基本出发点,在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树立“大学科”理念,强调综合人文、科技素养,强调... 为了探索地域条件下,不同门类大学美术学科的办学特色,运用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的方法,认为:西部综合大学美术学科的定位必须坚持以服务于西部建设为基本出发点,在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树立“大学科”理念,强调综合人文、科技素养,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目标,与主要侧重于创作技能培养的专业美术院校和主要侧重于某一学科专长的单科院校拉开距离,形成高等美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优势互补。在学科发展特色上立足现实、扬长避短,挖掘学科综合和地域文化两方面资源优势,以优势带动特色,以特色发挥优势,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建立符合西部实际的、多样性的综合大学美术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出自己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综合大学 美术学科 定位与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悖论与现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之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温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I0009-I0012,共4页
通过分析女性艺术家所遭遇到的现实困境,指出随着当下艺术观念发生改变,女性主体意识与艺术观念均发生改变。进一步引出"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这样的艺术问题,并讨论引出该问题的必要性以及时效性。女性艺术家应该面对... 通过分析女性艺术家所遭遇到的现实困境,指出随着当下艺术观念发生改变,女性主体意识与艺术观念均发生改变。进一步引出"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这样的艺术问题,并讨论引出该问题的必要性以及时效性。女性艺术家应该面对历史与现实的状况,通过行动积极参与新制度的创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女性主义 艺术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望云抗战时期的美术实践与艺术思想——兼论长安画派的思想源头
11
作者 张俊杰 屈健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0-165,共6页
赵望云抗战时期的美术实践和艺术思想,对"长安画派"的最终形成发挥了开拓与奠基的作用。他提倡"平民主义"的艺术理想、"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向生活和传统学习的艺术法则,开创了长安画派的思想先河,由... 赵望云抗战时期的美术实践和艺术思想,对"长安画派"的最终形成发挥了开拓与奠基的作用。他提倡"平民主义"的艺术理想、"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向生活和传统学习的艺术法则,开创了长安画派的思想先河,由此打通了艺术家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国家意志之间的内在联系,打破了以往艺术家"为艺术而艺术"的"小我"局限,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民族、国家、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形成了艺术家的"大我"情怀。其艺术实践对于中国画的现代创新有一定的开拓意义,显示出强烈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望云 抗战时期 美术实践 艺术思想 长安画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孪生级联空间滤波的中国传统画修复
12
作者 薛文喆 董兴宇 +2 位作者 胡琦瑶 曹瑞 彭先霖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67,共18页
中国传统画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历经时间沉淀以及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常出现开裂、破损和褪色等问题。尽管一些深度学习框架在自然图像修复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大多过度依赖卷积权重共享和平移不变性,在处理布局复杂、结构抽象的绘... 中国传统画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历经时间沉淀以及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常出现开裂、破损和褪色等问题。尽管一些深度学习框架在自然图像修复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大多过度依赖卷积权重共享和平移不变性,在处理布局复杂、结构抽象的绘画图像时,难以捕捉其独特的空间特性。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孪生级联空间滤波(twin cascade spatial filtering,TCSF)预测方法用于中国传统画的修复。TCSF采用层级解码策略,从多尺度解析绘画图像的层次特征,并级联空间滤波预测方法得到修复核,从而由粗到细地复原缺失区域的像素。为了在特征信息匮乏的区域精确地复原缺失的结构和笔触信息,进一步引入空间编码机制。通过对滤波特征图空间编码得到坐标矩阵,并在滤波预测过程中注入坐标信息编码,用于缺失像素点恢复时提供空间信息参照,进而提升修复结果的精确度与视觉效果。实验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画图像进行训练,并增加壁画数据集和Places数据集测试模型的泛化性能。与现有工作使用掩码不同,该研究在实验中提取部分真实绘画图像的破损掩码,以更逼真地模拟破损情况。定性和定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中国传统画恢复任务中取得了较好的修复结果,为数字艺术修复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修复 空间滤波预测 中国传统画修复 文物图像破损掩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音乐的感知模式解析现代艺术的超感性
13
作者 张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2-165,共4页
艺术形式的相通之处就在于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相联系、沟通达到同化之目的,同化的意旨在于互动式的交流。现代艺术正如同一篇美妙的乐章,以超视觉的、超内容的、超传导性地开辟了新的艺术感知模式,从而发现:传统艺术是以技法的传承为... 艺术形式的相通之处就在于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相联系、沟通达到同化之目的,同化的意旨在于互动式的交流。现代艺术正如同一篇美妙的乐章,以超视觉的、超内容的、超传导性地开辟了新的艺术感知模式,从而发现:传统艺术是以技法的传承为基点,以风格的独树为目的艺术;而现代艺术是以情绪的表达为基点,以信息的传递为目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艺术 音乐 同化 感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材料艺术与色彩的关系
14
作者 朱尽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1-184,共4页
为了研究材料艺术与色彩的关系,通过材料本身固有色的色相、纯度和明度基础训练,反映材料艺术设计有色彩规律及色彩层次,色彩的运用与材料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关键词 材料艺术 色彩规律 材料 色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讲述精彩故事需要精妙的艺术表达
15
作者 屈健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5期132-133,共2页
艺术具有易于跨越文化、种族与不同意识形态,为更多人们接受的特点。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种选项中,运用艺术的语言进行表达,无疑是一个开放且令人愉快的选择,对于向世人展示现代中国和中国人的当代形象、传播中国当代的价值观等具有独特... 艺术具有易于跨越文化、种族与不同意识形态,为更多人们接受的特点。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种选项中,运用艺术的语言进行表达,无疑是一个开放且令人愉快的选择,对于向世人展示现代中国和中国人的当代形象、传播中国当代的价值观等具有独特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语言 中国故事 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怀着乡愁寻找家园——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宁小深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I0005-I0008,共4页
借助当代存在主义的理论成果,重新审视现实主义的本质涵义,并运用在实践中探讨人的历史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发现在当代艺术盛行的今天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的价值本质。结论认为: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不仅在今天,而且在任何时代... 借助当代存在主义的理论成果,重新审视现实主义的本质涵义,并运用在实践中探讨人的历史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发现在当代艺术盛行的今天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的价值本质。结论认为: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不仅在今天,而且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绘画艺术 实践 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绘画、雕刻艺术家在欧洲古典时期的社会地位 被引量:1
17
作者 武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1-163,共3页
为了探究欧洲古典时期绘画、雕刻艺术家的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以古希腊、文艺复兴两个时期作为观察重点,分析视觉艺术家社会地位状况及形成原因,着重从艺术理论方面的贡献表明了艺术家改变自身地位的决心与不懈努力,并以绘画、雕刻... 为了探究欧洲古典时期绘画、雕刻艺术家的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以古希腊、文艺复兴两个时期作为观察重点,分析视觉艺术家社会地位状况及形成原因,着重从艺术理论方面的贡献表明了艺术家改变自身地位的决心与不懈努力,并以绘画、雕刻艺术家逐渐脱离工匠阶层的成长过程,说明在艺术进步史中,艺术家社会地位的转变所具有的标志性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艺术家 社会地位 欧洲古典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艺术和美在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中的起源
18
作者 宁小深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4-106,共3页
从感性的角度理解实践唯物主义,即是将作为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实践理解为无限丰富的生命活动,这种活动本身就是感性的亦即是美学的。马克思开创的以实践概念为存在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能够深刻启发当代学者发现艺术和美的真实诞生... 从感性的角度理解实践唯物主义,即是将作为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实践理解为无限丰富的生命活动,这种活动本身就是感性的亦即是美学的。马克思开创的以实践概念为存在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能够深刻启发当代学者发现艺术和美的真实诞生地——那种内在于人的感性存在力量之中的感性意识的直接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美学 艺术 存在论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与超越--沟口健二影片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焱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56,共4页
与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同时代,享誉世界影坛的日本巨匠沟口健二,一生致力于女性电影的创作,其题材多以描写传统日本女性悲剧与艺道为主。.沟口一生共制作影片85部,现今留存33部。晚年创作的《西鹤一代女》(1952)、《雨月物语》(1953)、... 与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同时代,享誉世界影坛的日本巨匠沟口健二,一生致力于女性电影的创作,其题材多以描写传统日本女性悲剧与艺道为主。.沟口一生共制作影片85部,现今留存33部。晚年创作的《西鹤一代女》(1952)、《雨月物语》(1953)、《山椒大夫》(1954)、《近松物语》(1954)被认为是沟口人生中最杰出的四部影片。其中前三部作品分别于1952至1954年连续三年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国际奖及银獅奖(该年没有金熊奖),沟口及其作品也由此为世界所瞩目,大大提高了曰本电影的国际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特征 影片 《雨月物语》 国际电影节 传承 女性电影 晚年创作 小津安二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叔孙通与西汉初年的宗庙音乐
20
作者 张俊杰 叶明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0,共7页
叔孙通是汉初礼乐重建的关键人物,此时的朝会仪、宗庙乐和仪品均由其主导完成。《汉书·礼乐志》将其所制的汉家宗庙乐之《武德舞》《文始舞》系于汉四年(前203)和汉六年(前201)并不准确,此事应发生在惠帝即位后叔孙通第二次担任太... 叔孙通是汉初礼乐重建的关键人物,此时的朝会仪、宗庙乐和仪品均由其主导完成。《汉书·礼乐志》将其所制的汉家宗庙乐之《武德舞》《文始舞》系于汉四年(前203)和汉六年(前201)并不准确,此事应发生在惠帝即位后叔孙通第二次担任太常期间。汉初的宗庙礼乐乃是仿效秦制所作,主要适用于长安的太上皇庙、高祖庙,以及各地的郡国庙。正是经叔孙通的努力,汉初的宗庙音乐呈现出崇雅用俗、礼法兼杂的复合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孙通 汉初 宗庙音乐 雅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