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组织蛋白酶L联合ABCD^(3)-I评分对TIA患者短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研究
1
作者 种亚楠 尤雪梅 +2 位作者 狄海莉 孟林 孙岭岭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34-1039,共6页
目的研究以年龄、血压、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糖尿病、双重TIA和影像(age,blood pressure,clinical features,duration,diabetes,double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image;ABCD^(3)-I)评分联合血清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 L,CatL)水... 目的研究以年龄、血压、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糖尿病、双重TIA和影像(age,blood pressure,clinical features,duration,diabetes,double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image;ABCD^(3)-I)评分联合血清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 L,CatL)水平预测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9年10月—2022年6月西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TIA患者资料,根据发病后90 d是否发生急性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ABCD^(3)-I评分、血清CatL水平及其他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I A患者90 d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ABCD^(3)-I评分、血清CatL水平对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15例TIA患者,脑梗死组22例,对照组93例。脑梗死组的ABCD^(3)-I评分[7.0(6.0~7.0)分vs.5.0(4.5~6.0)分,P<0.001]、血清CatL水平[(6.1±0.9)μg/L vs.(4.8±0.9)μg/L,P<0.001]及LDL-C水平[(3.6±0.5)mmol/L vs.(3.4±0.6)mmol/L,P=0.039]均高于对照组。多因素l 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ABCD^(3)-I评分高(OR 4.843,95%CI 2.301~10.193,P<0.001)、血清CatL水平升高(OR 2.099,95%CI 1.332~3.308,P=0.001)是TIA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ABCD^(3)-I评分、血清CatL水平预测TIA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AUC值分别为0.829(95%CI 0.749~0.909)和0.867(95%CI 0.796~0.938),对应截断值分别为7.0分和5.3μg/L,两者联合预测的AUC值提升至0.911(95%CI 0.848~0.974)。结论ABCD^(3)-I评分联合血清CatL水平对TIA患者短期发生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组织蛋白酶L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的首发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1年预后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逯青丽 王静 +7 位作者 刘仲仲 刘佩 刘燕 常乔乔 蔺雪梅 史亚玲 王芳 吴松笛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1期1131-1136,共6页
目的探讨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首发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1年预后情况。方法通过西安卒中登记研究,连续纳入2015年1-12月4所三级甲等医院确诊的首发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伴AF分为非AF组和AF组。比较两组基本临床... 目的探讨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首发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1年预后情况。方法通过西安卒中登记研究,连续纳入2015年1-12月4所三级甲等医院确诊的首发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伴AF分为非AF组和AF组。比较两组基本临床特征和1年不良预后[卒中复发(脑梗死和脑出血)、预后不良(mRS 2~5分)和全因死亡]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F对首发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影响。结果共1564例首发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其中AF组113例(7.2%),非AF组1451例(92.8%)。AF组平均年龄[71.18±12.66岁vs 63.25±12.46岁,P<0.001]、BMI[24.0(22.0~25.5)kg/m^(2)vs 23.4(21.1~24.6)kg/m^(2),P=0.004]、目前仍吸烟比例(11.5%vs 26.6%,P=0.002)、入院NIHSS评分[7(3~12)分vs 4(2~6)分,P<0.001]、继发肺炎比例(17.7%vs 3.7%,P<0.001)、入院48 h不能行走比例(54.0%vs 32.9%,P<0.001)、吞咽障碍比例(14.2%vs 6.4%,P=0.001)、LDL-C(2.44±0.71 mmol/L vs 2.65±0.86 mmol/L,P=0.016)、INR(1.21±0.52 vs 1.02±0.13,P<0.001)和血小板计数[(164.91±47.55)×10^(9)/L vs(192.58±59.98)×10^(9)/L,P<0.001]等指标与非AF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F组患者的1年预后不良风险(OR 2.25,95%CI 1.10~5.23,P=0.022)和死亡风险(OR 3.28,95%CI 1.48~7.28,P=0.004)较非AF组升高,两组卒中复发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14,95%CI 0.34~3.85,P=0.833)。结论西安地区伴AF的首发脑梗死患者部分临床特征显著区别于非AF组,1年预后不良风险和死亡风险均显著升高。建议开展区域内AF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以规范高危患者的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首发脑梗死 临床特征 预后 死亡 卒中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与1年死亡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瑜瑜 刘仲仲 +7 位作者 逯青丽 王静 刘佩 侯丽娜 张娜 蔺雪梅 王芳 吴松笛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1期73-79,共7页
目的探讨西安地区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水平与1年死亡的关系。方法基于西安卒中登记研究数据库平台,回顾性分析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12月连续入院的急性卒中患者... 目的探讨西安地区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水平与1年死亡的关系。方法基于西安卒中登记研究数据库平台,回顾性分析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12月连续入院的急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筛选出年龄在18~64岁的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将eGFR按照从低到高的水平排序后进行5等分组(Q1~Q5),比较不同eGFR水平组间临床特征和1年全因死亡率的差异;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eGFR水平与1年全因死亡的关系,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不同eGFR水平组的生存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1405例,平均年龄53.9±8.0岁,男性961例(68.4%),女性444例(31.6%)。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GFR水平每升高5 mL/(min·1.73 m^(2)),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的1年死亡风险降低8%(HR 0.92,95%CI 0.87~0.97,P=0.002);与Q5组[>92.5 mL/(mi n·1.73 m^(2))]相比,eGFR处于Q1组[<69.6 mL/(min·1.73 m^(2))]患者的1年死亡风险升高1.40倍(HR 2.40,95%CI 1.02~5.67,P=0.045),其他eGFR水平组的1年死亡风险无显著性增加。生存分析发现,与其他eGFR水平组相比,Q1组的生存率明显下降(Q1组89.7%vs.Q2组96.8%,Q3组94.4%,Q4组97.9%,Q5组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eGFR水平降低是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eGFR<69.6 mL/(min·1.73 m^(2))可显著增加中青年急性卒中患者的1年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青年 卒中 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