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0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殿堂与作家摇篮——“大学教育与西北大学作家群现象学术研讨会”综述
1
作者 高俊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西北大学 文学学科 大学教育 作家群 学术研讨会 综述 学科人才培养 文艺评论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系列封面创意设计说明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38-38,共1页
关键词 《西北大学学报》 封面设计 设计风格 设计说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羊、白麦、芦酒:杜诗西北名物书写及其文学史意义
3
作者 郝润华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116,共9页
杜甫边塞诗中对河西名物的书写具体而微,形象而确,有的名物仅杜甫一人使用过;有的在其后虽偶有出现,但在之前却找不到例证,语典也并非来自当时通行文献。汉代文献中出现的“黄羊”,其实是家养黄狗;芦酒,一作“虏酒”,或是西北草原民族... 杜甫边塞诗中对河西名物的书写具体而微,形象而确,有的名物仅杜甫一人使用过;有的在其后虽偶有出现,但在之前却找不到例证,语典也并非来自当时通行文献。汉代文献中出现的“黄羊”,其实是家养黄狗;芦酒,一作“虏酒”,或是西北草原民族常喝的马奶酒。杜甫边塞诗中西北名物的特别书写,与唐代类书编纂之风及博物学、医学发达等文化环境不无关联。杜诗中三种名物的书写,不仅丰富了诗歌内涵,反映了时代地域特征,成就了杜诗“体物写志”的艺术贡献,影响及于后来,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唐诗史中盛唐气象的最后展示,随着安史之乱后帝国版图的南扩,杜甫及其以后文人的文学书写视野亦随之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西北 名物 文学史意义 盛唐气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机制的映射与超越——论网络文学形象塑造的价值嬗变
4
作者 高翔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2,共7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市场化语境造成了文学场域普遍的世俗化取向,并在世纪之交的网络文学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凡人视角、欲望化书写和伦理沉降。网络文学商业化进程建构了类型化的爽文模式,使得市场化语境中的经济人想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市场化语境造成了文学场域普遍的世俗化取向,并在世纪之交的网络文学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凡人视角、欲望化书写和伦理沉降。网络文学商业化进程建构了类型化的爽文模式,使得市场化语境中的经济人想象、合理化逻辑成为网络文学人物塑造的价值圭臬。而网络文学“反爽文”写作的兴起、现实主义题材与精神的回归、消费主义的自反性思潮所引领的主体形象嬗变,彰显了网络文学人物塑造的全新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市场机制 世俗化 经济人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彼得》与革命文学的翻译问题
5
作者 姜彩燕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52,共13页
《小彼得》是鲁迅和许广平“夫妇合作的一大纪念品”。鲁迅选译《小彼得》是为了契合20世纪20年代末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一方面想赶上世界文学的潮流,将新兴的普罗童话介绍给国人,同时又认为它距离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尚... 《小彼得》是鲁迅和许广平“夫妇合作的一大纪念品”。鲁迅选译《小彼得》是为了契合20世纪20年代末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一方面想赶上世界文学的潮流,将新兴的普罗童话介绍给国人,同时又认为它距离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尚有一定距离,因而一边倾力译介,一边又有所批评。鲁迅一直以提倡“硬译”为人所熟知,但他在提倡“硬译”的同时,又以意译的方式“大加改译”《小彼得》,体现出一种翻译的“辩证法”。这种翻译思想应得到充分理解和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彼得》 至尔·妙伦 革命文学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的关中我的原”:陈忠实的文学地理与叙事空间
6
作者 巩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陈忠实文学地理的形成和叙事空间的生成,在受到“原乡文化”、本土重要作家的影响和国外著名作家的启发下,通过独特的“生活体验”“艺术体验”和“生命体验”,在“文学寻根”与“文化心理结构”的指引下,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陈忠实文学地理的形成和叙事空间的生成,在受到“原乡文化”、本土重要作家的影响和国外著名作家的启发下,通过独特的“生活体验”“艺术体验”和“生命体验”,在“文学寻根”与“文化心理结构”的指引下,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进行文学的“精神探原”。他以反复吟诵的“我的关中”作为文学地理的“版图复原”和辖域空间,以古朴厚重的“西安城”作为“乡土关中”文学地理的参照物和坐标系,进而逐步聚焦到神奇的“白鹿原”文学地理空间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 白鹿原 叙事空间 文化心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文学”论争中“人的主体性”问题
7
作者 谷鹏飞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6,232,共14页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别样衍展与中国大革命失败的历史产物,“革命文学”在“人的主体性”建设方面表现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由太阳社、后期创造社等“革命文学”论争所形成的第一种类型,它将“革命文学”等同于“革命工具...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别样衍展与中国大革命失败的历史产物,“革命文学”在“人的主体性”建设方面表现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由太阳社、后期创造社等“革命文学”论争所形成的第一种类型,它将“革命文学”等同于“革命工具”,旨在建设“革命群众”的“强”主体性;由语丝派与左翼鲁迅、同路人等“革命文学”论争所主张的第二种类型,它将“革命文学”视为助力“社会革命”的辅助力量,旨在发挥“革命文学”启益“革命大众”的“弱”主体性筹划功能;由左翼作家联盟所强调突显的第三种类型,它将“文学大众化”视为“革命文学”由“弱”主体到“强”主体过渡的中介,并规划了一种“普罗大众”主体性建设;由毛泽东所缔造建立的第四种类型,它将“革命文学”的“强”“弱”主体性统一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一种“人民大众”的主体性建设方案。这四类不同的主体性,表面上反映的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主体性在世界无产阶级文学主体性阵营中的地方性实践,背里潜藏的却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民族革命与国家建设的精神动力,其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主体性发展中所张扬与所遮蔽的东西,构成了今天我们反思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国民族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学 人的主体性 “强”主体性 弱“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文学的审美本质与重建文本的诗学——评贺仲明《当代乡土小说审美变迁研究(1949—2015)》
8
作者 郝璐 雷鸣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9-215,共7页
茨维坦·托多洛夫把文学研究的方法归纳为三种:投射、评论和诗学。投射是批评家透过文学作品对作者、对社会、或对他感兴趣的其他某个批评对象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它竭力贯穿并超越作品;评论则自始至终在作品内部进行,对作品进行详... 茨维坦·托多洛夫把文学研究的方法归纳为三种:投射、评论和诗学。投射是批评家透过文学作品对作者、对社会、或对他感兴趣的其他某个批评对象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它竭力贯穿并超越作品;评论则自始至终在作品内部进行,对作品进行详细解释;诗学探寻特定作品中所体现的一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托多洛夫 批评对象 审美本质 审美变迁 回归文学 当代乡土小说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汲取金色蜂巢的蜜汁——唐祈在西北联大的求学经历与文学活动 被引量:1
9
作者 姜彩燕 丁永杰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77,共9页
以唐祈在西北联大时期的求学经历与文学活动为个案,通过史料钩沉,对唐祈在大学时代所受的文学熏陶,以及他在大学时代的诗歌写作和演剧活动进行系统梳理,透过他在大学阶段就开始探索的"新边塞诗"和"西北十四行诗"的... 以唐祈在西北联大时期的求学经历与文学活动为个案,通过史料钩沉,对唐祈在大学时代所受的文学熏陶,以及他在大学时代的诗歌写作和演剧活动进行系统梳理,透过他在大学阶段就开始探索的"新边塞诗"和"西北十四行诗"的写作,以及丰富的演剧活动对"新诗戏剧化"理念的实践,试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唐祈的生平和创作研究,也想对"九叶派"诗人群落的形成和聚合补充若干细节,并借此对西北联大的文学教育与校园文学活动进行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祈 “西北联大” 新边塞诗 西北十四行诗 新诗戏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革命”中“人的主体性”建构逻辑 被引量:2
10
作者 谷鹏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73,共16页
由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推动的中国现代“文学革命”,是一场涵盖了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批评与文学功用等多重要素在内的文学事件。作为一场影响20世纪中国文学至为深刻的文学事件,它以改革甚或弃逐传统文学的形式与内容为手段,以追求... 由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推动的中国现代“文学革命”,是一场涵盖了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批评与文学功用等多重要素在内的文学事件。作为一场影响20世纪中国文学至为深刻的文学事件,它以改革甚或弃逐传统文学的形式与内容为手段,以追求文学表达的“个体-大众-阶级-民族-国家”主体性为主题,以塑造审美的人、道德的人、知识的人为目标,从而形成了一种既区别于西方文学现代性演变中处于与社会现代性对抗关系的“人的主体性”,也区别于中国现代“革命文学”之后文学现代性之于社会现代性遵从关系的“人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居于二者之间的独异型“人的主体性”。始于文学现代性而终于社会现代性,是这种独异型“人的主体性”的本质特质;勠力于社会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的建设,是这种独异型“人的主体性”的根本目标。对“文学革命”中“人的主体性”的不同逻辑划界,不是为了强调其内涵的显著差异,而是要彰显其作用于社会与文学自身的不同方式与不同功能,进而反省其价值与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 现代性 “文学革命” “人的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文学创作中的“戏仿”艺术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俊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71,共9页
戏仿艺术,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中是一个大量存在的事实,这既是对中国源远流长的模拟体写作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承担了几分立足于近代启蒙主义立场之上的对于封建旧传统的解构或颠覆性功能。鲁迅的这些戏仿之作,从来源上讲较为驳杂,既有对于... 戏仿艺术,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中是一个大量存在的事实,这既是对中国源远流长的模拟体写作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承担了几分立足于近代启蒙主义立场之上的对于封建旧传统的解构或颠覆性功能。鲁迅的这些戏仿之作,从来源上讲较为驳杂,既有对于古代原典的戏仿,也有对于同时代人作品的戏仿,更有对于民间文学的戏仿。并且依其时具体的创作心境,而服务于不同的艺术目的:或是为了批判过时的礼教,或是为了抨击现实的弊病,或是出自对于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的鞭挞。而所有这些,都在根本上与鲁迅早年所坚持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之现实参与品格一脉相承,体现了其“韧”的战斗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戏仿 模拟 反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塑国民:“西安鲁迅”与文学教育的普及面向
12
作者 赵林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8-67,共10页
1924年鲁迅西安之行为“西安鲁迅”概念及其形象内涵奠定了基础。从社会教育的角度看,“西安鲁迅”不只包括暑期讲演呈现的“人的鲁迅”“作家鲁迅”“学者鲁迅”“战士鲁迅”等多重面向,它应具有复数内涵,还包括暑期学校团体其他学术... 1924年鲁迅西安之行为“西安鲁迅”概念及其形象内涵奠定了基础。从社会教育的角度看,“西安鲁迅”不只包括暑期讲演呈现的“人的鲁迅”“作家鲁迅”“学者鲁迅”“战士鲁迅”等多重面向,它应具有复数内涵,还包括暑期学校团体其他学术名家讲演的主题意蕴,及其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呈现的文学教育普及面向。从演讲受众的角度看,傅铜、西北大学、陕省教育厅在“西安鲁迅”形象建构中承担中介功能,是新文化在陕西传播与接受的组织者。从形塑国民与文教中国的视域看,暑期讲演是知识分子到普通大众中传播启蒙常识的一次文教实践,陕省教育厅形塑国民的主旨在下层启蒙运动中遭遇“顿挫”,但文化意义不可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鲁迅” 文学教育 普及面向 形塑国民 陕省教育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想批评家”与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以《路遥的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为考察对象
13
作者 王鹏程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6-213,共8页
李建军是路遥的老乡和延安大学校友,他对路遥作品内涵和诗意的把握、阐述与揭橥,对路遥陕北高原文化地理诗学的隐喻与转换,具有其他学者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解读优势,可谓路遥期待视野中的“理想批评家”和最佳“知音”。《路遥的哈姆... 李建军是路遥的老乡和延安大学校友,他对路遥作品内涵和诗意的把握、阐述与揭橥,对路遥陕北高原文化地理诗学的隐喻与转换,具有其他学者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解读优势,可谓路遥期待视野中的“理想批评家”和最佳“知音”。《路遥的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从细致的文本分析和具体的文学问题出发,根据当下的文学语境和创作现状,结合经典文本来对照和比较,在与中外文学经典及传统的对接会通中进行“视域融合”,确立了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也极大地拓宽了当代文学的研究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批评家” 路遥 李建军 文本细读 人文并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文学概念辨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双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6,共11页
数字文学是依托于数字技术产生的文学新样式,成为当代技术与人文之融合在文学领域的显现。目前数字文学并未得到文学界的广泛参与和认可,其界定也与并行概念混杂不清。摆脱困境需首先回答数字文学是什么,它为文学带来了什么。本文将“... 数字文学是依托于数字技术产生的文学新样式,成为当代技术与人文之融合在文学领域的显现。目前数字文学并未得到文学界的广泛参与和认可,其界定也与并行概念混杂不清。摆脱困境需首先回答数字文学是什么,它为文学带来了什么。本文将“数字文学”与“超文本文学”“网络文学”“电子文学”三个相关概念进行比照,认为“数字文学”比“超文本文学”更重视多类技术对异质元素的整合,相较于“网络文学”更强调代码运作赋予文学本体的动态表征,并比“电子文学”的命名更切合比特信号的创造性而非模拟性特质,由此对数字文学的内涵作出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文学 超文本文学 网络文学 电子文学 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日本明治三十年代文学的“同时代性”——以《时代思潮》杂志对鲁迅的影响为中心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宇飞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35,共10页
伊藤虎丸曾指出,鲁迅和日本明治三十年代文学之间存在某种“同时代性”,具体而言,是指青年鲁迅撰写的文章与当时刊登在《帝国文学》《太阳》杂志上的文章有着相同的措辞和表达方式。与《帝国文学》等杂志相比,横井时雄与姉崎正治于日俄... 伊藤虎丸曾指出,鲁迅和日本明治三十年代文学之间存在某种“同时代性”,具体而言,是指青年鲁迅撰写的文章与当时刊登在《帝国文学》《太阳》杂志上的文章有着相同的措辞和表达方式。与《帝国文学》等杂志相比,横井时雄与姉崎正治于日俄战争前后主编的杂志《时代思潮》对青年鲁迅的影响更为深刻,它不仅为鲁迅的文艺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材料,也为鲁迅计划筹办《新生》杂志、从事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提供了借鉴。文章旨在通过介绍《时代思潮》的出版背景及思想旨趣,梳理该刊为青年鲁迅提供的知识素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时代思潮》介绍的众多“时代思潮”如何引起青年鲁迅的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明治时期 《时代思潮》 日俄战争 姉崎正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文学新人形象建构的经验与问题
16
作者 雷鸣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0-146,共7页
实施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一场新的山乡巨变。文学书写乡村振兴之类题材时,建构了大量文学新人形象。在塑造这些新人形象时,作家们或在历史纵深视野中讲述新人故事,或在“地方性知识”视角下记录新人成长,或在多重... 实施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一场新的山乡巨变。文学书写乡村振兴之类题材时,建构了大量文学新人形象。在塑造这些新人形象时,作家们或在历史纵深视野中讲述新人故事,或在“地方性知识”视角下记录新人成长,或在多重生活面相中观照新人的生命状态,或在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中形塑新人多元的性格。这些都是值得总结的经验,但创作中亦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设置新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动力与逻辑存在着随机性与偶然性,叙述新人引领乡村发展、振兴路径的雷同化与传奇化,推动乡村建设情节之普泛的程式化,直白式的议论语言过多。由此而言,作家需要执守乡村沉浸式写作伦理,具备历史视野与地方意识,抛弃商业惯性与思想惰性,方能创造更具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乡村振兴新人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学新人 建构 经验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网络文学商业化转型动因再认识:基于网络文学实践的微观视角
17
作者 周铭悦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8-147,160,共11页
一直以来,外部环境诱导被视为中国网络文学商业化转型的主要原因,对客观因素的片面归咎遮蔽了网络文学商业化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只有回到网络文学的具体实践中,对网络文学的读、写、传播进行微观考察,才能真正揭示网络文学商业化转型的... 一直以来,外部环境诱导被视为中国网络文学商业化转型的主要原因,对客观因素的片面归咎遮蔽了网络文学商业化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只有回到网络文学的具体实践中,对网络文学的读、写、传播进行微观考察,才能真正揭示网络文学商业化转型的内在逻辑:超文本理论家空谈理论,无视超文本理想读者与现实传统读者、数字原住民、电子游戏用户之间的巨大错位,导致研究者们对网络文学先锋性发展的错误预判;文学网站作为写作元程序的一种,推动网络写作冲破精英圈层开始了大众化的蓬勃发展,但这种将用户行为局限在使用者层面的写作模式,挤压了超文本写作的生存空间,也将网络文学的发展与文学网站的发展深度绑定;网络媒介使传统文学制度统御下文学青年们的发表焦虑得以释放,但新的关注焦虑又催生了以虚拟声望大量累积为标志的网络作者资格认证装置和以此为占位资本的网络文学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理想读者 元程序 关注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人工智能圆桌谈
18
作者 黎杨全 刘方喜 +3 位作者 曾军 单小曦 谷鹏飞 张贞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7,共16页
黎杨全: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我们现在进入圆桌会议时间。本次圆桌会议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人工智能”。这一环节由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老师建议。胡老师长期关注文艺学前沿领域,对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引起的文艺理论创新颇感兴... 黎杨全: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我们现在进入圆桌会议时间。本次圆桌会议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人工智能”。这一环节由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老师建议。胡老师长期关注文艺学前沿领域,对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引起的文艺理论创新颇感兴趣,因此我们特地增加这一环节,讨论这样一个重要而前沿的话题。这一话题不仅涉及AI技术引发的文论问题本身,更关乎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问题。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五位嘉宾,他们都是长期研究或关注AI文艺的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圆桌会议 文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誉儿成癖:北宋眉山苏门的家庭赏识教育考论
19
作者 张文利 杭洁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4,共11页
北宋眉山苏门家风优良,传承有绪,人才辈出。其优秀子弟的养成与赓续,与美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苏门长辈尤堪称道的“誉儿癖”,与现代教育学的赏识教育理念本质相通,是成功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家族长辈对子弟的信任与爱护、激励与赏识... 北宋眉山苏门家风优良,传承有绪,人才辈出。其优秀子弟的养成与赓续,与美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苏门长辈尤堪称道的“誉儿癖”,与现代教育学的赏识教育理念本质相通,是成功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家族长辈对子弟的信任与爱护、激励与赏识,形塑了孩子的自信,激发出强烈的上进心。因材施教、尊重个性,严格要求、宽严相济的做法,释放了孩子的潜能,助力了他们的成功。眉山苏门誉儿成癖的赏识教育对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眉山苏门 誉儿癖 赏识教育 苏洵 苏轼 苏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大众文艺”的批评标准
20
作者 谷鹏飞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74,共7页
“新大众文艺”作为当代新媒介催生的新型美娱大众艺术形态,依然遵循文艺批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标准,只是其内涵有了新的扩充。新大众文艺批评的“历史的标准”是指通过文艺新媒介的创新,创造可施用于新媒介时代的中... “新大众文艺”作为当代新媒介催生的新型美娱大众艺术形态,依然遵循文艺批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标准,只是其内涵有了新的扩充。新大众文艺批评的“历史的标准”是指通过文艺新媒介的创新,创造可施用于新媒介时代的中国文艺的“伟大传统”“伟大精神”,创新文艺的价值功能。新大众文艺批评的“人民的标准”是指通过文艺新媒介聚拢的新型大众,缔造具有公共性价值追求与共通性心理情感的新时代“个体公共人”。新大众文艺批评的“艺术的标准”是指通过继承并创新文艺的多媒介表达形式,实现文艺的艺术形式与大众的生活形式的融通互渗。新大众文艺的“美学的标准”是指通过新媒介来表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等美的全部内容,体现时代审美精神和审美风貌。新大众文艺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文艺表达的媒介创新来实现文艺主体的扩容、文艺创作的普及与文艺受众的扩大,消弭生活与艺术的界限,涵育新时代的新民族与新大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大众文艺 历史的标准 人民的标准 艺术的标准 美学的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