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子彩绘类文物保护涂层材料的性能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赵静 王丽琴 +1 位作者 何秋菊 习阿磊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6年第3期11-17,共7页
针对彩绘类陶器保护的特殊要求,筛选性能优良的保护材料。在人工气候箱中对所选择的9种有机高分子文物保护涂层材料进行人工老化试验,分别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量试验材料的分子结构,分光光度仪测量颜料的主波长、色纯度和高度的变化... 针对彩绘类陶器保护的特殊要求,筛选性能优良的保护材料。在人工气候箱中对所选择的9种有机高分子文物保护涂层材料进行人工老化试验,分别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量试验材料的分子结构,分光光度仪测量颜料的主波长、色纯度和高度的变化,粘接强度仪测量颜料的粘接强度变化。结果表明:PrimalAC33、B72、有机硅的耐老化性能好,颜色变化小,粘接强度高,能很好的起到保护彩绘文物的作用,建议在文物保护领域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涂层材料 人工老化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粘接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墓彩绘文物的保护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赵静 王丽琴 周文晖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8年第2期38-45,共8页
针对唐代墓葬的几件彩陶文物和壁画的特殊要求,选择性能优良的保护材料对彩绘文物进行加固保护。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分光光度仪进行彩绘文物颜料成分分析,选用浓度为2%的B72和2%的改性B72加固保护彩绘文物,测试保护后文物的表面颜... 针对唐代墓葬的几件彩陶文物和壁画的特殊要求,选择性能优良的保护材料对彩绘文物进行加固保护。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分光光度仪进行彩绘文物颜料成分分析,选用浓度为2%的B72和2%的改性B72加固保护彩绘文物,测试保护后文物的表面颜料粘结性、耐水性、耐酸碱等性能,同时选用分光光度仪和粘接强度仪测试光照老化后文物的颜料颜色和粘接强度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文物颜料主要成分包括铅丹、铅丹和朱砂混合物、土红以及石绿;加固保护后文物的粘结性、耐水性和耐酸碱度都有所提高,且改性B72的提高程度比B72大;光照老化后改性B72保护的彩绘文物颜料主波长、色纯度和亮度变化均小于B72的变化,改性B72的粘接强度提高指数是B72的3倍之多,粘接性能优于B72。综合对比可以看出,加入紫外线吸收剂的改性B72保护材料很好地起到加固和保护彩绘文物的作用,在彩绘文物加固保护材料的选择上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绘文物 B72 改性B72 吸水率 耐酸性 耐碱性 颜色 粘接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勒河下游安西古沼泽全新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 被引量:16
3
作者 郑国璋 岳乐平 +2 位作者 何军锋 王建新 张玉玲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3-739,共7页
通过对安西古沼泽沉积物沉积特征分析,粒度特征分析,孢粉分析并结合年代学资料,研究了安西古沼泽全新世古沼泽进退演化过程、疏勒河中下游河川径流量的变化及河西走廊西部地区古气候环境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 通过对安西古沼泽沉积物沉积特征分析,粒度特征分析,孢粉分析并结合年代学资料,研究了安西古沼泽全新世古沼泽进退演化过程、疏勒河中下游河川径流量的变化及河西走廊西部地区古气候环境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河西走廊西部地区气候总体趋于暖湿,但气候冷干-暖湿波动频繁交替。安西古沼泽全新世沉积物4个粒度旋回:①366~328cm,328~294cm;②294~240cm,240~206cm;③206~196cm,196~148cm;④148~54cm,54~0cm,可能代表河西走廊西部地区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以来4个气候冷干-暖湿波动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古气候环境 安西古沼泽 河西走廊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建琉璃构件“粉状锈”之病变初探 被引量:9
4
作者 惠任 王丽琴 +2 位作者 梁嘉放 韦春锋 李宏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7年第2期14-19,共6页
琉璃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艺术性。但因其长期处于露天环境之中,会产生釉面蜕变、开裂、脱落和胎体酥粉等多种病变。为了对琉璃构件的全面保护,对洛阳山陕会馆古建群琉璃构件进行了整体调查,发现... 琉璃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艺术性。但因其长期处于露天环境之中,会产生釉面蜕变、开裂、脱落和胎体酥粉等多种病变。为了对琉璃构件的全面保护,对洛阳山陕会馆古建群琉璃构件进行了整体调查,发现部分构件釉面产生了一层亮绿色粉状物质,与青铜器粉状锈颜色非常相似,这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病变现象。为此,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及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对这种病变产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琉璃“粉状锈”的主要成分为PbSO4。它是大气中SO2与水分和琉璃釉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病变的形成过程为:釉面弱酸水膜的形成,釉中铅离子的溶出和铅的硫酸盐形成三大步骤。研究结果可为琉璃构件的进一步保护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琉璃构件 粉状锈 病变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带村西周木俑的清理与修护
5
作者 雷少 《文博》 2009年第3期71-75,F0002,共6页
梁带村M502墓室四角出土的西周木俑是西周考古中的首次发现,意义重大。对其进行及时、精心的清理与修护是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或许对今后保护同类文物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 梁带村 两周木俑 清理与修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