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8
1
作者 耿国华 高健 +7 位作者 汤汶 张敏 曾升 高宏娟 王小凤 许阳 张雨禾 周明全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共22页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文化遗产的建模、保护与展示,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以及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在三代文物...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文化遗产的建模、保护与展示,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以及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在三代文物采集建模设备、智慧博物馆建设、陶瓷器文物虚拟复原、古代人物面貌复原以及秦腔的智能媒体融合全息展演5个方面展开研究。然而,由于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不同,在建模方法、修复保护技术以及展示形式方面遇到诸多挑战:①现有文物数字化建模设备效率不高,且需要大量人工干预;②文物种类繁多、特征复杂、形态各异、语义丰富,需要开发适合中国文物的知识抽取和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以实现高效的文物组织与展示;③对破损文物碎片的形状表示、描述方法以及自动重组的研究;④古代人物面貌的虚拟复原及性别和种族的识别;⑤全息展演技术面临高计算性能需求、艺术与技术融合的精准度、硬件兼容性、实时性、沉浸感和互动性等挑战。针对这5个方面的需求和挑战,首先,对近些年的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然后,总结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系列成果;最后,对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数字化 智慧博物馆 文物虚拟复原 知识图谱 全息展演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遗产保护中虚拟现实技术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鑫达 李康 +1 位作者 耿国华 周明全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5-560,共16页
文化遗产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价值.面对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等多重威胁,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存在成本高昂、效率有限和普及性不足等局限.虚拟现实技术以其抗破坏性、沉浸性、交互性和经济性等多方面优... 文化遗产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价值.面对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等多重威胁,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存在成本高昂、效率有限和普及性不足等局限.虚拟现实技术以其抗破坏性、沉浸性、交互性和经济性等多方面优势,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创新的解决路径.对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数字化采集、三维建模、交互设计和虚拟展示等环节,详细讨论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研究和探索;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严肃游戏、博物馆和叙事等实际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的应用成效,凸显了其在提升用户体验、促进文化理解和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最后介绍智能化、互通性和可演变性的发展趋势,预示着虚拟现实技术将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创新的可能性.展望未来,应继续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文化价值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文化遗产保护 数字化建模 交互展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陵文物数字化及虚拟复原研究综述 被引量:16
3
作者 耿国华 冯龙 +2 位作者 李康 周明全 王小凤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09-721,共13页
文化遗产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特殊资源,然而,历经千百年的风化侵蚀、战火和历史变迁,文化遗产都遭到或多或少的冲击和破坏。传统复原方法存在记录手段单一、信息不全面、手工复原周期长、展陈受限、人工... 文化遗产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特殊资源,然而,历经千百年的风化侵蚀、战火和历史变迁,文化遗产都遭到或多或少的冲击和破坏。传统复原方法存在记录手段单一、信息不全面、手工复原周期长、展陈受限、人工管理效率低等缺陷。利用三维扫描技术、数字化手段及信息化方法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建模及虚拟复原与展示等,能够极大地缩短文物复原周期,可避免由于直接接触对文物造成的二次破坏;同时,借助于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光学扫描等技术,能够为新形态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奠定基础。针对文物修复与保护领域的这些重大需求,西北大学可视化技术研究所项目组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的系列成果已应用于秦陵等多个文物保护单位。该文从古人面貌虚拟复原、复杂外观文物数字化、考古遗址场景建模与展示、考古过程记录与应用、破损破碎文物虚拟修复、文物碎片自动分类文化遗产的数字展示传播7个方面,对项目组近期的最新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虚拟保护 文物数字化建模 古人面貌复原 文物碎片拼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ansformer两阶段策略的古代服饰线图提取
4
作者 周蓬勃 冯龙 +1 位作者 武浩东 寇宇帆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4,共10页
古代服饰线图提取旨在精确获取轮廓与形状信息,以助于再创作和传统服饰保护。但现有方法增加网络以提高泛化性,导致参数量大增。为此,提出了基于Transformer的两阶段边缘检测方法,旨在解决图像局部信息丢失以及模型参数量大的问题。第... 古代服饰线图提取旨在精确获取轮廓与形状信息,以助于再创作和传统服饰保护。但现有方法增加网络以提高泛化性,导致参数量大增。为此,提出了基于Transformer的两阶段边缘检测方法,旨在解决图像局部信息丢失以及模型参数量大的问题。第一阶段将图像分割成16×16粗粒度补丁,利用编码器进行全局自注意力计算以捕获补丁间依赖;第二阶段采用8×8细粒度无重叠滑动窗口覆盖图像,通过局部编码器计算窗口内注意力有效捕捉细微边缘且降低成本。设计了轻量特征融合模块,支持全局与局部特征的高效整合。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古代服饰和公共数据集上边缘轮廓信息提取效果优于现有方法,ODS指标平均提升15.9%。虽然OIS和AP未超过Informative Drawing,但在模型体量和耗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检测 TRANSFORMER 轻量特征融合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UNet++的瓷器文物显微气泡分割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阳洋 耿国华 +2 位作者 刘鑫达 李展 路正涵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对瓷器文物显微气泡的分割,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瓷器表面微观气泡的形态、数量以及分布规律,进而辅助文物专家进行瓷器碎片分类和文物鉴定等工作。但瓷器显微图像中气泡复杂多变,大小及分布不均匀,现有图像分割方法难以适应瓷器显微气泡... 对瓷器文物显微气泡的分割,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瓷器表面微观气泡的形态、数量以及分布规律,进而辅助文物专家进行瓷器碎片分类和文物鉴定等工作。但瓷器显微图像中气泡复杂多变,大小及分布不均匀,现有图像分割方法难以适应瓷器显微气泡特征。因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卷积激活单元的网络AGUNet++,该网络重新设计密集跳跃连接,节点间采用Z字形连接方式,充分提取图像语义特征,防止信息丢失;同时,在卷积单元的密集跳跃连接处,结合注意力门控模块Attention Gate提出卷积激活单元CAU,增强与瓷器文物显微气泡分割任务相关的气泡区域学习,抑制不相关的区域;在训练过程中对每一层子网络的输出采用深度监督和交叉熵损失,有效增强瓷器文物显微气泡特征提取能力,细化分割结果。该方法在SD-saliency-900以及PRMI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经典图像分割网络相比,AGUNet++在MIoU、Precision、Recall和F1分数中均有一定的提升,表现出更好的分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瓷器文物显微图像 显微图像分割 UNet++ 注意力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云数据在深度学习中表示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婧 周明全 耿国华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71-176,共6页
为了实现在深度学习中能够端到端表示点云模型,提出基于八叉树和K-D树(OctKD)的点云数据表示方法。该方法将无组织的点云转换为体素空间,在体素空间对三维模型进行八叉树剖分,改进了八叉树编码方式;构建节点间的邻接关系,在GPU端并行构... 为了实现在深度学习中能够端到端表示点云模型,提出基于八叉树和K-D树(OctKD)的点云数据表示方法。该方法将无组织的点云转换为体素空间,在体素空间对三维模型进行八叉树剖分,改进了八叉树编码方式;构建节点间的邻接关系,在GPU端并行构建八叉树;为了克服八叉树编码检索效率低的问题,采用三维K-D树索引单个三维空间点。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真实反映模型本身的细节特征,提高了点云模型的构造时间和检索效率。这种新的数据结构实现将点云转换为卷积神经网络可以接收的数据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云数据 表示方法 深度学习 八插树 K-D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扩散模型技术的文物面部三维模型孔洞修补
7
作者 王峥嵘 刘鑫达 周明全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22,共10页
在三维几何建模领域,孔洞指三维模型表面的不完整性,通常产生在数据采集、处理或转换过程中,这些孔洞的存在可能会对模型的几何完整性和视觉质量造成显著影响。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传统的孔洞修复技术侧重于几何表面的修复,而忽略了纹... 在三维几何建模领域,孔洞指三维模型表面的不完整性,通常产生在数据采集、处理或转换过程中,这些孔洞的存在可能会对模型的几何完整性和视觉质量造成显著影响。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传统的孔洞修复技术侧重于几何表面的修复,而忽略了纹理信息的修复,纹理信息对于恢复文物的真实感和材质特性至关重要。文中提出了一种结合几何和纹理修复的扩散模型方法,特别适用于文物面部模型的修复。由于缺乏文物面部模型的基准真值,使用相似的残缺黄种人面部模型进行评估,鉴于公开可用的黄种人面部数据集较为稀缺,构建了一个黄种人面部数据集,包含约20000张黄种人面部图像、对应的三维模型及其纹理,以及渲染得到的高保真面部图像。首先,在构建的数据集上进行测试,以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与现有基准方法相比,该方法在面部图像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改进,并且实现了对面部三维模型几何表面和纹理信息的同步修复。其次,将所提出的修复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中的文物面部模型,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在文物面部模型的几何和纹理修复方面均展现出了优异的性能。研究结果为文物面部模型的数字化修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有助于提高文物保护和数字化展示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模型孔洞修补 文物面部修复 扩散模型 图像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意力机制的秦腔视频去噪算法
8
作者 师秦高雪 杨超然 +1 位作者 刘鑫达 耿国华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79,共12页
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然而,秦腔早期的影像资料常受噪声和失真影响,导致画质不佳,严重妨碍了秦腔数字档案的保存品质。目前应用的视频去噪技术在处理秦腔那色彩丰富、纹理复杂的服饰时,往往没有充分利... 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然而,秦腔早期的影像资料常受噪声和失真影响,导致画质不佳,严重妨碍了秦腔数字档案的保存品质。目前应用的视频去噪技术在处理秦腔那色彩丰富、纹理复杂的服饰时,往往没有充分利用视频帧序列的时间连贯性,使得去噪效果并不理想,难以有效保留视频帧的核心特征。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秦腔视频去噪算法开展研究,针对现有视频去噪算法忽略帧间时序相关性导致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视频去噪算法,该算法利用双门控注意力机制进行时序信息的融合。首先,通过时序融合模块,将视频连续帧的时序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其次,利用双门控注意力去噪网络精确识别并消除时序上的噪声;最后,通过多头交互注意力精炼模块进一步细化特征,以消除去噪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伪影并恢复丢失的细节,从而提升去噪后图像的质量。实验结果表明,与DVDNet、ViDeNN以及FastDVDNet等现有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更好地利用视频的时序信息,达到干净且高效的秦腔视频去噪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 视频去噪 注意力机制 时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非遗美术图像分类的提示学习方法
9
作者 张秦瑜 刘鑫达 +1 位作者 鲁倬铭 周明全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作品分类中处理效率低、数据复杂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预训练视觉语言大模型的上下文提示微调策略,以提升小样本情况下的分类性能并应对当前任务的挑战。该方法通过引入可学习的上下文优化提示(软提示),使... 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作品分类中处理效率低、数据复杂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预训练视觉语言大模型的上下文提示微调策略,以提升小样本情况下的分类性能并应对当前任务的挑战。该方法通过引入可学习的上下文优化提示(软提示),使模型能够在少量样本条件下快速适应下游分类任务,从而有效缩短训练时间并提升收敛速度。具体而言,利用注意力机制,将由软提示生成的文本特征与预训练视觉语言模型的原始特征相结合,并通过对比损失优化嵌入表示。这一机制减少了不同特征之间的嵌入差异,避免了模型对已知类别的过度拟合,提升了在未见类别上的泛化能力。此外,保留原始特征信息帮助模型避免训练过程中遗忘基础知识,确保即便在小样本条件下,模型仍能保持较高的分类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在非遗美术图像分类任务中的准确率提升了1.79%,泛化识别能力提升了10.4%,同时具备较低的计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像分类 上下文优化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的大场景序列图像自动采集和三维建模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康 周泩朴 +2 位作者 邹林波 邓鹏 耿国华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37,共8页
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大场景序列图像自动采集和三维重建方法,实现了大范围场景全自动图像数据采集和三维建模。首先设计实现无人机自动控制地面站和基于Cortex-A17的无人机控制模块,其次在地面站人工点选设计航线和拍摄位置,... 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大场景序列图像自动采集和三维重建方法,实现了大范围场景全自动图像数据采集和三维建模。首先设计实现无人机自动控制地面站和基于Cortex-A17的无人机控制模块,其次在地面站人工点选设计航线和拍摄位置,并自动控制飞行和拍摄过程,实时将序列图像回传地面站,最后地面站应用SFM方法实时自动重建大场景三维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人工控制方法,文中方法能够实现无人机飞行和拍摄过程自动控制,同时提高拍摄稳定性,降低基于无人机的大场景三维建模难度,提高建模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序列图像 三维建模 自动采集 SF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分水平集的三维模型复杂孔洞修复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婧 周明全 耿国华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54-1257,共4页
针对三维模型重建后存在大量复杂孔洞的问题,提出一种孔洞修补算法。首先构造符号距离函数,孔洞所在曲面用静态符号距离函数的零水平集表达,另一动态符号距离函数表示初始曲面;借助隐式曲面上的变分水平集,引入全局凸优化能量模型,通过... 针对三维模型重建后存在大量复杂孔洞的问题,提出一种孔洞修补算法。首先构造符号距离函数,孔洞所在曲面用静态符号距离函数的零水平集表达,另一动态符号距离函数表示初始曲面;借助隐式曲面上的变分水平集,引入全局凸优化能量模型,通过对其极小化诱导,将提取孔洞边缘的问题转换为维体上隐式曲面的演化过程;最后以提取到的孔洞边缘曲面作为初始观察面,通过卷积和合成两个交替的步骤进行体素扩散完成孔洞修补。实验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恢复复杂孔洞区域的显著几何特征,且适用于含有网格较多模型的孔洞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距离函数 变分水平集方法 卷积合成 体素扩散 孔洞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与纹理融合的三维文物孔洞修复方法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明全 褚彤 +3 位作者 耿国华 姚文敏 张军 曹欣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94-907,共14页
由于外在因素导致出土的文物模型呈现破碎状态,对其进行虚拟修复对考古学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孔洞修补方法大多仅针对三维模型结构进行补全,并且在三维结构修复后缺少表面的颜色纹理信息。本文基于文物三维空间结构和纹理信息,提出一种... 由于外在因素导致出土的文物模型呈现破碎状态,对其进行虚拟修复对考古学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孔洞修补方法大多仅针对三维模型结构进行补全,并且在三维结构修复后缺少表面的颜色纹理信息。本文基于文物三维空间结构和纹理信息,提出一种三维文物孔洞修复方法。首先,为了解决三维文物结构修复问题,利用基于径向基函数的算法填补三维文物网格模型的孔洞,通过拟合的曲面方程调整孔洞补丁顶点,使其与原有模型更好地融合。其次,为补全文物表面颜色纹理信息,使孔洞补丁与原有模型表面纹理自然过渡,将三维问题转化为二维图像修复问题,以EdgeConnect为框架,通过添加精细化网络生成更高分辨率的结果。最后,使用Mudbox软件映射二维图像到三维模型表面,融合结构和纹理修复的结果。本文改进后的二维修复网络在评价指标PSNR(Peak Signal to Noise Ratio)、SSIM(Structural Similarity)和MAE(Mean Absolute Deviation)的性能分别提高了0.54%、0.217%和6.52%,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恢复兵马俑三维模型网格结构和表面纹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洞修复 神经网络 GAN网络 纹理修复 径向基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对比学习与多尺度结合的陶瓷显微图像分类方法 被引量:9
13
作者 耿国华 薛米妍 +3 位作者 周蓬勃 拓东成 马星锐 刘晓宁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4-741,共8页
陶瓷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研究中一项重要内容,对碎片分类可提高修复效率。针对人工标注分类耗时长、效率低、主观因素大等问题,该文基于对比学习方法对陶瓷显微图像进行分类,然而,传统的SimCLR(a simple framework for contrastive learn... 陶瓷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研究中一项重要内容,对碎片分类可提高修复效率。针对人工标注分类耗时长、效率低、主观因素大等问题,该文基于对比学习方法对陶瓷显微图像进行分类,然而,传统的SimCLR(a simple framework for contrastive learning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s)对比学习网络不能精准提取陶瓷显微图像细节,因此,该文将SimCLR网络与多尺度方法结合,对陶瓷显微图像进行分类。首先,将采集到的陶瓷显微图像进行增强并提取特征,在特征提取模块使用多尺度卷积操作替换SimCLR中的标准卷积,使得网络具有更大的感受野,提取到更加准确的特征信息;其次,使用多层感知机(MLP)将提取到的特征进行降维处理,提高后续计算效率;最后,使用归一化温度标度的交叉熵损耗对模型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网络在陶瓷显微图像分类中比原始网络准确率提高1.8%,达到98.6%,且网络参数只增加了0.11 m。该方法能以较小的代价有效对陶瓷碎片分类,辅助文物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碎片分类 对比学习 显微图像 多尺度融合 SimC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调整轮廓线权重的文物碎块自动拼接方法 被引量:3
14
作者 耿国华 姚文敏 +5 位作者 周明全 刘杰 徐雪丽 曹欣 刘阳洋 李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7-403,共7页
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文物经常以破损的碎块形式呈现,将诸多不规则碎块准确拼接使文物复原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断裂面信息的文物碎块自动拼接方法,该方法包含匹配和配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根据断裂面轮廓线分... 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文物经常以破损的碎块形式呈现,将诸多不规则碎块准确拼接使文物复原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断裂面信息的文物碎块自动拼接方法,该方法包含匹配和配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根据断裂面轮廓线分割出断裂面,基于快速点特征直方图搜索匹配点对,并调整轮廓线上点的权重,得到匹配关系。第二阶段,提出一种由粗到细的配准策略,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粗配准方法获得初始位置估计,然后应用深度最近点神经网络(DCP)做进一步调整。实验结果表明:该文配准方法的配准成功率较其子方法分别提升了2.22%和18.06%,平均绝对误差仅为0.9202 mm,能够应对轮廓线破损情况,完成断裂面较为完整的文物碎块拼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面 轮廓线 快速点特征直方图 主成分分析 深度最近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整体双向推理的文物无监督表征学习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杰 耿国华 +3 位作者 田煜 王毅 刘阳洋 周明全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241-2252,共12页
针对现有陶制文物表征学习方法是基于大量带标签数据的有监督学习方法,人工标记费时耗力且不能有效地学习到点云内在结构信息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局部-整体双向推理的无监督表征学习方法。首先,提出多尺度壳卷积层级结构编码器提取... 针对现有陶制文物表征学习方法是基于大量带标签数据的有监督学习方法,人工标记费时耗力且不能有效地学习到点云内在结构信息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局部-整体双向推理的无监督表征学习方法。首先,提出多尺度壳卷积层级结构编码器提取不同尺度的文物碎片局部特征。其次,利用局部到整体推理模块将提取的局部特征映射得到全局特征,通过度量学习衡量两者之间差异,进行反复学习。然后,利用整体到局部推理模块以确保获取到的全局特征的质量。最后,在不同层次的局部结构和整体形状之间通过双向推理来学习文物点云表征,并将学习到的点云表征应用于分类下游任务。该网络模型在兵马俑数据集和ModelNet40公开数据集上的分类精度分别达到了93.33%和92.02%,分别高于PointNet 4.4%和2.82%。同时缩小了下游分类任务中无监督和有监督学习方法之间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监督表征学习 多尺度 深度学习 点云分类 文物虚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AKAZE算法的多视图几何三维重建方法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泩朴 耿国华 +1 位作者 李康 王飘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B11期180-184,207,共6页
针对增量式运动恢复结构算法在多视图几何三维重建算法中运行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AKAZE算法的多视图几何三维重建方法。首先对利用摄像机获得的目标图像使用AKAZE算法检测特征并匹配,并使用随机抽取一致性算法和三视图约束剔除... 针对增量式运动恢复结构算法在多视图几何三维重建算法中运行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AKAZE算法的多视图几何三维重建方法。首先对利用摄像机获得的目标图像使用AKAZE算法检测特征并匹配,并使用随机抽取一致性算法和三视图约束剔除弱匹配图像。然后根据匹配图间的相对位姿参数,通过最小二乘法解算全局旋转参数,并利用三视图约束关系求解全局位移参数。最后进行一次光束法平差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改善重建效果的基础上提高了处理效率,能够满足快速处理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KAZE算法 全局三维重建 随机抽取一致性算法 光束平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对抗生成网络的复原面貌真实感处理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跃进 耿国华 +4 位作者 郭沛瑶 拓东成 景云鹏 朱新懿 刘晓宁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42-749,共8页
由于颅骨面貌数据较少,现有颅面复原方法获得面貌模型具有一定局限性,复原结果仅含有物理几何信息,缺纹理、睁眼状态等真实感信息,这些信息缺失均影响进一步颅骨身份识别。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抗生成网络的P-GAN来重现逼真面貌。针对Pi... 由于颅骨面貌数据较少,现有颅面复原方法获得面貌模型具有一定局限性,复原结果仅含有物理几何信息,缺纹理、睁眼状态等真实感信息,这些信息缺失均影响进一步颅骨身份识别。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抗生成网络的P-GAN来重现逼真面貌。针对Pix2Pix(image-to-image translation)网络复原面貌的真实感不足,文中基于Pix2Pix网络提出一种P-GAN网络将复原面貌进行真实感处理,在Pix2Pix基础上添加面貌约束网络P-net。使用VGG16(visual geometry group)提取面貌特征,使用SE-Block(sequeze and excitation)加强网络收敛,使用Face++来挑选最相似样本。网络输入为复原面貌图像与真实人脸图像,Contrastive loss和Triplet loss结合作为损失函数,将复原面貌数据Frankfurt校正与归一化后,输入P-GAN网络获取真实感复原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貌真实感 对抗生成网络 P-GAN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集的陶质文物碎片点云特征提取算法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淑睿 郭宝 +3 位作者 郭锐哲 耿国华 周芯羽 张雨禾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0-758,共9页
陶质文物碎片上同时包含尖锐特征和平滑特征,且文物碎片的原始表面并不光滑,因此,针对陶质文物碎片的散乱点云模型,该文提出一种鲁棒的特征提取方法。首先,基于法向估计和区域生长,建立一种基于模糊集的区域生长法,将每个潜在曲面划分... 陶质文物碎片上同时包含尖锐特征和平滑特征,且文物碎片的原始表面并不光滑,因此,针对陶质文物碎片的散乱点云模型,该文提出一种鲁棒的特征提取方法。首先,基于法向估计和区域生长,建立一种基于模糊集的区域生长法,将每个潜在曲面划分成一个区域,区域间相交部分的点标记为潜在特征点。然后,将点在局部平面上的投影残差作为特征值,计算点在不同尺度下成为特征点的可能性进行特征提取。最后,采用“双生长圆”策略,生成特征折线,并对其进行平滑处理得到平滑特征线。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稳定、抗噪性强,在有效提取尖锐特征的同时,还能尽可能多地保留较平滑的特征,针对各类模型,均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碎片 点云 特征提取 区域生长 模糊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BYOL的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预测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嘉楠 王忠昊 +2 位作者 王昊霖 耿国华 曹欣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80-1090,共11页
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情况可以对患者是否患有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进行检测。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比学习的自监督EGFR基因突变预测方法,在不需要大量专家手工标注... 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情况可以对患者是否患有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进行检测。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比学习的自监督EGFR基因突变预测方法,在不需要大量专家手工标注患者数据集的情况下,对输入网络的患者病灶区图像进行阴性、阳性预测。对自监督BYOL网络进行修改,增加了网络投影层非线性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MLP)的层数,并将患者CT和PET两个模态的图像数据融合作为网络的输入,在不需要大量标注患者数据集的情况下,对阴性、阳性病例进行预测。在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数据集上,与传统的影像组学、有监督VGG-16网络、有监督ResNet-50、有监督Inception v3和无监督迁移学习CAE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对比学习从患者的CT和PET图像学习到的患者病灶区图像的实例特征可以对阴性、阳性病例进行区分,并取得了77%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相对于传统的影像组学方法分类结果AUC提高了7%,相对于有监督VGG-16网络的分类结果AUC提高了5%;在不需要大量专家手工标注数据集及大量患者临床数据的情况下仅比有监督ResNet-50 AUC低9%。改进BYOL网络仅需要少量标注的患者数据集便可得到比部分传统有监督方法更准确的检测结果,展示了其辅助临床决策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图像处理 深度学习 对比学习 PET/CT 肺非小细胞肺癌基因突变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三维模型多层级视点描述符 被引量:1
20
作者 曾升 周蓬勃 周明全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9-767,共9页
3D形状识别是计算机视觉领域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三维模型的描述符对不同类别模型的区分度影响着3D形状识别的精度。基于视图的描述符应用非常广泛,然而多数方法主要研究算法,以不断提升公共数据集的识别精度,却很少深入分析在细粒度分... 3D形状识别是计算机视觉领域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三维模型的描述符对不同类别模型的区分度影响着3D形状识别的精度。基于视图的描述符应用非常广泛,然而多数方法主要研究算法,以不断提升公共数据集的识别精度,却很少深入分析在细粒度分类数据上的视图选择对区分能力的影响。该文提出一种新的多层级视点描述符,该描述符以一组视点组成,为3D模型提供了一组最优的二维视图选择,并设计实验对比在细粒度分类数据上的识别精度。首先,我们建立均匀的球状观察视点模型,以具备直观语义信息的上、前、右等视点为初始视点。其次,分区域从模型投影边缘的倒角距离比较中得出最优视点,作为下一层的种子点,不断细分获取不同层级的视点组合得到多层级视点描述符,使用测地距离来衡量模型间的相似度。最后,使用视点间的测地距离来计算同类别及不同类别间的相似度,验证多层级视点描述符的区分能力,选择更加精细分类的三维模型数据以验证识别能力,在多视图卷积神经网络上进行对比。应用该文描述符提供的视图选择在训练数据无论是否进行随机水平旋转,都有非常明显的识别精度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形状识别 多层级 倒角距离 最优视图 细粒度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