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
作者 傅明 呼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4期66-71,共6页
从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出发 ,到江泽民同志进而提出了“创新动力论”,并筹划建立完善当代中国“国家知识创新体系”,说明我国的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不仅面对着大量的自然科技新问题 ,而且面对着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新问题 ,... 从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出发 ,到江泽民同志进而提出了“创新动力论”,并筹划建立完善当代中国“国家知识创新体系”,说明我国的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不仅面对着大量的自然科技新问题 ,而且面对着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新问题 ,亟待创新解决。江泽民同志最近的三次讲话表明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解决这些新问题中的创新功能 ,是不可替代的 ,它构成了中国知识创新体系的难以或缺的主导子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泽民 国家知识创新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 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国家创新体系的名义告别轻视社会科学之风——再论哲学社会科学无可替代性
2
作者 胡义成 付明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5-10,共6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包括江泽民同志所提"创新动力论",以及由此导出的当代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不仅面对着大量的自然科技新问题,而且面对着一系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包括江泽民同志所提"创新动力论",以及由此导出的当代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不仅面对着大量的自然科技新问题,而且面对着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新问题,亟待创新解决。胡锦涛同志提出十四个"如何"的问题,也代表着国家创新体系对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创新功能的深情呼唤。继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多次讲话后,中共中央2004年3号文件的下发进一步表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解决这些新问题中的创新功能,的确是不可替代的,它构成了中国创新体系的难以或缺的主导子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整合时期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5
3
作者 钟小浜 李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5-139,共5页
为了研究我国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模式,运用社区发展和结构功能等相关理论,提出构建社会保障子系统——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总体框架。研究表明,社区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一个既能与整体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相配套,将社会保障制度... 为了研究我国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模式,运用社区发展和结构功能等相关理论,提出构建社会保障子系统——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总体框架。研究表明,社区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一个既能与整体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相配套,将社会保障制度向下延伸和具体化,又可以发挥社区互助互济、自我保障功能的有机运转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整合 社区 社区社会保障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重理性向度 被引量:20
4
作者 胡军良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29,共4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又一次理性升华。从哲学理性的视角看,它至少凸显了这样几个理性向度:一是以对话沟通、倡导共识与尊重差异为旨趣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又一次理性升华。从哲学理性的视角看,它至少凸显了这样几个理性向度:一是以对话沟通、倡导共识与尊重差异为旨趣的交往理性向度,二是以理想信念、社会精神气质重塑为要旨的人文价值理性向度,三是以捍卫道德底线与确立行为准则为意旨的道德实践理性向度。三重理性向度虽各有侧重与偏好,但却不能分割而视,它们共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结构缜密的理性运思的有力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交往理性向度 人文价值理性向度 道德实践理性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社会:从空想到科学
5
作者 李建森 杨权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1-25,共5页
和谐是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并从社会本体论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和谐的根源、基本状态和属性。哲学史上的和谐思想从本质上讲是抽象的、虚伪的,最多不过滞留于空想之窠臼。我党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 和谐是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并从社会本体论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和谐的根源、基本状态和属性。哲学史上的和谐思想从本质上讲是抽象的、虚伪的,最多不过滞留于空想之窠臼。我党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它不仅使古老的社会和谐思想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而且也正在由理论变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社会本体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价值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种“土地换保障”的方案 被引量:31
6
作者 马小勇 薛新娅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3期59-63,共5页
通过均分土地使用权向农民提供的社会保障不仅是低水平的 ,而且还妨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考虑到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联系 ,本文提出了一种“土地换 (现代社会 )保障”的改革方案 ,其核心内容包括 :( 1 )土地国有化 ,赋予农民... 通过均分土地使用权向农民提供的社会保障不仅是低水平的 ,而且还妨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考虑到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联系 ,本文提出了一种“土地换 (现代社会 )保障”的改革方案 ,其核心内容包括 :( 1 )土地国有化 ,赋予农民永佃权 ;( 2 )农民以永佃权同国家交换现代社会保障 ;( 3 )国家出售二级永佃权 ,允许二级永佃权自由流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会保障 农地制度 土地永佃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差异看中美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振民 于一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1-96,共6页
分析了文化差异与认知相符下的中美关系,认为美国人对中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看法,导致双方存在不信任,而在西方主导下的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也进一步交融、碰撞、冲突;在中美两国存在巨大的共同利益的情况下,应正确认识... 分析了文化差异与认知相符下的中美关系,认为美国人对中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看法,导致双方存在不信任,而在西方主导下的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也进一步交融、碰撞、冲突;在中美两国存在巨大的共同利益的情况下,应正确认识和理解引起中美之间出现的若干矛盾和冲突的知觉性因素,发挥大众传媒作用、重视决策者影响力、加强文化交流、构建双方高层定期会晤和重要问题的紧急磋商机制,从而正确了解认知失调下的中美安全问题超越文化差异,实现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 美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高等院校竞争、管制与院校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朱云杰 王翼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2-146,共5页
为了研究竞争、管制对高等院校绩效的作用,以中国公立高等院校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以院校排名为衡量绩效,教育劳务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院校绩效;校长任期与院校绩效负相关;院校调整合并有利于提高院校绩效;院校隶属关系与院... 为了研究竞争、管制对高等院校绩效的作用,以中国公立高等院校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以院校排名为衡量绩效,教育劳务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院校绩效;校长任期与院校绩效负相关;院校调整合并有利于提高院校绩效;院校隶属关系与院校绩效正相关,而院校绩效与科研产品(准)市场竞争的正相关不能得到证实。提出了强化院校教育劳务市场竞争、创新政府管制理念与管制方式等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 管制 院校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的三重理性向度 被引量:5
9
作者 胡军良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9-125,共7页
为了显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逻辑和哲学特质,运用文献疏解与比较诠释的方法,对之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科学发展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创造性阐扬,也是哲学理性精神在社会发展领域内的全... 为了显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逻辑和哲学特质,运用文献疏解与比较诠释的方法,对之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科学发展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创造性阐扬,也是哲学理性精神在社会发展领域内的全方位彰显。从哲学理性的视角看,它至少凸显了这样几个理性向度:一是以"对话扬弃"为旨趣的交往理性向度,二是以"人本生态"为判据的价值理性向度,三是以"发展创新"为要务的实践理性向度。交往理性向度表征了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价值理性向度揭明了其视人为目的的价值归依,而实践理性向度则体现了其以自主创新为宏旨的行动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交往理性向度 价值理性向度 实践理性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党在延安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被引量:4
10
作者 梁星亮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37,共5页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最辉煌的时期,党不仅积累了建政治国、执政为民的成功经验,而且制定了治理社会的基本方略,为实现社会和谐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成为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开端。其主要经验是:开创充满活力、民主和谐的一代新风...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最辉煌的时期,党不仅积累了建政治国、执政为民的成功经验,而且制定了治理社会的基本方略,为实现社会和谐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成为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开端。其主要经验是:开创充满活力、民主和谐的一代新风;均衡各阶级、各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关系;建立健康诚信的新型人际关系;依法建设公信廉洁的人民政府。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中治理社会的方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对今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公平、诚信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构建和谐社会 实践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国庆 乔志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2期77-82,共6页
试图运用历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理论 ,将辛亥革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置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动态历史过程中加以剖析。我们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对新政的实施起了促进作用。辛亥革命中断... 试图运用历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理论 ,将辛亥革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置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动态历史过程中加以剖析。我们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对新政的实施起了促进作用。辛亥革命中断了清末新政 ,却并未中断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 社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行”学说是朴素的系统论——兼论“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润琦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2期45-49,共5页
“五行”学说以五类不同功能的实物为基础,把整个世界看成是由“五行”及其表现形态所构成的,按照“比相生而兼相胜”的法则运行的大系统,“五行”学说的基本思想与现代系统论相吻合。
关键词 “五行”学说 基本内容 系统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孙中山的进化思想及社会历史观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璐 朱丹琼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9,共5页
为了考察孙中山的进化思想,采取了文献解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其进化思想的研究,明确了孙中山进化思想的渊源及其对社会历史观的主要看法。孙中山进化思想的渊源主要包括达尔文与赫胥黎的进化思想、中国古代变易思想以及克鲁泡特... 为了考察孙中山的进化思想,采取了文献解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其进化思想的研究,明确了孙中山进化思想的渊源及其对社会历史观的主要看法。孙中山进化思想的渊源主要包括达尔文与赫胥黎的进化思想、中国古代变易思想以及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孙中山对进化论进行了吸收与改造,并将进化论引入社会历史领域,形成“突驾”说与“互助”论,认为“互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道德思想进化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进化思想 社会历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国民党政府开发西北的政策与陕西近代农业的发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洪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71-74,共4页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国民党政府开始把战略重点转向西北地区,相继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开发西北的政策和措施,以图尽快将西北地区建成持久抗战的战略基地。在中央政府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下,陕西地方...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国民党政府开始把战略重点转向西北地区,相继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开发西北的政策和措施,以图尽快将西北地区建成持久抗战的战略基地。在中央政府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下,陕西地方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陕西近代农业的较快发展,使陕西农业经济在发展速度、规模、效益等方面均达到了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政府 开发西北 陕西近代农业 历史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宗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颖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66-267,共2页
宗教伦理是人类生存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不排斥社会世俗伦理,而且与世俗伦理相结合,是维护现实社会秩序不可缺少的规范。正确理解宗教伦理社会功能的作用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宗教伦理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梁漱溟改造中国乡村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
16
作者 史炳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36-140,共5页
梁漱溟是 2 0世纪中国著名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家 ,本着文化救国和文化立国的立场 ,他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行的种种改革提出质疑 ,认为欧化和俄化的道路在中国均行不通 ,只有他的乡村建设这个“第三条道路”才能把中华民族导向光明。他的... 梁漱溟是 2 0世纪中国著名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家 ,本着文化救国和文化立国的立场 ,他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行的种种改革提出质疑 ,认为欧化和俄化的道路在中国均行不通 ,只有他的乡村建设这个“第三条道路”才能把中华民族导向光明。他的思路是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和农民问题 ,现代化不应以牺牲和遗弃农村为代价 ,在某种程度上还应以乡土重建为基点。必须从农村出发 ,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复兴和发展的道路 ,由此带动工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在中国现代化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以农业人口为主、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现代化进程而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乡村建设 理论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
17
作者 许门友 李宏 张珊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5期5-9,共5页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社会主义本质论 新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与伦理界限的碰撞
18
作者 周强 李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16-118,共3页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与价值无涉的科学价值中立论思想占据着支配地位,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科学的社会功效也日益显赫。可以说,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伦理道德规范如影随形,不断地规范和引导科学发展的方向。众所周知,在全...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与价值无涉的科学价值中立论思想占据着支配地位,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科学的社会功效也日益显赫。可以说,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伦理道德规范如影随形,不断地规范和引导科学发展的方向。众所周知,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科学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愈发密切,科学这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因而,只有正确认识科学的价值关涉,控制和减少科学价值的负面影响,以人类内在的伦理规范和终极价值为引导,才能促进科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伦理 价值 道德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三重理性向度
19
作者 胡军良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11,共7页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建构不仅表现出了敏锐的政治眼光和过人的实践胆识,同时也彰显出了极大的理论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其社会主义观既是基于"问题意识"的现实考量,又是基于"理性精神"的理论重构。从哲学理性的视...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建构不仅表现出了敏锐的政治眼光和过人的实践胆识,同时也彰显出了极大的理论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其社会主义观既是基于"问题意识"的现实考量,又是基于"理性精神"的理论重构。从哲学理性的视角看,它至少凸显了这样几个理性向度:一是以"对话沟通"为旨趣的交往理性向度,二是以"功用效果"为判据的实用理性向度,三是以"崇实尚行"为意旨的实践理性向度。交往理性向度实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从意识形态层面的紧张对峙到文化交往层面价值求同的转变,实用理性向度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结构形态到功能形态的转变,而实践理性向度则实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重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体意识与理论使命感从依附文本、盲从他者到独立自主、大胆创新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社会主义观 理性精神 交往理性向度 实用理性向度 实践理性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未来主义理论形态的系统分析
20
作者 史育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83-285,共3页
未来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理论,它更加注重人类的未来及现时发展。当代的诸多发展理论都源于此,但是该理论给人类发展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具有负面影响,我们应辩证看待。
关键词 未来主义 理论形态 社会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