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乌素沙地东南部边缘不同地质成因类型土地沙漠化粒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0
1
作者 李智佩 岳乐平 +4 位作者 薛祥煦 王岷 杨利荣 聂浩刚 陈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7-275,共9页
首次对毛乌素沙地东南部边缘沙漠—黄土地带的土地沙漠化进行系统的地质学分类,提出了沙地内部就地起沙型沙漠化、河流谷地就地起沙型沙漠化、风化残积就地起沙型沙漠化和风沙侵入型沙漠化等四种土地沙漠化类型。通过深入分析不同地质... 首次对毛乌素沙地东南部边缘沙漠—黄土地带的土地沙漠化进行系统的地质学分类,提出了沙地内部就地起沙型沙漠化、河流谷地就地起沙型沙漠化、风化残积就地起沙型沙漠化和风沙侵入型沙漠化等四种土地沙漠化类型。通过深入分析不同地质成因类型土地沙漠化的粒度特征,探讨了不同地质作用对土地沙漠化的贡献及其对土地沙漠化防治方面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研究区的土地沙漠化以就地起沙型为主,河流的水力搬运是沙漠化物质搬运的主要途径,风力作用则是对河流湖泊沉积物的进一步分选和再沉积。最后,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土地沙漠化防治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索沙地 土地沙漠化 就地起沙 风沙侵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柞水地区小磨岭杂岩基性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2
作者 杨钊 董云鹏 +2 位作者 周鼎武 于君 马海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1-617,共7页
小磨岭杂岩主要由基性、中性和后期侵入的酸性岩类组成。基性岩类主要由变质玄武岩和辉绿岩组成,二者具有类似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特征;MORB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大隆起"型的配... 小磨岭杂岩主要由基性、中性和后期侵入的酸性岩类组成。基性岩类主要由变质玄武岩和辉绿岩组成,二者具有类似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特征;MORB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大隆起"型的配分形式,具有轻微Nb、Ta亏损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的特点,La/Nb、Th/Yb及Hf/Ta比值特征揭示岩浆源区受到陆壳混染作用的影响,显示板内伸展背景下幔源岩浆成因的特点。另外,相对高的Zr/Y、Ta/Yb和低Zr/Nb比值亦指示板内岩浆作用的特点。综合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认为,小磨岭杂岩中的基性岩形成于板内构造环境,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了陆壳物质的混染,是南秦岭新元古代末陆内扩张背景下岩浆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 小磨岭杂岩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宾参1井白垩系烃源岩的认识和评价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3
作者 康立明 任战利 +4 位作者 崔军平 崔营滨 石耀东 李彪 石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57-266,共10页
宾参1井是松辽盆地北部宾县断陷中的第一口参数井,钻遇白垩系地层,自下至上依次为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泉头组和青山口组。在对宾参1井白垩系暗色泥岩进行一系列有机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测试的基础上,从有机碳(TOC)、氯仿沥青"... 宾参1井是松辽盆地北部宾县断陷中的第一口参数井,钻遇白垩系地层,自下至上依次为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泉头组和青山口组。在对宾参1井白垩系暗色泥岩进行一系列有机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测试的基础上,从有机碳(TOC)、氯仿沥青"A"、有效碳(PC)、生烃潜量Pg(S1+S2)、热解峰温Tmax值、镜质体反射率(Ro)、烃源岩气相色谱特征、干酪根碳同位素特征、干酪根元素特征和源岩甾萜烷特征等方面着手,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三个角度认识该井白垩系烃源岩,并进行烃源岩的初步评价,认为:(1)青一段干酪根主要为Ⅱ1和Ⅱ2型,其中、下部已进入生油门限,属于非—差烃源岩,个别深度段为较好烃源岩,其上部及青二、三段处于未成熟阶段;(2)泉头组和登娄库组干酪根主要为Ⅲ型,已进入成熟生油阶段,前者属于非—差烃源岩,后者属于差烃源岩;(3)营城组和沙河子组干酪根主要为Ⅲ型,有些层段为Ⅱ2型,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对该井白垩系烃源岩的认识和初步评价为勘探程度极低的宾县凹陷含油气前景的评价预测和石油地质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宾参1井 白垩系 烃源岩 认识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秦岭西段奥陶纪红花铺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董增产 王洪亮 +3 位作者 郭彩莲 徐学义 陈隽璐 何世平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9-117,共9页
红花铺岩体位于北秦岭造山带西段,侵位于奥陶纪草滩沟群之中,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细粒奥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岩体属弱过铝质钙碱性岩石系列,为I型花岗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轻稀土元素略为富集,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 红花铺岩体位于北秦岭造山带西段,侵位于奥陶纪草滩沟群之中,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细粒奥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岩体属弱过铝质钙碱性岩石系列,为I型花岗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轻稀土元素略为富集,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型式为右倾型,Eu异常不明显;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等相关的构造环境判别结果均显示其具典型的火山弧花岗岩特征,结合区域上与一套岛弧型火山岩(草滩沟群)共生的特点,分析红花铺岩体形成于俯冲带的岛弧环境。红花铺岩体已获得(450.5±1.8)Ma的单颗粒锆石U-Pb侵位年龄,属晚奥陶世,揭示北秦岭西段加里东期存在板块俯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秦岭 红花铺侵入体 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油藏成因 被引量:7
5
作者 郑朝阳 段毅 +1 位作者 张学军 李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5-612,共8页
塔河油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早古生界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型油气田,其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备受关注,但目前仍然存在诸多争议。通过系统采样和高精度GC—MS分析,精细研究了塔河油田原油的生物标记化合物分布特征,进行了油源对比并探... 塔河油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早古生界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型油气田,其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备受关注,但目前仍然存在诸多争议。通过系统采样和高精度GC—MS分析,精细研究了塔河油田原油的生物标记化合物分布特征,进行了油源对比并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表明:塔河油田原油其具有相似的成因类型,其母质类型为菌藻类;浮游绿藻和宏体褐藻对原油的生成有重要贡献;原油为成熟—高成熟原油形成于海相还原环境;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为塔河油田的主力烃源岩,下奥陶统和寒武系烃源岩也对塔河原油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原油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且早期油藏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生物降解。这些研究结果为同类油气田的评价、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沙雅隆起 生物标记化合物 成熟度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白马南特低渗岩性油藏储层地质建模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红 柳益群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54-960,共7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白马南长81砂岩油藏为例,应用随机序贯高斯模拟法(SUS)和序贯指示模拟法(SIS)建立研究目标的储层地质模型,进而探讨了在特低渗岩性油藏中相对高渗透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认为长81油藏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沉积作...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白马南长81砂岩油藏为例,应用随机序贯高斯模拟法(SUS)和序贯指示模拟法(SIS)建立研究目标的储层地质模型,进而探讨了在特低渗岩性油藏中相对高渗透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认为长81油藏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对改善储层物性及油气的运聚起了重要的作用。砂体的三维模拟结果显示主砂体位于研究区西部,呈西南—东北向展布。储层物性参数的三维模拟也表明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主砂体带上长石溶蚀相和绿泥石薄膜胶结成岩相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西峰油田 特低渗透岩性油藏 随机模拟 成岩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坡折带、斜坡类型与油藏的关系 被引量:10
7
作者 窦伟坦 刘新社 +2 位作者 罗静兰 杜金良 王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9-1134,共6页
通过盆地边界性质、沉积相类型、地层厚度、沉积序列与砂体空间组合特征及砂岩的粒度变化与物性的研究,结合地震相对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长7油层组湖盆古地貌的恢复结果,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西缘、西南缘、东南缘的沉积... 通过盆地边界性质、沉积相类型、地层厚度、沉积序列与砂体空间组合特征及砂岩的粒度变化与物性的研究,结合地震相对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长7油层组湖盆古地貌的恢复结果,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西缘、西南缘、东南缘的沉积边界受构造控制,属于构造坡折带,形成以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共同发育的沉积格局;盆地东北缘和北缘为扰曲宽缓盆地边缘性质,属于沉积坡折带,发育缓坡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姬塬地区三角洲前缘可划分为坡型前缘和台型前缘两种斜坡带类型。位于坡型前缘的砂体厚度大、物性好,是低渗背景上相对高渗带发育区,为油藏聚集的有利场所。该成果为在大型坳陷型盆地中寻找三角洲相隐蔽油气藏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折带(线) 三角洲坡型前缘与台型前缘 斜坡带类型与油藏 上三叠统延长组 姬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板块北缘阳坝岩体锆石饱和温度的计算及其意义 被引量:21
8
作者 秦江锋 赖绍聪 +2 位作者 李永飞 白莉 王娟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5,共5页
通过对阳坝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中锆石饱和温度的计算反演岩浆源区的温度.计算结果表明,阳坝花岗闪长岩的锆石饱和温度介于762~773℃,平均值为769℃,暗色微粒包体的锆石饱和温度介于752~770℃,平均值为760℃.这表明阳坝花岗闪长... 通过对阳坝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中锆石饱和温度的计算反演岩浆源区的温度.计算结果表明,阳坝花岗闪长岩的锆石饱和温度介于762~773℃,平均值为769℃,暗色微粒包体的锆石饱和温度介于752~770℃,平均值为760℃.这表明阳坝花岗闪长岩可能是增厚下地壳在有外来流体注入的条件下发生低温(770℃)部分熔融的产物,而外来流体则可能是底侵作用早期由富含挥发分的偏基性岩浆发生去气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饱和温度 阳坝岩体 暗色微粒包体 底侵作用 扬子板块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3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被引量:49
9
作者 刘林玉 王震亮 张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90-697,共8页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镇北地区长3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认为该区长3储层处于晚成岩A期阶段,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强烈地破坏了砂岩的原生孔隙结构,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则有效地改善了...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镇北地区长3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认为该区长3储层处于晚成岩A期阶段,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强烈地破坏了砂岩的原生孔隙结构,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则有效地改善了砂岩的孔隙结构。该区长3储层发育溶蚀作用相、压实作用相、胶结作用相和自生绿泥石胶结残余孔隙相,储层成岩相发育状况决定了孔隙结构的发育特征。发育次生孔隙相和残余孔隙相的砂岩具有较好的孔隙结构,孔渗较高;压实作用相和胶结作用相发育的砂岩具有很差的孔隙结构,孔渗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成岩相 孔隙结构 镇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勒河下游安西古沼泽全新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 被引量:17
10
作者 郑国璋 岳乐平 +2 位作者 何军锋 王建新 张玉玲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3-739,共7页
通过对安西古沼泽沉积物沉积特征分析,粒度特征分析,孢粉分析并结合年代学资料,研究了安西古沼泽全新世古沼泽进退演化过程、疏勒河中下游河川径流量的变化及河西走廊西部地区古气候环境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 通过对安西古沼泽沉积物沉积特征分析,粒度特征分析,孢粉分析并结合年代学资料,研究了安西古沼泽全新世古沼泽进退演化过程、疏勒河中下游河川径流量的变化及河西走廊西部地区古气候环境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河西走廊西部地区气候总体趋于暖湿,但气候冷干-暖湿波动频繁交替。安西古沼泽全新世沉积物4个粒度旋回:①366~328cm,328~294cm;②294~240cm,240~206cm;③206~196cm,196~148cm;④148~54cm,54~0cm,可能代表河西走廊西部地区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以来4个气候冷干-暖湿波动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古气候环境 安西古沼泽 河西走廊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幔岩包体中的金含量及其成矿学意义 被引量:11
11
作者 赫英 董振信 +3 位作者 岳可芬 张战军 陈金武 王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8-425,共8页
笔者等分析了中国东部 91件地幔岩包体及其寄主玄武岩中的金含量并有重要发现。除河北万全和海南定安的一些高于 10× 10 - 9的异常样品外 ,包体及寄主岩中的金含量分别在 0 .5× 10 - 9~ 10 .0× 10 - 9和 0 .2×10 ... 笔者等分析了中国东部 91件地幔岩包体及其寄主玄武岩中的金含量并有重要发现。除河北万全和海南定安的一些高于 10× 10 - 9的异常样品外 ,包体及寄主岩中的金含量分别在 0 .5× 10 - 9~ 10 .0× 10 - 9和 0 .2×10 - 9~ 5 .3× 10 - 9之间。其中包体平均含金 4 .6× 10 - 9,玄武岩平均含金 2 .7× 10 - 9。地幔岩中包体一般比寄主玄武岩含金高 ,二者间相关性不明显。中国东部 91件地幔岩包体及其寄主玄武岩中的金含量在空间分布上有非均一性 ,它们以华北地台为中心 ,向北和向南 (向南更明显一些 )分别降低 ,这一趋势与中国金矿大多数集中于华北地台的两缘而向南北有减少和减小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高于地幔金丰度 5× 10 - 9的样品 ,除海南岛外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台两缘(辽宁、河北、山西、山东 ) ,与冀北西部和山东的金矿集中区有对应关系。研究表明这种对应关系是岩石圈地幔和地壳间在形成时代、性质和成分上耦合性的反映 ,而富二氧化碳含金地幔流体对金活化、富集和转移直至成矿的作用是在先期岩石圈地幔的物质基础上发生的。地幔岩包体中金含量的高低 ,对地壳中金矿床和金矿集中区的分布有指示意义。海南岛 15个包体样品平均含金 11.4× 10 - 9,最高达 36 .0× 10 - 9。鉴于有不少研究反映海南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岩包体 玄武岩 金含量 地幔成矿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35
12
作者 梁积伟 李文厚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1-258,共8页
依据4个露头剖面、35口井的岩心和302口井的测井资料,按照基准面旋回的原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作为晚古生代长期基准面下降旋回的组成部分,山西组构成一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2),自下而上划分为五... 依据4个露头剖面、35口井的岩心和302口井的测井资料,按照基准面旋回的原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作为晚古生代长期基准面下降旋回的组成部分,山西组构成一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2),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短期旋回(SSC1、SSC2、SSC3、SSC4、SSC5);探讨了各短期旋回的层序结构、叠加样式和空间变化;建立了研究区山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通过对基准面旋回期间体积分配和相分异的分析,讨论了短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有利储集砂体的沉积相类型和控制因素;指出中期基准面旋回的早期的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形成最有利储集砂体,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应用单因素综合作图法,研究了储集砂体的空间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组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基准面旋回 层序地层格架 储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新近纪红黏土粒度特征及古气候记录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丹青 杨利荣 +4 位作者 李建星 岳乐平 潘峰 徐永 张余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9-319,共11页
为反演阿尔金新近纪红黏土记录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在已有的磁性地层学约束基础之上对剖面的粒度指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利用粒度端元模型(EMM)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可分为三个粒度端元:端元1(众数粒径5.2μm)众数粒径集中分布于2~6... 为反演阿尔金新近纪红黏土记录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在已有的磁性地层学约束基础之上对剖面的粒度指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利用粒度端元模型(EMM)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可分为三个粒度端元:端元1(众数粒径5.2μm)众数粒径集中分布于2~6μm,与北太平洋西风带粒度分布和中国黄土细粒组分的粒度分布相似;端元2(众数粒径20μm)呈负偏态非对称分布,众数粒径在32~16μm之间,为低空西风所搬运短距离做跃移运动的粉尘物质;端元3为双主峰分布,众数粒径57μm和2.5μm,代表着尘暴事件中风动力近源变化强度,反映混合沉积特征。其中在10.8~10.3 Ma、8~6 Ma、5.2~4.3 Ma、3.6~2.8 Ma端元1粒度含量呈减小趋势,端元2粒度百分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中值粒径增大。13~2.6 Ma阿尔金红黏土记录显示内陆干旱化加剧事件经历了10.8~10.3 Ma、8~6 Ma、5.2~4.3 Ma、3.6~2.8 Ma四个阶段,结合前人对该剖面及邻区其他地质环境记录研究表明,亚洲内陆干旱化可能的起始时间为11 Ma左右,西风环流在本区占主导地位。全球变冷是内陆干旱化加剧的主导要素,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起着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 红黏土 粒度 新近纪 端元模型 西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