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造山带岩石圈动力学模型——来自大地电磁测深的证据 被引量:1
1
作者 程顺有 张国伟 刁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1-595,共5页
目的 建立秦岭造山带的岩石圈动力学模型是探索大陆动力学的前沿问题。方法 以地质和综合地球物理资料为约束,在对秦岭造山带东、西两段电性结构对比分析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结果 自中新生代以来,尤其是晚白垩世之后华北... 目的 建立秦岭造山带的岩石圈动力学模型是探索大陆动力学的前沿问题。方法 以地质和综合地球物理资料为约束,在对秦岭造山带东、西两段电性结构对比分析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结果 自中新生代以来,尤其是晚白垩世之后华北和扬子两地块向秦岭造山带持续陆内深俯冲作用,导致南秦岭岩石圈强烈向北挤入,秦岭造山带的后陆冲断褶带和北秦岭厚皮叠瓦逆冲带,现今处于以岩石圈叠置加厚的构造作用为主与拆沉作用初始发动并存状态;南秦岭正在经历拆沉-底侵的物质再循环作用,佛坪和南阳-邓县之间可能发育新的地幔柱;在造山带北、南深部边界与内部不同岩石圈块体之间还伴随不同性质的强烈走滑作用,导致物质的侧向传输。结论 秦岭造山带现今深部动力学状态直接制约着今后大地构造、气候和地表过程的动态相互作用,潜在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低阻层 动力学模型 岩石圈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沉积层序与含油气系统 被引量:29
2
作者 屈红军 李文厚 +3 位作者 何希鹏 梁文华 黎荣剑 王文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0-74,共5页
根据露头剖面、钻井及地震资料对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的沉积层序进行了剖析,把下白垩统六盘山群划分为一个沉积层序,分别由低位体系域、湖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反映了早白垩世六盘山盆地从形成、扩张、鼎盛到萎缩消亡的发展过程。... 根据露头剖面、钻井及地震资料对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的沉积层序进行了剖析,把下白垩统六盘山群划分为一个沉积层序,分别由低位体系域、湖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反映了早白垩世六盘山盆地从形成、扩张、鼎盛到萎缩消亡的发展过程。探讨了六盘山盆地白垩系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及上覆层)和作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圈闭形成、关键时刻和保存)的发育特点,指出虽然六盘山盆地白垩系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整体上尚未到达,但在逆冲断块的下盘及断层带附近的局部构造中仍会找到白垩系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盆地 下白垩统 沉积层序 含油气系统 油气藏 岩相组合 生油层 储集层 盖层 油气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幔源岩浆去气形成富二氧化碳含金流体——可能性与现实性 被引量:22
3
作者 赫英 毛景文 +1 位作者 王瑞廷 张战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65-270,共6页
综合国内外研究资料并结合笔者的研究成果 ,评述了幔源岩浆去气形成富二氧化碳含金流体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笔者认为 ,在地幔熔融和富集交代过程中可以形成富金和二氧化碳的岩浆 ,进一步在岩浆去气过程中金可以气相形式随二氧化碳排出 ,... 综合国内外研究资料并结合笔者的研究成果 ,评述了幔源岩浆去气形成富二氧化碳含金流体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笔者认为 ,在地幔熔融和富集交代过程中可以形成富金和二氧化碳的岩浆 ,进一步在岩浆去气过程中金可以气相形式随二氧化碳排出 ,而一个由深部稳定热源驱动、富含幔源岩浆去气带入的二氧化碳和金并与地壳浅部流体混合的热液环流系统是形成重要金矿化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源岩浆去气 富二氧化碳含金流体 二氧化碳气藏 金矿化 富集 交代作用 热液环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热田伴生富氦天然气资源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30
4
作者 薛华锋 朱兴国 +3 位作者 王润三 张金功 王勇 卢进才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51-754,共4页
目的 查明西安地热流体中气体的基本组成和特征,探讨其理论和经济意义。方法 利用简易气水分离器从地热井井口采集气体样品,用气相色谱仪及质谱计进行分析。结合西安地热田的地热地质背景,对分析结果做出解释。结果 西安地热流体主... 目的 查明西安地热流体中气体的基本组成和特征,探讨其理论和经济意义。方法 利用简易气水分离器从地热井井口采集气体样品,用气相色谱仪及质谱计进行分析。结合西安地热田的地热地质背景,对分析结果做出解释。结果 西安地热流体主要组分为N2,其次为CO2,总烃<20%,并以CH4为主。其中发现明显超过工业指标浓度(0.1%)的稀有气体He,含量多在0.8~1.2%之间,最高达1.51%,最低0.203%,平均为0.94%。结论 ①西安地热田地热流体中的天然气富He,其浓度明显超过工业指标,具一定开发前景;②该天然气为地壳来源的无机成因气和有机成因生物裂解气的混合气体;③西安地热田具有形成独立气藏的地质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天然气 地热流体 西安地热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条湖、马朗凹陷沉降史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红 柳益群 +1 位作者 刘延莉 姜官波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21-725,共5页
目的 恢复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和马朗凹陷自二叠纪以来的沉降史。方法 利用回剥技术,根据压实校正模型和艾利均衡模型对两凹陷的总沉降量及构造沉降量进行求取。结果 马朗凹陷主要经历了2个隆起期和3个沉降期,条湖凹陷为3个隆起期和4... 目的 恢复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和马朗凹陷自二叠纪以来的沉降史。方法 利用回剥技术,根据压实校正模型和艾利均衡模型对两凹陷的总沉降量及构造沉降量进行求取。结果 马朗凹陷主要经历了2个隆起期和3个沉降期,条湖凹陷为3个隆起期和4个沉降期;早、中二叠世两凹陷的沉降幅度很大,沉积速率最大可达133.46m/Ma;晚白垩世的隆起幅度最大,地层剥蚀厚度可达846m。结论 晚二叠-早侏罗世,盆地的沉降中心位于条湖凹陷,从中侏罗世西山窑期开始盆地的沉降中心向东迁至马朗凹陷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压实校正 构造沉降 沉降速率 沉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盆地中二叠统烃源岩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苗建宇 周立发 +2 位作者 邓昆 韩中原 布占奇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6-600,共5页
目的 为探讨伊犁盆地中二叠统烃源岩沉积环境与地球化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以地表剖面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分析资料为主,结合部分井下样品分析数据,研究了泥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利用不同岩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及饱和烃气相色谱等特征... 目的 为探讨伊犁盆地中二叠统烃源岩沉积环境与地球化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以地表剖面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分析资料为主,结合部分井下样品分析数据,研究了泥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利用不同岩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及饱和烃气相色谱等特征,对烃源岩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 伊犁盆地中二叠统烃源岩层系主要分布在塔姆齐萨依组,沉积水体的古盐度较高,为弱还原相-还原相沉积环境;半深湖-深湖相带沉积的还原程度强的黑灰色泥岩类烃源岩,大多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河流-沼泽相带沉积的灰色-绿灰色泥岩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类型较差。结论 气候相对干燥、陆源碎屑物质补充不足或较长时间处于氧化程度较高的条件下沉积的碳酸盐岩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类型差;还原程度强、具一定深度水体的沉积相带是原始有机质沉积的良好场所,有机质能及时沉积、保存下来,且大多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统 烃源岩 沉积环境 地球化学 伊犁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期以来浑善达克沙地粒度组成的环境记录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小平 岳乐平 薛祥煦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3-238,共6页
浑善达克沙地周缘及腹地质量磁化率的测定和粒度分析表明 :区域上粒度变化表现为东部较西部粗 ,腹地较周缘粗 ,南部较北部粗的规律 ,说明粒径的大小及土壤的成壤与源区及地表环境有关 ,同时也说明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形成过程受东亚季风变... 浑善达克沙地周缘及腹地质量磁化率的测定和粒度分析表明 :区域上粒度变化表现为东部较西部粗 ,腹地较周缘粗 ,南部较北部粗的规律 ,说明粒径的大小及土壤的成壤与源区及地表环境有关 ,同时也说明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形成过程受东亚季风变化的影响 ;时间上 ,末次冰期晚期 ,浑善达克沙地全面扩张 ,主要表现为现代草场的位置都可找到古风成砂 ;冰后期 ,浑善达克沙地成壤作用较好 ,这个时期属于一个大的成壤期 ,即使在沙地的腹地也成壤 ;目前该地区处于成壤期 ,但成壤作用比冰后期差 ,粘土含量减少 ,地表粗化现象严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粒度 环境记录 磁化率 末次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