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造山带岩石圈动力学模型——来自大地电磁测深的证据 被引量:1
1
作者 程顺有 张国伟 刁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1-595,共5页
目的 建立秦岭造山带的岩石圈动力学模型是探索大陆动力学的前沿问题。方法 以地质和综合地球物理资料为约束,在对秦岭造山带东、西两段电性结构对比分析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结果 自中新生代以来,尤其是晚白垩世之后华北... 目的 建立秦岭造山带的岩石圈动力学模型是探索大陆动力学的前沿问题。方法 以地质和综合地球物理资料为约束,在对秦岭造山带东、西两段电性结构对比分析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结果 自中新生代以来,尤其是晚白垩世之后华北和扬子两地块向秦岭造山带持续陆内深俯冲作用,导致南秦岭岩石圈强烈向北挤入,秦岭造山带的后陆冲断褶带和北秦岭厚皮叠瓦逆冲带,现今处于以岩石圈叠置加厚的构造作用为主与拆沉作用初始发动并存状态;南秦岭正在经历拆沉-底侵的物质再循环作用,佛坪和南阳-邓县之间可能发育新的地幔柱;在造山带北、南深部边界与内部不同岩石圈块体之间还伴随不同性质的强烈走滑作用,导致物质的侧向传输。结论 秦岭造山带现今深部动力学状态直接制约着今后大地构造、气候和地表过程的动态相互作用,潜在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低阻层 动力学模型 岩石圈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沉积层序与含油气系统 被引量:29
2
作者 屈红军 李文厚 +3 位作者 何希鹏 梁文华 黎荣剑 王文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0-74,共5页
根据露头剖面、钻井及地震资料对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的沉积层序进行了剖析,把下白垩统六盘山群划分为一个沉积层序,分别由低位体系域、湖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反映了早白垩世六盘山盆地从形成、扩张、鼎盛到萎缩消亡的发展过程。... 根据露头剖面、钻井及地震资料对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的沉积层序进行了剖析,把下白垩统六盘山群划分为一个沉积层序,分别由低位体系域、湖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反映了早白垩世六盘山盆地从形成、扩张、鼎盛到萎缩消亡的发展过程。探讨了六盘山盆地白垩系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及上覆层)和作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圈闭形成、关键时刻和保存)的发育特点,指出虽然六盘山盆地白垩系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整体上尚未到达,但在逆冲断块的下盘及断层带附近的局部构造中仍会找到白垩系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盆地 下白垩统 沉积层序 含油气系统 油气藏 岩相组合 生油层 储集层 盖层 油气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县地区新街片麻岩套锆石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3
作者 何艳红 陈亮 +1 位作者 孙勇 李海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5-627,632,共4页
目的寻找秦-祁结合部位早古生代岛弧型岩浆活动的证据,为秦岭和祁连造山带的对比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岩石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判别新街片麻岩套的构造属性,并通过LA-ICP-MS对其中的锆石进行U-Pb测年。结果新街片麻岩套富集大离子亲... 目的寻找秦-祁结合部位早古生代岛弧型岩浆活动的证据,为秦岭和祁连造山带的对比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岩石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判别新街片麻岩套的构造属性,并通过LA-ICP-MS对其中的锆石进行U-Pb测年。结果新街片麻岩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SFE)和重稀土元素(HREE),指示其形成与俯冲作用有关,在构造判别图解中落入岛弧火山岩范围;U-Pb锆石测年结果显示,花岗质片麻岩的形成年龄为447.7±5.4Ma。结论该年龄与北秦岭和北祁连造山带内部的岛弧火山岩活动的时限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街片麻岩 岛弧火山岩 U-Pb锆石年代学 西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热田伴生富氦天然气资源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30
4
作者 薛华锋 朱兴国 +3 位作者 王润三 张金功 王勇 卢进才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51-754,共4页
目的 查明西安地热流体中气体的基本组成和特征,探讨其理论和经济意义。方法 利用简易气水分离器从地热井井口采集气体样品,用气相色谱仪及质谱计进行分析。结合西安地热田的地热地质背景,对分析结果做出解释。结果 西安地热流体主... 目的 查明西安地热流体中气体的基本组成和特征,探讨其理论和经济意义。方法 利用简易气水分离器从地热井井口采集气体样品,用气相色谱仪及质谱计进行分析。结合西安地热田的地热地质背景,对分析结果做出解释。结果 西安地热流体主要组分为N2,其次为CO2,总烃<20%,并以CH4为主。其中发现明显超过工业指标浓度(0.1%)的稀有气体He,含量多在0.8~1.2%之间,最高达1.51%,最低0.203%,平均为0.94%。结论 ①西安地热田地热流体中的天然气富He,其浓度明显超过工业指标,具一定开发前景;②该天然气为地壳来源的无机成因气和有机成因生物裂解气的混合气体;③西安地热田具有形成独立气藏的地质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天然气 地热流体 西安地热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和扬子古陆块中新元古代聚合、伸展事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周鼎武 刘良 +2 位作者 张成立 王居里 任军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9-113,共5页
区域地质比较研究表明 ,华北和扬子古陆块均具有在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 (1 1 0 0~ 80 0Ma)陆块聚合及在新元古代 (80 0±Ma)伸展裂解的地质记录 ,并与全球 Rodinia超大陆聚合、裂解的事件相一致 ,但据华北和扬子古陆基底形成的... 区域地质比较研究表明 ,华北和扬子古陆块均具有在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 (1 1 0 0~ 80 0Ma)陆块聚合及在新元古代 (80 0±Ma)伸展裂解的地质记录 ,并与全球 Rodinia超大陆聚合、裂解的事件相一致 ,但据华北和扬子古陆基底形成的显著差异性 ,以及显生宙陆块漂移、旋转的构造作用推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研究 华北古陆块 扬子古陆块 新元古代 陆块聚合事件 陆块伸展事件 RODINIA超大陆 中元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烃源岩沉积环境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苗建宇 赵建设 +2 位作者 李文厚 韩宗元 马静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71-776,共6页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烃源岩沉积环境与地球化学特征的关系。方法以井下剖面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分析资料为主,依据有机碳含量分布、有机质类型及饱和烃气相色谱等特征对烃源岩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沉积环境对有机质丰度和类型...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烃源岩沉积环境与地球化学特征的关系。方法以井下剖面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分析资料为主,依据有机碳含量分布、有机质类型及饱和烃气相色谱等特征对烃源岩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沉积环境对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影响因素,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烃源岩沉积水体的主量元素、古气候及古盐度条件。结果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烃源岩层系沉积时气候潮湿,沉积水体的古盐度较淡;半深湖—深湖相带沉积的还原程度强、有机质能被及时埋藏的灰黑色泥岩,大多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河流—沼泽相带沉积的灰色—绿灰色泥岩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有机质类型偏差。结论还原程度强、具一定深度水体的沉积相带是原始有机质沉积的良好场所,有机质能及时沉积、保存下来,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大多高;气候条件相对干燥、大气降水少、陆源碎屑物补充不足或较长时间处于氧化程度较高条件下沉积的碳酸盐岩类岩石,有机质丰度明显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沉积环境 地球化学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条湖、马朗凹陷沉降史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红 柳益群 +1 位作者 刘延莉 姜官波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21-725,共5页
目的 恢复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和马朗凹陷自二叠纪以来的沉降史。方法 利用回剥技术,根据压实校正模型和艾利均衡模型对两凹陷的总沉降量及构造沉降量进行求取。结果 马朗凹陷主要经历了2个隆起期和3个沉降期,条湖凹陷为3个隆起期和4... 目的 恢复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和马朗凹陷自二叠纪以来的沉降史。方法 利用回剥技术,根据压实校正模型和艾利均衡模型对两凹陷的总沉降量及构造沉降量进行求取。结果 马朗凹陷主要经历了2个隆起期和3个沉降期,条湖凹陷为3个隆起期和4个沉降期;早、中二叠世两凹陷的沉降幅度很大,沉积速率最大可达133.46m/Ma;晚白垩世的隆起幅度最大,地层剥蚀厚度可达846m。结论 晚二叠-早侏罗世,盆地的沉降中心位于条湖凹陷,从中侏罗世西山窑期开始盆地的沉降中心向东迁至马朗凹陷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压实校正 构造沉降 沉降速率 沉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蟠龙探区长2砂岩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 被引量:17
8
作者 罗静兰 郭德运 +2 位作者 尹鹏 王卓卓 杨金龙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23-728,共6页
查明低孔、低渗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的原因,对该类油藏的研究、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蟠龙探区上三叠统长2砂岩进行了沉积相、砂岩岩石学和成岩作用及储层物性演化影响等研究,结果表明:其物性受沉积相、裂缝发育程度与规... 查明低孔、低渗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的原因,对该类油藏的研究、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蟠龙探区上三叠统长2砂岩进行了沉积相、砂岩岩石学和成岩作用及储层物性演化影响等研究,结果表明:其物性受沉积相、裂缝发育程度与规模、砂岩碎屑成分及成岩作用的控制,辫状河河心砂坝中细-细砂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平均13.5%)和渗透率(平均16.656×10-3μm2),曲流河天然堤粉细砂岩和细砂岩的孔隙度(平均11.2%)和渗透率(平均7.085×10-3μm2)较低;埋藏压实作用是导致砂岩孔隙丧失的主要原因,使平均孔隙度丧失23.3%,胶结作用使平均孔隙度丧失6.4 %,碳酸盐是砂岩孔隙度丧失的主要胶结物;次生溶解作用是物性得到改善的重要途径;裂缝(平均1.8%)对砂岩渗透率的提高起了重要贡献。认为裂缝是导致砂岩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和影响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2砂岩储层 沉积相 成岩作用 储集物性 蟠龙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盆地中二叠统烃源岩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苗建宇 周立发 +2 位作者 邓昆 韩中原 布占奇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6-600,共5页
目的 为探讨伊犁盆地中二叠统烃源岩沉积环境与地球化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以地表剖面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分析资料为主,结合部分井下样品分析数据,研究了泥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利用不同岩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及饱和烃气相色谱等特征... 目的 为探讨伊犁盆地中二叠统烃源岩沉积环境与地球化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以地表剖面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分析资料为主,结合部分井下样品分析数据,研究了泥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利用不同岩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及饱和烃气相色谱等特征,对烃源岩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 伊犁盆地中二叠统烃源岩层系主要分布在塔姆齐萨依组,沉积水体的古盐度较高,为弱还原相-还原相沉积环境;半深湖-深湖相带沉积的还原程度强的黑灰色泥岩类烃源岩,大多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河流-沼泽相带沉积的灰色-绿灰色泥岩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类型较差。结论 气候相对干燥、陆源碎屑物质补充不足或较长时间处于氧化程度较高的条件下沉积的碳酸盐岩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类型差;还原程度强、具一定深度水体的沉积相带是原始有机质沉积的良好场所,有机质能及时沉积、保存下来,且大多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统 烃源岩 沉积环境 地球化学 伊犁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大气田盒8段、山1段气藏含气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占军 任战利 +5 位作者 曹展鹏 祁凯 李云 李浩 姬安召 余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3-258,共6页
依据油气成藏理论分析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盒8段、山1段气藏的气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成藏要素对含气性的控制程度具有差异性,其中生烃强度、源储配置等因素决定了不同区域、不同层位气水分布差异的总格局;砂体的展布形态... 依据油气成藏理论分析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盒8段、山1段气藏的气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成藏要素对含气性的控制程度具有差异性,其中生烃强度、源储配置等因素决定了不同区域、不同层位气水分布差异的总格局;砂体的展布形态决定了气藏分布的空间形态为大面积分布、纵向多层叠置的岩性集群式成藏。在微观尺度下,物性的致密性及非均质性决定了天然气与地层水在储层内"弥漫式"分布,且不同部位的含气饱和度不均一;同等级别的孔隙度与渗透率条件下,大孔大喉的相对含量与含气饱和度呈正相关;由于充注方式的不同,储层之间的含气性也可能存在相对性差异。受成藏要素在不同区带、不同层段的差异性及共同作用的控制,研究区气藏表现为空间分布不稳定,气水含量不统一,气藏的形态介于连续与不连续之间。研究认为,苏里格气田盒8段、山1段气藏类型为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含气性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二叠纪构造层划分及其构造特点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玮 周鼎武 +1 位作者 柳益群 梁积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7-620,共4页
目的研究二叠纪构造层的划分及其构造特点。方法依据三塘湖盆地二叠纪地层与上覆地层的区域性不整合关系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及其不同构造层的构造变形差异性,划分出二叠纪构造层,并对其构造格局和残留构造特点进行研究。结果二叠纪沉积... 目的研究二叠纪构造层的划分及其构造特点。方法依据三塘湖盆地二叠纪地层与上覆地层的区域性不整合关系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及其不同构造层的构造变形差异性,划分出二叠纪构造层,并对其构造格局和残留构造特点进行研究。结果二叠纪沉积盖层形成后,遭受晚海西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中央拗陷带残余二叠纪地层中宽缓褶皱和冲断构造组合的发育;在遭受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后,残余的二叠纪构造层在盆地中表现为西南部残余厚度大,东北部残余厚度小的现今构造格局。结论二叠纪构造层具有残留盆地的特征,主要含油层分布在条湖凹陷的西南缘和马郎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二叠纪构造层 地震层序 构造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浊积岩的发现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姜官波 柳益群 +2 位作者 郝建荣 李红 邢秀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 为了解三塘湖盆地中二叠世芦草沟组发育的一套浊积岩沉积体与油气的关系。方法 通过野外露头观察以及井下资料分析,对该套浊积岩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结果 该套浊积岩岩性同围岩类似,块状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和包卷构造较... 目的 为了解三塘湖盆地中二叠世芦草沟组发育的一套浊积岩沉积体与油气的关系。方法 通过野外露头观察以及井下资料分析,对该套浊积岩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结果 该套浊积岩岩性同围岩类似,块状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和包卷构造较发育;浊积岩体为频繁的火山活动引发的水下沉积体滑塌而形成;浊积岩富含腐殖质,裂缝较发育。结论 该套浊积岩具备生油和储油的能力,对于本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岩 二叠系 三塘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宜川地区延长组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曹红霞 李文厚 +4 位作者 陈全红 袁珍 贾德生 冯娟萍 李健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1-625,共5页
目的对宜川地区延长组层序进行详细划分,论述层序演化特征,并分析层序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方法在对露头剖面、钻井岩心及测井曲线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层序界面识别、准层序样式及演化、层序的划分和对比、沉积体系域识别及其组合样式... 目的对宜川地区延长组层序进行详细划分,论述层序演化特征,并分析层序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方法在对露头剖面、钻井岩心及测井曲线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层序界面识别、准层序样式及演化、层序的划分和对比、沉积体系域识别及其组合样式,对地层进行划分。结果该地层自下而上为S1,S2,S3和S4;S1至S4分别经历了湖盆形成及扩张期、鼎盛期、回返期、萎缩消亡期。结论研究区的层序对于生储盖的组合、储层的展布以及储层的储集性能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研究区有利储集层为长8和长6油层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川地区 延长组 层序地层 层序格架 层序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地区长6油层组裂缝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震 丁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5-128,共4页
目的了解延安地区长6油层组裂缝特征及其对油田开发的影响。方法采用野外观察、井间示踪剂、动态注水、压裂等方法进行裂缝识别研究。结果该地区裂缝主要方向为NE向,EW向次之;砂岩厚度和裂缝密度成负相关关系;生产井排方向应垂直裂缝走... 目的了解延安地区长6油层组裂缝特征及其对油田开发的影响。方法采用野外观察、井间示踪剂、动态注水、压裂等方法进行裂缝识别研究。结果该地区裂缝主要方向为NE向,EW向次之;砂岩厚度和裂缝密度成负相关关系;生产井排方向应垂直裂缝走向,布井时在平行裂缝走向应加大井距,垂直裂缝走向缩小井排距离,避免裂缝对其他生产井的弱效作用。结论注水压力应低于地层压力且注水井不要压裂;裂缝可对垂直其方向的生产井减弱注水效果,造成部分井水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井间示踪剂 注水开发 压裂 延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地区上三叠统长6期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震 吴汉宁 +3 位作者 李英 王靖华 柏冠军 赵希刚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7-20,共4页
通过对川口油田测井曲线和岩心分析,总结了延安地区上三叠统长6期沉积微相特征,建立了长6期岩性和测井曲线的响应模式。再结合分析沉积的演化过程、电性和物性特征、骨架砂体的几何形态和沉积演变,得出该地区沉积相和演化模式。认为从... 通过对川口油田测井曲线和岩心分析,总结了延安地区上三叠统长6期沉积微相特征,建立了长6期岩性和测井曲线的响应模式。再结合分析沉积的演化过程、电性和物性特征、骨架砂体的几何形态和沉积演变,得出该地区沉积相和演化模式。认为从长64到长61期沉积环境为湖泊、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亚相到河流相。长61、长62是主力储层,其物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6油层组 沉积特征 沉积相与演化模式 延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王集油田Ⅲ断块油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小莉 冯乔 王恺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1-194,共4页
目的探讨相带变化频繁、地表水作用活跃、存在多套油气系统和测井响应复杂的断块油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方法从地质、测井及多参数判别等方面,对王集油田核桃园组核三段的高、低电阻率断块油层、高电阻率水层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结... 目的探讨相带变化频繁、地表水作用活跃、存在多套油气系统和测井响应复杂的断块油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方法从地质、测井及多参数判别等方面,对王集油田核桃园组核三段的高、低电阻率断块油层、高电阻率水层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结果断块区的油水分布受断层、沉积微相、储层性质、地层水等因素的共同控制,相对高电阻率油层主要分布于构造部位较高和封闭性较好的分流河道砂体中,低电阻率油层主要分布于分流河道砂体边缘部位或断层附近,高电阻率水层主要分布于断层附近。结论只有掌握了高、低电阻率油、水层的特征、成因及富集规律,才能比较准确地识别断块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 沉积微相 地层水 低电阻率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清泉区延长组裂缝探讨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乃军 冯志朋 奕贝贝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0-54,共5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观察和测井资料解释,在清泉区发现了大量的裂缝。这些裂缝在各个层位均有分布,在长3油层组分布最多,占全部发现裂缝的41.79%;长6油层组和长(4+5)油层组裂缝发育相对较少,占全部发现裂缝的58.21%。研究发...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观察和测井资料解释,在清泉区发现了大量的裂缝。这些裂缝在各个层位均有分布,在长3油层组分布最多,占全部发现裂缝的41.79%;长6油层组和长(4+5)油层组裂缝发育相对较少,占全部发现裂缝的58.21%。研究发现裂缝主要发育在砂岩中,而在泥岩中很少发育。通过研究裂缝的产状,结合构造演化史,最终确定清泉区裂缝是印支构造期产生的,之后的燕山和喜马拉雅构造期对其具有一定的改造。裂缝与油气运移的时空配置良好,可以成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延长组 清泉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初探
18
作者 程顺有 张国伟 +2 位作者 刁博 郭安林 于香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1-605,共5页
目的研究秦岭造山带的岩石圈流变学结构以探索其地球动力学意义。方法通过岩石圈温度结构约束,计算了岩石圈流变学结构。结果秦岭北半部的后陆冲断褶带和厚皮叠瓦逆冲带的莫霍界面温度为305℃,以冷地温、厚岩石圈和流变分层不明显的c模... 目的研究秦岭造山带的岩石圈流变学结构以探索其地球动力学意义。方法通过岩石圈温度结构约束,计算了岩石圈流变学结构。结果秦岭北半部的后陆冲断褶带和厚皮叠瓦逆冲带的莫霍界面温度为305℃,以冷地温、厚岩石圈和流变分层不明显的c模型为特征;南秦岭莫霍界面平均温度642℃,最高达826℃,具有显著的热地温、薄岩石圈和中下地壳及其上地幔顶部强烈流变的H模型特点。结论在后造山阶段,北秦岭是华北和扬子二地块相向向秦岭造山带陆内俯冲的前锋会聚区域,现今处于以岩石圈加厚为主、拆沉作用初始发动的共存状态;南秦岭可能在地幔柱作用下发生新的拆沉作用和部分底侵作用,其轴部区域的地壳内现今存在部分熔融,壳-幔之间正在进行物质、能量(热传导和热对流方式)等的再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岩石圈流变学结构 拆沉作用 大陆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北羌塘新第三纪玄武岩单斜辉石地球化学
19
作者 赖绍聪 秦江锋 李永飞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1-616,共6页
目的通过玄武岩中单斜辉石成分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探讨岩浆源区性质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方法利用电子探针和激光探针剥蚀技术,分析了北羌塘半岛湖新第三纪粗面玄武岩中单斜辉石斑晶的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结果单斜辉石主... 目的通过玄武岩中单斜辉石成分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探讨岩浆源区性质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方法利用电子探针和激光探针剥蚀技术,分析了北羌塘半岛湖新第三纪粗面玄武岩中单斜辉石斑晶的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结果单斜辉石主要为透辉石和顽透辉石种属,是玄武岩浆上升过程中逐步结晶的产物;矿物中富集Rb,Sr,Ba,Zr,Hf,Nb和Th,U,Pb,并存在Sc,Ti,V等铁族元素的低度富集,稀土元素总量平均857×10-6,轻重稀土分异显著,轻稀土强烈富集,无明显铕异常。结论单斜辉石是玄武质岩石中痕量及稀土元素的重要赋存矿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斜辉石 常量及微量元素 新生代火山岩 北羌塘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