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秦岭-大别山及邻区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 被引量:58
1
作者 刘少峰 张国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43-1960,共18页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受不同块体间的拼合碰撞及其之后陆内变形的控制,在造山带边缘和内部形成了不同的盆山系统造山带北缘响应北秦岭与华北板块的弧陆碰撞及其之后的陆内变形作用,形成了后陆逆冲与弧后前陆盆地系统。三叠纪至白垩纪,造山...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受不同块体间的拼合碰撞及其之后陆内变形的控制,在造山带边缘和内部形成了不同的盆山系统造山带北缘响应北秦岭与华北板块的弧陆碰撞及其之后的陆内变形作用,形成了后陆逆冲与弧后前陆盆地系统。三叠纪至白垩纪,造山带南缘随着扬子板块与秦岭-大别微板块沿勉略缝合带自东向西的斜向俯冲和之后的陆内旋转挤压,在扬子北缘形成了前陆逆冲与周缘前陆盆地系统。晚侏罗世末至白垩纪,造山带挤压与伸展并存,伸展自核部向边缘发展,形成造山带伸展塌陷和近东西向裂谷盆地系统。大致在中始新世之后,受中国东部环太平洋构造带东西向伸展作用和深部构造作用的控制,横跨造山带形成近南北向的裂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大别山 弧后前陆盆地 周缘前陆盆地 盆山系统演化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济南辉长岩的形成时代:锆石LA-ICP-MSU-Pb定年证据 被引量:46
2
作者 杨承海 许文良 +3 位作者 杨德彬 刘长春 柳小明 胡兆初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1-325,共5页
采自济南药山、鹊山、华山和匡山辉长岩中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显示出自形-半自形的晶形和均匀条带状吸收的特征,锆石的Th/U比值介于0.44~1.46之间,表明它们具有岩浆成因特征.本文对药山、鹊山和华山辉长岩中30粒锆石以及匡山辉长岩中11... 采自济南药山、鹊山、华山和匡山辉长岩中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显示出自形-半自形的晶形和均匀条带状吸收的特征,锆石的Th/U比值介于0.44~1.46之间,表明它们具有岩浆成因特征.本文对药山、鹊山和华山辉长岩中30粒锆石以及匡山辉长岩中11粒锆石进行了LA-ICP-MS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30个测定点的206Pb/238U年龄主要集中在124~142Ma之间,其加权平均值为130.8±1.5Ma,11个测定点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值为127±2Ma,表明岩体的侵位结晶年龄为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东部早白垩世济南辉长岩和同时代花岗质岩石的存在代表了双峰式岩浆作用的特征,进而反映了强烈伸展环境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长岩 锆石 LA-ICP-MS U-PB定年 中生代 济南 形成时代 U-PB年龄测定 地球动力学背景 加权平均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德尔尼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60
3
作者 陈亮 孙勇 +1 位作者 柳小明 裴先治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6-110,共5页
德尔尼蛇绿岩位于青海省东南部玛沁地区 ,蛇绿岩以构造岩片形式出露于阿尼玛卿造山带具缝合带性质的东昆仑南缘断裂附近 ,岩石组合相对简单完整 ,主要由基性熔岩、辉长岩和蛇纹岩 3个单元组成 ,彼此成构造接触关系。来自 3条剖面的的基... 德尔尼蛇绿岩位于青海省东南部玛沁地区 ,蛇绿岩以构造岩片形式出露于阿尼玛卿造山带具缝合带性质的东昆仑南缘断裂附近 ,岩石组合相对简单完整 ,主要由基性熔岩、辉长岩和蛇纹岩 3个单元组成 ,彼此成构造接触关系。来自 3条剖面的的基性熔岩样品主元素、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样品属低钾拉斑玄武岩系列 ,在多种环境判别图解中一致投入 N- MORB区域 ,稀土总量低 ,具有轻稀土亏损型的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 ,表明该蛇绿岩形成于典型洋脊环境 ,属于西地中海型岩石圈残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地球化学 洋脊环境 大地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纯橄岩捕虏体中富硅质熔(流)体的交代作用:对中生代岩石圈地幔减薄的意义 被引量:22
4
作者 许文良 王冬艳 +2 位作者 王清海 高山 林景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2-80,共9页
鲁西中生代辉长-闪长质岩石中纯橄岩捕虏体的岩石学、矿物化学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纯橄岩捕虏体代表了古老岩石圈地幔的残留;地幔纯橄岩捕虏体中存在两种类型的交代作用,一是以填隙型金云母为代表的早期富含CO_2和H_2O的不活动... 鲁西中生代辉长-闪长质岩石中纯橄岩捕虏体的岩石学、矿物化学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纯橄岩捕虏体代表了古老岩石圈地幔的残留;地幔纯橄岩捕虏体中存在两种类型的交代作用,一是以填隙型金云母为代表的早期富含CO_2和H_2O的不活动流体的交代作用;二是以斜方辉石交代脉和网络状斜方辉石为代表的晚期富硅质熔(流)体的交代作用。后者代表了起源于软流圈的富硅质熔(流)体对古老岩石圈地幔的一种化学侵蚀。这对认识华北地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性质以及岩石圈减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富硅质熔体 地幔交代作用 纯橄岩 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南段花岗岩LA-ICP MS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5
5
作者 牛漫兰 朱光 +3 位作者 谢成龙 柳小明 曹洋 谢文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839-1847,共9页
本文利用 LA-ICP MS 方法,对零星分布于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南段肥东—巢湖地区的一些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 U-Pb 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西徐村北岩体、尖山岩体、西花村岩体、永丰岩体和锦张村岩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26.9±1.... 本文利用 LA-ICP MS 方法,对零星分布于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南段肥东—巢湖地区的一些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 U-Pb 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西徐村北岩体、尖山岩体、西花村岩体、永丰岩体和锦张村岩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26.9±1.0Ma、114.8±1.3Ma、108.1±1.6Ma、103.0±0.9Ma 和120.3±0.7Ma,这些花岗岩体均形成于早白垩世,但侵位时间有一定差异。与郯庐断裂带西侧的鲁西、徐淮、蚌埠地区同时代克拉通内部侵入岩相比,断裂带内岩浆活动持续的时间更长(~27Ma)。这一结果不但指示郯庐断裂带上的岩浆活动是不均一的,各地岩浆在活动的强烈程度和时间特征上均有很大的差异,而且显示了断裂带内比克拉通内部岩浆活动结束时间较晚,暗示其下岩石圈可能有更为强烈的减薄程度和更长的减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张八岭隆起 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岩石圈减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蚌埠隆起区五河杂岩的形成时代:锆石LA-ICP-MSU-Pb定年证据 被引量:42
6
作者 许文良 杨德彬 +3 位作者 裴福萍 杨承海 柳小明 胡兆初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32-137,共6页
本文对蚌埠隆起区五河杂岩中的石榴斜长辉石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定年研究。采自凤阳独山石榴斜长辉石岩中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显示出3种结构特征,一种为均匀吸收的自形锆石;另一种为内部结构清晰,具有典型核边结构的锆石;第三种为... 本文对蚌埠隆起区五河杂岩中的石榴斜长辉石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定年研究。采自凤阳独山石榴斜长辉石岩中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显示出3种结构特征,一种为均匀吸收的自形锆石;另一种为内部结构清晰,具有典型核边结构的锆石;第三种为具有典型生长环带的自形锆石。对锆石吸收程度不同部位测定的U-Pb定年结果表明,207Pb/206Pb年龄介于(1783±8)Ma ̄(1895±8)Ma,49个测点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833±8)Ma。这一结果表明,蚌埠隆起区五河杂岩的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这与华北克拉通中央造山带的形成时间及胶东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时间相吻合,进而暗示五河杂岩应属于华北克拉通的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河杂岩 锆石 U-PB定年 蚌埠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蚌埠淮光“混合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时代及源区:锆石SHRIMP U-Pb地质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49
7
作者 靳克 许文良 +2 位作者 王清海 高山 刘晓春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1-335,共5页
对蚌埠淮光花岗闪长岩的岩相学和锆石阴极发光图象研究表明,淮光“混合花岗闪长岩”为岩浆结晶作用的产物,岩石形成后受到了应力作用的改造。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和岩浆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显示淮光花岗闪长岩形成于130.0±2... 对蚌埠淮光花岗闪长岩的岩相学和锆石阴极发光图象研究表明,淮光“混合花岗闪长岩”为岩浆结晶作用的产物,岩石形成后受到了应力作用的改造。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和岩浆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显示淮光花岗闪长岩形成于130.0±2.0 Ma;大多数继承锆石的年龄集中在1 800~1 900 Ma、2 300~2 517 Ma和3 443 Ma,这意味着淮光花岗闪长岩的母岩浆起源于华北地块基底的部分熔融。早白垩世(130 Ma左右)的岩浆作用是引起继承锆石和碎屑锆石Pb丢失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华北地块东部岩石圈减薄的最重要时期。130 Ma左右的岩浆作用和岩石圈减薄应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埠淮光 锆石 U_Pb定年 花岗闪长岩 SHRI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秦岭西段红花铺俯冲型侵入体LA-ICPMS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5
8
作者 王洪亮 何世平 +3 位作者 陈隽璐 徐学义 孙勇 第五春荣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6-544,共9页
北秦岭造山带西段红花铺侵入体的岩石类型为中细粒英云闪长岩,具俯冲型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对其中所获锆石的形态及CL图像特征的研究,分辨出3种不同成因的锆石,通过高精度的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单颗粒锆石微区U-Pb... 北秦岭造山带西段红花铺侵入体的岩石类型为中细粒英云闪长岩,具俯冲型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对其中所获锆石的形态及CL图像特征的研究,分辨出3种不同成因的锆石,通过高精度的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单颗粒锆石微区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获得(1 765.1±8.4)M a、(450.5±1.8)M a、(413.5±1.3)M a的3组年龄值,分别为继承锆石年龄、成岩锆石年龄和变质锆石年龄,代表了3期构造-热事件的时限,可能是吕梁运动和加里东运动在北秦岭西段的地质记录。红花铺侵入体英云闪长岩(450.5±1.8)M a的成岩年龄可能代表了北秦岭西段早古生代俯冲带岛弧的形成时代。红花铺俯冲型侵入体的形成时代及构造环境的确定,对研究北秦岭造山带元古宙—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格局、构造演化及中国大陆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秦岭 红花铺侵入体 LA—ICPMS定年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板块北缘阳坝岩体锆石饱和温度的计算及其意义 被引量:21
9
作者 秦江锋 赖绍聪 +2 位作者 李永飞 白莉 王娟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5,共5页
通过对阳坝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中锆石饱和温度的计算反演岩浆源区的温度.计算结果表明,阳坝花岗闪长岩的锆石饱和温度介于762~773℃,平均值为769℃,暗色微粒包体的锆石饱和温度介于752~770℃,平均值为760℃.这表明阳坝花岗闪长... 通过对阳坝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中锆石饱和温度的计算反演岩浆源区的温度.计算结果表明,阳坝花岗闪长岩的锆石饱和温度介于762~773℃,平均值为769℃,暗色微粒包体的锆石饱和温度介于752~770℃,平均值为760℃.这表明阳坝花岗闪长岩可能是增厚下地壳在有外来流体注入的条件下发生低温(770℃)部分熔融的产物,而外来流体则可能是底侵作用早期由富含挥发分的偏基性岩浆发生去气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饱和温度 阳坝岩体 暗色微粒包体 底侵作用 扬子板块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承德盆地髫髻山组火山岩的时代 被引量:85
10
作者 刘健 赵越 柳小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617-2630,共14页
随着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代表燕山期大规模火山喷发的髫髻山期(蓝旗期)火山岩的年代学数据得到迅速积累。本文在结合前人对燕山地区髫髻山期(蓝旗期)火山岩 U-Pb 同位素定年工作的基础上,对取自冀北承德盆地兴隆山附近髫髻山组火山岩顶、... 随着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代表燕山期大规模火山喷发的髫髻山期(蓝旗期)火山岩的年代学数据得到迅速积累。本文在结合前人对燕山地区髫髻山期(蓝旗期)火山岩 U-Pb 同位素定年工作的基础上,对取自冀北承德盆地兴隆山附近髫髻山组火山岩顶、底样品的锆石进行 U-Pb LA-ICP-MS 定年,试图进一步限定该地区髫髻山期火山岩起始和结束的时代。承德盆地髫髻山组火山岩定年结果表明,其顶部晶屑凝灰岩时代为153±1Ma(2σ),底部粗安岩时代为156±3Ma(2σ)。两者时代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说明该地区髫髻山组火山岩喷发是在短时期内完成的。燕山地区髫髻山期(蓝旗期)火山岩时代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髫髻山组(蓝旗组)火山岩初步限定的底部年龄和顶部年龄分别为158±1Ma、153±1Ma。其形成时代在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后城组)与髫髻山组(蓝旗组)火山岩的界线年龄为153±1Ma,这是第一次获得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界线年龄。土城子组顶部的时限确定在134±2~136±2Ma 之间。其沉积时代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而髫髻山组火山岩之下的九龙山组的时代可能亦为晚侏罗世。区域张家口组的底部时代限定在134±2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德盆地 髫髻山组(蓝旗组) 土城子组(后城组)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3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被引量:49
11
作者 刘林玉 王震亮 张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90-697,共8页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镇北地区长3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认为该区长3储层处于晚成岩A期阶段,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强烈地破坏了砂岩的原生孔隙结构,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则有效地改善了...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镇北地区长3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认为该区长3储层处于晚成岩A期阶段,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强烈地破坏了砂岩的原生孔隙结构,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则有效地改善了砂岩的孔隙结构。该区长3储层发育溶蚀作用相、压实作用相、胶结作用相和自生绿泥石胶结残余孔隙相,储层成岩相发育状况决定了孔隙结构的发育特征。发育次生孔隙相和残余孔隙相的砂岩具有较好的孔隙结构,孔渗较高;压实作用相和胶结作用相发育的砂岩具有很差的孔隙结构,孔渗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成岩相 孔隙结构 镇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秦岭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3
12
作者 陈岳龙 李大鹏 +5 位作者 周建 张宏飞 刘飞 聂兰仕 蒋丽婷 柳小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8-107,共20页
西秦岭是北接华北克拉通、西接祁连与柴达木、南接松潘一甘孜地块的东秦岭造山带的西延。文中研究了该区从前寒武纪到三叠纪的碎屑沉积岩。这些碎屑沉积岩中分离出的锆石由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进行了U-Pb定年。全岩Nd亏损... 西秦岭是北接华北克拉通、西接祁连与柴达木、南接松潘一甘孜地块的东秦岭造山带的西延。文中研究了该区从前寒武纪到三叠纪的碎屑沉积岩。这些碎屑沉积岩中分离出的锆石由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进行了U-Pb定年。全岩Nd亏损地慢模式年龄类似于扬子克拉通年龄,主要分布于1.55~1.98Ga,峰值为1.81Ga,而与华北克拉通主要为古元古代与太古宙的模式年龄形成明显的对比。泥盆系中的碎屑锆石930~730Ma的u—Pb年龄指示其与扬子克拉通具亲缘性。930~730Ma是源区地壳的强烈增长阶段。二叠系~三叠系的碎屑沉积岩主体以含老于1600Ma的碎屑锆石为特征。碎屑锆石U-Pb年龄与Sm-Nd同位素组成指示此时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基底岩石成为二叠系-三叠系碎屑沉积岩的重要物源。扬子克拉通在三叠纪时与华北克拉通拼接。西秦岭二叠系-三叠系碎屑沉积岩含有高达50%的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基氟岩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沉积岩 西秦岭 碎屑锆石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松树沟超基性岩体“热”侵位时代新知 被引量:30
13
作者 刘军锋 孙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9-192,共4页
松树沟超镁铁质岩体位于秦岭商 -丹断裂以北 ,是该地区出露最大的超基性岩体 ,并以侵入方式与秦岭杂岩接触。该岩体主要由细粒纯橄榄岩、中粗粒纯橄榄岩和斜辉橄榄岩组成。利用 L A- ICPMS锆石 U- Pb法对采自该岩体北侧接触变质带的榴... 松树沟超镁铁质岩体位于秦岭商 -丹断裂以北 ,是该地区出露最大的超基性岩体 ,并以侵入方式与秦岭杂岩接触。该岩体主要由细粒纯橄榄岩、中粗粒纯橄榄岩和斜辉橄榄岩组成。利用 L A- ICPMS锆石 U- Pb法对采自该岩体北侧接触变质带的榴闪岩进行锆石定年 ,获得 2 0 6 Pb/ 2 38U变质年龄为 5 1 8± 1 9Ma。以上工作初步证实该岩体大致在 0 .5 2 Ga左右的构造热事件中侵位于秦岭杂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基性岩体 松树沟 侵位时代 东秦岭 秦岭杂岩 纯橄榄岩 接触变质带 ICPMS 构造热事件 超镁铁质 侵入方式 锆石定年 变质年龄 榴闪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缘边界断裂带中北段尼尔基L型构造岩构造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5
14
作者 韩国卿 刘永江 +4 位作者 Franz NEUBAUER Johann GENSER 梁琛岳 温泉波 赵英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922-1934,共13页
松辽盆地西缘与大兴安岭东缘的边界断裂带,又称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中亚造山带东段。断裂带呈NNE走向,沿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与吉林省的交界,一直向南延伸至河北省境内与平场-桑园大断裂相接,全长1200km。该断裂带... 松辽盆地西缘与大兴安岭东缘的边界断裂带,又称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中亚造山带东段。断裂带呈NNE走向,沿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与吉林省的交界,一直向南延伸至河北省境内与平场-桑园大断裂相接,全长1200km。该断裂带传统认识上被认为是一条NNE向的大型正断层或拆离断层。目前对于断裂带性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北段的嫩江断裂,但侧重区域地球物理方面,通过布格重力异常、航磁异常、深反射剖面研究确定了断裂带的走向、展布位置,及伸展拆离断层或大型低角度正断层的性质;其南段断裂带(红山-八里罕断裂)的研究,主要与喀喇沁隆起的形成时间、性质、演化阶段等方面相联系;然而对断裂带中段的嫩江-八里罕断裂的研究少有报道。近期,我们报导了嫩江-白令海断裂带岭下及白城地区发现的具有左旋走滑性质的韧性剪切带,并同断裂带南段的红山-八里罕断裂带楼子店地区进行系统的对比。通过对岭下地区韧性剪切带详细的野外调查、构造要素测量、显微构造研究、同构造变形岩石的有限应变分析、石英EBSD组构分析以及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研究,我们认为岭下韧性剪切带与楼子店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一致,证实了红山-八里罕断裂带至少可以向北延伸至中段岭下地区,其性质同为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并具有相同的早期走滑时限(~130Ma)。本次,我们进一步对嫩江-白令海断裂带中北段尼尔基地区韧性剪切带进行研究,通过对带内韧性变形岩石构造要素系统测量和统计、显微构造观察、有限应变测量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其岩石类型属L型构造岩,具左行剪切特征。综合分析发现除构造岩的类型(岭下与楼子店地区发育S-L型构造岩),其余与岭下与楼子店地区韧性剪切带性质相同。另外,年代学表明L型花岗质岩石中发育的锆石,1)呈自形具有致密的韵律环带,且Th/U比值介于0.06至1.25之间,显示了岩浆成因特点;2)年龄大体分为两个区间258~403Ma(n=5)和207~174Ma(n=15,加权平均年龄为190.0±6.1Ma);3)较老年龄258~403Ma的锆石普遍具有"核-边"结构,证实了该区域存在多期古生代岩浆事件。207~174Ma的锆石中,两粒锆石呈现~190Ma核部年龄,反映了区域内曾经历了早侏罗世的一次强烈的岩浆侵入事件,此后尼尔基地区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中侏罗世(~170Ma),而并非是前人认为的二叠纪。白云母激光40Ar/39Ar年代学显示了一个稳定的年龄坪为158.99±0.61Ma。通过显微构造的观测发现长石残斑与S-C组构指示了左行韧性剪切特征,其动态重结晶主要为膨凸式特点(BLG)。而石英颗粒边界相嵌现象明显,为亚晶粒旋转(SR)向颗粒边界迁移(GBM)重结晶过渡阶段。综合长石和石英的重结晶特征指示,其变质条件为高绿片岩相,变形温度在500℃左右,显然高于白云母的封闭温度(300~400℃),故此我们认为尼尔基左行韧性剪切带的快速隆升时间应为中晚侏罗世(158.99±0.61Ma)。结合最新发表的东北地区黑龙江蓝片岩(前人称之"黑龙江群")与郯庐断裂带北段两个分支(佳依断裂与敦密断裂)的年代学数据,以及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速度和方向的相关证据,我们认为1)嫩江-八里罕断裂可能经历了三期变形演化阶段,包括中-晚侏罗世左行伸展走滑阶段(~160Ma),早白垩世中期左行走滑/斜滑剪切阶段(~130Ma)及早白垩世晚期的伸展阶段;2)两期走滑剪切阶段与郯庐断裂带及其北段两个分支具有相似性,其中早期~160Ma的走滑剪切事件相对于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的拼合时间(~170Ma)晚近10Myr;3)松辽盆地形成早期受到中-晚侏罗世的左行走滑断裂的控制,该左行走滑断裂的成因应归功于侏罗纪时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快速的斜向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构造岩 左行剪切 尼尔基地区 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西缘边界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褶断带下板城盆地杏石口组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7
15
作者 刘健 赵越 +1 位作者 柳小明 刘晓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39-654,共16页
本文通过对燕山褶断带下板城盆地杏石口组沉积物的成分、古水流及其底部砾岩的砂质充填物中碎屑锆石和砾岩中部出露的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砾石中锆石LA-ICP-MS U-Pb测年分析结果,并结合来源区的构造与岩浆作用的调查,揭示了杏石口组沉积... 本文通过对燕山褶断带下板城盆地杏石口组沉积物的成分、古水流及其底部砾岩的砂质充填物中碎屑锆石和砾岩中部出露的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砾石中锆石LA-ICP-MS U-Pb测年分析结果,并结合来源区的构造与岩浆作用的调查,揭示了杏石口组沉积时环境的剧变。三叠纪时期刘家沟组至二马营组均为河流相沉积,其古流向自东向西,而杏石口组沉积期变为快速堆积的山麓冲积扇相砾岩,古流向自北-北西向南-南东。杏石口组一段至二段的沉积特征记录了该时期内蒙古隆起的构造抬升及剥露过程。杏石口组中碎屑锆石和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砾石中锆石U-Pb年龄范围可分为3组:2025~2565Ma、1659~1888Ma和193~691Ma。其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97±6Ma,表明杏石口组的砂砾岩沉积时代应晚于197±6Ma,即其沉积时代应为早侏罗世。笔者曾获得下板城盆地北侧王土房杂岩体中不同单元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91±1Ma和207±1Ma,其与本文获得杏石口组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及两枚花岗岩砾石中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197±6Ma和206±2Ma、207±2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与王土房杂岩体同期侵位的岩体在杏石口期发生了快速抬升剥露。暗示了内蒙古隆起在早侏罗世发生了快速抬升及剥露的构造过程。结合前人研究,燕山褶断带前180Ma构造幕发生时代应在197~180Ma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褶断带 杏石口组 碎屑锆石 剥露过程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埋藏史及其对砂岩储层物性演化的影响──以陕北延长油区砂岩储层为例 被引量:45
16
作者 罗静兰 张成立 +2 位作者 阎世可 武富礼 李玉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3-127,共5页
延长油区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两次明显的抬升剥蚀事件、一次沉积间断和三次沉降作用过程。第一次沉降阶段(225~208Ma)以挤压环境下的构造沉降起主导作用,沉降速率较高,东部区的总沉降量高于西部区,第二、三次沉降阶段(... 延长油区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两次明显的抬升剥蚀事件、一次沉积间断和三次沉降作用过程。第一次沉降阶段(225~208Ma)以挤压环境下的构造沉降起主导作用,沉降速率较高,东部区的总沉降量高于西部区,第二、三次沉降阶段(203~157 Ma和 138~97 Ma)主要以拉伸背景下的沉积载荷沉降为主,沉降作用相对减弱。西部区由于褶皱和逆冲断裂,其沉积速率和构造沉降量高于东部区。岩石物性模拟结果显示,下、中侏罗统延安组储集层的物性明显好于下伏上三叠统延长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高值区受河道砂体分布带的控制,呈NE方向展布。三叠系砂岩储集层孔隙度的变化主要发生于第二次沉降阶段,侏罗系砂岩储集层孔隙度的变化主要发生于第三次沉降阶段,两者在97Ma时达到与现今基本相似的最低值。埋藏压实作用是造成砂岩孔隙丧失的主要原因,它使侏罗系砂岩和三叠系砂岩孔隙度分别丧失15%和20%。碳酸盐胶结物是导致砂岩孔隙度降低的主要胶结物。西部区储集层物性低于东部区可能缘于二、三次沉降阶段上覆地层载荷所引起的机械压实作用西部区大于东部区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油区 盆地埋藏史 物性演化 砂岩储层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幔岩包体中的金含量及其成矿学意义 被引量:11
17
作者 赫英 董振信 +3 位作者 岳可芬 张战军 陈金武 王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8-425,共8页
笔者等分析了中国东部 91件地幔岩包体及其寄主玄武岩中的金含量并有重要发现。除河北万全和海南定安的一些高于 10× 10 - 9的异常样品外 ,包体及寄主岩中的金含量分别在 0 .5× 10 - 9~ 10 .0× 10 - 9和 0 .2×10 ... 笔者等分析了中国东部 91件地幔岩包体及其寄主玄武岩中的金含量并有重要发现。除河北万全和海南定安的一些高于 10× 10 - 9的异常样品外 ,包体及寄主岩中的金含量分别在 0 .5× 10 - 9~ 10 .0× 10 - 9和 0 .2×10 - 9~ 5 .3× 10 - 9之间。其中包体平均含金 4 .6× 10 - 9,玄武岩平均含金 2 .7× 10 - 9。地幔岩中包体一般比寄主玄武岩含金高 ,二者间相关性不明显。中国东部 91件地幔岩包体及其寄主玄武岩中的金含量在空间分布上有非均一性 ,它们以华北地台为中心 ,向北和向南 (向南更明显一些 )分别降低 ,这一趋势与中国金矿大多数集中于华北地台的两缘而向南北有减少和减小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高于地幔金丰度 5× 10 - 9的样品 ,除海南岛外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台两缘(辽宁、河北、山西、山东 ) ,与冀北西部和山东的金矿集中区有对应关系。研究表明这种对应关系是岩石圈地幔和地壳间在形成时代、性质和成分上耦合性的反映 ,而富二氧化碳含金地幔流体对金活化、富集和转移直至成矿的作用是在先期岩石圈地幔的物质基础上发生的。地幔岩包体中金含量的高低 ,对地壳中金矿床和金矿集中区的分布有指示意义。海南岛 15个包体样品平均含金 11.4× 10 - 9,最高达 36 .0× 10 - 9。鉴于有不少研究反映海南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岩包体 玄武岩 金含量 地幔成矿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托克逊凹陷早侏罗世孢粉植物群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尹凤娟 华洪 张子福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86-191,共6页
吐鲁番—哈密盆地托克逊凹陷早侏罗世地层中产孢粉化石共53属74种。通过对纵向上典型属种及优势组分含量变化规律的分析可划分为两个孢粉组合Osmundacidites-Protopinus-Cycadopites组合和Cyathidites-Piceaepollenites-Cycadopites组合... 吐鲁番—哈密盆地托克逊凹陷早侏罗世地层中产孢粉化石共53属74种。通过对纵向上典型属种及优势组分含量变化规律的分析可划分为两个孢粉组合Osmundacidites-Protopinus-Cycadopites组合和Cyathidites-Piceaepollenites-Cycadopites组合,它们分别产自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与国内外有关化石群进行比较,八道湾组的时代应属早侏罗世早期;三工河组的时代应为早侏罗世晚期。托克逊地区当时的植被是由银杏、苏铁类和松柏类等乔木,并伴有真蕨类等草本植物组成。古气候应属亚热带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 托克逊凹陷 孢粉组合 古气候 早侏罗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地幔柱构造与板块构造的矛盾性和相容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高明 陈亮 孙勇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14-518,共5页
为了揭示地幔柱构造与板块构造的内在关系 ,针对地幔柱独特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与板块构造的对比 :阐明了两者虽然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矛盾 ,但在诠释岩石圈的解体和俯冲带的演化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拆沉的冷板片聚集产... 为了揭示地幔柱构造与板块构造的内在关系 ,针对地幔柱独特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与板块构造的对比 :阐明了两者虽然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矛盾 ,但在诠释岩石圈的解体和俯冲带的演化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拆沉的冷板片聚集产生了超级冷地幔柱 ,由此导致了超级热地幔柱 ,冷热两个超级地幔柱的活动又控制了板块的运动和发展。由此可见 ,地幔柱构造理论对板块构造理论起着重要的补充和拓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柱构造 板块构造 俯冲带 超级地幔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丘互相对称的地震反射特征与成因及对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的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俞锋 蒲仁海 +1 位作者 牛宁 李斌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6-292,共7页
谷-丘互相对称(下伏地层的谷与丘分别对应上覆地层的丘与谷)的地震反射很少引起关注,但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广泛应用,这类地震反射发现得越来越多,其成因也各不相同。总结了5类谷-丘互相对称的地震反射,其成因类型有蛋白石-A转变成蛋白石... 谷-丘互相对称(下伏地层的谷与丘分别对应上覆地层的丘与谷)的地震反射很少引起关注,但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广泛应用,这类地震反射发现得越来越多,其成因也各不相同。总结了5类谷-丘互相对称的地震反射,其成因类型有蛋白石-A转变成蛋白石-CT、泥岩密度反转、底流侵蚀沉积、在深水环境中以砂岩充填为主的水道(富砂水道)的差异压实、侵入岩岩床。南海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谷-丘互相对应的地震反射与这5类反射的对比表明,北礁凹陷谷-丘互相对称的地震反射属于这5类中的底流侵蚀沉积成因类型,同时揭示了北礁凹陷中中新统谷-丘为晚中新世早期等深流(底流)剥蚀的结果,之后底流减弱以沉积为主,在中中新统谷-丘的上方形成各自对应的丘-谷,上中新统的谷具有明显的迁移削截现象且伴有浊流沉积,这是与其他4类(无迁移无浊流)谷-丘互相对称地震反射特征的根本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谷互相对称 蛋白石-A 蛋白石-CT 底流侵蚀 差异压实 岩浆岩岩床 北礁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