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南部塔儿山岩体锆石LA-ICP-MS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杨瑶 赵俊峰 +2 位作者 刘池洋 薛锐 闫占冬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09-821,共13页
塔儿山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山西南部临汾地区。对该岩体的锆石U-Pb定年分析表明,锆石发育典型的岩浆震荡环带,且具有高的Th/U比值(0.03~1.98),两个样品边部年龄分别为129.2±2.9 Ma和124.7±5.5 Ma,指示该岩体的形成时代为... 塔儿山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山西南部临汾地区。对该岩体的锆石U-Pb定年分析表明,锆石发育典型的岩浆震荡环带,且具有高的Th/U比值(0.03~1.98),两个样品边部年龄分别为129.2±2.9 Ma和124.7±5.5 Ma,指示该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而2.4~2.5 Ga、2.0~2.2 Ga和1.7~1.9 Ga左右的核部年龄可能代表了早期的残留锆石。该岩体主要为石英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其Si O_2含量为62.15%~65.05%;Na_2O+K_2O含量为8.75%~8.62%;A/CNK为0.96~1.01;岩体显著贫镁,铁相对镁较富,Fe O^T/(Fe O^T+Mg O)为0.79~0.83,属于碱性系列;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富集,亏损高场强元素及重稀土元素。分析认为,该岩体为幔源岩浆通过分离结晶作用后,在侵位过程中受到下地壳物质混染形成。通过分析对比山西不同地区燕山期岩体地化指标,认为这些岩体均属于Fe质花岗岩(A型花岗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提出塔儿山岩体形成于华北克拉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后的岩石圈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A型花岗岩 塔儿山岩体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泾地区延安组底界侵蚀谷地震特征及其与煤层和砂体的关系
2
作者 杜辉 周思宾 +1 位作者 蒲仁海 代振龙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7-142,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后期的侵蚀谷发育十分广泛。在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三维地震所做的延10底等t0图上可以识别出沿NE、NW延伸的主谷和沿NW、NE次谷体系。地震剖面上主谷为宽缓的不对称"U"形,次谷则呈相对窄"U"形...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后期的侵蚀谷发育十分广泛。在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三维地震所做的延10底等t0图上可以识别出沿NE、NW延伸的主谷和沿NW、NE次谷体系。地震剖面上主谷为宽缓的不对称"U"形,次谷则呈相对窄"U"形和"V"形两种形态。通过钻井延9、延10砂厚、砂地比、煤厚、煤地比的统计对比并结合井与侵蚀谷的位置关系发现侵蚀谷内煤层有加厚趋势,但砂厚无明显变化。该区延9及延10的煤厚与对应层位的强振幅呈正相关,但振幅平面形态与侵蚀谷无明显关系,反映延安组发育煤层的沼泽环境形态和范围并不完全限定在古河谷内。侵蚀谷砂厚与弱振幅关系不明显,以往解释的延10时期SW—NE古流向及砂体展布与此次解释的主谷方向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泾地区 延安组 侵蚀谷 煤层 砂体 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高自然伽马砂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29
3
作者 张小莉 冯乔 +1 位作者 孙佩 李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5-213,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岩芯分析与测井特征研究表明,相对高自然伽马砂岩具有高长石、高Th、局部高U、K含量变化不大的共同特征,Th、U含量特征与凝灰岩极为相似;相对高自然伽马砂岩具有相对高自然伽马、高声波时差、低电阻率值的测井曲线特...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岩芯分析与测井特征研究表明,相对高自然伽马砂岩具有高长石、高Th、局部高U、K含量变化不大的共同特征,Th、U含量特征与凝灰岩极为相似;相对高自然伽马砂岩具有相对高自然伽马、高声波时差、低电阻率值的测井曲线特征,与凝灰岩测井曲线特征也极其相似;再者,从长6到长4+5油层组的各亚组,凝灰岩层逐渐不发育的同时,伴随相对高自然伽马砂岩发育程度依次增强;上述3项特征预示着延长组相对高自然伽马砂岩可能为同沉积期或较先期沉积的凝灰岩经搬运后作为砂岩组成部分再沉积形成的.四性关系研究表明:(1)依据自然伽马自然电位曲线重叠图、声波时差-自然电位曲线重叠图,可快速识别相对高自然伽马砂岩;(2)相对高自然伽马砂岩具有相对发育的次生孔隙,非均质性强,一般物性越好,声波时差-自然电位曲线重叠图幅度差越大;(3)计算自然电位-自然电位曲线重叠图的幅度差,反映相对高自然伽马砂岩含油性,幅度差越大,表明其含油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自然伽马砂岩 储层 凝灰岩 测井曲线 四性关系 重叠图幅度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屑锆石年代学在沉积物源研究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被引量:39
4
作者 郭佩 刘池洋 +1 位作者 王建强 李长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6-56,共11页
近年来,碎屑锆石U-Pb定年技术的不断突破极大地促进了沉积盆地物源分析的发展,该方法被进一步应用于分析古地理环境、沉积盆地演化以及物源区剥蚀速率等。在广泛应用的同时,国际学者逐渐意识到诸多不确定因素可影响分析结果、导致偏差... 近年来,碎屑锆石U-Pb定年技术的不断突破极大地促进了沉积盆地物源分析的发展,该方法被进一步应用于分析古地理环境、沉积盆地演化以及物源区剥蚀速率等。在广泛应用的同时,国际学者逐渐意识到诸多不确定因素可影响分析结果、导致偏差。在系统总结碎屑锆石年代学在沉积物源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结果认为:1采样过程中要注意采样间隔和水动力对锆石的分选作用;2实验过程中合理地选择U-Pb定年方法,根据特定科学问题选定待测锆石和确定分析数量;3物源对比过程中不应简单地将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年龄谱与周缘造山带结晶岩体(包括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年龄进行对比,还应关注较老沉积岩提供的再旋回锆石、不同源岩的锆石产出能力、剥蚀区适当的隆升时间及碎屑锆石的"滞后时间"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碎屑锆石 U-PB定年 偏差 再旋回锆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三角洲沉积露头精细解剖——以鄂尔多斯盆地裴庄剖面为例 被引量:33
5
作者 赵俊峰 屈红军 +3 位作者 林晋炎 刘祥 杨扬 林川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26-1034,共9页
客观、精细刻画储集体内部结构已成为油气精细勘探开发的必然要求。沉积露头为地下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裴庄剖面延安组为例,采用沉积学和构型要素的分析方法,详细剖析了湖泊三角洲水下沉积的内部结... 客观、精细刻画储集体内部结构已成为油气精细勘探开发的必然要求。沉积露头为地下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裴庄剖面延安组为例,采用沉积学和构型要素的分析方法,详细剖析了湖泊三角洲水下沉积的内部结构。研究表明,裴庄剖面发育9种岩相类型,3类岩相组合,进而可识别出前三角洲、席状砂、远砂坝、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等6类沉积结构单元。在水下分流河道中可识别出5级界面。研究认为,浅水三角洲前缘的砂体并非仅有水下分流河道,还有河口坝、远砂坝以及席状砂等多种类型。裴庄剖面总体为一套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三角洲前缘的前积结构表现不明显。加强露头研究并开展针对性的物理模拟实验,是解答浅水三角洲研究争论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头 岩相类型 沉积构型 沉积界面 浅水三角洲 延安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屑岩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进展与热点问题讨论 被引量:30
6
作者 罗静兰 李弛 +2 位作者 雷川 曹江骏 宋昆鹏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21-1040,共20页
近10年来,碎屑岩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发展迅速,总结国内外成岩作用研究进展、前沿研究热点和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探索意义。在归纳前人研究成果与认识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典型研究实例,讨论了近年来碎屑岩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进展以及... 近10年来,碎屑岩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发展迅速,总结国内外成岩作用研究进展、前沿研究热点和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探索意义。在归纳前人研究成果与认识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典型研究实例,讨论了近年来碎屑岩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研究热点或发展趋势。认为成岩作用研究在物源对砂岩类型及其成岩演化路径的制约,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其产物、热动力学与超压背景对成岩作用与孔隙发育的影响,油气充注成藏过程与储集层低渗-致密化时序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正在向将微观尺度成岩作用研究与盆地流体、盆地动力学与热动力学过程等宏观大尺度背景相结合的由源到汇的沉积作用过程、埋藏、烃类成熟与油气充注成藏、构造演化与流体活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成岩作用系统及其时空动态及定量演变机制研究方向发展。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与业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同行一起,在成岩作用研究精细程度、研究深度与广度、最先进的分析测试技术与方法之应用、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共同努力,以期推动中国碎屑岩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低渗-致密时序 高热与超压背景 热流体活动 成岩作用 碎屑岩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盒8砂体展布对水平井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罗丹 钟高润 +2 位作者 杜江民 陈兴官 夏光禄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1-228,共8页
研究苏里格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砂体展布以及优势储集体,提高对其含气性的整体认识,提升水平井的实施效率。采用了岩性对比法、沉积旋回法、测井特征分析法、厚度类比以及高程对比等方法,对苏里格气田S区盒8段进行小层精细划分对... 研究苏里格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砂体展布以及优势储集体,提高对其含气性的整体认识,提升水平井的实施效率。采用了岩性对比法、沉积旋回法、测井特征分析法、厚度类比以及高程对比等方法,对苏里格气田S区盒8段进行小层精细划分对比。理清了盒8段砂体展布、叠置关系及连通性特征为盒82下段砂体最为发育,在平面上分布具有较好的连片性,盒81下、盒82上段、盒81上段砂体发育面积明显减小。砂体展布是影响水平井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储层物性次之。水平井实施优选区应为在空间上有一定展布规模,砂体连通性、物性均较好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层划分 砂体展布 测井特征 水平井 苏里格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喇昆仑地区冬瓜山群地层时代探讨
8
作者 杨晨 廖友运 +3 位作者 张少鹏 刘欢 贺小元 许将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03-104,共2页
喀喇昆仑地区冬瓜山群主要分布于哈巴克达坂—天神达坂—冬瓜山—泉水沟一带,新疆地质局第一区调队四分队张志德(1984)在冬瓜山地区创名该地层,并定义该地层为一套上与那克十七江干将群连续过渡,下部不整合覆于甜水海岩群之上,主要由浅... 喀喇昆仑地区冬瓜山群主要分布于哈巴克达坂—天神达坂—冬瓜山—泉水沟一带,新疆地质局第一区调队四分队张志德(1984)在冬瓜山地区创名该地层,并定义该地层为一套上与那克十七江干将群连续过渡,下部不整合覆于甜水海岩群之上,主要由浅海相碳酸盐及少量碎屑岩组成,含三叶虫、角石等化石的地层。根据其中的三叶虫化石将地层时代限定在早-中奥陶世(张太荣,1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喇昆仑 冬瓜山群 地层时代 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庙西凹陷古近纪沙三段沉积期原盆面貌恢复 被引量:16
9
作者 韩少甲 赵俊峰 +2 位作者 刘池洋 芦建军 贾楠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9-347,共9页
庙西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的东南部,是渤海海域近期勘探的热点地区和潜在富烃凹陷之一。由于该地区处于郯庐断裂带穿越部位,新生代以来构造改造较为强烈,致使对其主要生烃层段古近纪沙三段沉积期的原始面貌认识不清,从而给油气勘... 庙西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的东南部,是渤海海域近期勘探的热点地区和潜在富烃凹陷之一。由于该地区处于郯庐断裂带穿越部位,新生代以来构造改造较为强烈,致使对其主要生烃层段古近纪沙三段沉积期的原始面貌认识不清,从而给油气勘探和资源潜力评价造成困难。本文遵循改造型盆地的研究思路,在70余条地震剖面、多口钻井资料以及样品裂变径迹分析等基础上,恢复了该凹陷沙三段沉积期的原始面貌。研究表明,庙西凹陷东部在始新世末及其后遭受过较强烈的剥蚀改造,造成凹陷东部约1/4的原始沉积地层剥蚀无存;庙西北凸起和南凸起为沙三期同沉积断块,在沙三段沉积期向庙西凹陷提供物源;庙西凹陷西北部与渤东凹陷相通,西南部与黄河口、莱州湾凹陷连通。从沙三段烃源岩的原始沉积规模和勘探实践看,该凹陷具有良好的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学 沉积相 裂变径迹分析 剥蚀厚度 原始沉积边界 庙西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4+5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李成 郑庆华 +3 位作者 张三 柳益群 汪伶俐 梁晓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9-736,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延长组长4+5以成岩型低渗透储层为主,常规方法较难评价该类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品质。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等方法对影响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恒速压汞方法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延长组长4+5以成岩型低渗透储层为主,常规方法较难评价该类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品质。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等方法对影响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恒速压汞方法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进行了定量表征。研究表明:镇北地区长4+5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成岩作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机械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越弱,长石溶蚀作用越强烈,粒间孔和溶蚀孔越发育,孔喉连通性越好,渗透率越大;微观孔隙结构和渗透率受大于0.12μm的喉道控制明显,主要表现为平均喉道半径越大,渗透率越大,孔喉半径比越小,微观孔隙结构越好,储层品质因子越大,试油产液量越高,尤其当平均喉道半径小于1.60μm时。喉道是影响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品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速压汞 储层品质因子 微观孔隙结构 低渗透储层 延长组 镇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造山带东端早古生代岩浆作用过程——来自甘肃天水长沟河闪长质片麻岩锆石年龄、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佳瑶 何艳红 +1 位作者 陈亮 徐可心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26-1636,共11页
甘肃天水地区长沟河闪长岩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东端,发育片麻状构造面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形成于前寒武纪的侵入岩体。用LA-ICP-MS技术测得2组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463.3±2.3Ma(MSWD=0.52,n=11)和443.8±2.6Ma(MSWD=0.44,n... 甘肃天水地区长沟河闪长岩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东端,发育片麻状构造面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形成于前寒武纪的侵入岩体。用LA-ICP-MS技术测得2组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463.3±2.3Ma(MSWD=0.52,n=11)和443.8±2.6Ma(MSWD=0.44,n=9)。锆石微量元素分析表明,2组年龄具有一致的微量元素组成,说明二者晶出于同源封闭的岩浆体系。t-Eu/Eu*投图显示,约460Ma的岩浆锆石无Eu异常,与幔源岩浆锆石稀土元素特征一致。而约440Ma的岩浆锆石具有负Eu异常,指示母岩开始发生斜长石的结晶分离,与深熔作用过程一致。因此,约460Ma为长沟河闪长质片麻岩原岩的形成年龄,约440Ma为长沟河闪长质片麻岩深熔岩浆的结晶年龄。Hf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显示,约460Ma和约440Ma两组锆石的εHf(t)值分别为8.23~11.57和6.36~8.03,指示460Ma发育幔源新生地壳岩浆作用,而440Ma壳源再造活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造山带东端 长沟河闪长质片麻岩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微量元素 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碎屑白云母^(40)Ar/^(39)Ar年龄追索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剥落历史——对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启示
12
作者 段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8,共9页
对喜马拉雅前陆盆地和孟加拉海扇中各地层的碎屑白云母40Ar/39Ar资料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喜马拉雅造山带自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开始造山以来的整个剥落历史:剥落速率开始较为稳定,然后开始上升,在22Ma左右达到峰值,为4~5mm/a,随后急剧下降,... 对喜马拉雅前陆盆地和孟加拉海扇中各地层的碎屑白云母40Ar/39Ar资料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喜马拉雅造山带自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开始造山以来的整个剥落历史:剥落速率开始较为稳定,然后开始上升,在22Ma左右达到峰值,为4~5mm/a,随后急剧下降,最终以2mm/a的速率保持平稳。喜马拉雅造山带与青藏高原周缘剥落历史的对比约束了印度-欧亚板块碰撞造成青藏高原东缘和北缘的不同反应方式。即开始时的挤压主要被青藏高原北缘的大规模左旋走滑吸收,到30Ma左右,喜马拉雅造山带冷却、剥落速率显著增强,北缘左旋走滑造成的柴达木地块的向东运动被华北板块阻挡而停滞,因此在北缘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冷却和抬升剥落事件。至18Ma左右,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冷却、剥落速率继续增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而该时间段内无论是北缘还是东缘,均未发生显著的抬升剥落事件,因此青藏高原的整体隆升和地壳增厚可能发生在此期间。中新世末—上新世初开始至今,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发生了一些显著的抬升剥落事件,导致了大量的山崩和河流侵蚀,即此时来自喜马拉雅的挤压主要被青藏高原向东方向的地壳逃逸所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年龄 白云母 剥落历史 喜马拉雅造山带 隆升过程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