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子北油田涧峪岔地区长6油层沉积微相识别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曹金舟 任战利 +4 位作者 高兴军 康立明 张娜 韩伟 王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0-37,共8页
运用石油地质综合方法,结合现代测试技术、测井技术,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区域资料与单井资料相结合,在对岩石学、粒度、岩心沉积相标志及测井曲线等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对子北油田涧峪岔油区三叠系长6油层组各小层沉积微相及其分布... 运用石油地质综合方法,结合现代测试技术、测井技术,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区域资料与单井资料相结合,在对岩石学、粒度、岩心沉积相标志及测井曲线等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对子北油田涧峪岔油区三叠系长6油层组各小层沉积微相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长6油层组储层均属于三角洲平原沉积,发育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两种主要的沉积微相。砂体展布受北东—南西走向的分流河道控制,自长62至长61,主砂体走向及分布位置有一定的继承性。分流河道砂体对本地区油气聚集有重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涧峪岔地区 三叠系 三角洲平原 分流河道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定量研究流动单元的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W93井区为例 被引量:17
2
作者 康立明 任战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49-756,共8页
多参数识别是流动单元研究的发展方向,判别参数选择是多参数识别流动单元的关键。以鄂尔多斯盆地W93井区延长组长6河流相储层为例,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对表征储层的11项属性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能力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选取渗... 多参数识别是流动单元研究的发展方向,判别参数选择是多参数识别流动单元的关键。以鄂尔多斯盆地W93井区延长组长6河流相储层为例,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对表征储层的11项属性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能力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选取渗透率、有效厚度、渗流系数、储能系数、流动层指数、油藏品质指数6项参数作为W93井区流动单元判别参数,建立了流动单元判别函数,研究了各油层组流动单元特征。研究表明,本区的河流相储层可以划分为为A、B、C、D 4类流动单元,分别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决口扇、分流间湾和水下天然堤微相中。不同的流动单元具有不同的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因此油田开发生产中应采取不同的开发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判别函数 多参数 河流相 延长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早侏罗世孢粉组合与古气候 被引量:7
3
作者 刘春雷 尹凤娟 樊婷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5-98,共4页
通过显微镜观察鉴定了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重点探井——征1井早侏罗世孢粉化石.认为准噶尔盆地征沙村地区早侏罗世孢粉组合划分为两个:产于八道湾组的Cyathidites-Cycadopites孢粉组合和产于三工河组的Cyathidites-Classopollis孢粉组合... 通过显微镜观察鉴定了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重点探井——征1井早侏罗世孢粉化石.认为准噶尔盆地征沙村地区早侏罗世孢粉组合划分为两个:产于八道湾组的Cyathidites-Cycadopites孢粉组合和产于三工河组的Cyathidites-Classopollis孢粉组合.通过研究孢粉组分和母本植物的亲缘关系,得出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早侏罗世植被主要由草本的真蕨植物和乔木、灌木的松柏类及银杏、苏铁类等组成,所反映古气候应属亚热带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古气候 早侏罗世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10储层水驱油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陈宇家 冯昆明 +8 位作者 熊志明 贾彬红 王凯 魏涛 任利剑 王巍 刘林玉 陈大友 周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4-285,共12页
为进一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10储层超低渗透油藏的水驱油渗流特征,弄清储层渗流机理,为该区域有效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以吴起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物性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可视化微观水驱油实验、岩心多相渗流实验... 为进一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10储层超低渗透油藏的水驱油渗流特征,弄清储层渗流机理,为该区域有效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以吴起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物性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可视化微观水驱油实验、岩心多相渗流实验等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研究区长10储层的微观孔喉结构、水驱油渗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长10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长石溶孔和沸石溶孔次之,喉道类型以片状及弯片状喉道为主。孔喉结构可分为Ⅰ、Ⅱ、Ⅲ三类,不同类别孔隙结构的储层,其水驱油在储层孔道的驱替方式主体为活塞式驱替,非活塞式驱替比较少见;不同类别孔隙结构储层,注入水在孔隙网络中的驱替特征差异较大,Ⅰ类储层的驱替方式主要为均匀状驱替和网状-均匀状驱替,Ⅱ类储层的驱替方式主要为网状驱替,Ⅲ类储层的驱替方式主要为指状驱替和网状-指状驱替。水驱油渗流特征及驱替效率主要受储层物性、孔喉结构和驱替压力、注水倍数等因素影响。研究认为:储层从Ⅰ类至Ⅲ类,储层物性与孔喉结构依次变差,孔隙网络中水驱油方式由均匀状→网状→指状变化,水驱油效率依次降低;该类储层喉道的大小是影响水驱油效率的最重要因素,储层喉道半径越大,驱油效率越高;提高驱替压力与注水倍数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水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储层 孔喉结构 渗流特征 驱替压力 注水倍数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