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奥陶系马家沟组气水分布及成因 被引量:19
1
作者 于红岩 魏丽 +7 位作者 秦晓艳 王震亮 程昊 王爱国 王东旭 冯强汉 兰义飞 王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6-402,共7页
基于地质背景和储集层特征分析,利用构造、沉积、成岩、古地貌及物性测试、压汞实验、测井、岩心观察等资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古生界马家沟组五段碳酸盐岩气藏气、水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区马五段气、... 基于地质背景和储集层特征分析,利用构造、沉积、成岩、古地貌及物性测试、压汞实验、测井、岩心观察等资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古生界马家沟组五段碳酸盐岩气藏气、水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区马五段气、水分布规律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平面上气层全区均匀分布,水层则零散且小面积集中,呈现出不连续的分布特征;纵向上不存在气、水互层的现象,成为气藏高效合理开发的难点。气水分布宏观上主要受古地貌与成岩作用控制,微观上主要受储集层的孔喉结构、连通性及源储间输导关系控制,天然气多聚集在岩溶斜坡上的古沟槽周边和缓丘部位,这些地区储集层物性较好,孔喉连通性好,源储之间没有铝土岩隔挡,利于天然气充注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气藏 气水分布 古地貌 成岩作用 孔隙结构 输导关系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马家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心定向与储层裂缝探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海军 梁利平 +3 位作者 程鑫 刁宗宝 洪荆晶 郭强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0-332,共3页
储层裂缝对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研究裂缝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但是还缺乏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技术手段。裂缝研究首先要解决的是岩心定向的问题,文中归纳总结了目前各种岩心定向的方法和技术,综合评价各种技术方法,认为古地磁... 储层裂缝对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研究裂缝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但是还缺乏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技术手段。裂缝研究首先要解决的是岩心定向的问题,文中归纳总结了目前各种岩心定向的方法和技术,综合评价各种技术方法,认为古地磁岩心定向技术是最直接、有效且应用广泛的定向技术。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目前裂缝探测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并对其分别进行了评述,提出综合各个学科和技术,发挥各技术和资料的优点,对储层裂缝进行综合研究,开展点、面、体3个层次全方位的裂缝研究,从而指导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裂缝 裂缝探测 岩心定向 古地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龙井运动构造影响及其发育背景 被引量:11
3
作者 郭真 刘池洋 田建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01-810,共10页
通过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构造的详细剖析,确定龙井运动发生于中中新世至中新世末,是一次逐渐增强又逐渐减弱的构造活动。龙井运动的主要影响是在中新世晚期使西湖凹陷中央形成了一条北强南弱的NN向反转背斜带,其影响范围随时间逐渐缩... 通过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构造的详细剖析,确定龙井运动发生于中中新世至中新世末,是一次逐渐增强又逐渐减弱的构造活动。龙井运动的主要影响是在中新世晚期使西湖凹陷中央形成了一条北强南弱的NN向反转背斜带,其影响范围随时间逐渐缩小。受舟山国头深大断裂的影响,龙井运动所形成的反转背斜带被错断,形成现今西湖凹陷内中央背斜带不规则的平面分布。西湖凹陷中中新世正断裂数量的减少,沉积范围的缩小,以及沉积物粒度的变化均为龙井运动所造成。龙井运动在时间和区域构造位置上都能与冲绳海槽初次张裂相对应,它的动力来源主要是菲律宾海板块俯冲造成冲绳海槽张裂,向西推挤钓鱼岛隆褶带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龙井运动 构造演化 深部断裂 冲绳海槽 反转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麦—塔中地区晚古生代古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郭倩 蒲仁海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7-325,164,共9页
本文基于钻井和地震资料绘制的巴麦—塔中地区上古生界古构造图,通过恢复巴麦—塔中地区的上古生界沉积厚度,阐述了油气进入储层后由古构造低部位向高部位运移的动态演化过程,了解了该区油气离开烃源岩或烃源岩区以后的运聚、聚集和散... 本文基于钻井和地震资料绘制的巴麦—塔中地区上古生界古构造图,通过恢复巴麦—塔中地区的上古生界沉积厚度,阐述了油气进入储层后由古构造低部位向高部位运移的动态演化过程,了解了该区油气离开烃源岩或烃源岩区以后的运聚、聚集和散失情况。研究得到以下认识:①晚古生代时期巴麦—塔中地区隆、拗格局与现今相比有较大差异,巴楚隆起和塔中隆起在晚古生代已初步形成,石炭纪时两者呈北西向展布,塔中古隆起高点比现今隆起高点更偏西,两个隆起之间的和田河地区现今构造是一个低隆,但晚古生代时期却曾是古拗陷和鞍部,研究区南部南西倾的麦盖提斜坡在海西期是一个西深东浅的东西向拗陷;②东河砂岩顶面的古构造形态演化表明,满加尔拗陷生成的油气在白垩纪末期以前向北运移,无法在塔中隆起聚集,在新近纪以后才向南运移,被塔中隆起高点1号带和10号带的圈闭捕获形成油气藏,而构造较低的塔中隆起南坡圈闭无法捕获满加尔拗陷的油气,这可能是该区许多探井失利的原因;③麦盖提斜坡北部—和田河低凸是塔西南拗陷多构造期油气运移聚集区,塔中隆起高点及北侧是满加尔拗陷喜山期油气供给聚集区,塔中隆起东端是油气运移最终指向区,也是东河砂岩上倾尖灭带,以上区域存在多套储盖组合,是巴麦—塔中地区的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隆起 巴楚隆起 麦盖提斜坡 晚古生代 构造演化 剥蚀厚度恢复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勘查与研究回顾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复新 王立社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3年第5期21-27,共7页
20世纪70年代初,卡林型金矿理论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地质实际相结合,很快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发现找矿线索并勘查出经典的卡林型小型金矿,至此拉开了中国大陆寻找卡林型金矿的序幕。20世纪70—80年代是我国学者对卡林型金矿研究和勘查比较系... 20世纪70年代初,卡林型金矿理论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地质实际相结合,很快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发现找矿线索并勘查出经典的卡林型小型金矿,至此拉开了中国大陆寻找卡林型金矿的序幕。20世纪70—80年代是我国学者对卡林型金矿研究和勘查比较系统的认识阶段,矿床理论得到深化,更加明确了卡林型金矿的内涵,并发现和勘查出数例经典卡林型金矿。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之交,我国卡林型金矿勘查与研究步入收获阶段,在完善卡林型金矿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已发现的一些大—中型卡林型金矿厘定出类卡林型金矿新亚类。在中国已经发现成群、成带集中分布的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其控矿因素突显,成矿规律趋同,并构成西北和西南2个世界级规模的卡林型—类卡林型金三角金矿带。21世纪以来,我国卡林型金矿勘查与研究工作步入理性阶段,接连成功勘查几例超大型卡林型金矿,其中阳山金矿属于卡林型—类卡林型的复合类型。至此,对该类型金矿产出地质背景、形成地质条件与控矿因素、矿床类型、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的认识更加系统、完善和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林型金矿 类卡林型金矿 勘查与研究阶段 秦岭-昆仑造山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变岩电参数法饱和度计算模型:以苏里格气田西区盒_(8)段例
6
作者 卢俊辉 张小莉 +3 位作者 杨振 李亚军 王晓琳 赵希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31-1137,共7页
致密砂岩储层是油气勘探的重点方向之一,由于致密砂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和岩电参数变化等特点,在测井解释过程中不同于常规储层。Archie公式在致密砂岩地层中使用时,强非均质性导致岩电参数a、b、m和n会随着... 致密砂岩储层是油气勘探的重点方向之一,由于致密砂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和岩电参数变化等特点,在测井解释过程中不同于常规储层。Archie公式在致密砂岩地层中使用时,强非均质性导致岩电参数a、b、m和n会随着储层的变化而变化。针对苏里格西区盒s段致密砂岩储层提出利用变岩电参数建立饱和度模型。依据研究区盒;段储层25块岩心岩电实验分析发现胶结系数m与lgφ呈二次函数关系、m与岩性系数α呈幂函数关系、束缚水饱和度S_(wb)对饱和度指数n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对孔隙度.束缚水饱和度和孔隙结构指数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各因素影响特征建立了变岩电参数的饱和度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相对传统Archie公式饱和度解释,模型精度更高,为解释复杂孔隙结构砂岩储层提供了一种有效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Archie公式 变岩电参数 饱和度模型 苏里格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