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水分利用效率动态及其对干旱和地表温度的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秦格霞 孟治元 李妮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87-1898,共12页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和中国增绿幅度最大的地区,研究该区水分利用效率(WUE)时空演变及其与干旱和地表温度(LST)之间的关系,已成为黄土高原最大植被容纳阈值选择的重要参考。基于Theil-Sen趋势法和一阶差分相对贡献量法分析了...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和中国增绿幅度最大的地区,研究该区水分利用效率(WUE)时空演变及其与干旱和地表温度(LST)之间的关系,已成为黄土高原最大植被容纳阈值选择的重要参考。基于Theil-Sen趋势法和一阶差分相对贡献量法分析了2001—2021年黄土高原不同季节WUE时空变化规律及干旱和LST对WUE变化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1)2001—2021年黄土高原春、秋季WUE平均值小于2.0 g C·m^(-2)·mm^(-1),夏季WUE平均值大于2.0 g C·m^(-2)·mm^(-1)。春、秋季耕地和林地区域WUE高于草地区域,夏季耕地区域WUE最低,林地区域次之,草地区域最高。(2)春、夏季WUE以稳定不变趋势为主,空间分布上均表现为“中部减少,西部和东部稳定不变”的特征,草地区域WUE下降速率>林地区域>耕地区域;秋季WUE以增加趋势为主,草地区域WUE上升速率>林地区域>耕地区域,空间分布上呈“西北增加,东南减少”的特征。(3)春、夏季LST对WUE变化为正贡献度,草地区域表现最为显著,秋季LST对草地和林地区域WUE为负贡献度,但对耕地区域WUE为正贡献度。春、秋季干旱对WUE变化为正贡献度,夏季为负贡献度。以上结果有助于认识气候变化和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背景下黄土高原干旱和LST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干旱 地表温度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制备燃料电池阴极电催化炭材料研究(Ⅲ)——改性酶解木质素炭的微观结构演变
2
作者 左宋林 金凯楠 +3 位作者 桂有才 申保收 王珊珊 杨梦梅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26,共8页
为了研究木质素基炭微观结构演变规律,以阔叶材酶解木质素及其尿素改性和三聚氰胺改性木质素为原料,在300~900℃之间炭化制备木质素基炭。采用X射线衍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电阻率测试和扫描电镜分析了木质素基炭的微观结构、导电... 为了研究木质素基炭微观结构演变规律,以阔叶材酶解木质素及其尿素改性和三聚氰胺改性木质素为原料,在300~900℃之间炭化制备木质素基炭。采用X射线衍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电阻率测试和扫描电镜分析了木质素基炭的微观结构、导电性和孔隙结构,全面分析了改性处理对木质素基炭的微观结构和孔隙结构演变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木质素是否改性,当炭化温度从600℃升高到700℃时,木质素基炭的导电性急剧提高,并从绝缘体转变为半导体,木质素基炭的类石墨微晶结构快速发展。然而,尿素和三聚氰胺改性导致类石墨微晶中碳网平面层间距的缩小,且氮含量越高的三聚氰胺改性变化更加明显;同时可以明显提高炭化温度低于700℃时炭化得到的木质素基炭的导电性,并降低炭化温度高于700℃时炭化得到的炭的导电性。非常突出的是,尿素和三聚氰胺改性显著阻碍了木质素基炭孔隙结构的发展,甚至完全抑制了微孔的形成。在700℃下制得的未改性、尿素改性和三聚氰胺改性木质素基炭的比表面积分别为524、102和69 m^(2)/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炭材料 电催化 尿素 三聚氰胺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 a天山北坡冰川变化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雪雯 王宁练 +1 位作者 梁倩 陈安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73-1083,共11页
从流域尺度揭示天山北坡冰川变化状况,对下游绿洲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源遥感影像提取天山北坡诸河流域近期冰川边界,结合前期发布的冰川编目及AS⁃TER DEM数据,对该区域冰川面积和物质平衡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从流域尺度揭示天山北坡冰川变化状况,对下游绿洲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源遥感影像提取天山北坡诸河流域近期冰川边界,结合前期发布的冰川编目及AS⁃TER DEM数据,对该区域冰川面积和物质平衡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15年前后天山北坡共计分布冰川10061条,总面积约4855.85±245.86 km^(2)。1960s—2015年天山北坡国内段冰川面积萎缩速率为0.52%·a^(-1)±0.06%·a^(-1),且近年来呈加速萎缩趋势(0.96%·a^(-1)±0.88%·a^(-1));1999—2015年天山北坡国外段冰川面积萎缩速率约为0.56%·a^(-1)±0.31%·a^(-1)。(2)2000—2020年天山北坡冰川表面高程变化速率约为-0.57±0.01 m·a^(-1),冰川物质呈持续亏损态,物质平衡为-0.39±0.04 m w.e.·a^(-1)。(3)天山北坡东、西段冰川面积和物质平衡变化均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近十几年间,东段各子流域冰川面积萎缩速率和物质亏损速率均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 冰川变化 物质平衡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制备燃料电池阴极电催化炭材料研究(Ⅱ)——改性酶解木质素炭的化学结构演变 被引量:1
4
作者 金凯楠 左宋林 +3 位作者 桂有才 申保收 王珊珊 胡欣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8,共9页
采用尿素和三聚氰胺改性酶解木质素,研究了改性前后木质素炭化制备的木质素基炭的化学结构演变过程。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了不同炭化温度(300~900℃)对3种木质素基炭化学结构的影响,全面分析了炭的含氧和含氮... 采用尿素和三聚氰胺改性酶解木质素,研究了改性前后木质素炭化制备的木质素基炭的化学结构演变过程。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了不同炭化温度(300~900℃)对3种木质素基炭化学结构的影响,全面分析了炭的含氧和含氮化学官能团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不管是未改性还是改性的酶解木质素,600~700℃是炭表面含氧和含氮基团发生显著变化的炭化温度区域。在600℃之前,3种木质素基炭主要含有羧基、羰基和羟基等含氧基团;高于600℃时得到的炭则主要含有羟基和羰基等含氧基团,且羟基官能团最多。经尿素和三聚氰胺改性后,600℃下木质素基炭含有的绝大部分含氮基团是吡啶氮和吡咯氮;达到700℃以后,升高炭化温度导致吡咯氮转化为季氮,季氮含量明显提高,木质素基炭含有的含氮基团则以吡啶氮、吡咯氮和季氮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炭材料 电催化 尿素 三聚氰胺 化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制备燃料电池阴极电催化炭材料研究(Ⅳ)——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氧气还原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金凯楠 左宋林 +3 位作者 桂有才 申保收 王珊珊 崔难难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7-35,共9页
在对酶解木质素以及尿素、三聚氰胺改性木质素的热解过程、木质素基炭的化学结构和微观结构等系列研究基础上,采用木质素改性、炭化和氨气活化等过程制备了木质素基活性炭,运用氮气吸附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电化... 在对酶解木质素以及尿素、三聚氰胺改性木质素的热解过程、木质素基炭的化学结构和微观结构等系列研究基础上,采用木质素改性、炭化和氨气活化等过程制备了木质素基活性炭,运用氮气吸附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电化学等方法分析了木质素基活性炭的孔隙结构、表面化学结构与电催化氧气还原反应(ORR)的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以酶解木质素为原料,通过含氮化合物改性、炭化和高温氨气活化能够制备出ORR电催化性能优良的木质素基活性炭。采用含氮化合物改性和氨气活化的方法,可以有效调控木质素基活性炭的孔隙结构,以及吡啶氮(N-6)、吡咯氮(N-5)和季氮(N-Q)等含氮基团含量,从而达到调控木质素基活性炭的ORR电催化性能的目的。木质素经三聚氰胺改性、800℃炭化、950℃氨气活化制得的活性炭L-M-800-NH_(3)-950比表面积为1304 m^(2)/g,微孔(0.438 cm^(3)/g)和中孔(0.302 cm^(3)/g)结构发达,含氮量为6.82%,季氮基团为64.8%,电催化性能与商业20%Pt/C材料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活性炭 电催化 氧气还原 三聚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域的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夏玮静 王宁练 沈月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02-611,共10页
以陕西省9个流域为评价单元,基于宏观指标和综合指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分析经济压力、人口压力、承载压力及协调指数,进而对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各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差... 以陕西省9个流域为评价单元,基于宏观指标和综合指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分析经济压力、人口压力、承载压力及协调指数,进而对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各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差异较为明显,其中陕南最大,陕北次之,汉中最小。陕南地区的汉江和嘉陵江两个流域水资源丰富且降水充足,WI<0.6处于承载适宜阶段,但该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HI<0.6,流域人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以及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陕北地区的河口-龙门、内流区以及北洛河三个流域水资源紧缺且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处于轻度超载阶段;而关中地区的渭河、泾河、龙门三门峡及伊洛河四个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增长进一步加剧,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值WI>1.5,处于严重超载阶段。(2)从承载压力指数分析可以看出,流域调水对缺水地区或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从丰水流域跨流域调水能解决地区性缺水问题,进而解决水资源危机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3)基于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以流域为评价单元,其研究结果更符合自然规律,有利于实现流域间水资源的合理均衡和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水资源承载力 流域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GWR模型的黄河流域GPM卫星降水数据降尺度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柏荷 明義森 +1 位作者 刘启航 黄昌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52-1062,共11页
黄河流域地域广阔,但气象站点分布较少,导致气象资料短缺。卫星降水可以作为气象站点观测的重要补充,但其空间分辨率有限,导致其在区域研究中作用有限。以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针对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PM)卫星降水产品,以2002、2012年和... 黄河流域地域广阔,但气象站点分布较少,导致气象资料短缺。卫星降水可以作为气象站点观测的重要补充,但其空间分辨率有限,导致其在区域研究中作用有限。以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针对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PM)卫星降水产品,以2002、2012年和2020年降水数据作为干旱年、标准年以及湿润年3个典型气候年份,在综合考虑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字高程模型(DEM)、坡度(Slope)、地表温度(LST)和风速(WDS)多种反映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子及其空间非平稳性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混合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2种降尺度方法,得到了黄河流域1 km空间分辨率的降尺度降水数据,并进一步通过地面气象站点数据对降尺度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GPM年降水数据与地面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在2002、2012年和2020年的黄河流域地区具有较高的相关性。(2)经MGWR模型降尺度的降水数据空间分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且在降水变化的空间细节表达方面较GWR模型更优。(3)在3个典型气候年份中,MGWR模型在降水量标准年中相对于GWR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能够为相关区域范围的降水降尺度研究提供宏观参考与借鉴,促进区域气候水文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 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PM)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制备燃料电池阴极电催化炭材料研究(Ⅰ)——改性酶解木质素的热解过程
8
作者 金凯楠 左宋林 +1 位作者 桂有才 申保收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共9页
为了制备高性能的木质素基燃料电池用电催化炭材料,以酶解木质素为原料制备尿素、三聚氰胺改性酶解木质素,采用TG和DSC分析了酶解木质素、尿素和三聚氰胺改性酶解木质素的热解过程;同时采用立式管式炉在不同热解温度下对3种木质素进行热... 为了制备高性能的木质素基燃料电池用电催化炭材料,以酶解木质素为原料制备尿素、三聚氰胺改性酶解木质素,采用TG和DSC分析了酶解木质素、尿素和三聚氰胺改性酶解木质素的热解过程;同时采用立式管式炉在不同热解温度下对3种木质素进行热解,计算了固体产物得率,并采用元素分析仪测试了固体产物的碳、氮、氢元素含量。研究结果显示:尿素或三聚氰胺改性酶解木质素显示出与未改性酶解木质素显著不同的热解过程,其中尿素改性酶解木质素的热解过程主要发生在180~360℃之间,三聚氰胺改性酶解木质素的主要热解反应发生在温度范围较窄的280~350℃之间。尿素改性和三聚氰胺改性木质素都能制备得到含氮量较高的木质素基炭。尽管三聚氰胺在400℃就完全热分解,但三聚氰胺改性酶解木质素能在900℃下制备得到含氮量超过10%、炭得率与未改性木质素得率相当的产物炭,三聚氰胺的改性效果显著。进一步的对比分析揭示,三聚氰胺改性酶解木质素在热解过程中产生了化学活性高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大提高了三聚氰胺改性木质素在较低温度下发生二次热解的几率,从而显著影响最终固体产物的得率及其含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炭材料 电催化 尿素 三聚氰胺 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中亚大型湖泊湖冰物候时空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明杰 王宁练 +1 位作者 石晨烈 侯靖琪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1-575,共15页
湖冰物候变化特征是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之一。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中亚地区的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准确监测湖冰物候对于了解中亚地区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中亚地区7个大型湖泊(卡拉库尔湖、... 湖冰物候变化特征是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之一。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中亚地区的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准确监测湖冰物候对于了解中亚地区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中亚地区7个大型湖泊(卡拉库尔湖、巴尔喀什湖、咸海、阿拉湖、斋桑泊、查蒂尔-科尔湖以及马卡科尔湖,面积>100 km^(2))2000—2020年的长期地表反射率数据、气象数据以及湖泊资料的综合分析,利用GIS相关技术探讨其湖冰物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亚地区的湖泊在9月中旬至11月上旬期间开始结冰,11月底到12月底会完全封冻,湖泊平均冻结时间为35 d;湖冰在3月底至5月中开始消融,4月上至6月上会完全消融,湖泊平均消融时间为18 d。(2)2000—2020年中亚7个湖泊中有5个湖泊开始冻结日期呈现延后的趋势,平均延后速率为4.86 d·(10a)^(-1),巴尔喀什湖开始冻结日期呈现提前趋势,提前率为1.44 d·(10a)^(-1)。完全消融日期呈现提前的趋势,平均提前率为2.90d·(10a)^(-1)。7个湖泊的平均湖冰存在期为171d,其中有4个湖泊湖冰存在期呈缩短趋势,完全冻结期呈现整体缩短趋势,其中巴尔喀什湖缩短最明显,缩短速率为9.02d·(10a)^(-1)。(3)中亚7个湖泊湖冰的冻结-消融空间模式主要分为两类:湖水从两岸向湖心逐渐冻结,消融时从湖岸到对岸;湖水自湖岸冻结至对岸,越先冻结的湖区越先消融。(4)中亚地区湖泊湖冰物候变化受到湖泊本身(海拔和面积)和气候(气温和降水量)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气温是影响湖冰物候的关键因素,气温越高,湖冰存在期越短;面积主要影响湖泊的冻结日期,面积越大,湖泊的湖冰存在期越短;湖冰物候也表现出一定的海拔依赖性,随着海拔的升高,湖泊的湖冰存在期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冰物候 气候变化 中亚 MOD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一冰川融水径流中悬移质与推移质动态输沙特征
10
作者 赵怡 王宁练 +3 位作者 吴松柏 张泉 石晨烈 赵明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6-243,共8页
[目的]冰川融水输沙不仅可以反映冰川侵蚀速率,而且是下游河流泥沙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认识青藏高原地区冰川融水径流中悬移质和推移质动态输沙特征对于冰川地貌演化预测和下游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2023年8月11... [目的]冰川融水输沙不仅可以反映冰川侵蚀速率,而且是下游河流泥沙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认识青藏高原地区冰川融水径流中悬移质和推移质动态输沙特征对于冰川地貌演化预测和下游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2023年8月11-24日七一冰川下游河道的水文泥沙实测数据,分别构建流量-水位、悬移质含沙量-流量和单宽推移质输沙率-水流剪切应力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重建整个研究时段的流量、悬移质和推移质动态输沙过程。[结果]七一冰川融水径流中悬移质含沙量和推移质输沙率受径流变化控制,日变化十分剧烈。悬移质含沙量每日最小值一般出现在10:00,最大值出现在16:00,中值粒径约为0.3 mm。推移质输沙过程与悬移质含沙量的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推移质中值粒径远大于悬移质,约12 mm,而且在每日05:00-09:00时段,由于水流搬运能力的限制,没有推移质输沙。就输沙量而言,七一冰川融水输沙以悬移质泥沙为主,推移质日输沙量远小于悬移质日输沙量,约占悬移质日输沙量的1.73%~2.81%。冰面气温是影响冰川融水径流量、悬移质含沙量和推移质输沙率的关键因素,随着冰面气温的增加,径流量和悬移质含沙量均呈线性增加趋势而推移质输沙率呈指数函数增加趋势。[结论]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冰川融水径流增加时,七一冰川融水径流中悬移质和推移质输沙均将变得更加显著,值得更加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融水径流 推移质 悬移质 输沙特征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塔帕米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灾害暴露度评估
11
作者 李志杰 王宁练 +1 位作者 张玉杰 李继彦 《干旱区地理》 2025年第7期1167-1175,共9页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获取2000—2021年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变化与冰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极差变换法和熵权法开展了冰川灾害暴露度评估。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面积萎缩速率为0.20%·a^(-1)±0.06%&...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获取2000—2021年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变化与冰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极差变换法和熵权法开展了冰川灾害暴露度评估。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面积萎缩速率为0.20%·a^(-1)±0.06%·a^(-1),物质平衡为-0.25±0.04 m w.e.·a^(-1),1992年以来的冰湖面积扩张速率为0.45%·a^(-1),均为帕米尔高原整体水平的数倍。(2)冰川不稳定性的增强直接导致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灾害风险普遍凸显,其中灾害发生的中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公路西段。(3)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灾害暴露度宏观格局主要与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分布密度、地形与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以及气候暖湿化趋势的空间差异等因素有关。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灾害暴露度的宏观格局,可为灾害脆弱性、影响力和情景预测研究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灾害 暴露度评估 中塔公路 帕米尔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1970-2020年巴尔喀什湖动态监测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玉杰 王宁练 +1 位作者 杨雪雯 邰雪楠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99-511,共13页
利用ICESat-1、CryoSat-2测高数据与水文站实测数据,分析了1970-2020年巴尔喀什湖水位变化特征,结合MOD09A1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了巴尔喀什湖长时间序列面积和水量变化状况,并利用巴尔喀什湖流域灌溉数据及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 利用ICESat-1、CryoSat-2测高数据与水文站实测数据,分析了1970-2020年巴尔喀什湖水位变化特征,结合MOD09A1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了巴尔喀什湖长时间序列面积和水量变化状况,并利用巴尔喀什湖流域灌溉数据及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气象数据,简要探究了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湖泊长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巴尔喀什湖水位在研究时段内总体呈现先下降后波动上升的趋势,1987年水位值达到最低(340.64 m),年内水位增长主要发生在2月底至6月初,且暖季(4-10月)水位波动比冷季(11月-次年3月)更剧烈;1970-2020年巴尔喀什湖面积从19996 km^(2)减少到16641.93 km^(2),湖面缩小约16.77%;在此期间巴尔喀什湖水量损失约为12.33 km^(3)。湖泊动态变化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970-1987年湖泊动态变化主要由卡普恰盖水库蓄水和哈萨克斯坦境内灌区耕地扩张等人类活动引起;气温与降水在总体趋势上与湖泊的动态变化并无明显相关性,定量讨论各因素对湖泊动态变化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ESat-1 CryoSat-2 动态变化 巴尔喀什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典型流域滑坡稳定性预测及模型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何生 邱海军 +2 位作者 朱亚茹 刘雅 高祥语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0-390,共11页
黄河中上游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区域,了解这些滑坡的空间分布对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至关重要。三维确定性模型Scoops3D模型能很好地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定量化分析,但是关于输入参数对模型结果影响的研究很少。为了定量化分析不同... 黄河中上游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区域,了解这些滑坡的空间分布对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至关重要。三维确定性模型Scoops3D模型能很好地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定量化分析,但是关于输入参数对模型结果影响的研究很少。为了定量化分析不同输入参数组合对模型结果的影响,以黄河上游甲加沟为例,基于Scoops3D模型对滑坡的空间位置进行预测分析。并对影响模拟效果的两种因素(数字高程模型(DEM)分辨率和搜索面积)进行分析对比。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得出的模拟结果,发现DEM分辨率和滑坡搜索面积对模拟结果都有显著的影响。首先,DEM分辨率越高,模拟效果越好,但是也存在大量的过度识别;其次,对于同一DEM分辨率而言,不同的滑坡搜索范围对于模型结果的影响也不同,并且随着DEM分辨率越来越低,这种影响也越来越大;最后,低分辨率DEM条件下较大的搜索范围也能得到较好的模拟效果。因此,在为模型选择合适的参数时,要对区域的滑坡大小有充分了解,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ops3D模型 浅层滑坡 DEM分辨率 搜索面积 黄河上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降雨计划GSMaP与IMERG卫星降雨产品在陕西地区的精度评估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彦妮 黄昌 庞国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0-90,共11页
以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地面降雨观测资料为参考,利用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和相对偏差,降雨误报率、命中率和关键成功指数等6种不同的统计分析指标,从年、季、月、日4种不同的时间尺度对两种高分辨率卫星降雨产品(IMERG和GSMaP)在陕西省的... 以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地面降雨观测资料为参考,利用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和相对偏差,降雨误报率、命中率和关键成功指数等6种不同的统计分析指标,从年、季、月、日4种不同的时间尺度对两种高分辨率卫星降雨产品(IMERG和GSMaP)在陕西省的精度进行了对比和评价,并对二者在监测强降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年尺度上,GSMaP的数据精度高于IMERG。GSMaP和站点观测数据高度相关,而IMERG和站点观测数据中度相关;GSMaP高估了年尺度的降雨,而IMERG低估了年尺度的降雨。(2)在季节尺度上,两种数据均在夏季的精度最高,总体上,IMERG在季节尺度的精度亦高于GSMaP。(3)在月尺度上,两种产品与地面观测数据均呈现较高的相关性,而且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但IMERG比GSMaP更具有相对较高的精度。(4)在日尺度上,GSMaP的数据精度略高于IMERG。(5)卫星降雨产品的数据精度与降雨量有关,总体表现为雨量小时高估、雨量大时低估。(6)卫星降雨产品数据精度呈现了明显的地域差异,GSMaP对陕西省的降雨总体表现为低估,其中对陕北的低估最为明显;IMERG对关中有轻微高估,对陕北和陕南则存在明显低估。(7)通过对4场次强降雨事件的分析发现,GSMaP对大雨及以上强降雨事件的监测能力比IMERG略强。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地区的气象水文研究在选择和使用降雨数据资料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降雨产品 全球降雨观测计划(GPM) 强降雨事件 精度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认识滑坡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邱海军 马舒悦 +3 位作者 崔一飞 杨冬冬 裴艳茜 刘子敬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7-385,共9页
山体滑坡是全球山区环境中最为常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都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前人大量研究主要集中于滑坡灾害的动力学过程、形成机制和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等方面。然而,山体滑坡不仅仅是重要的自然灾害,更起到重... 山体滑坡是全球山区环境中最为常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都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前人大量研究主要集中于滑坡灾害的动力学过程、形成机制和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等方面。然而,山体滑坡不仅仅是重要的自然灾害,更起到重塑地形,限制山体起伏,改变土壤的物理和生化性质,加速土壤侵蚀,扰乱植物演替,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影响人类社会等多方面作用,而这些作用对于拓深自然地理、地质和生态过程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遗憾的是这方面的研究目前相对薄弱,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基于此,该文详细论述了山体滑坡在这方面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化对山体滑坡作用的认识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与独特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自然灾害 地貌 土壤侵蚀 植物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M卫星降雨产品的2001-2019年中国暴雨数据集 被引量:8
16
作者 柏荷 明義森 +1 位作者 刘启航 黄昌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2年第2期228-237,共10页
本数据集是基于全球降雨测量(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GPM)数据提取的2001年1月至2019年12月长时间序列暴雨数据集,根据中国气象局对暴雨定义确定提取暴雨阈值,运用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暴雨识别工具提取暴雨信息,并整理为覆... 本数据集是基于全球降雨测量(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GPM)数据提取的2001年1月至2019年12月长时间序列暴雨数据集,根据中国气象局对暴雨定义确定提取暴雨阈值,运用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暴雨识别工具提取暴雨信息,并整理为覆盖中国地区暴雨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0.1°×0.1°。本数据集基于长时间序列、高精度、高分辨率卫星降水产品研制,能够全面反映全国范围内极端降雨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变化特征;可用于暴雨时空特征的预测、防灾减灾、为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发展提供助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GPM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积雪中痕量元素的时空分布及污染评估
17
作者 王俊杰 王宁练 +1 位作者 王鑫 申保收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940-2950,共11页
青藏高原的环境极其脆弱,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高度敏感,为了解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积雪中痕量元素的时空变化以及污染程度,本研究对2018年积累期和稳定期及2019年积累期、稳定期和消融期5个时期积雪样品进行酸化处理,利用电感耦合... 青藏高原的环境极其脆弱,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高度敏感,为了解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积雪中痕量元素的时空变化以及污染程度,本研究对2018年积累期和稳定期及2019年积累期、稳定期和消融期5个时期积雪样品进行酸化处理,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样品中的13种痕量元素(Li、Al、Cr、Mn、Fe、Co、Ni、Cu、Zn、Se、Cd、Ba、Pb)的酸化浓度.研究结果表明,痕量元素的浓度在时间上呈现积累期>稳定期>消融期的特征;空间上呈现为南部区域痕量元素浓度明显高于其余区域;北部区域除了Li、Se、Pb浓度相对较高,其余元素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东部和西部区域积雪痕量元素浓度相对较低.计算富集系数(EF)得知Al、Cr、Co和Ba主要来自于地壳粉尘(EF<2),其余各元素都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EF≥2),其中Cd和Se具有着明显的污染(EF≥5),受人为排放活动影响较大,结合后向气团轨迹分析,研究区主要受到偏西和偏西南气流的影响,这表明污染物主要来自上风方向的南亚、西亚和中亚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痕量元素 时空分布 污染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