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环境微塑料老化和降解的生物与非生物作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申保收 马源 +4 位作者 郭忠明 杨杰 涂晨 屈建军 骆永明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70-1086,共17页
微塑料已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新污染物,土壤是微塑料重要的汇集地。通过围绕土壤微塑料降解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土壤微塑料的降解技术及其特点。按照是否有生物参与,微塑料的降解技术可分为非生物降解与生物降解技术。非生物降解主要... 微塑料已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新污染物,土壤是微塑料重要的汇集地。通过围绕土壤微塑料降解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土壤微塑料的降解技术及其特点。按照是否有生物参与,微塑料的降解技术可分为非生物降解与生物降解技术。非生物降解主要包括机械破碎、热降解、光降解、氧化降解等技术;而生物降解依据不同生物类型可分为微生物降解、酶降解、动物降解等技术。进一步比较分析了不同微塑料降解技术的过程、机制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追踪并介绍了目前最新微塑料联合降解技术及其原理。最后,针对土壤微塑料污染治理技术进行了展望,为全面了解土壤微塑料污染治理提供研究思路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生物降解 非生物降解 降解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原因研究——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董嘉薇 陈海 +2 位作者 白晓娟 刘迪 张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3-655,共13页
从微观层面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对于推动政策落实及改善农户福祉意义重大。针对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路径以及群体性差异研究不足的现状,该文基于米脂县2018年和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和多元逐步回归,从... 从微观层面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对于推动政策落实及改善农户福祉意义重大。针对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路径以及群体性差异研究不足的现状,该文基于米脂县2018年和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和多元逐步回归,从农户整体和农户群体2个层面定量评估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并以农户行为为中介探究其影响原因。结果表明:①乡村振兴对供给和文化服务均有提高作用,且对各农户群体获取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别和数量产生差异性影响。整体上农户的畜牧业收入和消遣娱乐提升最大,群体上纯农户的畜牧业收入和兼业户的消遣娱乐提升较大。②乡村振兴对各农户行为均有影响,且影响的类别与程度在各农户群体间存在差异。整体上农户的参与培训次数受影响最大,群体上纯农户的养殖投入、兼业户和非农户的种植投入受影响最大。③农户的生产和生活行为分别影响供给和文化服务,且影响各群体获取的生态系统服务的行为不同。整体上农户的果园大棚面积、劳作天数、养殖投入和休闲娱乐频率增加分别是经济作物收入、粮食收入、畜牧业收入和各文化服务提高的主要原因。群体上谷子面积和种植投入增加分别是纯农户粮食收入及兼业户和非农户经济作物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乡村振兴 农户行为 双重差分 多元逐步回归 米脂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碱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1
3
作者 白海锋 宋进喜 +4 位作者 龙永清 刘刚 张星朗 袁永锋 李引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64-1075,共12页
为了解红碱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科学保护沙漠湖泊生态健康,于2016-2017年调查了红碱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主要水质理化指标,分析了该湖泊浮游动物现存量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红碱淖全年共调查到... 为了解红碱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科学保护沙漠湖泊生态健康,于2016-2017年调查了红碱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主要水质理化指标,分析了该湖泊浮游动物现存量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红碱淖全年共调查到浮游动物30属35种,种类组成以轮虫为主,占比为41.67%,优势种以小口钟虫(Vorticella microstoma)、唇形叶轮虫(Notholca labis)、虱形大眼溞(Polyphemus pediculus)、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为主,种类数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为61.9 L^(-1),变化范围4.2~326.3 L^(-1),年平均生物量为0.193 mg·L^(-1),变化范围为0.001~1.138 mg·L^(-1),浮游动物现存量存在季节差异,呈现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的特点。浮游动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年平均值分别为2.040和0.712,多样性呈现出秋冬季高于春夏季。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水温、电导率和溶解氧浓度是显著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红碱淖水质处于中污染状态,水体属轻度富营养类型,水量调控与水质管理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红碱淖的生态保护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碱淖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水质评价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7
4
作者 白海锋 王怡睿 +3 位作者 宋进喜 孔飞鹤 张雪仙 李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7-130,共14页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区域。为了掌握渭河浮游生物组成结构及生态环境现状,于2018—2019年分两个季节在渭河开展4次水生态调查,研究分析了渭河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调查结果显...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区域。为了掌握渭河浮游生物组成结构及生态环境现状,于2018—2019年分两个季节在渭河开展4次水生态调查,研究分析了渭河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8门53种,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占比分别为43.4%、33.9%;浮游动物4类30种,以轮虫为主,占比为50.0%。渭河浮游生物优势种主要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篦形短缝藻(Eunotia pectinali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球形砂壳虫(Difflugia globulosa)、舞跃无柄轮虫(Accomorpha saltans)。种类数均呈现下游>中游>上游,春季浮游植物平均密度(2.115×10^(6) cell·L^(−1))和平均生物量(0.432 mg·L^(−1))均高于秋季(1.630×10^(6) cell·L^(−1),0.352 mg·L^(−1)),秋季浮游动物平均密度(9.864 ind·L^(−1))和平均生物量(10.219μg·L^(−1))均高于春季(4.984 ind·L^(−1),3.168μg·L^(−1))。浮游生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均值分别为2.519、0.798、1.394。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渭河水质属于轻度污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海拔和水深是影响渭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海拔、溶解氧和pH是影响渭河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河道综合治理与水体污染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渭河水环境质量,从而影响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该研究可为渭河河道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区域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典范对应分析 水环境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主体的生态系统服务流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苹果供给服务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文婷 陈海 +1 位作者 贾哲 耿甜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1-262,共12页
揭示食物供给服务流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是保证粮食安全、确保该服务持续供给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依据。以苹果供给服务为例,首先构建了研究理论框架,随后采用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客商、企业、电商3类主体作用下苹果供给... 揭示食物供给服务流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是保证粮食安全、确保该服务持续供给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依据。以苹果供给服务为例,首先构建了研究理论框架,随后采用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客商、企业、电商3类主体作用下苹果供给服务流(apple provision service flow,APEF)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APEF时间上呈季节式变化,秋季流量最高,夏季最少,受节假日影响“波峰”型态势明显,不同主体差异较大;②空间上呈“喇叭”状多核心分布,主要流向为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其中客商呈“南—北”走向的放射状,企业呈“三核三线”状,电商呈“多核心串珠状”;③APEF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苹果产量、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研究结论可为解决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错配及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流 主体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经验对西部地区乡村的启示 被引量:2
6
作者 朱菁 王菁 +1 位作者 董欣 芮旸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7-419,共13页
在深度信息化时代,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我国中东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已初见成效,而西部欠发达乡村的相关研究明显不足。该文在介绍我国数字乡村内涵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对从1996-2024年发表的3110篇论文进行了分析,在梳理我国数字... 在深度信息化时代,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我国中东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已初见成效,而西部欠发达乡村的相关研究明显不足。该文在介绍我国数字乡村内涵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对从1996-2024年发表的3110篇论文进行了分析,在梳理我国数字乡村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而选取国内数字乡村建设优秀案例,从数字治理架构、特色数字文旅、数字赋能产业三方面进行了解析。同时,构建数字乡村评价体系,采用创新要素投入、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社会建设等四项一级指标及25项二级指标,运用多源数据及AHP法赋权计算,定量比较我国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数字乡村发展差异,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数字乡村综合指数比值为4.2∶5.8。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建设理念、建设路径、保障机制三方面提出了对西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数字治理 数字文旅 西部地区 经验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农田绿肥填闲种植系统中的生态权衡问题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俊 刘文清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5-702,共8页
绿肥填闲种植作为旱作农业区一种优良的传统轮作模式,如何在保证产量稳定提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减施增益功能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命题。该文从生态权衡视角出发,分析了该系统中存在的填闲作物与粮食作物水分竞争利用、填闲作物氮供... 绿肥填闲种植作为旱作农业区一种优良的传统轮作模式,如何在保证产量稳定提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减施增益功能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命题。该文从生态权衡视角出发,分析了该系统中存在的填闲作物与粮食作物水分竞争利用、填闲作物氮供应-氮固持、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三种关键权衡的生态学形成过程与生物学控制机理,并进一步探讨了基于“减施、稳产、增益”目标的权衡正向调控途径,提出未来研究应集中在明晰填闲作物生物量-作物生产力、填闲作物质量(碳氮比)-系统碳收支-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定量关系,揭示填闲种植系统生产力与环境效益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演变规律,以及开展填闲种植系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评估等领域,为绿肥填闲种植在我国西北旱作农业区的恢复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闲作物 旱作农田 生态权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慢行通勤的城市住区街道慢行空间规划策略——以西安市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朱菁 李玥纯 +1 位作者 范颖玲 Roland Brown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9-748,共10页
城市住区街道慢行空间是居民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载体,其空间质量可通过影响居民慢行通勤进而影响居民身体健康。该研究采用智能手机软件获取了286个样本的慢行通勤出行数据及其居住地附近街道空间数据,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在控... 城市住区街道慢行空间是居民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载体,其空间质量可通过影响居民慢行通勤进而影响居民身体健康。该研究采用智能手机软件获取了286个样本的慢行通勤出行数据及其居住地附近街道空间数据,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在控制建成环境与社会经济属性的前提下,分析了住区街道慢行空间对居民慢行通勤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绿化水平越高、连通性越好的慢行空间,越能促进居民步行出行;合适的机动车道宽度(21 m以内)对慢行行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行空间 城市住区街道 步行 骑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杨蕊嘉 温萌萌 +2 位作者 刘洋 杨彩迪 王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39-1649,共11页
【目的】研究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探讨旱地绿肥填闲种植系统提升土壤供氮能力的途径。【方法】冬小麦−夏季绿肥田间定位试验开始于2017年,采用绿肥填闲作物和施氮双因素设计,其中绿肥填闲作物包括苏丹... 【目的】研究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探讨旱地绿肥填闲种植系统提升土壤供氮能力的途径。【方法】冬小麦−夏季绿肥田间定位试验开始于2017年,采用绿肥填闲作物和施氮双因素设计,其中绿肥填闲作物包括苏丹草单播(SG)、长武怀豆单播(SB)、苏丹草与怀豆混播(MIX)和裸地休闲(CK)4个处理,冬小麦施氮量包括0、60、120 kg/hm^(2)3个水平。2023年6月小麦收获后采集0—10、10—20和20—4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STN)、颗粒有机氮(PON)、潜在矿化氮(PMN)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结果】与CK处理相比,种植绿肥并未显著影响各土层STN含量,但提高了0—10 cm土层PON含量(增幅为25.8%~54.8%)、0—10和10—20 cm土层PMN含量(增幅分别为9.7%~14.1%和11.2%~13.7%)以及0—10、10—20和20—40 cm土层MBN含量(增幅分别为15.1%~24.1%、18.2%~28.8%和22.3%~32.5%)。不同绿肥处理间比较,SB和MIX处理较SG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PON含量(增幅均为23.1%),SB处理各土层MBN含量均显著高于SG处理(增幅为7.79%~8.93%),而各土层PMN含量在不同绿肥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供试土壤氮组分相对含量大小排序为PON>MBN>PMN,绿肥处理较CK均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PON、PMN、MBN相对含量、10—20 cm土层PMN和MBN相对含量以及20—40 cm土层PON和MBN相对含量。施氮提高了0—20 cm土层氮组分及其相对含量,但对20—40 cm土层没有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STN外,PON、PMN和MBN含量均与系统年均氮输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STN、PON、PMN、MBN含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且PON较其它活性组分更能指示土壤供氮能力变化。【结论】夏季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均能显著提高旱地冬小麦单作系统0—20 cm土层氮组分含量及其相对含量,其中长武怀豆与氮肥120 kg/hm^(2)联合施用更有助于提高农田土壤供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施氮量 旱作冬小麦 土壤氮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怀豆和黑麦草绿肥残体还田对旱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谈光野 IHSAN Muhammad +1 位作者 杨彩迪 王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3,263,共10页
以怀豆和黑麦草两种绿肥为对象,分别进行了为期63 d的不同绿肥残体还田量和残体混合比例室内培养试验,其中绿肥残体还田量试验分别设0、1、2、4、6 t·hm^(-2)共5个水平;残体混合比例试验设100%怀豆、25%怀豆+75%黑麦草、50%怀豆+50... 以怀豆和黑麦草两种绿肥为对象,分别进行了为期63 d的不同绿肥残体还田量和残体混合比例室内培养试验,其中绿肥残体还田量试验分别设0、1、2、4、6 t·hm^(-2)共5个水平;残体混合比例试验设100%怀豆、25%怀豆+75%黑麦草、50%怀豆+50%黑麦草、75%怀豆+25%黑麦草和100%黑麦草共5个处理,还田量均为4 t·hm^(-2)。采用气相色谱法观测了培养期间土壤温室气体(CO_(2)、N_(2) O、CH_(4))通量变化。结果表明:(1)与未添加绿肥残体相比,绿肥残体还田土壤CO_(2)累积排放通量提高了11.3%~80.2%,土壤N_(2) O排放提高了15.8%~51.1%,综合增温潜势(GWP)提高了11.9%~79.4%(P<0.05)。随绿肥残体还田量的增加,土壤CO_(2)排放通量和综合增温潜势(GWP)均呈线性增加,土壤CH_(4)吸收通量则呈线性下降趋势,而土壤N_(2) O排放通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并在还田量约为3 t·hm^(-2)时达到最大。相同还田量下添加黑麦草残体较怀豆残体具有更高的土壤CO_(2)排放和CH_(4)吸收,而添加怀豆残体较黑麦草残体显著促进了土壤N_(2) O排放;(2)土壤温室气体累计通量与绿肥残体混合物中黑麦草比例存在线性相关,随黑麦草添加比例的提高,土壤CO_(2)排放通量显著增加了5.8%~19.7%(P<0.05),GWP显著增加了5.3%~17.7%(P<0.05),而N_(2) O排放通量显著下降了11.2%~41.5%(P<0.05),CH_(4)吸收通量则显著下降了13.4%~50.9%(P<0.05)。综合来看,选择非豆科作物比例较低的绿肥残体,并以较低生物量进行还田,能在保持低GWP的同时获得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豆 黑麦草 绿肥残体还田 温室气体排放 综合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渭河河流健康评价 被引量:9
11
作者 夏小强 张乐 +2 位作者 要丽娟 李珂 李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3-423,共11页
河流健康评估为河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渭河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其生态健康对于黄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评价渭河流域的健康状况,选取物理栖息地状况、水质状况及水生生物状况3个准则、11个指标,建立渭河生态健康评价标准... 河流健康评估为河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渭河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其生态健康对于黄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评价渭河流域的健康状况,选取物理栖息地状况、水质状况及水生生物状况3个准则、11个指标,建立渭河生态健康评价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结合最大隶属度原则对渭河流域进行多级模糊评价。结果表明,25个点位中有8个处于健康水平,13个处于亚健康水平,4个处于不健康水平,渭河综合健康评价结果为亚健康。渭河源头、宝鸡至西安段河流生态健康状况较好,天水至宝鸡段及下游河段生态健康较差,不健康的点主要集中在下游,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物理栖息地、水质及水生生物的评价结果分别为亚健康、健康、亚健康,物理栖息地与水生生物状况是影响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主要受人为活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针对特定河段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恢复生态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栖息地 水质 水生生物 健康评价 渭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站区客流扰动特征及韧性响应机理——以西安北站为例
12
作者 李建伟 王浩 董欣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9-578,共10页
城市活力的增加,伴随着愈发突出的人为风险,城市需要进行多维度的韧性响应。高铁站区作为客流扰动的重点空间,其扰动特征与韧性响应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以西安北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客流扰动指数、接驳多样性指数和参与式评估等方法,对... 城市活力的增加,伴随着愈发突出的人为风险,城市需要进行多维度的韧性响应。高铁站区作为客流扰动的重点空间,其扰动特征与韧性响应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以西安北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客流扰动指数、接驳多样性指数和参与式评估等方法,对高铁站区的客流扰动特征、韧性响应机理与规划策略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客流扰动具有时间周期性与空间分异性的时空特征,高铁站区的韧性响应是开发定位失准、空间利用低效、接驳多样性失调、治理权责分割与机制响应滞后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议从重视交通功能定位、完善接驳空间布局、构建高效治理体系方面提升响应效率,提升高铁站区的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客流扰动 响应机理 西安北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拐点分析的汉江水华暴发突变与归因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程兵芬 夏瑞 +3 位作者 张远 张楠 张新飞 刘成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87-797,共11页
科学认知河流生态退化的突变过程一直是水生态学科的研究难点。该文面向汉江河流水华的演变规律和成因,建立基于拐点分析(Mutation Test)的河流水华诊断与归因分析方法。综合采用STL趋势分解法(Seasonal Trend Decomposition using LOSS... 科学认知河流生态退化的突变过程一直是水生态学科的研究难点。该文面向汉江河流水华的演变规律和成因,建立基于拐点分析(Mutation Test)的河流水华诊断与归因分析方法。综合采用STL趋势分解法(Seasonal Trend Decomposition using LOSS)、MK突变检验法(Mann-Kendall)以及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等多源统计诊断与归因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2004—2017年2—4月汉江武汉段藻类密度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突变点,识别了水华年和非水华年期间藻类密度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04—2017年2—4月汉江武汉段宗关、白鹤嘴与琴断口3个观测站藻类密度均值为0.37×10^(7) cell·L^(−1),峰值浓度为5.3×10^(7) cell·L^(−1),其中2004—2008年呈显著上升趋势,2008—2014年呈显著下降趋势,2008年前后为汉江藻类密度突变点。(2)汉江武汉段水华年主要发生在2008—2011年和2016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藻类密度最大,2008年水华事件为近20年最严重。(3)汉江武汉段藻类密度2008年前后出现峰值及拐点的主要原因为总氮、总磷、流量以及水位差的突变;其中,与非水华年相比,水华年流量下降15%,总氮、总磷均偏高2%左右。(4)较高的总磷含量、适宜的水位差及较小的流量综合导致2004—2017年春季汉江水华现象发生。总磷含量是水华年与非水华年汉江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营养元素,水华年水位差对藻类生长影响显著。建议下一步重点开展汉江总磷源解析,监控汉江武汉段的流量,预防“顶托”作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 藻类密度 STL趋势分解 影响因素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2-2017年中亚五国农作物水足迹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马驰 杨中文 +5 位作者 宋进喜 郝彩莲 夏瑞 贾蕊宁 陈焰 张晓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9-279,共11页
本研究以中亚五国为研究区域,以农作物水足迹为评估手段,分析了1992—2017年间中亚五国农作物水足迹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中亚五国农作物水足迹结构,厘清引起中亚五国水足迹变化的主要农作物的贡献。结果表明:1)中亚五国农作物水足迹... 本研究以中亚五国为研究区域,以农作物水足迹为评估手段,分析了1992—2017年间中亚五国农作物水足迹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中亚五国农作物水足迹结构,厘清引起中亚五国水足迹变化的主要农作物的贡献。结果表明:1)中亚五国农作物水足迹时间变化特征明显,1992—2017年中亚五国农作物绿水足迹(-9.7×10^9 m^3)和蓝水足迹(-5.6×10^9 m^3)均趋于减少。中亚五国农作物水足迹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哈萨克斯坦农作物绿色水足迹最高(平均4.96×10^10 m^3),且远高于其他4国(平均3.6×10^9 m^3),而蓝水足迹以乌兹别克斯坦最高(平均1.53×10^10 m^3)。农作物绿水足迹和蓝水足迹增长率最大的国家分别是土库曼斯坦(87.6%)和吉尔吉斯斯坦(32.3%);绿、蓝水足迹减少率最大的国家分别是哈萨克斯坦(-20.7%)和乌兹别克斯坦(-24.2%)。2)中亚地区农作物绿水足迹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蓝水足迹以粮食作物和油料纤维作物为主;而粮食作物水足迹结构中,主要以小麦、水稻和玉米为主,油料纤维作物水足迹结构中,主要以棉花为主。3)哈萨克斯坦作为绿水足迹减少最多的国家,大麦(51.6%)和小麦(28.2%)的贡献最大;乌兹别克斯坦作为蓝水足迹减少最多的国家,棉花(61.9%)贡献最大。通过开展中亚地区的农作物水足迹研究,发现中亚农作物水足迹整体呈下降趋势,厘清了中亚地区引起水足迹下降的主要农作物种类,相关成果可以为中亚地区的农作物优化种植和水资源节约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五国 农作物 水足迹 绿水足迹 蓝水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ACE数据的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变化与人口暴露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邓椿 蒋晓辉 孙维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36-1846,共11页
近年来黄河流域人与水资源矛盾愈发突出,尤其是地下水储量的过度消耗已成为限制该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基于重力反演与气候实验卫星数据和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数数据,根据流域水循环与水量平衡原理,测算2003—2016年黄... 近年来黄河流域人与水资源矛盾愈发突出,尤其是地下水储量的过度消耗已成为限制该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基于重力反演与气候实验卫星数据和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数数据,根据流域水循环与水量平衡原理,测算2003—2016年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的变化情况,在探究其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识别了地下水储量下降明显区域的人口暴露度。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西多东少,由西向东下降程度不断加剧,且下降区域呈现由下游向中上游扩散的态势。下降区域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变化等级以较剧烈减少和剧烈减少为主。(2)时间变化上,2003—2016年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为5.93 mm·a^(-1)。其中,2004—2016年为连续下降,2015—2016年的下降幅度最大;另外,地下水储量时间变化存在季节效应,地下水储量下降幅度春季最大、冬季次之、秋季再次之、夏季最小。(3)地下水暴露风险状态下的地级市人口密度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中部交错分布的状态,暴露风险人口密度最大地级市共16个;地下水储量下降人口累积百分比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在2016年达到最大值。研究结果以期为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地下水储量变化 时空特征 人口暴露风险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的黄土高原植被变化对蒸散发分量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蔡依霏 陈琳舒 +7 位作者 吕世轩 张永强 吴秋生 王锋 宋进喜 程磊 刘强 张军龙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49-1658,共10页
本文选取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应用PML_V2(2002―2017年)和NDVI(1990―2020年)数据集,利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对黄土高原长时间尺度植被变化影响下的蒸散发分量变化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结... 本文选取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应用PML_V2(2002―2017年)和NDVI(1990―2020年)数据集,利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对黄土高原长时间尺度植被变化影响下的蒸散发分量变化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990―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植被变化总体以基本不变(31.2%)和轻微改善(59.4%)趋势为主,空间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②2002―2017年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蒸腾、冠层截留蒸发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土壤蒸发呈不显著下降趋势(P>0.05);③NDVI的增加导致了土壤蒸发的降低(P<0.05),增加了植被蒸腾和冠层截留蒸发(P<0.05)。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定量阐释植被生长过程和季节变化对蒸散发分量的影响,对进一步理解植被变化与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互馈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变化 蒸散发 Google Earth Eng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植被覆盖度多因子探测特征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邓椿 蒋晓辉 +2 位作者 聂桐 蔡文娟 何佳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2-191,共10页
科学认识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对评定治理水土流失成效和评估生态服务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MOD13Q1数据产品,辅以同期自然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转移矩阵法及地理探测模型,分析了2001-2020年山西植被... 科学认识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对评定治理水土流失成效和评估生态服务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MOD13Q1数据产品,辅以同期自然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转移矩阵法及地理探测模型,分析了2001-2020年山西植被覆盖度的时序变化、空间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山西省植被覆盖度呈明显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0.07/(10 a)。(2)山西省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显著,呈现“川”字型分布态势,自西北至东南交错变动,晋城市植被覆盖状况最佳。(3)土地利用类型对山西植被覆盖度变化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降雨、坡度及经济发展水平。降水、高程与植被覆盖度显著正相关,而GDP、人口密度以及城镇化率与植被覆盖度显著负相关。(4)驱动因子间交互作用对植被覆盖度的解释力度明显增强,且以非线性增强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空间分异 地理探测器 驱动机制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渭北卤泊滩地区盐碱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及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姜彬 闫板瑞 +1 位作者 李家鑫 刘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1-379,共9页
盐碱地治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其土壤理化性质#建立土壤肥力评价体系、分析其肥力不足原因有利于更加高效地开发与利用盐碱地,对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 盐碱地治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其土壤理化性质#建立土壤肥力评价体系、分析其肥力不足原因有利于更加高效地开发与利用盐碱地,对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渭北卤泊滩为研究区域,采集了该地区7个有代表性地点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pH、电导率、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总盐、全氮和碱解氮共8个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该地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反映出该地区土壤肥力质量状况。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pH普遍较高,均值为8.48,呈弱碱性%有机质含量均值,14.06g/kg,碱解氮含量均值为70.04mg/kg,全氮含量均值为0.77g/kg,均处于四级标准;速效钾和速效磷均值为152.8mg/kg和13.17mg/kg,分别处于二级标准和三级标准。各采样点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介于0.2-0.7,其中,卤阳湖湿地公园(L1)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仅为0.2467,处于较低水平。干旱的气候和低洼的地势是其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次之。本研究可为渭北卤泊滩土壤肥力现状进行勘查与评价,亦可为开展黄河流域滩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盐碱地 模糊综合评价法 肥力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N_(2)O排放系数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芝麟 邹彬 +6 位作者 张涵 郭季璞 韩林蓉 王逗 李玲玲 秦红灵 郭家骅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193-2201,共9页
【目的】明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系数的差异并评估区域N_(2)O排放,为评估南方红壤丘陵区N_(2)O排放清单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南方红壤丘陵区4种常见的土地利用方式(油茶林、旱地农田、稻田和松... 【目的】明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系数的差异并评估区域N_(2)O排放,为评估南方红壤丘陵区N_(2)O排放清单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南方红壤丘陵区4种常见的土地利用方式(油茶林、旱地农田、稻田和松林),通过分析土壤不施肥与施氮肥时N_(2)O排放速率和排放量的差异,计算排放系数,并用^(15)N同位素标记方法探究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对土壤排放N_(2)O的相对贡献。【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明显,稻田全氮含量最高(2.22 g/kg),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P<0.05,下同)。土壤不施肥时,N_(2)O排放速率在0~227.80μg/(kg·h),施氮量为200 kg N/ha时,N_(2)O排放速率在0~4213.27μg/(kg·h)。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N_(2)O排放系数均随土壤孔隙含水量(WPFS)增加而增加,WPFS为75%时,稻田、旱地农田、油茶林和松林土壤N_(2)O排放系数分别为2.47%、0.39%、2.31%和0.91%。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N_(2)O排放系数主要受全氮含量影响,N_(2)O累积排放量均与潜在反硝化潜势呈显著正相关,除稻田外,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也与潜在硝化势呈显著正相关,以NO_(3)^(-)-N为底物的反硝化作用对N_(2)O排放的相对贡献平均大于90.00%,远高于硝化作用。【结论】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以NO_(3)^(-)-N为底物的反硝化作用主导N_(2)O排放,施用氨基氮肥可能有效减少氮肥N_(2)O排放损失,为国家执行碳中和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氮(N_(2)O) 排放系数 硝化和反硝化 土地利用方式 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I数据的西安市快递自提点空间格局及空间关系研究——以菜鸟驿站为例 被引量:61
20
作者 李钢 杨兰 +3 位作者 贺建雄 刘倩 陈曦亮 薛淑艳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024-2030,共7页
基于西安市菜鸟驿站和中国邮政速递的POI(point of interest,兴趣点)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文本词频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解析菜鸟驿站的依托组织形式与服务对象类型,空间分布特征与区位选择特征,及其与中国邮政速递的空间竞合关系... 基于西安市菜鸟驿站和中国邮政速递的POI(point of interest,兴趣点)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文本词频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解析菜鸟驿站的依托组织形式与服务对象类型,空间分布特征与区位选择特征,及其与中国邮政速递的空间竞合关系。研究发现:①菜鸟驿站依托类型以商品销售型为主,社会服务型和个体店铺型次之;其服务对象以社区为主,商业街区、大学城次之;②菜鸟驿站空间上呈现“中心城区多,周边区县少”的“内密外疏”格局,并沿东北-西南走向分布;③区位选择特征,大尺度表现为以钟楼为中心,随距离增加,驿站数量呈现出低-高-低的分布规律;小尺度则在与服务对象出入口距离区间[100,300]内存在二维正态分布;④菜鸟驿站与目标对象直线可达距离平均位于200m范围以内,且街区活力点与其服务对象主体相适应;⑤邮政站点与菜鸟驿站均由中心城区向外围区县扩张式发展,前者分布范围更广,二者在地理邻近竞争二者中趋于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鸟驿站 空间格局 区位特征 空间关系 西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