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寒武早期泥质基底腕足动物的生活策略——来自澄江动物群的证据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志飞 王妍 +1 位作者 汪洋 韩健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8-1025,I0014,I0015,共10页
目的系统分析滇东泥质基底澄江化石库腕足动物的生活方式。方法依据澄江化石库丰富的腕足动物资料,论证寒武纪早期泥质基底腕足动物的生活策略。结果寒武纪早期泥质基底上腕足动物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肉茎附着型(pedicle-anchoring or pe... 目的系统分析滇东泥质基底澄江化石库腕足动物的生活方式。方法依据澄江化石库丰富的腕足动物资料,论证寒武纪早期泥质基底腕足动物的生活策略。结果寒武纪早期泥质基底上腕足动物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肉茎附着型(pedicle-anchoring or pedicle-attaching)、自由平躺型(free-lying)、假内栖型(qusi-infaunal)和表栖粘附型(cemented epifaunal),肉茎附着型是早寒武世腕足动物生活的最普遍的型式。结论空间生态分析显示,早寒武世滇东海盆中,腕足动物的分布已经具有一定的空间层次性,不同的腕足类型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形成了比较复杂的空间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寒武世 澄江化石库 腕足动物 生活策略 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武纪叶足动物与现生有爪类的亲缘关系再讨论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建妮 韩健 +1 位作者 张志飞 舒德干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37-1041,共5页
目的对位于中国云南省东部的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保存的软躯体构造的叶足动物化石进行系统研究,探究叶足动物这一灭绝类群与现生有爪类的亲缘关系。方法将叶足动物化石与现生有爪类进行形态对比分析,详细讨论它们之间可能的近裔特征,从... 目的对位于中国云南省东部的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保存的软躯体构造的叶足动物化石进行系统研究,探究叶足动物这一灭绝类群与现生有爪类的亲缘关系。方法将叶足动物化石与现生有爪类进行形态对比分析,详细讨论它们之间可能的近裔特征,从生物演化角度系统探究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叶足动物与现生有爪类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结论现生有爪类极有可能是叶足动物演化过程中的一个侧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足动物 有爪类 寒武纪 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ylotites petiolaris吻部构造的发现(英文) 被引量:8
3
作者 韩健 张志飞 舒德干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87-93,共7页
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提供了探索早期翻吻动物辐射的一个绝佳的窗口。澄江动物群翻吻动物包括8科10属10种,其中罗惠麟等(1999)依据仅有的一块不完整的标本建立Tylotitespetiolaris,并将其归入叶足动物。2002年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野外... 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提供了探索早期翻吻动物辐射的一个绝佳的窗口。澄江动物群翻吻动物包括8科10属10种,其中罗惠麟等(1999)依据仅有的一块不完整的标本建立Tylotitespetiolaris,并将其归入叶足动物。2002年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野外工作组在尖山剖面采集到两块完整的具有吻部的标本,本文籍此对该属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特别是吻部和躯干表面的特征,从而说明T.petiolaris为翻吻动物。因为与澄江动物群中其他翻吻动物形态有较大差异,据此建立瘤节虫科,新科Tylotitidaefam.nov.。描述如下:  虫体较长,呈圆管状,长可达100mm,宽2~4mm。身体基本可以分吻部和躯干部两部分。吻部与Cricocosmia特别相似,为典型的三段式构造,从下到上可依次分为 、 、 段, 段与躯干前端连接,直径同于躯干,表面有10列纵向的略为弯曲的小刺(图版I,图1a,1b;插图1)。最前端吻刺最为粗壮,向后的吻刺逐渐变小。 段位于 段之前,向前略微收缩,光滑无刺。 段位于吻部顶端,可进一步分为A、B两部分:A段直径后端大于 段,表面密布斜列排列的小刺,从后向前,小刺变大;B段光滑无饰,直径小于A段。 段可强烈自由弯曲(图版I,图1a,1d)。颈部长约5mm,表面光滑无饰,直径略小于躯干。躯干表面具56~58个环脊,52排粗刺,最前面第4~6个环脊表面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lotites-petiolaris吻部构造 翻吻动物辐射 早寒武世 澄江动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权公共域”与失地农民利益失衡的理论机理剖析:基于租金视角 被引量:5
4
作者 宋文飞 李国平 +1 位作者 韩先锋 杨永莲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4-93,共10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失地问题日益突出。集中体现是农民土地权益损失背后的利益失衡问题。失地利益失衡问题折射了现行农地制度的缺陷─土地产权管制造成土地价格扭曲,进而带来社会福利损失。基于此,本文引入"产权公共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失地问题日益突出。集中体现是农民土地权益损失背后的利益失衡问题。失地利益失衡问题折射了现行农地制度的缺陷─土地产权管制造成土地价格扭曲,进而带来社会福利损失。基于此,本文引入"产权公共域"思想,对失地农民利益失衡矛盾进行了理论机理剖析。在分析中指出,政府在产权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政府由于"私利"或认知的缺陷往往会使得法律产权偏离现实的经济产权结构。而现行农地产权制度有着较强的政府干预性,农民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在法律上受到一系列约束。典型的事实是农民建设用地增值收益权、土地生态产权的界定缺失。在土地产权管制下,农民不能根据土地用途进行机会成本定价,获得土地最优价格,产生土地"级差租金"利益的损失,这形成了租金供给不能满足租金需求的现实矛盾。着眼于此,基于租金供求视角对失地农民利益失衡的理论机理进行剖析。在模型分析中,结合中国现实失地的特点,将"租金"的意义一般化,除土地因素外,将人口因素也纳入租金供求均衡系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农地"产权公共域"下失地利益失衡的作用路径。通过理论演绎,本文指出租金供求失衡的三个主要原因:农民获得土地租金低,租金供给不能满足当代人及人口增长带来的基本需求、失地形成的劳动力"过剩"、租金供给不足对经济增长的约束的"反馈效应"。本文进一步提出失地补偿应以最优租金价格为准绳、多种渠道吸纳劳动力,促进劳动力有效配置和辩证看待政府在土地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用途管制 “产权公共域”、“级差租金” 土地权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武纪大爆发与动物树的成型 被引量:9
5
作者 舒德干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11-134,共24页
由"真动物"构成的动物界(不包括海绵)通常被划分为双胚层动物、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3个亚界。寒武纪大爆发经历了爆发的前奏—序幕—主幕3个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处于早寒武世初期(依次以小壳化石的首次辐射和澄江动物群爆发为... 由"真动物"构成的动物界(不包括海绵)通常被划分为双胚层动物、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3个亚界。寒武纪大爆发经历了爆发的前奏—序幕—主幕3个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处于早寒武世初期(依次以小壳化石的首次辐射和澄江动物群爆发为代表),另一个则发生在"寒武前夜"(即前寒武纪末期),以伊迪卡拉生物群为代表。这次独特的三幕式大爆发分步完成了动物形态演化谱系树(简写为TOA)的成型。已有化石证据显示,动物树的3大主体或3个亚界的起源及其早期辐射分别发生于寒武纪大爆发这3个主要阶段。澄江化石库中发现的早期后口动物亚界涵盖了该亚界中所有6大分支(棘皮类、半索类、头索类、尾索类、脊椎类和绝灭了的古虫类)的原始类群,澄江动物群时代标志着寒武纪大爆发的顶峰,完成了动物树框架的成型,从而宣告了寒武纪大爆发的基本终结。其学术重要性超越了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因为前者位于动物树形成的"源头",而后者仅代表此后的"一段流程"。在动物演化历史上4个最具转折意义的重大创新事件(即多细胞动物起源、两侧对称动物起源、后口动物起源和脊椎动物起源)中,第一个发生在伊迪卡拉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其余3个则可通过梅树村化石群和澄江化石群观察到其完成的主体过程。已灭绝的古虫动物门,是初具鳃裂构造的原始分节动物,作为由原口动物向后口动物过渡的一个珍稀"缺环",很可能代表着后口动物亚界的一个根。古囊类兼有两侧对称的古虫类和一些原始棘皮动物的镶嵌体征,最可能代表棘皮动物的一个根。在早寒武世动物演化谱系中,后口动物的"顶端类群"的代表是被誉为"第一鱼"的昆明鱼目,目前已知包括昆明鱼、海口鱼和钟健鱼,它们具对眼、脊索与串珠状脊椎软骨共存的原始脊椎,代表了真正的脊椎类或有头类始祖。相反,包括云南虫属和海口虫属的云南虫类,既没有成对的眼睛也没有可信的脊椎软骨,而且其背神经索也未扩大成脑,甚至不具备低等脊索动物的肌节,因此与真正的有头类或脊椎动物无关。其实,这类奇特动物与古虫类共享相似的躯体构形,应该代表着低等后口动物中的一个侧枝。自达尔文以来,进化生物学一直在动物世界的悠长演化历程中,努力追寻"人类远古由来"的一些重大形态学创新事件的证据,无疑,古虫动物门原始鳃裂构造的出现以及第一鱼之头颅和原始脊椎软骨的形成,应是这条历史长河中人们期待已久的两大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大爆发 动物树 澄江化石库 后口动物亚界 古虫动物门 脊椎动物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澄江动物群中具板状骨片的蠕虫新属种
6
作者 韩健 张兴亮 +1 位作者 张志飞 舒德干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4-24,共1页
下寒武统澄江化石库提供了探索早期两侧对称动物起源及辐射的绝好窗口。本文描述了可能为鳃曳动物古蠕虫纲具网状骨板的蠕虫新属种——Tabelliscolex hexagonus。新属种体表覆有按六角形排列的小瘤组成的两种类型的骨板,相似的骨板可见... 下寒武统澄江化石库提供了探索早期两侧对称动物起源及辐射的绝好窗口。本文描述了可能为鳃曳动物古蠕虫纲具网状骨板的蠕虫新属种——Tabelliscolex hexagonus。新属种体表覆有按六角形排列的小瘤组成的两种类型的骨板,相似的骨板可见于寒武纪古蠕虫类以及叶足动物表面,故新属种对于了解叶足动物和古蠕虫纲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江动物群 蠕虫 骨板 叶足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繁殖策略的起源与进化——以澄江化石库朵氏小昆明虫为例
7
作者 段艳红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2期77-81,共5页
下寒武统双瓣壳节肢动物高肌虫朵氏小昆明虫是云南省澄江化石库中最常见的物种之一,新发现朵氏小昆明虫的携卵标本显示了在5.2亿年前的寒武纪动物就出现了孵育的繁殖策略和生态学上的K-选择策略,是对寒武纪海洋软泥质基底的响应。
关键词 澄江化石库 朵氏小昆明虫 携卵 繁殖策略 筇竹寺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