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北部三趾马红粘土的形成环境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云翔 陈丹玲 薛祥煦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0-55,共6页
多种地质资料表明,陕西北部的三趾马红粘土主体形成于半干旱草原疏林环境中。5.3MaB.P左右所对应地层记录了半湿润森林景观。红粘土形成期间古气候周期性波动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使得淋溶粘土层与钙质淀积结核层交替出现。化石... 多种地质资料表明,陕西北部的三趾马红粘土主体形成于半干旱草原疏林环境中。5.3MaB.P左右所对应地层记录了半湿润森林景观。红粘土形成期间古气候周期性波动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使得淋溶粘土层与钙质淀积结核层交替出现。化石埋藏特点与含化石岩性的差别显示了不同层位有着不同的沉积环境。气候干湿、冷暖的交替不断改变着本区动植物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趾马 红粘土 形成环境 动物群 晚中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洛南龙牙洞动物群的特点、时代及环境 被引量:8
2
作者 薛祥煦 李传令 +2 位作者 邓涛 陈民权 张学锋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9-325,346,共17页
从陕西洛南龙牙洞中采得哺乳动物化石30多个属种,与之共存的有洛南直立人及其石制品。该动物群中同时具有古北区和东洋区的动物,为华北-华南动物地理区系间的一个过渡性动物群,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可与公王岭动物群对比。动物群... 从陕西洛南龙牙洞中采得哺乳动物化石30多个属种,与之共存的有洛南直立人及其石制品。该动物群中同时具有古北区和东洋区的动物,为华北-华南动物地理区系间的一个过渡性动物群,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可与公王岭动物群对比。动物群的性质反映了当时洛南地区乃至秦岭东段为一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环境,部分属种可能主要因为不适应急剧变化的气候而绝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洛南龙牙洞 早更新世晚期 哺乳动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水牛化石及中国化石水牛的地理分布和种系发生 被引量:16
3
作者 薛祥煦 李晓晨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8-231,243,共14页
描述并比较了在陕西大荔、咸阳发现的水牛化石,一为Bubalus teilhardi,与周口店第一地点的相近。另一为B. youngi,与河南孟县的相似。水牛化石在中国的分布至今仍集中在中一东部,南、北方都有,其栖息环境... 描述并比较了在陕西大荔、咸阳发现的水牛化石,一为Bubalus teilhardi,与周口店第一地点的相近。另一为B. youngi,与河南孟县的相似。水牛化石在中国的分布至今仍集中在中一东部,南、北方都有,其栖息环境与现代水牛的基本一样,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用支序系统学方法分析了中国化石水牛的种系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牛化石 地理分布 种系发生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晚第三纪与第四纪古气候关系初探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云翔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17-520,共4页
通过对黄河中游红粘土所记录的古气候特征的研究,表明诸如古季风等第四纪古气候的许多重要特征在新第三纪晚期已见雏形,形成了上第三系红粘土和第四系黄土在粒度分布,对气候变化敏感的地球化学元素的波动形式及淋溶层一淀积层的多次叠... 通过对黄河中游红粘土所记录的古气候特征的研究,表明诸如古季风等第四纪古气候的许多重要特征在新第三纪晚期已见雏形,形成了上第三系红粘土和第四系黄土在粒度分布,对气候变化敏感的地球化学元素的波动形式及淋溶层一淀积层的多次叠置等方面的相似性。这些特征是古气候发展中共性的表现。从新第三纪末期,动物群组成开始明显变化,向着分异度降低和优势现象明显的方向发展,是古环境趋于极性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粘土 黄土 古气候 继承性 晚第三纪 第四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河大荔人遗址段的地貌学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于学峰 薛祥煦 李永项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62-67,共6页
通过对大荔人遗址地层地貌的观察与实测 ,发现洛河大荔人遗址段的地层主要由 3套陆相沉积物组成 :底部的新近纪和早更新世湖相堆积 ,中部中更新世的河相堆积以及上部中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的黄土堆积。在洛河大荔人遗址段可以识别出四级... 通过对大荔人遗址地层地貌的观察与实测 ,发现洛河大荔人遗址段的地层主要由 3套陆相沉积物组成 :底部的新近纪和早更新世湖相堆积 ,中部中更新世的河相堆积以及上部中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的黄土堆积。在洛河大荔人遗址段可以识别出四级阶地 ,从河流地貌特点和各级阶地的地层特征看 ,该阶地皆为基座型阶地。运用古土壤断代法和区域河流阶地发生对比法得出洛河在该地区演化的时间序列 :0 .9~ 0 .72 MaB.P.、 0 .5 0~ 0 .4 0 Ma B.P.、 0 .10 Ma B.P.、 0 .0 1M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学 阶地 大荔人遗址 陆相沉积物 古人类 时间序列 河流 古土壤断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元谋小河盆地含古猿化石地层的沉积特点与对比 被引量:8
6
作者 张云翔 邱占祥 +2 位作者 郑良 张家华 姜础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5-89,共5页
云南元谋小河盆地含古猿化石的主要层位有 2个 ,时代相差约 1Ma。以黄色砂砾石层作为标志层 ,参考各含古猿化石剖面基底和现代海拔高度 ,盆内含化石层的晚第三纪地层可以很好的对比 ,小河盆地蝴蝶梁子剖面、房背梁子剖面相当于豹子洞箐... 云南元谋小河盆地含古猿化石的主要层位有 2个 ,时代相差约 1Ma。以黄色砂砾石层作为标志层 ,参考各含古猿化石剖面基底和现代海拔高度 ,盆内含化石层的晚第三纪地层可以很好的对比 ,小河盆地蝴蝶梁子剖面、房背梁子剖面相当于豹子洞箐剖面的的中下部。从哺乳动物化石和古地磁资料分析 ,小河组的地质时代为 7.3~ 8.2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谋 古猿化石 沉积特征 沉积环境 地层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纪响蜥(Tinosaurus)化石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永项 薛祥煦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4-41,共8页
在陕西洛南张坪洞穴的第四系中采得一些响蜥类(Tinosaurus)化石,有保存相当完好的上下齿骨和齿列,这是响蜥在第四纪的首次报道,使该属化石的地史分布从早第三纪延伸到第四纪。新材料下颌骨较粗壮,但个体很小,有齿间沟,同时兼具亚洲种及... 在陕西洛南张坪洞穴的第四系中采得一些响蜥类(Tinosaurus)化石,有保存相当完好的上下齿骨和齿列,这是响蜥在第四纪的首次报道,使该属化石的地史分布从早第三纪延伸到第四纪。新材料下颌骨较粗壮,但个体很小,有齿间沟,同时兼具亚洲种及北美种的某些特征,因此建立一新种Tinosaurus luonanensis sp.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洛南 第四纪 蜥蜴类 响蜥 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府谷巨鬣狗的新材料 被引量:7
8
作者 张云翔 薛祥煦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8-26,共9页
陕西府谷老高川发现的Dinocrocutagigantea化石是目前我国该属最完整、最丰富的材料,包括头骨、上下颌、牙齿及一些肢骨。Dinocrocutagigantea是一类头骨相当粗策的食肉动物,但肢骨除个体大小与现代鬣狗的不同外,各部比例彼此相当,... 陕西府谷老高川发现的Dinocrocutagigantea化石是目前我国该属最完整、最丰富的材料,包括头骨、上下颌、牙齿及一些肢骨。Dinocrocutagigantea是一类头骨相当粗策的食肉动物,但肢骨除个体大小与现代鬣狗的不同外,各部比例彼此相当,头部特化无疑是其进化过程中的适应表现。该属的地质时代,多数研究者认为是Vallesian期的典型种类,但府谷老高川含化石层古地磁年代初步测定表明,该层的绝对年龄在7─8百万年之间,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鬣狗 食肉目 陕西府谷 晚中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庆阳早更新世马属(奇蹄目,马科)一新种 被引量:6
9
作者 邓涛 薛祥煦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2-74,88-90,共13页
记述的庆阳马新种(Equus qingyangensis sp.nov.)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真马,生活于早更新世泥河湾期。庆阳马的材料相当丰富,包括大量头骨、颊齿和肢骨化石,标本采自甘肃庆阳巴家嘴。新种胶骨的纤细度小于欧... 记述的庆阳马新种(Equus qingyangensis sp.nov.)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真马,生活于早更新世泥河湾期。庆阳马的材料相当丰富,包括大量头骨、颊齿和肢骨化石,标本采自甘肃庆阳巴家嘴。新种胶骨的纤细度小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已知的早期真马,它的原始特征还包括浅的眶前窝、沿鼻骨中缝的深沟、长的上颊齿原尖和深的下颊齿外谷等。庆阳马以中等的尺寸和纤细的肢骨显著区别于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大型而粗壮的三门马(E.sanmenien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早更新世 马科 奇蹄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期以来印尼穿越流出口处古海洋学记录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鹏 徐建 +3 位作者 杨策 高莲凤 张振国 牛耀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9-137,共9页
印尼穿越流作为连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唯一通道,调节着这两个大洋之间的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继而在热带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对来自于帝汶海内印尼穿越流出口处SO18460钻孔中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和Pulle... 印尼穿越流作为连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唯一通道,调节着这两个大洋之间的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继而在热带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对来自于帝汶海内印尼穿越流出口处SO18460钻孔中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和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的Mg/Ca比值和氧同位素进行再分析,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表层和温跃层海水温度、盐度以及温跃层深度的变化,并将其与区域古气候记录对比以探讨其意义。结果表明,末次冰期以来,SO18460孔的表层和温跃层海水盐度均与区域降雨量记录变化一致,显示降雨信号以海水盐度的形式通过水体混合由表层向温跃层的传输。自早全新世以来,SO18460孔的表层海水温度在28℃左右波动,可能是受西太平洋暖池的影响;同时,温跃层海水温度始终低于22℃可能指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处于类厄尔尼诺状态;而温跃层海水温度持续下降、温跃层深度持续变浅,一方面可能是对早全新世以来类厄尔尼诺事件频发的响应,另一方面也可能归因于热带辐合带的南向移动导致区域降雨增加、以及东亚冬季风驱使南海表层流的加强等因素对印尼穿越流表层流的抑制。冰期-间冰期尺度上,SO18460孔温跃层海水温度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变化步幅一致,可能是北太平洋热带水借助棉兰老岛流在苏拉威西海混入印尼穿越流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西太平洋暖池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北太平洋热带水 印尼穿越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洛南龙牙北洞旧石器制作场地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薛祥煦 邓涛 +3 位作者 李传令 张宏彦 陈民权 张学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13-516,共4页
经过1977年和1995年的考察和发掘证实,陕西洛南龙牙洞是一个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1995年~1996年又对其北洞进行试掘,发现许多石制品及化石。近洞底部有未经变动的石制品富集层。从多方面研究认识到,龙牙北洞是一... 经过1977年和1995年的考察和发掘证实,陕西洛南龙牙洞是一个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1995年~1996年又对其北洞进行试掘,发现许多石制品及化石。近洞底部有未经变动的石制品富集层。从多方面研究认识到,龙牙北洞是一个原位遗址;是洛南直立人生产石器的场地;迫使当时古人类弃洞他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洪水泛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时器时代 原位遗址 陕西 石制品 化石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蓝田锡水洞哺乳动物群的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薛祥煦 李传令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5期435-440,共6页
在分析了锡水洞化石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及其所反映的古气候环境后,通过对该时期古人类分布及活动的推断,确定出该动物群的时代为中更新世,进而推算出了第四纪中期以来秦岭大约抬升了110m。
关键词 中更新世 古气候 环境 哺乳动物群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