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被引量:246
1
作者 李文厚 庞军刚 +2 位作者 曹红霞 肖丽 王若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01-506,共6页
目的查明鄂尔多斯晚三叠世延长期沉积体系、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规律。方法根据大量钻井、露头及岩芯资料,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果研究区在延长期发育的沉积体系有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及深湖浊... 目的查明鄂尔多斯晚三叠世延长期沉积体系、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规律。方法根据大量钻井、露头及岩芯资料,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果研究区在延长期发育的沉积体系有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及深湖浊积岩。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长10期内陆湖盆开始形成,东西两岸两大三角洲裙初步形成;长9期湖盆快速下沉,湖区迅速扩大,三角洲多为破坏性的;长8期三角洲进一步发育;长7期湖岸线大幅度向外推移,西部浊积岩发育,东部三角洲面积明显减小;长6期湖盆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深湖-半深湖面积大大减少,三角洲沉积体系极为发育;长4+5期继承了长6的沉积格局,三角洲建设进程减慢,三角洲大面积沼泽化;从长3期湖盆开始逐步淤浅、萎缩、消亡,河道逐渐发育;长2期分流河道发育;长1期由于差异沉降,在东部子长一带形成沉降中心,沉积了湖相浊积岩。结论在继续重视三角洲砂体的同时,也要加强深湖区浊积岩的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岩相古地理 鄂尔多斯 延长组 沉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中区断裂系统分形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何书 杨桥 王家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5-461,共7页
利用分形几何方法分析了黄骅坳陷中区断裂分布的分形特征,以探讨该区断裂系统的发育规律及其与油气的关系。利用数盒子方法进行分析表明,黄骅坳陷中区断裂系统在标度区间1.75~7km具有很好的统计自相似性。根据断裂分维值等值线可知,海... 利用分形几何方法分析了黄骅坳陷中区断裂分布的分形特征,以探讨该区断裂系统的发育规律及其与油气的关系。利用数盒子方法进行分析表明,黄骅坳陷中区断裂系统在标度区间1.75~7km具有很好的统计自相似性。根据断裂分维值等值线可知,海岸线两侧断裂分维值分布规律有着明显不同,显示了两侧断裂系统在形成机制上的差异性。研究区分维值自西向东逐渐增大,在歧口凹陷南北两侧有着最高的分维值。结合黄骅坳陷中区断裂系统的形成机制及油田的分布,初步探讨了断裂分形特征与黄骅坳陷中区断裂系统的形成机制及断裂分形特征与油田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断裂系统分维值的变化特征与断裂的发育规律有着很好的相关性,断裂发育程度高的地区其分维值也更高,也将更有利于油气的运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断层系统 分形 数盒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first discovery of Holocene Ailuropoda melanoleuca subfossils from Xiangxi,Hunan,China
3
作者 TONG Guang-Hui LIU Li +2 位作者 LI Yong-Xiang WANG Wen-Zhe CAI Xing-Lin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2-247,共6页
A new cranium and two mandibles of Ailuropoda melanoleuca from Xiangxi,Hunan Province are described here.The materials were discovered in a karst cave on the Bamian Mountain at an altitude of 1200 m,with AMC carbon-fo... A new cranium and two mandibles of Ailuropoda melanoleuca from Xiangxi,Hunan Province are described here.The materials were discovered in a karst cave on the Bamian Mountain at an altitude of 1200 m,with AMC carbon-fourteen isotope dating indicating an age of 2800±30 BP.Historically,the giant panda was widely distributed in southern China and parts of Southeast Asia during the Pleistocene epoch,but it is now confined and isolated to six mountain ranges in southwest China’s Sichuan,Shaanxi,and Gansu provinces.The subfossil materials reported here represent the first discovery of the living species of giant panda in Xiangxi,Hunan.This extends thei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in southern China during the Holocene epoch eastward to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and their recent altitude range down to 12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ngxi Hunan Bamian Mountain HOLOCENE Ailuropoda melanoleu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青化砭油田长2砂岩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 被引量:23
4
作者 冯娟萍 李文厚 +3 位作者 欧阳征健 余芳 曹红霞 赵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7-424,共8页
青化砭油田上三叠统长2辫状河砂岩储集层物性主要受沉积相及成岩作用的控制。沉积相通过控制储集岩的颗粒粒度及粘土矿物含量来控制储集物性,河道中心砂岩的物性好于河道侧翼砂岩,河道间沉积的储集物性最差。压实作用是造成砂岩原生孔... 青化砭油田上三叠统长2辫状河砂岩储集层物性主要受沉积相及成岩作用的控制。沉积相通过控制储集岩的颗粒粒度及粘土矿物含量来控制储集物性,河道中心砂岩的物性好于河道侧翼砂岩,河道间沉积的储集物性最差。压实作用是造成砂岩原生孔隙丧失的主要原因,碳酸盐矿物和石英的次生加大胶结是降低储层物性的主要胶结作用,经溶解作用改造的辫状河河道砂体成为储集性能良好的油气储集体,是今后研究区长2油层组的主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化砭油田 储层物性 成岩作用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贴近度的岩溶塌陷易发性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何书 王家鼎 +1 位作者 朱忠 吴开兴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13,共6页
在综合分析岩溶塌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参考大量实例及专家意见,结合模糊贴近度理论,建立了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模型。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讨论了岩溶塌陷评价指标隶属度的计算,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武山铜... 在综合分析岩溶塌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参考大量实例及专家意见,结合模糊贴近度理论,建立了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模型。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讨论了岩溶塌陷评价指标隶属度的计算,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武山铜矿区上屋周地段岩溶塌陷评价为实例,利用模型分别对该地段目前和1994年的岩溶塌陷易发性进行了评价,并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利用武山铜矿区多个已发生岩溶塌陷的地段对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对整个碳酸岩覆盖区域进行评价,均表明该评价模型效果良好。所提基于模糊贴近度的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模型原理直观,计算方法简单、快速、实用,为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贴近度 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 武山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峰油田长8储层砂岩成岩作用及对孔隙影响 被引量:44
6
作者 于波 崔智林 +3 位作者 刘学刚 钱俪丹 白嫦娥 朱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5-410,416,共7页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分析,对西峰油田长8油层砂体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长8储层储集砂体成分主要由长石质岩屑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组成,成岩作用处于晚成岩A期。早期的压实作用及多种...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分析,对西峰油田长8油层砂体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长8储层储集砂体成分主要由长石质岩屑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组成,成岩作用处于晚成岩A期。早期的压实作用及多种矿物胶结作用是使原生孔隙遭受破坏的主要成岩类型;溶蚀作用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成岩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峰油田 成岩作用 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扩散和BP网络的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何书 王家鼎 +1 位作者 王欢 韩晓萌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83-988,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BP神经网络的黄土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方法收集黄土地区24组黄土边坡实例,采用模糊信息优化处理中的信息扩散原理,建立各评价因子与安全系数之间的模糊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评价模型...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BP神经网络的黄土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方法收集黄土地区24组黄土边坡实例,采用模糊信息优化处理中的信息扩散原理,建立各评价因子与安全系数之间的模糊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评价模型。结果建立的评价模型对4组预测样本的预测结果,效果良好,较好地解决了样本过少或含有矛盾样本的问题。结论该模型在黄土边坡稳定性评价中比普通神经网络具有更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扩散 黄土 边坡稳定性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地基黄土液化前后微观结构变化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家鼎 袁中夏 任权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0-483,共4页
目的对地基黄土液化前后的微结构变化进行研究,更好地认识黄土的动力性质及液化机理。方法以新建郑(州)—西(安)高速铁路为例,选择典型路段(华阴、潼关、灵宝和偃师等),采集大量原状黄土样品,进行动三轴液化试验。基于GIS软件对黄土液... 目的对地基黄土液化前后的微结构变化进行研究,更好地认识黄土的动力性质及液化机理。方法以新建郑(州)—西(安)高速铁路为例,选择典型路段(华阴、潼关、灵宝和偃师等),采集大量原状黄土样品,进行动三轴液化试验。基于GIS软件对黄土液化试验前后的扫描电镜照片进行定量化数据提取和处理并进行分形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液化试验后黄土孔隙微结构具有分形特征,揭示了黄土分形分维同孔隙比之间有近似的直线关系。结论液化前黄土孔隙的分形维数明显大于液化后分形维数;区域上自西向东,孔隙分维都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黄土地基 黄土液化 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郑州-西安高速铁路黄土地层及其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家鼎 滕志宏 +1 位作者 王煜 韩晓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95-800,共6页
目的对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段黄土地层及其组构特征和成因进行综合调查分析。方法结合工程地质勘察,选择沿线12个典型黄土剖面进行详细剖析和磁性测量,并运用室内同类研究资料和区域地层特征,对其进行岩石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对比研究,进... 目的对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段黄土地层及其组构特征和成因进行综合调查分析。方法结合工程地质勘察,选择沿线12个典型黄土剖面进行详细剖析和磁性测量,并运用室内同类研究资料和区域地层特征,对其进行岩石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对比研究,进而进行地层划分,通过古地磁测年给定了黄土岩石学地层单位比较准确的地质年龄和时代。最后对该线不同时代黄土地层的成因进行讨论。结果本高速铁路沿线黄土主要为第四纪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以来,以风为主的综合成因而形成。结论该线黄土成因时代的确定,为研究黄土振陷、液化、滑移及提出切实可行的地基处理措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西高速铁路 黄土地层 磁性地层学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陵二西区三间房组油藏储层动用状况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玉双 孙卫 +1 位作者 马广明 李明全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目的研究丘陵油田陵二西区三间房组油藏储层动用状况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油田的动静态资料、测井资料、录井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一般注采比越高,储层动用程度也越高;平面上砂体分布面积广、连片性好、钻遇率高的小层动用较好,反... 目的研究丘陵油田陵二西区三间房组油藏储层动用状况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油田的动静态资料、测井资料、录井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一般注采比越高,储层动用程度也越高;平面上砂体分布面积广、连片性好、钻遇率高的小层动用较好,反之则较差;辫状河道沉积的砂体动用程度好于溢岸沉积的砂体;剖面上的动用程度与沉积的旋回性及韵律性有关,一般正韵律的储层动用程度较差,复合韵律的储层动用程度较好,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用好的小层会越来越好,动用差的小层会越来越差;渗透率大小较其非均质程度对储层动用控制作用更为明显,但当渗透率接近时,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对流体渗流才会起到明显的影响;但也有相反的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结论研究例区储层动用程度的好坏与多种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油田 储层动用 沉积微相 沉积旋回 沉积韵律 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