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东半岛中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的年代学格架 被引量:193
1
作者 吴福元 杨进辉 柳小明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5-317,共13页
辽东半岛是我国东部中生代花岗质岩石较为发育的地区.传统观点认为,该区花岗岩以三叠-早中侏罗世(印支-早燕山期)为主.采用SHRIMP、TIMS和LA-ICPMS三种方法,对60 余个样品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年代学测定.根据这些资料,目前可以将... 辽东半岛是我国东部中生代花岗质岩石较为发育的地区.传统观点认为,该区花岗岩以三叠-早中侏罗世(印支-早燕山期)为主.采用SHRIMP、TIMS和LA-ICPMS三种方法,对60 余个样品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年代学测定.根据这些资料,目前可以将该区中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划分为3个阶段:三叠纪 (233~212 Ma)、侏罗纪 (180~156 Ma) 和早白垩世 (131~117 Ma).与以前认识不同的是,区内的花岗质岩石以早白垩世为主.对比华北地台其它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年代学格架发现,三叠纪-侏罗纪花岗岩主要出现在华北东部,而早白垩世花岗岩在全区均较发育,这一分布特征为探讨华北中生代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锆石 花岗质岩石 中生代 辽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置换作用和壳幔生长耦合的Re-Os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47
2
作者 高山 Roberta L.RUDNICK +2 位作者 Richard W.CARLSON William F.McDONOUGH 刘勇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61-67,共7页
测定了辽宁复县奥陶纪金伯利岩和河北汉诺坝与山东栖霞第三纪碱性玄武岩中产出的地幔包体的Re Os同位素组成。金伯利岩中地幔包体的Re贫化Os同位素模式年龄 (TRD)为 2 .5~ 2 .8Ga ,从Re Os同位素定年角度证明了华北克拉通确实存在太古... 测定了辽宁复县奥陶纪金伯利岩和河北汉诺坝与山东栖霞第三纪碱性玄武岩中产出的地幔包体的Re Os同位素组成。金伯利岩中地幔包体的Re贫化Os同位素模式年龄 (TRD)为 2 .5~ 2 .8Ga ,从Re Os同位素定年角度证明了华北克拉通确实存在太古宙岩石圈地幔。对汉诺坝二辉橄榄岩包体获得了 (1.9± 0 .18)Ga的Re 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 ,表明现今保存在那里的地幔主要是古元古代时形成的。汉诺坝地区出露有大量新太古代岩石 ,表明曾存在太古宙地幔。由于缺乏太古宙年龄 ,说明由汉诺坝所代表的克拉通中部曾存在的太古宙地幔在古元古代时已被减薄 ,并被 1.9Ga的新生岩石圈地幔置换。该事件与华北克拉通中部广泛的古元古代碰撞造山过程导致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时代相同 ,说明有关的岩石圈置换作用可能主要与拆沉作用有关。栖霞地幔包体具有与现代对流地幔相同的Os同位素组成 ,且Os同位素组成与Re/Os比值没有明显相关性 ,表明年龄很新。结合其它地质地球化学证据 ,说明克拉通东部的太古宙岩石圈地幔的置换作用主要发生在中生代 ,且可能与三叠纪华北和扬子陆块的陆陆碰撞造山导致的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的拆沉作用有关。本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置换作用在时空上的分布是十分不均一的。 2 .5~ 2 .8Ga与 1.9Ga不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地幔 减薄作用 置换作用 RE-OS同位素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川烈—柴公路收费站滑坡机理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新军 王家鼎 +1 位作者 谷天峰 谢婉丽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5-338,共4页
目的以铜川烈—柴公路收费站滑坡为例,研究黄土滑坡机理,为黄土滑坡预报和工程治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现场勘察及室内试验,对黄土滑坡的形成机理及运动学机理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了地下水对黄土滑坡形成的影响。结果在考虑孔隙水压力... 目的以铜川烈—柴公路收费站滑坡为例,研究黄土滑坡机理,为黄土滑坡预报和工程治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现场勘察及室内试验,对黄土滑坡的形成机理及运动学机理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了地下水对黄土滑坡形成的影响。结果在考虑孔隙水压力情况下,分别统计出了孔压系数与饱和度及孔隙比之间的关系,并对滑坡的滑距、滑速进行了计算分析。结论本滑坡符合黄土蠕滑动液化机理模型及滑坡运动学机理模型,提出的滑坡运动轨迹方程、滑体质心速度曲线方程、滑距公式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形成机理 运动学机理 滑距 滑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寿命与治黄方略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战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55-458,共4页
研究表明,按照半个世纪以来黄河入渤海泥沙实际状况推算,渤海将于200年内消亡,100年后已无航海之利,其作为中国陆内最大水体的生态功能也将逐步丧失,治黄方略在传统诸种避害趋利思考的基础上,应增加"拯救渤海"的考虑。为此提... 研究表明,按照半个世纪以来黄河入渤海泥沙实际状况推算,渤海将于200年内消亡,100年后已无航海之利,其作为中国陆内最大水体的生态功能也将逐步丧失,治黄方略在传统诸种避害趋利思考的基础上,应增加"拯救渤海"的考虑。为此提出:浚通黄河故道,"引黄(河)入黄(海)",将黄河泥沙导入黄海;在小浪底以下黄河下游河床上铺设大型输水管道送清水入山东,供下游生产、生活之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黄河 治黄方略 黄河故道 海岸线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